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剑四NPC整理考证——文化篇

 桑枯海 2012-09-11

仙剑四NPC整理考证——文化篇-2-寿阳-1

仙剑四NPC整理考证——文化篇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柳世封治下的寿阳

 

寿阳即是当今安徽省寿县,位于合肥西北边,隶属六安市,在淮河南岸,紧邻淮南市和八公山。这地方历史悠久,战国时为寿春邑,秦置寿春县,晋改为寿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寿州,宋置寿春府,1912年改名为寿县。
寿县:http://baike.baidu.com/view/6426.htm
   http://www./common/content_view.php?filename=07062315450065


寿州和扬州之类并称,自古便为江淮重镇,可以说是遍地古迹,NPC们也提到了其中不少:
-------------------------------------------------------------
张严钧:寿阳城东有淝水古战场,西有廉颇墓,北有八公山淮南王陵,南有古刘备城,每个地方都是我想去看的,若要全都游历一番,至少也要在这里住上一、两个月吧。
毛令毅:寿阳西南淮水和颖口相交处原有苍陵城,只是已经毁于战乱,现在只剩下废墟,实在很可惜。
何常卫:城西南十五里外有座小城,据说是当年刘备被曹操围困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一堆破土墙了,不过倒还能看出原先城墙的样子来。
阿福:寿阳东有淝水古战场,西有禹王庙,南有巢湖,北有八公山,客官您可以在咱客栈多住几天,把我说的这些地方都看遍了,也算没白来一趟寿阳城~
洛丹霞:我这趟来寿阳,是为了瞻仰城东淝水古战场之貌~虽然身为女儿家,但我早就打定主意,要像爹一样走遍所有名山大川,把那些美景都写进书里!
-------------------------------------------------------------
张严钧:寿阳附近的巢湖、八公山、淝水古战场这些地方,我们已经全都游历过了,看杨兄思家心切的样子,再过几日就起程陪他回一趟宾化吧。
洛丹霞:当年秦王苻坚战败淝水,就是往八公山方向撤退。我曾沿着八公山麓往东直到淝水,一路上看遍晋时古风,这趟寿阳也不算白来了。
-------------------------------------------------------------

淝水古战场就在今天寿县的东门外,据说是东晋和前秦淝水之战的地点,也就是苍之涛里开头动画的那场战争(当然那场是平行时空里改动了胜负的)。
淝 水一战千百年来一直令人觉得东晋胜得太意外,事实上东晋能胜,也不是光凭运气好的。早在淝水之战的六年前,东晋已经觉察到了日益强大的前秦产生的威胁,当 时执政的谢安已经派自己最能干的侄子谢玄招募北方流亡过来的悍勇侨民,成立北府兵。北府兵是一支劲旅,在淝水之战前就和前秦军队打了许多局部小仗,基本都 占了便宜。淝水之战中,正是北府兵趁前秦军立足未稳时挫败其前锋部队,才引发了前秦军的崩溃。北府兵人才辈出,在此之后,东晋掌握兵权的权臣们也有相当一 部分出身北府兵的,连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也是北府兵的人。淝水之战中,本是竞争对手的谢家和桓家抛弃前嫌通力合作,谢安在东,桓冲在西,总算靠着天时 地利人和守住了江淮防线。
相比之下,前秦军人数虽然多,却是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苻坚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还好大喜功乱指挥。南征时他专门建立 的亲兵是挑的二十岁左右的富有子弟,打扮得光鲜漂亮,号称“羽林郎”,这群小毛孩既没见过世面,更没见过战场的凶险,只知道憧憬军功,实际接敌一触即溃, 恐怕是历史上最失败的亲兵之一了。
前秦先锋苻融带着传说中有25万的前锋,很快就攻占了寿阳(就是仙四里这个寿阳啊),发现东晋军人少,就通告在 不远的项城的苻坚快点来,别让东晋军跑了,苻坚于是扔下主力(那可是近百万啊),自己带八千羽林郎(八千。。。羽林郎。。)来寿阳,打算速战速决。苻坚派 去东晋劝降的朱序却对东晋主帅谢石说,现在秦军只有前锋在,如果能挫挫他们的锐气,说不定有利于下一步的战役,谢石还在犹豫,前锋谢玄拍板,五千北府兵出 场,击溃了前秦一股五万人的军队,谢石一看情况不错,当即全军出动,在寿阳城下和前秦军隔着淝水对峙。苻坚外行果然是外行,前锋军队吃了一点小亏就胆怯 了,看见敌人军纪严整,又看见对面八公山上的草木随风晃动,便吓得以为都是军队,对苻融说了几句怯场话,“草木皆兵”一词就是来自于此。东晋军请求前秦军 退后一点,让己方渡河后大家好动手,苻坚打算等对方渡到河中间时半渡而击,就下令退后一点,但是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把后退听成了撤退,又把撤退实施成 了逃跑,再加上卧底朱序在秦军中大喊“秦军败了”,于是一溃不可收拾,自相践踏,东晋军趁火打劫,苻融还想维持秩序,当场被乱军踩死。苻坚彻底失去了对军 队的控制力,淝水大败。
现在的人多半认为,苻坚亲自上阵指挥实在是败笔中的败笔,不管把军队交给手下的苻融慕容垂姚苌等哪一个,都不至于大败成这 样。其实当时东晋总兵力只有八万,尽管苻坚干了那么多蠢事,谢安和桓冲都很YMSW,但也不能否认东晋运气真是好啊,真是气数未尽。。。话说回来,如果前 秦的赢面真的那么大,为什么前秦大臣和贵族从上到下都极力反对这场战争呢,总不成他们全都患了恐晋症,打前燕的时候也没见谁怕过,当年真实的局势是啥样, 实在是很令人暇想啊。。。
前秦只是前锋吃了败仗,而且从后面慕容垂收拾回来十多万溃兵来看,前秦军被干掉的最多也就十万,对于前秦的百万主力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前秦这个国家扩张太快,内忧重重,本就是流沙上的城堡,就此土崩瓦解不可收拾,淝水一战,就像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很 多人认为慕容垂背叛了苻坚,苍之涛里,慕容诗是慕容垂的孙女,对她爷爷的所做所为很是不以为然。其实淝水之战时,慕容垂带兵在西线与桓冲对峙,得到东线大 败的消息后就退军了,桓冲不敢追,慕容垂全身而退,这时子侄们纷纷劝他不要把兵权交还给苻坚,依靠这些兵力起事为燕国复国,慕容垂说了一大段话,大意其实 就一句“我不能忘恩负义”,把兵权还给了苻坚。然后他保护着苻坚回到洛阳,一路收容了十多万淝水的溃兵,到洛阳后慕容垂向苻坚请命去安抚北地,谋臣们纷纷 劝苻坚不要放他走,但是苻坚还是让他走了。。。慕容垂空着手带着子侄们回到河北,白手起家复兴了燕国,定下的基本国策是恢复前燕故地,绝不再踏进关中一 步。。。秦王待道明不薄,道明又何曾负了秦王。。。
淝水古战场:http://www./zjla/photo/14/14/hackpic_320_8_0.html
北府兵:http://baike.baidu.com/view/81617.htm

廉颇墓号称有二十余处衣冠冢,只有寿县的这处才是真墓。廉颇也算战国名将之一了,然而托小学语文课本的福,他给大家留下最深的印象恐怕是衬托了蔺相如的绿叶。
寿县外的廉颇墓在八公山山区,不通公路,路很难走,荒芜冷清,一如廉颇晚年时报国无门客死他乡的凄凉。
廉颇墓:http://hiphotos.baidu.com/chinafavorite/pic/item/1d82b71266237ec2c2fd781a.jpg

寿阳遍地古迹,名人古墓星罗棋布,有蔡候墓(春秋时蔡国君主)、楚王墓(也是春秋时的)、宓子墓(孔子的学生)、黄歇墓(春申君)等,还有就是游戏里也涉及的:淮南王墓。
寿阳有相当多的楚国遗迹,因为在春秋战国时,这块地很长时间都属于楚国,是楚国后期的国都。

古刘备城在寿县的丰庄镇,那里有个刘帝村,在三国时曾经是刘备短时间内的地盘,不过没多久刘备就被曹操痛扁,彻底丢了徐州,只得一个人投奔袁绍去了。。。

苍陵城在寿县西南,据《水经注》说,是战国时楚考烈王选定的都城,秦朝划归九江郡,南北朝时北魏军队废了苍陵城。上世纪80年代时还从苍陵城出土了一批陶器、瓦之类的战国晚期物品。

禹王庙其实是“寿阳八景”之一的“硖石晴岚”的一部分。传说大禹治水到此,因山阻流,遂以神斧开道,一斧劈成东西硖石,使淮水畅通而下。后人为纪念 大禹,在山上建禹王庙、禹王亭。现在的禹王亭是清光绪三年重建的,亭西南悬崖上有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夏松筑硖石城摩崖碑记。
淝水之战时,苻融带领的前秦前锋攻占寿阳时,东晋的前锋水军胡彬就是退守硖石,向谢石告急的,而正是胡彬的告急书被苻融截获,才让他做出了东晋兵少、催苻坚速来一战的决定。
硖石晴岚:http://bbs./viewthread.php?tid=1030595

至于巢湖,其实今天的巢湖离寿县颇远,不明白仙四的设定里为什么是挨在一起的,难道历史上巢湖的区域曾经有过很大变动?

寿阳八景载于明嘉靖《寿州志》,分别是寿阳烟雨、西湖晚照(这里的湖是指寿县西边的寿西湖,古又称尉升湖)、东津晓月(东津古渡口)、紫金迭翠(相传紫金山是淮南王与八公埋金处)、珍珠涌泉、硖石晴岚、茅仙古洞、八公仙境。
另外城里还有“内八景”,门里人(通淝门内)、三眼井(南过驿巷)、蛇吞相(宾阳门内)、当面鼓对面锣(定湖门内)、三步两桥(大寺巷与北梁家拐巷口交接处)、城里城(在报恩寺大雄宝殿内)、石抵头(在大雄宝殿门前廊柱上)、无梁庙(在北门城楼顶上)。

寿县还有相当多相当多的其它古迹,这里不一一列了,有兴趣可以来这篇文里看:
http://www./common/content_view.php?filename=07062315450065


说到淮南王墓,就要先说到八公山:
-------------------------------------------------------------
孙强:八公山之所以叫八公山,好像是因为从前有个淮南王和另外八个人在这里得道成仙,据说当时王府里的鸡犬吃了剩下的仙丹,也都成仙啦!真羡慕~
-------------------------------------------------------------

八公山在寿县城西北,海拔241米(好矮啊)。在地方志里又叫“北山”,《太平寰宇记》里称作“肥陵山”,因山下有小肥陵县而得名。

汉朝淮南王刘安的都城就是寿春,刘安是刘邦的孙子,老爹刘长造反被汉文帝干掉了,几年后,文帝把刘长的地盘分成三块,分别分给刘长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安就继承了老爹的淮南王王位。
刘 安不喜欢走马打猎,就喜欢读书鼓琴。刘安是个很聪明的家伙,文学造谐很高,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传》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而 且据说这《离骚传》是一早上的时间写出来的。同时他还是个发明家,用鸡蛋壳做成了热气球(这个。。。),还发明了豆腐。
刘安和所有的聪明人一样喜 欢杂学,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寿春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刘安带着这群门客著书立说,编成了《淮南子》(又叫《淮南鸿 烈》),内容从哲学方术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包。《淮南子》今天是道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不过其实这书挺像《吕氏春秋》之类的杂家的。
刘安手下著名的方士有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世称“八公”。刘安常与他们在山上弹琴鼓瑟,赋诗游乐,“八公山”由此得名。
刘安对道家的炼丹术很感兴趣,反正他有钱,就带着手下方士们升鼎炼丹,传说豆腐就是他们炼丹时偶然失败做出来的。
刘安门客众多,势力渐大,意识形态也与中央格格不入,然后因为图谋造反,被门客雷被和孙子刘建告发,武帝委派有名的酷吏张汤来审案,刘安被迫自杀,还连累他兄弟衡山王刘赐一起自杀,此后淮南国再次被废,淮南王宗族灭族。

然而在道教传说中,刘安有一个浪漫而非悲惨的结局,传说中刘安被门客诬告谋反后,丹药也炼成了,全家人一起服下仙丹,全部升天成仙,散落的药渣被家里养的鸡和狗吃掉,于是鸡和狗也都升天成仙了,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语的来源。

淮南王墓在寿县城北的五株山(即八公山)东南麓,墓前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巡抚吴坤修所立“汉淮南王墓”碑一方,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修缮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寿县最引人注目的古迹之一。

仙四成就了刘安的蠢货形象,正如轩辕剑三成就了高仙芝的蠢货形象。其实他是个货真价实的聪明人,研究杂学很有成果。《淮南子》是我国古代继《吕氏春 秋》后第二部集体编写的巨著,书里的道家哲学理论在道教的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书中论述的炼丹术在化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书中提出二十八宿、二十 四节气和干支纪年法对天文学也有重大贡献,此外在医学、音律和术数方面也有相当的价值。

淮南王刘安:http://baike.baidu.com/view/25630.htm
《淮南子》:http://baike.baidu.com/view/49959.htm
八公山风景区:http://www./
淮南王墓:http://baike.baidu.com/pic/65/11652911052552591.jpg


寿县有另一个赫赫有名的古迹:古城墙
-------------------------------------------------------------
何常卫:此门是寿阳通淝门,取“通淝水”的意思,不过由此往南是巢湖,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在东边宾阳门外。
何常卫:进城时要穿过的那道外城墙叫做“月城”,战时可驻兵,也可将敌人引至月城内,关上两处城门,在城墙上放箭杀敌。
何常卫:以前淮河发大水时常会冲坏寿阳的城墙,是柳县令带着方圆百里的百姓重修了城墙,许多年了,还是这么牢固啊!
-------------------------------------------------------------

寿县古城墙保存完整,基本呈方形,面积3.65平方公里。据称,五代周世宗柴荣与南唐争夺寿州,南唐守将刘仁赡凭借孤城“固守甚坚”,柴荣花了一年 多时间才攻破城池,柴荣“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原来的城池年代一久就毁坏了,今城可能是北宋熙宁年间所重筑,嘉定间许都统重修。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通淝门:http://hiphotos.baidu.com/jf%CE%B4%D1%EB/pic/item/54a3c6eca941d2de2e2e2101.jpg
    http://hiphotos.baidu.com/tyd998/pic/item/41ec9ffe796164235c600815.jpg
宾阳门:http://hiphotos.baidu.com/jf%CE%B4%D1%EB/pic/item/a6409373051657138601b0e5.jpg

寿县古城是中国最完备的防洪古城,城墙非常坚固,一开始建造者就将它当做防洪城堡来设计。粗略统计,自三国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至清光绪十五年 (1889年)总计发生水灾125次。由于战争和洪水的破坏,城墙留下了历代修葺的痕迹。墙体内以粘土夯筑,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砖。砖石缝隙以桐油、糯 米汁和石灰为浆泥。墙壁向内层层收分。辟有四门,南门是通淝门,东门是宾阳门(这也是游客最佳观赏地点),北门是靖淮门(别忘了寿县在淮河南岸),西门是 定湖门(寿西湖),为御敌防洪,门的朝向特殊,北门朝西,西门朝北,各门均有云梯与城堡连接。仙四里何常卫也提到,柳县令曾在某次发大水时带着百姓修补了 城墙。

寿县在治水方面有两宝:一是古城墙,另一个是更重要的:安丰塘。
安丰塘位于寿县县城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 江堰、郑国渠)之一,被誉为“神州第一塘”,也是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至今仍在使用,是寿县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丰塘古名芍 陂,据《水经注》记载,芍陂是春秋时楚相孙叔敖所造,隋、唐以后,因陂在安丰县境,又名安丰塘。
安丰塘自其始建以后的2500多年间,屡经兴废, 两晋隋唐宋明代都曾修治安丰塘。清代修塘的次数更多,其中最大的一次工程,是清初寿州州佐颜伯旬督修的,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起,历时7年。后来 由于豪强占塘为田,塘身日渐缩小。至清嘉庆年间(1796—1820),塘已大半被强占为田,经民国至建国初,塘身周围仅25公里,灌田所及,不过六七万 亩。建国后又重新修整了安丰塘,今天其蓄水量已由有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到93万亩。
安丰塘北堤外侧的孙公祠,是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国名相孙叔敖而建。孙叔敖建的安丰塘泽被后世,不亚于李冰的都江堰啊。

安丰塘:http://baike.baidu.com/view/114006.htm
    http://bbs./upfiles/2007121409034785768.jpg
孙叔敖:http://baike.baidu.com/view/36155.htm
孙叔敖墓:http://www./ch-pic/hubei/hubeiview/images/87.jpg


报恩寺也是寿阳一大古迹:
-------------------------------------------------------------
心清:柳县令是城中第一大善人,他不仅令所有寿阳百姓衣食无忧,更是慷慨出资重修这东禅寺。
卓见慈:东禅寺整修也有些时日了,我想等禅寺修好之后,就去寺里给柳大人全家捐长生牌位,求菩萨保佑他们长命百岁。
卓见慈:东禅寺的心清方丈确实是个慈眉善目的大好人啊,这次重修寺院,他一个人东奔西走,劳心又劳力。
郭志远:东禅寺修了也有半年多,心清大师每日在寺内寺外照应着,操劳了这么久,也真够辛苦的。
心净:东禅寺香火向来很旺,这次重修也多亏了寿阳百姓的捐助,我们不仅能重修大殿,还能再造一座九层佛塔。
心净:我跟着方丈来此查看重修大殿的情况,看这情形,应该花不了几个月了,只是如要造塔,没有三、五年是不成的。
心净:心清方丈一直想在寺庙中建一座宝塔,好用来供奉他去年偶得的一颗舍利子。
-------------------------------------------------------------

报恩寺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寿县城内东北角(仙四的方位没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北宋天圣五年建塔,明初改为今名。清乾隆三十三年和光绪八年先后两次遭火灾。现存屋宇经多次扩建修葺而成。
报 恩寺分三进,自照壁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毗卢阁。主体建筑置中轴线上,东西配殿对称。大殿建于高1.10米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 3间,前出一廊。外檐石柱方形,柱础为六面体,每面均浮雕花木鸟兽。重檐歇山顶,建筑瑰丽。殿廊东壁镶嵌赵孟頫书“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石刻。乾隆四十六 年装修的泥塑十八罗汉分立于殿内东西山墙下的砖台上,为佛教艺术珍品。大殿内还有唐代木雕大势至菩萨造像、宋代木雕地藏王造像。在大雄宝殿北墙砖台上,有 明代铜铸十八罗汉像(现仅存15尊);在大雄宝殿西墙南侧,有明代铜铸真武帝君及天将造像;在大雄宝殿东墙南侧,有明代铜铸王灵官造像。
寿阳内八景,报恩寺就占了两个,一个是大雄宝殿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另一个是大殿内正中摆放着半人高的铜香炉,即是“城里城”。
现在的报恩寺是寿县博物馆的所在地。

另外,东禅寺也是个用得很滥的名字,最有名的大概是福建的那个,湖北也有东禅寺,连马来西亚都有叫东禅寺的。。。
报恩寺同样有许多个,甘肃有,四川也有。。。

报恩寺:http://baike.baidu.com/view/206451.htm
    http://www./content/0703/07032810273478.jpg
    http://www./bbs/attachments/month_0710/20071023_e0409f2cb7d40f7dc78c6LurQe6bR3Uy.jpg
    http://www./forum/UploadFile/2006-9/200692012322180754.jpg
    http://www./bbs/UploadFile/2007-6/200762021262369857.jpg

仙四里,报恩寺内的和尚心净提到方丈想修一座佛塔来供奉偶得的一颗舍利子。舍利子作为佛教的宝物,传统习惯上就是被供奉在塔里的,相传释迦牟尼死后 的舍利子被8个国王分取,就是建塔来供奉的。传说中有的舍利子被供奉在宝塔上之后还会闪闪发光,《西游记》里就有这样的故事,舍利子忽然有一天被妖怪盗 走,不会发光了,于是国王就把全寺僧侣拿来问罪。
报恩寺的舍利塔建于宋代(可怜的心清方丈),原本是九级,近代以来年久失修,有六级倒塌了,残存的三级因危及游人安全, 于1977年拆除。清基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


寿县有钟鼓楼:
-------------------------------------------------------------
郭志远:暮鼓晨钟,指的就是庙里的和尚早晨敲这钟楼的钟,晚上打那边鼓楼的鼓~啥?你问我和尚为什么要打鼓敲钟?我又不是和尚,我怎么会知道。
郭志远:钟楼上的巨钟声音洪亮,用力敲击的话,城外都能听见,不过东禅寺正在整修,和尚都住到别处去了,最近也没人敲钟了……
-------------------------------------------------------------

钟楼巷在寿县城东街,原名钟鼓楼巷,钟鼓楼始建时间不详。相传,楼上一侧悬一大鼓,一侧悬一巨钟。所谓晨钟暮鼓,起“司闭司晨”作用。但明万历三十八年,知州彭汝贤曾作《重修寿州钟楼记》,可知当时楼已不存。
钟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经走廊入西向券门,巨钟悬于楼阁中。彭汝贤题其名曰“声远楼”,巷因钟楼而得名。据钟上铭文,钟为五代后唐长兴三年所铸,“重伍仟斤”。由钟的铭文也可知,钟鼓楼的年代应当在五代之前。
抗日战争时钟楼曾用为防空报警,建国前后又用为火灾报警。钟声宏亮,远闻数十里。1979年,钟楼拆除,钟被移到寿县博物馆。
据说春申君故宅址就在钟楼巷内。

在实际中,钟鼓楼其实只有一栋楼,只是一边挂鼓一边挂钟而已,然而仙四的设定里,大概是参考了现代一些寺庙的布置,设了两座楼,一钟一鼓。

相传齐武帝时,为使宫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铜钟,改为只在晚上击鼓报时,首开先河。为了使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击钟,夜来击鼓。

钟这种东东大概因为是金属铸造的大物,又和佛教扯上了关系,所以经常有“镇压”的意味。明太祖朱元璋就曾下令各地建造钟楼,以镇压各地的王气,西安的钟楼也有镇压鳌鱼精的传说。

钟的声音往往都很宏亮,年纪大些的来自偏远地区的人,可能小时候还有学校里用一口钟代替上下课铃声的记忆。


寿阳的主题是香文化,香道在中国自古就有,殷商时代的香炉就曾有出土,汉末的《名医别录》对香道就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香道在古典时期一直是流行广泛、备受重视的高雅情趣,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医学、玄学、艺术、音律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春秋战国时,人们大多是直接使用香草。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香料植物的种类有限。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花椒)、桂 (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 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楚辞》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在那个年代,香草不仅仅是一种令人愉悦 的日用品,更重要的是在祭祀中使用作礼仪香,因此香草常常在文学作品里用来指代美人和君子的美好品质。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亚热带和热带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熏香开始在贵族阶层流行,香炉得到普遍使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过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伴 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气更为普遍。当时薰香用具名目繁多,除了香炉还有薰炉、香匙、香盘、薰笼、斗香等。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 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汉代还有一种奇妙的赏香形式:把沉香、檀香等浸泡在灯油里,点灯时就会有阵阵芳香飘散出 来,称为“香灯”。
也有直接使用香草的时候,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宫殿就是用花椒和泥涂墙壁,取温暖、芳香、多子之义,这就是“椒房”一词的来历。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长沙国丞相轶侯(利苍)之妻辛追的墓葬,女尸手中握有两个香囊,内装药物;另外槨箱中也有四个香囊、六个绢袋、一个绣花枕头和两个 竹制的香薰炉,内装有辛荑、肉桂、花椒、茅香、佩兰、桂皮、姜、酸枣粒、高良姜等。共有药物248种,方剂283首方,芳香植物占很大比重。这是历史上发 现的最完美的古代芳香植物的标本,足见当时人们对香料的使用已经相当有规模了。

从汉到晋,常用的香炉叫“博山炉”,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面有镂空呈山形的尖尖的盖子,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做得比较精致的博山炉经常通体雕饰,鎏金错银,极尽工巧之能事。
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

熏笼有时候就是指有镂空盖(常是竹制)的小薰炉,可以不烧到衣被,有时候则特指一种下面可以放炭盆的坐具。《中国民俗家具》收入了一只“木坐椅”: “由一段圆木的部分内芯制作而成。椅面下部中空,放置炭盆,冬日可取暖。”就是熏笼。据沈从文说这种薰笼在汉晋时代就已经流行,又叫做“筌台”,在唐人画 中常能见到作为妇女坐具的熏笼,呈中间细的腰鼓形,是绣墩的前身。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曾经大肆吹嘘经他改良设计的“暖椅”,其实就是在椅子底下放炭 盆,也是同类物品。《红楼梦》也出现过好几次薰笼,富豪人家的薰笼也很豪华,可以四个女孩子同时坐上去。

被中香炉是盛香料熏被褥的球形小炉。又称“香熏球”、“卧褥香炉”、“熏球”。它的球形外壳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两层或三层同心圆环。炉体 在径向两端各有短轴,支承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能自由转动。同样,内环支承在外环上,外环支承在球形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承轴 线依次互相垂直。炉体由于重力作用,不论球如何滚转,炉口总是保持水平状态。这保证了香炉在被子里不会打翻,不会烧到被褥。
被中香炉的这个原理就是陀螺平衡仪的原理,在西方,类似的设计是文艺复兴时期才由达芬奇提出来的,不久被用到了航海罗盘上,直到今天,陀螺仪还广泛用在航空和航海上。

博山炉:http://baike.baidu.com/view/15162.htm
被中香炉:http://baike.baidu.com/view/95888.htm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 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搭配调合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 香。
此时“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
魏晋名士风范盛行,在香文化方面,出现了许多吟咏香品的诗文,比如曹丕《迷迭香赋》。说到迷迭香,这个中文名也许很多人不认识,但它却有一个美丽而广为人知的英文名:rosemary,因为这个名字而成为文学作品的常客。
电 影《毕业生》里的那首著名的歌《Scarborough Fair》里有一句“pa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就是四种香草,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对香草的喜爱,古今东西皆同,至于西方香草文化和这句歌词的谐音双关,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香文化在隋唐时期虽然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民间,但这一时期却是香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香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
隋 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陆,而是来自边疆或国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 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王朝是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对外贸易空前繁荣,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 丝绸之路涌入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 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 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 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 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关于香品、香事、香料制作、焚香方法等方面的 著作也多了起来,遂有“茶经香传”之称,焚香与品茗一起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香、郁金香铺地。
佛 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 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 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样式,外观也更加华美。被中熏炉、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

宋代是个全民小资的朝代,香文化也从上流社会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成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宋 代航海技术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被大量运抵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陆,同时麝香 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被运往南亚和欧洲。(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常被称为“香料之路”。)
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足见当时香料贸易的繁盛与香料用量之大。
宋 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 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 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这一时期, 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 配好的香粉压成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一炷香的时间”这种说法,大概就是这时候开始的。
与 “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法此时开始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特别配制的炭团),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放一层传热的薄片 (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单一的香料或调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不让香品直接燃烧,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

两宋之交的文人张邦基在他的书中记载,宋代宫廷中,皇帝每次到后妃的宫院中去,御辇所过之处,都有专人事先向地上洒龙脑香末,用以驱避邪秽。为了杜 绝浪费,等皇帝离开之后,再用孔雀尾扎成的扫帚,去把龙脑香末收集起来——孔雀尾对龙脑香有特别的吸附力,就像磁石吸铁针那样,用这样的翠帚在地上扫来扫 去,散在四处的龙脑就都会粘缀到孔雀尾上,于是就可以回收再利用了。这事听起来很是玄幻,未知真假。

到明朝时,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明朝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香料粉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香 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 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 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香具不仅是熏香用具,其作为案几摆设的性质也越来越重了。
到明朝宣 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 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在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因为其不菲的价值,也成为古董造假者们的 最爱之一。

明清焚香雅玩还有一种细筒状,专门用来燃线香的用具,称“香筒”,就是一段竹子挖空后,雕镂精美,用铜做个内胆,再加个檀木盖子,筒内焚香,还可做案头陈设,这种东东今天也还偶尔能见到,不过很可能被人误认作笔筒。。。

清朝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到如今,“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基本除了外国香水,就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了。

曹丕《迷迭香赋》:http://www./shop/shownews.php?fid=4&id=45
宣德炉:http://baike.baidu.com/view/34501.htm

中国香文化网:http://www./
       http://www./txt/15080.htm
香道:http://baike.baidu.com/view/411665.htm


在游戏里寿阳有举国闻名的宁香,其原材料是八公山上的离香草:
-------------------------------------------------------------
杨铮:我也是来了此地,听说附近山上长着一种叫离香草的东西,离香草、离乡草,唉,这才伤感起来……
莲琪:离香草是我们寿阳才有的东西,游子带在身上,离故乡越远,香气就会越浓。哥哥,你的故乡在哪里呢?
谢媒婆:从寿阳远嫁别处的闺女啊,出嫁的时候身上都得带着离香草~离故乡越远,那香气越浓。
-------------------------------------------------------------

离香草又叫寿州香草,是一种带点神秘色彩的草本植物,长得像芝麻秸。头年农历九月下种,第二年四月收割,满城飘香。端午节时寿县人有用这种香草缝制香袋的习俗,每年端午节还常有外地人特地来买。
寿州香草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传说中香草只有在寿县城内报恩寺东边的一片地上生长,才能有馥郁的香味,如果种在别的地方,虽也长枝叶,但无香味,枝茎也由空心变实。虽然我们对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故事都不陌生,然而离香草的这个传说中的禀性,却也过于离奇了点。
关于寿州香草的发现还有一段传说,传说在五代十国末期,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攻打“南唐”寿州时,他的战马挣脱僵绳,跑到报恩寺东边的一块草地上吃草,打不走,牵不离。赵匡胤听说后,便实地观察,顺手摘枝嗅嗅,连声说:“是香草”,寿州香草由此得名。
寿州香草之所以被叫做“离香草”,是据说它离开家乡这块产地越远香味就越浓,因为它是在楚国将士牺牲的地方长出的,是他们的忠魂变的,楚人虽背井离乡,但永远不会忘记英烈在天之灵,“离香(乡)草”由此得名。

先秦时楚国的香草文化很是发达,楚国也是各国里文化最有特色的,大概是因为离中原远、原始文化保留得较完整吧,因此楚人也是秦统一天下后最难以融入大一统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很有道理的啊。。。

汉以后,制作精良的香品渐渐代替了香草,成为人们日常所用的香,但是香草的应用仍然在某些领域被保留了下来,比如端午节挂的艾草之类。这些香料植物在今天现身得最多的地方是:烹饪。相信大家对荷叶包的米饭、装着N种香料的卤肉用纱布袋都不陌生。
常 常能见到的提香佐料,除了最常见的葱姜蒜和辣椒外,还有花椒、大料、胡椒、桂皮、陈皮、丁香、豆蔻、山奈、良姜、小茴香、白芷、砂仁、香叶、甘草、木香、 草果等,大概有十几种之多,而还有相当多的植物虽然未必有出色的味道,但因其药用价值也被收入做菜配料中,像各种人参、当归、桂圆、枸杞等。
花椒 麻,胡椒辛香可以做汤,大料桂皮用来炖肉,肉桂比桂皮味道重适合红烧肉,陈皮有点酸能把肉炖得更烂,丁香山奈可以卤出很香的肉,茴香气味浓烈用于制作素菜 及豆制品最好,做牛、羊肉用白芷可去除膻气增加鲜味并使肉质细嫩,熏肉、煮肠用肉桂可使肉、肠香味浓郁,汆汤用陈皮和木香可使气味淡雅而清香,烧鱼用山奈 和生姜既能解除鱼腥又可使鱼酥嫩相宜,熏制鸡、鸭、鹅肉用肉蔻和丁香可使熏味独特。
如果能把这些植物配料掌握得得心应手,估计可以成为一流的大厨了,如果还能兼顾到其药用价值,做出滋养身体的药膳,那就简直是营养师了。网上有一篇强文《细说中餐调味料》,上面那段简介就是从里面抄的,喜欢做菜的一定要看看。
有的时候,香草和野菜的区别并不算大,《香乘》里记载的“茅香”,也即是道士们用作汤沐的白茅香,在贵州是一种做面点的材料,做成的“茅香粑”在饥荒年代是果腹粮食,在现在则成了窝头一类的稀罕小吃,味道很是不错。

寿州香草:http://baike.baidu.com/view/743467.htm
细说中餐调味料:http://tw./eden/oldbbs/708934/html/tree_9462876.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