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之风雅

 雪似梅花不堪折 2012-09-10
竹之风雅

            图片

   竹,清新淡雅,朝着天际,孜孜成长,一直向上。可曾见,静谧的竹林里,看着株株亭亭玉立、枝叶翠绿的竹,那么端庄凝重,那么文静温柔,仿佛是在品味一首美妙绝伦的诗,叫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喜欢静静地看竹、听竹、闻竹,感受竹给予我们的一切感觉。

 

   难怪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题竹于画,借竹抒情,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心境咏叹竹。我最欣赏的是清代郑板桥笔下咏竹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爱竹之风雅。大风大寒来时,斜一下;大风大雪一过,挺然而立,刚而不脆,韧而有弹性。爱竹的疏影婆娑,摇曳生姿,“宜烟宜雨亦宜风”;爱竹的绿阴清韵,不染俗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爱竹的中空虚心,谦谦有礼,“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爱竹的刚直有节,宁折不曲,“不待霜雪亦凛凛,虽无风雨自萧萧”;爱竹的一竿清风,高洁无华,“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竹虽无松柏的伟岸、桃李的娇艳,无玉兰、茉莉那样馥郁馨香引人,也无杨柳那样婆娑妩媚招人,更无玫瑰、牡丹那样俊俏富丽迷人。但大自然中的竹,有特别风雅的景观,它美而不俗,淡中见雅。竹,是草木中风度翩翩的才子,也是玉壶冰心的君子,更是虚怀劲节的汉子!

 

   竹,清翠一身,苍绿一新。那竹秆,那竹叶,是一片亮丽的景致,风儿吹来,沙沙响响,枝叶之间,轻声细语,深情无限。仿若呢喃着心声,又宛如畅谈着思语。花之娇美,草之柔丽,然,竹更清醇,更诗意。

   竹,风情万种,意韵无穷。那身姿,那倩影,是如此的轻盈,又这般的靓丽。似那天仙,舞姿翩翩,又如少女,温情脉脉。是这般惟美惟肖,诗情画意。云之柔情,霞之绚烂,然,竹更迷人,更绮丽。

      

  

    竹,不仅具有青翠欲滴、四时一贯的色泽之美,也有潇潇的音韵之胜,更有含露吐雾、滴沥空庭的意境之妙。有人说竹“日出有清阴,日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从观赏和审美的角度,高度赞美了竹的声、影、意、型四趣。

 

   竹,一种高尚的气节,一种不屈的情怀。一节节,一段段,直矗耸立,不为风儿所折腰,不为雨儿所压倒,不为酷暑所娇柔,不为严寒所抖擞。枕着晨风,伴着雨露,迎着朝阳,沐着晚霞,于四季之中,倾洒一份热情,悠扬一份情怀,拥自然之怀抱,孜孜不倦,不断成长。


   竹是绿色的,它的绿不同于其它任何的绿。它绿得那样的明净,那样深遂,那样富于生命力。身躯似碧玉装成,叶片如翡翠裁就。它那绿色好像随时都可能从叶尖上滴落下来,无怪人们常说:“竹下品茶则绿色盈盏,竹下饮酒则翠色满杯。”

      

  

    竹,大自然的骄子,造物者的杰作。天地间的一切似乎对竹都有些偏爱。太阳,给竹以光,给竹以热,以竹以无限生机。他对竹有着父亲般炽烈的爱。月亮给竹以宁静、给竹以抚慰,给竹以无限温存,她对竹有着母亲般仁慈的爱。泉水,给竹以甘甜,给竹以滋润,她总想让每一竿竹都依偎在自己的身边,她甚至把每簇竹的影子都紧紧地揽人自己的怀抱,她爱竹爱得形影不离。

 

   望着那些腾挪云霄的冲天大竹,更觉得一片竹林就是一片强健的生命。但见那片片狭长的叶子,新生的,临风吐出浅浅的嫩绿;茁壮的,在阳光下亮出庄重的新绿;苍劲的,时而翻动着成熟的墨绿。她们飘逸地、雅致地点缀在枝头,显得错落有致,矫健多姿。仰视参天之竹,聆听竹叶摇佩鸣玉般喧响,那托物言志的诗又浮现于我的脑际:“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一生清高清风里,绿竹风姿誉古今。”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就像虚心有节的珠子,每向上挺进一段就要圆一个节,画上一个一个圆满的句号。

                    

  


   喜爱竹,不仅因为它的外在柔美,更因为它的内在气节。喜爱竹,溢于言表,更植根于内心。爱竹,爱它那刚柔相济的品德。然而,人们爱竹,更爱它那“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性格。你看,这山有竹则山青,这水傍竹则水秀。你看,这几簇翠竹把个农家小院点缀得如此生机勃勃。你看,这数丛凤尾给这华贵的馆舍凭添了一派高雅之气。竹是美的,长在哪里,便给那里带来超凡的风韵;生在哪里,便给那里染上脱俗的情趣。  

   有一种精神,在心中升腾;有一份气节,在眼底弥漫;有一种声音,在耳畔轻扬;有一份境界,在周身铺展。这,就是竹的景致,竹的情怀,竹的脱俗,竹的内涵。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