分享

小镇上的温软米香 文汇报 徐璐明

 上山虎888 2012-09-10

小镇上的温软米香

 徐璐明
  从上海中心城区往西南走40公里,就到了松江区的叶榭镇。距离,将小镇与流光浮影隔开,多年前的上海味道因而走失得慢。2011年被评选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叶榭软糕,在小镇上悠悠飘散着温软米香。
  三国时期,叶榭一带的农业已相当发达,水稻是主要作物,唐代以后更成为松江薄稻的重要产地。种稻的叶榭人的饭桌上,自然少不了米制品,叶榭软糕是其中特别的一种。
  要说叶榭软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多年的明万历元年。康熙二十六年,《张泽小志》记下了这么一首诗:宾鸿飞处白云垂,倦向山村寄一枝。叶榭软糕张泽饺,临风枨触几番思。后来,这种叫人思念的吃食一度因质量退步而衰落;到了清咸丰年间,叶榭人重起炉灶,增添配料、改进制作工艺,软糕再享盛名。清末,曾幼甫开设曾茂隆软糕店,后传子曾德贤、女曾玉妹。上世纪70年代末,曾玉妹授徒顾火南。
  
粳米是绝对的主角
  叶榭镇西市街11号,是顾火南做了30年软糕的地方。这是开设在普通民宅里的一个家庭作坊,所谓店面,只是一间堂屋,给一张大圆桌占据了大半空间。
  叶榭软糕究竟有啥特别?记者在顾师傅那里第一次见识了这种舌尖上的上海非遗:看是看不出名堂的,方方正正一块,面上嵌了层豆沙馅,甚为普通;咬上一口,感觉来了——口感松软有弹性,比年糕易嚼,又比糯米团子饱满,还不粘牙;那层豆沙馅微甜、不腻;没有浮夸的香料味,若隐若现的米香在口中缠绕,清清爽爽,是天然去雕饰的味道。
  堂屋后边那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间,就是作坊了,一角摆着大大小小几个水缸。在粳米和糯米磨粉之前,要在缸里泡上7天。泡水是为了让米发酵,去酸,用这样的米粉做糕,味道才正宗。顾师傅告诉记者,泡米的水天天要换;冬天气温低,米的发酵速度放缓,因此眼下泡7天,冬天就要泡上整整一个月。至于叶榭软糕的独特口感,奥秘在粳米与糯米的搭配比例;一般的米糕用糯米粉做,就算添些粳米粉,也只是配角,而制作叶榭软糕,粳米是绝对的主角
  
居然是用筛子筛的
  米泡好、磨成粉,顾师傅以91的比例将粳米粉和糯米粉混合,加进少许白糖和水。现在的人开始怕甜,因此白糖已比从前减少。加水的功夫,则最是讲究:加多一分太粘,加少一分太干;水加得恰到好处,软糕才松、香、肥、软,不硬不烂,糯而不粘。
  叶榭软糕的制作方法非常奇特:不是将米粉揉捏成团再分作一块块,而用筛子筛!做糕时,师傅将混合了水和糖的米粉放在筛子里,而后一点点筛入蒸格;蒸格填满后,放各色馅心,再送进老木箱里隔水蒸20分钟。
  同音,讨口彩,所以松江有过年吃软糕的习俗。平日里,叶榭人也爱来顾师傅这儿买两块软糕当早点。顾师傅每天凌晨2点就起身做糕、蒸糕,到了早上八九点,新鲜出炉的软糕已被购买一空。这作坊里里外外全由他一个人操持,所以产量不高——淡季时一天做200块,逢年过节通宵赶做,所得也不过2000块。谁家有了造房子上梁、嫁女娶媳、小孩满月等喜事,都要早早预订。也有不少人专程从市区开车过来买糕。尽管生意很好,顾师傅却坚持物美价廉——一块豆沙馅儿的软糕,零售价不过12角。
  有人慕名而来,买回去一吃却说,便抱怨怎么不像传说中那么松软,是不是做坏了?顾师傅说,这是因为这些顾客不知道吃的讲究:叶榭软糕一定要趁热吃,如果买了带回家,那千万不能用微波炉加热,这样会把糕里的水分蒸发掉,生生把它弄得硬邦邦,一定要隔水蒸热。
  松江做软糕的店铺不少,但如今仍在按照古法做糕的,所剩无几。几年前,镇里有个农家乐请他去做老师,指点工人做糕,顾师傅带出几个徒弟后,赶紧告退:在那边我只要指点指点……自己做了30年糕,突然闲下来,不习惯。我还是喜欢动手。顾师傅今年65岁了,问他想没想过退休,他憨厚一笑:做到做不动为止吧。

比较思考: “宾鸿飞处白云垂,倦向山村寄一枝,叶榭软糕张泽饺,临风怅惘几番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