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呕吐验方 生姜止呕方:生姜5片,醋250克,红糖50克,沸水冲泡10分钟,频频饮服。适用于寒邪呕吐者。 胃中素热方:山栀仁(炒黑)10克,陈皮10克,竹茹5克,水煎300毫升,入姜汁15毫升,温服。适用于胃中素热、恶心呕吐。 藿香安胃散:藿香10克,半夏5克,陈皮6克,厚朴10克,苍术10克,甘草5克,姜7片,枣两枚,水煎200毫升,温服。适用于呕吐不止者。 柿蒂芦根饮:柿蒂10克,芦根15克,旋覆花10克,赭石15克,水煎取汁,频频温服。适用于胃热呕吐者。 降压四验方 1.吴茱萸15克,菊花15克,食蜡适量。前两味药共研细末,加适量食用醋调成糊状,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翌晨去除,每天一次。14天为一疗程,间歇7天后再敷贴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 2.吴茱萸10克,川芎10克,辛夷10克,冰片5克,共研细末。用药前将神阙穴(肚脐)擦洗干净,取散粉4~5克纳入脐中,外敷敷料胶布固定,3~4天换药一次,30天为一疗程。 3.天麻10克,白芥子30克,胆南星、苍术、川芎各2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治疗时取药末20克,用生姜汁适量调成膏状,睡前敷贴于中脘穴及双侧内关穴,并用胶布贴牢,翌晨去除洗净。每天一次,两周为一疗程,可连续使用5~6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本方具有化湿、祛痰、熄风等功效,适用于痰浊型高血压病。 4.黄芩30克,牡丹皮60克,当归9克,枳壳24克,桑白皮24克,丹参24克,牡蛎24克,白芍24克,台乌药24克,独活12克,磁石10克,牛膝10克,首乌10克,石决明12克。上药加水1500~2000毫升煎沸,20分钟后倒入盆中待温后,浸洗双足20~30分钟左右。每晚一次,7天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 山药治病验方 中医学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入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作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补虚、除寒、长肌肉、久食耳目聪明”之上品。山药“补气而不滞,养阴而不腻”,常用于治疗脾虚泄泻、胃气上逆呕吐、肺虚咳喘、肾虚带下、消渴、肥胖等症。 此外,许多滋补方剂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脾汤、参苓白术散等,都含有山药成分。从明代流传至今的益寿食品——八珍糕,是以山药、山楂、麦芽等8味中药研末和以米粉制成的糕,用于老人、孩子之脾胃虚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便溏泄泻等症,效果显著。现介绍几则治病验方,以供选用。 治腹泻:山药150克洗净去皮,切成块状;糯米150克,淘洗干净。先将糯米煮粥,半熟时放入山药块,粥熟即可食用。适用于脾虚、大便滑泻、小便不利兼有咳喘者。 治呕吐:制半夏10克,用温水淘洗数次后,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将山药30克研成粉,加入制半夏煎液中,煎两三沸后加白糖食用。适用于胃气上逆、呕吐频作者。 治咳喘:山药120克切片,煮取药汁约600毫升,当茶温饮。也可配伍玄参15克,白术9克,生鸡内金6克,牛蒡子9克煎服。适用于肺虚咳喘、食欲不振、颧红潮热、脉虚数者。 治带下:山药30克,配伍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海螵蛸12克,茜草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老年体虚、赤白带下者。 治消渴:山药30克,配伍黄芪15克,葛根10克,知母10克,天花粉10克,生鸡内金6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烦渴多饮、多食、多尿者。 减肥:山药所含的热量少,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能增加人的饱腹感,起到控制食欲的作用;而且山药的脂肪含量很低,每100克山药中仅含0.2克的脂肪,从而达到瘦身的目的。 心律不齐验方 女贞子为木犀科常绿乔木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又名白蜡树子、冬青子。其味甘、苦,性凉,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之功效,用以治疗多种心律不齐,效果良好。 取女贞子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4周为一疗程,服一个疗程无效者更方。值得注意的是,此方对缓慢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虚寒型案例无明显治疗作用;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禁用。 老年性便秘验方 老年性便秘,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达3~10天,伴有不同程度的口干舌燥、腰酸腿软、头昏乏力、纳少腹胀等表现。用百合蜂蜜治疗,往往可获满意效果。 取百合50~60克(鲜者80~100克),蜂蜜20克。将干百合浸泡4小时(鲜者无需浸泡),加水3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煮至百合烂熟后倒入蜂蜜和匀。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15日为一疗程。一般服药第2天即开始排便,并无泻药所致腹痛、腹泻等症。 值得注意的是,风寒痰嗽、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用此方。 带状疱疹验方 取新鲜侧柏叶用清水漂洗干净,沥去水,捣成泥状,然后和鸡蛋清调和成糊状涂于患处(约1厘米厚),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两次。可治带状疱疹。 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叶。其味苦涩,性微寒,有清泄肝胆湿热、收敛凉血解毒之功效。用其治疗带状疱疹,效果颇佳。 方法:取新鲜侧柏叶用清水漂洗干净,沥去水,捣成泥状,然后和鸡蛋清调和成糊状涂于患处(约1厘米厚),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两次。涂前局部应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消毒。一般24小时后疼痛可缓解,水疱开始结痂,3~5天可获痊愈。 马齿苋药用验方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幼嫩茎叶,又称长命菜、长寿菜、五行草。中医学认为,马齿苋味酸,性寒,入大肠、肝、脾经。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热毒泻痢、痈肿疮疖、丹毒、瘰疬、目翳、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带下、热淋、阴肿、湿癣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马齿苋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于皮肤疮疖、湿疹、皮炎、菌痢、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平时多食还能降血脂、抗氧化、延缓衰老,是不可多得的佳蔬良药。马齿苋为寒凉之品,脾胃虚弱、大便泄泻及孕妇忌食,忌与胡椒、钙粉、鳖甲同食。以下介绍几则马齿苋治病验方。 菌痢肠炎:取鲜马齿苋一千克,洗净后捣烂,取汁150毫升左右,每天服3次,每次50毫升,效果显著;对顽固病例,可取汁200毫升,每天灌肠一次。 淋巴结核溃烂:干马齿苋300克研成细末,放入400克熬熟的猪板油搅拌成糊状,加热至冒白烟时,兑入蜂蜜400克,搅匀,冷却成膏。先将溃疡的疮面用双氧水洗净,再用生理盐水冲净,按疮面大小将马齿苋膏敷于患处,每两天换药一次。 外伤出血:取鲜马齿苋加生石灰适量,捣烂阴干后研成细末。外伤出血时将药末撒布于伤口,包扎好,止血效佳。 阑尾炎:干马齿苋100克,蒲公英40克,水煎两次,合成400毫升,早晚各服200毫升。 急性寻麻疹:每次取鲜马齿苋200~300克,加水1500毫升,煎取汤液1000毫升左右。分两次服,每次100毫升(小儿酌减);余液加水适量煎沸后,待温擦洗患处,止痒效果佳。 扁平疣:鲜马齿苋100克洗净,捣烂如泥,用纱布包好,擦患部3~5分钟至皮肤微红为止,每日两次,10天为一疗程。 烧烫伤外用验方 抚疤灵软膏用于深II°以下烧伤,可以有效减少和消除疤痕的产生。该方组成:煅石膏15克,龙骨15克,儿茶25克,紫草10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金银花10克,地榆15克,白芷10克,白蔹8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血竭30克,青黛10克,冰片10克。采用干燥暴露疗法,清创后将药膏均匀涂覆于创面,1日1~2次。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敛疮,修复再生的功效。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烧烫伤。 方中煅石膏、龙骨、儿茶、地榆具有清热收湿敛疮,保持烧烫伤的创面干燥,防止大量渗液渗出的作用,为保持患者电解质、蛋白的平衡创造了有利条件;紫花、金银花、青黛具有清热凉血生肌之功,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有效防止烫伤创面的感染;当归、苍术、白芷合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白蔹、乳香、没药、血竭、冰片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从而使创面快速修复。 前列腺增生验方 浙贝母、苦参、党参各25克,水煎服分2次,每日1剂,7日为1疗程,一般需服1~2个疗程。 小儿舌下囊肿验方 所治患儿年龄3~5岁,病程3个月至一年。临床表现:舌下见1~2个囊肿,质软、边缘清楚微触痛。逐渐增大,妨碍言语、咀嚼,舌被囊肿挤歪斜。穿刺及手术后一段时间囊肿又起,舌苔白厚稍黄,舌质暗脉滑。 方药组成:金银花3克,夏枯草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3克,半夏6克,炒白芥子3克,紫背天葵3克,姜黄3克,陈皮3克,舌蛇草6克,山甲珠3克,山慈姑3克,土鳖虫3克,炙僵蚕3克,水蛭2克。上药研为细末,装胶囊吞服。每两日一剂,每日服3次,连服5剂为一疗程。 小儿喜食辛辣肥甘厚味,日久热毒灼津成痰,日久血瘀,循经上行舌下,阻塞脉络形成囊肿。方中金银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白芥子消痰除痞,其味厚气轻,开导虽速而不耗气;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二药相伍能深入经络曲道消痰瘀;僵蚕化痰散结,配紫背天葵散结消肿、解毒利水;夏枯草消核软坚;山甲、山慈姑、土鳖虫、水蛭活血祛瘀化痰。党参、白术、姜黄、陈皮补气行气和降气。全方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痰之功效。 柳树治病验方 柳树的枝、叶、花、皮、根,均可入药,柳絮,性凉味甘,可治黄疸、咯血等;柳叶,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柳枝,是中医传统的接骨妙药;柳根,能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痛、牙痛等疾病;柳树皮,有除痰明目、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现介绍民间用柳树治疗疾病的验方: 治无名肿毒:柳树根适量,水煎熏洗患处。 治失眠:用柳絮作枕芯做枕头,有催眠作用。 治小便淋浊:柳树枝一把,甘草9克,水煎服。 治风湿性关节炎:鲜柳枝30克,水煎,每日分两次服。 治高血压:鲜柳叶250克。水煎取汁。早晚各服一次。 治外伤出血:柳树花适量,焙干研末,撒敷伤口,外用纱布包扎。 治肥胖症:柳叶50克,夏枯草4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每日分两次服。 治痔疮:柳树根150克,水煎沸后加皮硝10克,再煎4~5分钟,熏洗肛门。 治慢性气管炎:柳树枝120克,洗净切碎,水煎服,每日一剂,10天为一个疗程。 治中耳炎:柳树皮(炒炭存性)6克,枯矾、冰片各3克。共研细末。先清洁耳内脓液,取药末少许吹入耳内。 治痛风:柳树花、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紫花地丁、生大黄各30克,水煎30分钟,浸洗患处。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治小儿口腔溃疡:嫩柳树皮200克,置干净瓦上焙成炭,加冰片10克,共研为细末。待患儿在吮乳或吃饭后,将药末涂于溃疡处,每天3~5次。 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嫩柳枝100克,水煎取汁加糖适量调匀,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取3厘米以内的嫩柳枝60克,加水一升煎汁,每日分两次服。 治烧烫伤:鲜柳枝烧成炭,研为细末,过筛,以香油调成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勿包扎。上药后3~4小时创面结成痂并疼痛,此时可涂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此方对小面积烧烫伤效果好。 皮肤病白芷外治验方 白芷,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芷的根。性味辛温,入胃、大肠、肺经。具散寒解表、祛风止痛、解毒医疮、化温止带之功。除具上述功效外,《本草便读》载“泽面涂容”;《本经》云“长肌肤,润泽”;《日华子本草》谓“去面部疵瘢”。在临床实践中,本品确是治疗某些皮肤病变良药,常以此为主治疗下列皮肤病: 黄褐斑:面部颧、鼻、额呈现黄褐色或咖啡色斑片,夏重冬轻。取白芷研细粉50克,配滑石粉50克,混匀,加入蒸馏水、甘油各半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晚一次,次日早晨洗去。 单纯糠疹:发于面部圆形、椭圆形浅色斑,表面干燥,并覆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冬春多发。取白芷粉15克,凡士林100克,充分调匀成膏外涂,每日一次。 寻常痤疮:面部呈现高梁粒大小红色丘疹、脓疱、结节等,伴有油性皮脂溢出。治疗取白芷粉50克,配白鲜皮粉40克,硫黄粉10克,混匀,用蒸馏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晚一次,次日早晨洗去。 扁平疣:发于颜面、手背的多数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扁平丘疹,浅褐色,表面光滑,微有痒感。取白芷50克,配苦参30克,板蓝根30克,赤芍30克,水煎,用纱布蘸药液频洗患处。每日两次,两日一剂。 黑变病:以30~50岁妇女为多,好发生在额、颞、耳后、颈部双侧,皮损表现为弥漫性、褐色或紫褐色色素沉着斑。除内服某些药物外,治疗取白芷50克,配山药50克,共研细粉,入凡士林中按15%比例调匀,外搽患处(最好是现调现用),每日2~3次。 治咳嗽验方 生梨1个,干荔枝10只,川贝母3克,冰糖少许。 [制用法]梨去心切碎,干荔枝去壳带核,将上药蒸熟后趁热吃下,每日1次,3-5天即可治愈。 口腔溃疡验方 将维生素B2片和维生素C片(比例为1:2)压为粉末,拌匀后取少许置于无菌棉球上,放于溃疡面,使药物被溃疡面充分吸收。一般3~4次即可痊愈,而且不易复发。 1.取大蒜5瓣,去皮后洗净,放石臼内捣成泥状,加入食醋、食盐、芝麻油各适量,调和成糊状后食用。每日1~2次。 2.黑木耳适量研成细粉。先用温生理盐水漱口,使口腔保持清洁。再用棉签清洁溃疡面后,将黑木耳粉涂在溃疡面上, 以能覆盖溃疡面为度,每日早中晚各一次。 3.绿豆100克洗净,用凉水浸泡15分钟,然后用小火煎沸。用绿豆汤冲鸡蛋花,并放入冰糖。食蛋饮汤,每日早晚各一次。 4.取甲硝唑片0.2克,维生素B2片5毫克,强的松片5毫克。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涂擦于溃疡处,每天3次,3~5日可痊愈。 5.将鲜芭蕉叶用火烤热后贴敷口腔溃疡处,每日2~3次,连敷数日。 6.将维生素B2片和维生素C片(比例为1:2)压为粉末,拌匀后取少许置于无菌棉球上,放于溃疡面,使药物被溃疡面充分吸收。一般3~4次即可痊愈,而且不易复发。 7.将六神丸研成细末,涂撒于口腔溃疡处,闭口休息约15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用1~3天。 8.鲜蒲公英100克(或干品50克),洗净后水煎。饮用药液并含漱,每日数次。 9.云南白药粉末适量,用消毒棉签涂抹于溃疡面,每日3次。 10.新鲜白萝卜、木瓜(去皮)各一个,洗净后,捣烂榨汁,含漱或饮用。每日3次,连用3~5天。 补骨脂治病验方 复发性口疮:补骨脂、党参、生黄芪各30克,生地黄20克,当归尾、皂角刺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另加适量补骨脂略炒研末,涂敷创面,每日4次。 肾阳虚腰痛:取补骨脂12克,胡桃仁30克,杜仲、肉苁蓉、续断各10克,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五更泄:取补骨脂、大枣各15克,肉豆蔻5克,生姜10克,水煎,每日一剂,早晚各服1次。 早泄遗精:补骨脂、菟丝子、金樱子、煅龙骨各等份,慢火焙干,共研细末,每次吞服10克,早晚各一次,淡盐水送服。 白细胞减少症:取补骨脂500克,蜂蜜1000克,先将补骨脂微炒,研成细末,蜂蜜为丸,每次10克,早晚各一次,用淡盐水送服。 白癜风:补骨脂50克,75%乙醇100毫升密闭浸泡7天后,用两层纱布过滤得暗褐色滤液。取滤液煮沸浓缩至原量1/2即可,取药液直接涂擦白癜风患处。 痛经:补骨脂15克,小茴香10克,肉桂10克。研末混均,每次6克,每日两次,红糖水送服。 白带病:补骨脂30克,薏苡仁20克,山药15克。加食盐少许水煎取汁,每日一剂,连用7天。 小儿脱肛:补骨脂80克,乌梅30克,五倍子20克。加水约100毫升,煮开趁热熏洗肛门,每日一剂,每次20分钟,每日两次。7天为一疗程。 复发性口疮:补骨脂、党参、生黄芪各30克,生地黄20克,当归尾、皂角刺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另加适量补骨脂略炒研末,涂敷创面,每日4次。 老年皮肤瘙痒症验方 方法:黄芪5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地肤子、夜交藤各15克,赤芍、地龙、桃仁、川芎各10克,制首乌18克,蝉蜕10克。7剂,1天1剂,水煎服。7剂后瘙痒明显减轻。取上方再加黄芪至60克,炒白术12克,再服10剂。10剂后肌肤较前明显润泽,抓痕减少,皮肤仅偶感轻度瘙痒。注意要少食辛辣食物,忌用热水烫洗和偏碱性肥皂。 丹参治病验方 丹参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的作用,主治瘀血阻滞为主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其治病验方如下: 冠心病:丹参5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红花10克,元胡15克,水煎服。 急慢性胃炎疼痛:丹参30克,白术10克,砂仁6克,檀香10克,香橼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连用5~7日即效。 急慢性迁延性肝炎:丹参100克,板蓝根100克,郁金10克,茵陈5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蚕砂10克,贯众10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心悸失眠:丹参30克,麦冬15克,柏子仁20克,炒枣仁20克,茯神10克,栀子10克,黄连10克,石朱砂2克(冲服),每日两次,水煎服。 肝硬化:丹参100克,川芎2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皂刺10克,青皮10克,红花10克,白茅根15克,鸡内金30克,水煎服。 经血不调,经闭不通:丹参30克,当归10克,红花10克,坤草20克,香附15克,路路通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水煎服,加入少许红糖为引。 痛经:丹参20克,元胡15克,五灵脂15克,木香1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于经前3~5日服3~5剂。 功能性子宫出血:丹参30克(炒),坤草30克,地榆炭20克,贯众炭15克,百草霜15克,血余炭10克,共研为细末,混均,每日两次,每次10~15克,白开水冲服。 慢性肾炎:丹参30克,坤草30克、山药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欠实15克、川芎15克,水煎服。 关节炎:丹参30克,威灵仙20克,络石藤15克,海风藤15克,川断15克,桑寄生10克,伸筋草15克,杜仲15克,水煎服,配合每次冲服制车前子粉0.3克。 治慢性泄泻验方 淮山、茯苓、麦芽各20克,葛根、白芍各12克,乌梅15克,白术、炒山楂、炒神曲、枳壳各10克,黄连、甘草各3克,炮姜4克。 加减:寒湿重加苍术、木香各5克;湿热重加黄芩10克;腹胀痛明显加枳实、摈榔各6克,中气下陷加黄芪15克,升麻6克。 知母治病验方 1.烦渴不止:知母20克,生石膏30克,乌梅15克,玉竹10克,葛根15克,五味子、天花粉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治疗口干咽燥而烦渴饮水不止,也适用于糖尿病及尿崩症等患者服用。 2.老年干燥综合征:知母、黄柏各20克,熟地黄15克,麦冬、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本方能滋阴降火,除热润燥,除适合老年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凡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患者均可服用。 3.前列腺肥大:知母、黄柏、牛膝各20克,丹参30克,大黄15克,益母草50克,川芎20克,穿山甲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连用14天。 治红眼病验方 1.板蓝根、野菊花、夏枯草、金银花、大力子、黄芩、栀子各15克。水煎熏洗,每日3次。 2.金银花、连翘、野菊花、夏枯草各15克,竹叶、薄荷、桔梗、大力子各9克,芦根18克,甘草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3.柴胡、板蓝根、野菊花各15克,黄连、黄芩、陈皮、大力子、薄荷、僵蚕、升麻、大黄各9克,元参12克,甘草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4.桑叶、蒲公英各60克,煎水代茶饮。药液冷却后也可用来洗眼睛。 5.取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蝉蜕5克,薄荷8克,黄连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用水煎服,每天一剂,3~5剂即可治愈。 6.白菊花、霜桑叶、蒲公英各20克,浮萍15克,水煎服,亦可外洗。 治龟头炎验方 龟头炎乃系阴茎头因细菌侵入组织或经血行播散感染引起局部红、肿、热、痛的一种化脓性疾病。 龟头炎乃系阴茎头因细菌侵入组织或经血行播散感染引起局部红、肿、热、痛的一种化脓性疾病。本病青壮年多患。急性化脓,局部见焮红、肿胀、灼热痛、跳痛、胀痛,触痛,夜晚疼痛尤甚;慢性化脓,局部见微肿压痛,无焮红,发展缓慢,有的形成硬节,若溃破难以愈合。可用下列验方治疗: 1.威灵仙50克,连翘20克、金银花10克。上药加水500毫升,浓煎半小时,去渣待凉,用脱脂棉蘸药汁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两次。 2.取甘草50克,蜂蜜100毫升。先将甘草放入砂锅内,加200毫升水浸泡2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滤去渣,浓缩至20毫升,然后加入蜂蜜,煮沸去除浮沫后,装入消毒容器内备用。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局部患处,拭干后取制备好的甘草蜜膏适量,局部外敷。 3.取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20克,赤芍30克,龙胆草10克,炮山甲6克,皂角刺3克,全蝎1克,蜈蚣1克,甘草3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10剂为一疗程。 4.黄连15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枯矾15克,百部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仙鹤草20克,生甘草10克,硼砂8克。水煎外洗,每日3次,每次20分钟,7天为一疗程。 5.荆芥、防风、蝉衣、龙胆草、川牛膝各9克,蚕砂15克。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每日一剂。 6.白蒺藜24克,赤芍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苦参20克,地肤子20克,薏苡仁20克,黄柏15克,蚤休15克。煎水浸泡龟头,病程长、溃疡重者,可煎药液分两次内服,每日一剂。 茜草治病验方 茜草以根入药,性寒,味苦酸,功能凉血止血、祛瘀生新。炒用治疗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尿血等症,生用治经闭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其治病验方如下: 跌打损伤:茜草根120克,红花20克,川芎30克,白酒1000毫升。将上药置白酒中浸泡7天,每次服30毫升,每日两次。 慢性腹泻:茜草、山药适量,炒黑存性,研为细末,加少许红糖。每天3次,每次9克,饭前服,一周为一疗程。 月经先期,量多、血色深红:茜草15克,荆芥炭9克,牡丹皮10克,乌贼骨9克。水煎服,经前一周服,每日一剂,连服5~7天。 痔疮肿痛:茜草30克,大黄10克,虎杖15克,地榆15克。水煎,每日一剂,连用7天。 荨麻疹:茜草根20克,地肤子、蛇床子各10克。水煎,黄酒送服,每日一剂。 慢性气管炎:茜草20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麻黄5克,石膏30克,甘草10克。水煎,每日一剂。 过敏性紫癜:茜草根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12克,牡丹皮10克,防风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一剂。 口腔溃疡:茜草20克,黄连5克。水煎。每日一剂,连服14天。 外伤出血:茜草根、三七适量,研细末,外敷伤处,每日一次。 治偏头痛验方 取白萝卜一根,洗净切丝,以洁净纱布包后榨取汁约20毫升。如左侧偏头痛,就将萝卜汁分数次滴入右侧鼻孔中;右侧偏头痛则滴入左侧鼻孔中。一日两次,连用4~5天即可见效。 在《本草备要》中记载:“王荆公患偏头痛,捣莱菔汁,仰卧,左痛注右鼻,右痛注左鼻,或两鼻齐注,数十年患,二注而愈。”所说的莱菔汁就是白萝卜汁。 中医认为白萝卜汁辛甘,性凉,治疗因鼻塞或鼻窦炎以及外感风寒等引起的偏头痛,有一定效果。西医称偏头痛为“血管性头痛”,在中医看来,“不通则痛”,白萝卜汁中含天然芥子油,滴入鼻腔通过鼻黏膜迅速吸收,起到通窍活血的效果,从而缓解偏头痛。 患者取汁时要注意卫生,防止因萝卜汁受到污染而引起鼻腔、鼻窦感染的情况发生。此外,还可将白萝卜皮贴在太阳穴处,也有一定治疗效果。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最好及时去医院查明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