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摇把子”到“QQ群”

 棋中王 2012-09-11

  早些年,农村闭塞,因为没有通讯工具,相互间联系极为不便。近一些的捎个口信、带个话,距离远了,就靠书信来往。不过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特别是有一次遇上老家亲戚过世,得到信已经很晚了,奔丧都赶不上趟儿,让父母一直心存愧疚。

  后来队上安装了一部电话,黑色的,像乌龟一样趴在窗台上,两截粗长的特大号电池,炮弹似的挂在墙壁。电话有个摇把子,靠使劲摇才能通话,故取名“摇把子”。

  如此一部老式电话,却被队上当作宝贝,没有急难险重之事,一般人难得靠近。问题是这种电话很难伺候,尤其是遇上刮风下雨,不是掉线,就是听不清对方说些什么。就看到大人们一边不停“呜呜”摇着摇把子,一边对着听筒高声叫着:“喂喂,总机,听到了没有?听到了没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汗都下来了。

  后来索性连这种“摇把子”都没有了,有个通知什么的,就靠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我们这些孩子对开会呀学习呀根本不感兴趣,唯独盼着电影通知。只要听到喇叭里传出“通知,通知,今天晚上有电影”,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奔走相告。

  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上了大学,电话依旧是个稀罕物,不要说乡下了,偌大一个高等学府,也找不到一部公用电话。远离故土思乡心切,给父母打个长途电话,就成了一种奢望。

  当时我们枕下都有一摞稿纸和信封,稍一有空,便提笔给家里写信,然后就是牵肠挂肚的漫长等待。千里迢迢,翻山越岭,等到父母回信,短则十来天,长则个把月,那种翘首以盼的期待,实在像是煎熬,让人承受不了。所以,每当辅导员老师捧着家书来到教室,我们就一窝蜂似的围上去。得到家信的喜上眉梢,迫不及待感受亲人的温情;没得到的就愁眉苦脸,落落寡欢回到自己的座位,心里七上八下不是滋味。

  好在这种单靠鸿雁传书的联络手段,终于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了深刻变革。就以电话为例,短短几年工夫,就从机关大楼走进寻常百姓生活。徜徉在城市街道,公用电话亭星罗棋布,即便是乡下农户,拥有一部电话,也早已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而且城乡之间,跨地区之间,就是漂洋过海的国际长途,只要拨上一串号码,须臾就能听到远方的声音。

  不仅座机普及到千家万户,一些先进通讯工具也应运而生。先是BP机,因为具备汉字显示功能,用起来方便,人们趋之若鹜,爱不释手,别在腰间成为一种时尚。如果曾有隔阂或矛盾,想要化解却不好当面表达,留个言递个话什么的,无声之中冰释前嫌。所以那些年一到新年,寻呼台就忙翻了天,仿佛一座传递感情和友谊的桥梁,把人们的心连接在一起。

  或许是BP机留言必须要通过寻呼台,而且你说一句人家重复一句,因而人们逐渐移情别恋“大哥大”,砖头一样握在手里,显得气派和潇洒。一时间,这种手提电话成了身份和富有的象征,持有者往往高调招摇过市,回头率很高。

  只是由于“大哥大”个头大,分量重,别在腰上或是装在兜里都不合适,因而就配有专用的“大哥大”包,黑的黄的,款式各异。记得村上有个砖场老板,回到家里就没完没了打电话,可是信号又不好,蹲下起来,左转右转。一会站在鸡窝上,一会又爬上房顶,甚至口中喃喃自语:“这移动电话,确实要移动着打才行呀!”口中这么说着,却忘了留心脚底下,一不小心就从房上栽了下来。

  与时俱进之中,各种新式手机就将“大哥大”取而代之了。小巧玲珑不说,且功能齐全,将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手机短信,只要拇指功夫到家,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长则短信小说,短则箴言绝句,而且懒人自有办法,将自己收到的现成段子再转发给别人就成。因为具备群发功能,瞄上一个好段子,一次就能转发给好多亲戚朋友,用我们维吾尔族话说:排档子得很。

  说到先进迅捷,还是要属网上QQ聊天了。起先我对上网一窍不通,由于两个孩子都在北京上大学,仅靠打电话和发短信,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下决心开始学上网。初学乍练时,打字速度慢得就跟老牛拉破车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往上蹦,儿子就奚落说:你慢慢打吧,我躺在床上先睡上一觉。

  后来摸到了窍门,聊天速度有了明显加快,有时恰巧遇上女儿也在线,我就同时兼顾两个孩子,而且丝毫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于是女儿就称赞说:老爸不赖呀,速度可以赶上我了,随之发过来一个“V”字形表情,算是鼓励。

  每每这种时候,妻子就坐不住了,也要过来和孩子聊天,因而我就成了专职秘书,她口述一句,我就打上一句。为了营造聊天氛围,有时候我也会借题发挥,临了还不忘在括号里注明:这一句是我加上去的。或许受到启发,妻子很快后来居上,学会了视频聊天,一边看着镜头一边聊,海阔天空、神情专注,而我则被晾在一边,感受一种“失业”的滋味。

  我只好独辟蹊径,探索QQ的其他神奇功用。譬如更换头像,先是选择自定义头像,隔三差五变换着,或带一副眼镜,像个白面书生,或叼着一个烟斗,跟个明星似的。然而时间一长,就觉得多少有些呆板。后来学会了上传照片,我就喜上眉梢,动辄把自己最得意的头像来回更换,仿佛开办自己的头像展览一样,吸引了不少QQ好友的眼球。

  最让我着迷的还是个性签名,不管是喜怒哀乐,还是三言两语,都是自己真实的心情,也是生活美好的记忆。前两天我留言说:你相信吗,他穿着我的军大衣去喀拉峻了!这条留言正好被一个亲戚看到了,于是回复说:三伏天烈日高照,谁还穿大衣呀?殊不知,军大衣是被来新疆拍风光片的内陆同学借走的。那天同学回到乌鲁木齐时告诉我,在伊犁喀拉峻景区,他才真正体验到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别样风情,幸亏有了这件军大衣,否则,哪能拍到那么多如诗如画的新疆美景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