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剑四NPC整理考证——文化篇

 桑枯海 2012-09-11

仙剑四NPC整理考证——文化篇-1-太平村-2

有茶叶就有茶叶做的食品:
-------------------------------------------------------------
云湘秀:茶笋炖肉是我们太平村的好菜,以前茶叶卖得不好,大伙儿日子不好过,这道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
徐婆婆:小李卖的茶叶蛋又香又入味,可惜我牙不利索,吃得慢,没吃到半个,蛋就凉了……
-------------------------------------------------------------

茶笋有两个意思,一是茶树发的新芽,二是茶+笋,在这里显然是后者。
黄山茶笋是黄山地区的特产之一,是以竹笋为原料烤制成的,看了看淘宝上 一大堆卖黄山茶笋的图片,大概其起源是为了便于保存做的腌竹笋吧。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茶中杂咏》系列有一首专说茶笋的:“褎然三五寸,生必依岩洞。寒恐结 红铅,暖疑销紫汞。圆如玉轴光,脆似琼英冻。每为遇之疏,南山挂幽梦。”不过最有名的还是苏轼那句“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茶笋做的最有名的茶估计不是茶笋炖肉,而是茶笋排骨煲,可以算一道名菜了,吃徽州菜时一定要尝一下。

黄山地区位于皖南,属于徽州菜系,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于南宋,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佐 料,习以火腿佐味,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用木炭火单炖、单火靠,原锅上桌,古朴典雅。其代表菜有茶笋炖排骨、清炖马蹄、黄山炖鸽、臭鳜鱼 等。
最有特色的当数臭鳜鱼,是鳜鱼用作料腌制,再配上碎肉丁一起蒸,撒上泡辣椒,滋味浓厚,令人垂涎,之所以“臭”就是因为腌制工艺的原因。
黄山著名的小吃有、毛豆腐、石头蜾、油酥烧饼、以及各种用鲜笋或笋干烹调的美味等。毛豆腐估计是黄山最有名的小吃之一了,其实就是一种臭豆腐,那个毛就是长霉了。。。

茶叶蛋倒是现今的大众小吃了,全国各地每个角落都有。据说茶叶蛋制作中茶叶会破坏鸡蛋里的营养成分,从营养学上来说不是很好。不过现在路边摊和便利店里号称的茶叶蛋,大都是酱油卤蛋而已。。。
有人做茶叶蛋喜欢做好后不捞出来,泡很久,这样比较入味,不过据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捞出来,再把纯汤汁倒进来泡蛋,如果连茶叶一起泡着,茶叶中的丹宁酸会释出,使口感变涩。

黄山美食: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travel/1/60596.shtml


太平村还有别的特色菜:
-------------------------------------------------------------
云湘秀:我爹最喜欢吃的就是清炒蕨菜了~做起来也简单,蕨菜在附近山坡上就能挖到。
-------------------------------------------------------------

蕨菜严格来说是蕨类植物,和我们日常吃的其它蔬菜有本质的区别,估计可算是当今最流行的伪野菜类蔬菜了,炒肉很是美味。云湘秀之所以说的是“清炒蕨菜”,可能是因为太平村那时候还比较穷。。。
现在超市里卖的蕨菜大都是腌的或者干的,鲜的少见,而且放不久,据说鲜蕨菜要煮熟后用清水泡一两天才能去掉涩味。
蕨菜性寒,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吃。

另外,在著名的“不食周粟”故事中,伯夷和叔齐兄弟两在首阳山赖以果腹的,是另一种蕨类植物——薇菜。薇菜屡见于先秦时的文学作品里,诗经里也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鲁迅的《故事新编》里有一篇写伯夷叔齐兄弟的《采薇》,很有时代感。

蕨菜:
http://meishi./l/563
薇菜:
http://baike.baidu.com/view/214870.htm
不食周粟:
http://www./datalib/2003/Idiom/SHL-DL/SHL-DL-3467
《故事新编 采薇》:
http://tieba.baidu.com/f?kz=88143072


仙四在饮食文化上颇下了一些力气,每个城镇都有特色小吃卖,是游戏的一大特色。在太平村小吃摊卖的是桂花芙蓉糕和百枣银杏粥。

芙蓉糕是是徽州一带的特色小吃,用精细的糯米粉,做成米糕切片,再用油炸,然后拌和白糖、饴糖精制而成,做起来似乎很麻烦。徽州有农历年前后用芙蓉糕招待贵客嘉宾的风俗。桂花芙蓉糕,想来是加了桂花的芙蓉糕吧。。。
芙蓉糕做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736.htm

至于百枣银杏粥,常见的是百枣莲子银杏粥,是最常见的养生粥之一,“百枣”其实是百合、大枣的缩写。粥里的枣中和了银杏和莲子的凉性,养阴润肺,健脾和胃。这个做起来完全没啥技术含量,把食材和冰糖扔进锅里,炖就是了。。。


仙四的人物服饰貌似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服饰,一是当代少数民族服饰,这两样略微修改一下,再加点别的杂七杂八的元素,就成了我们看见的众NPC服装。

太平村中,林环风穿的是上衣下裤加腰封;单广青穿了个没有袖子的马甲式圆领袍;云湘秀在诃子和长裙外面穿了件公主袖对襟现代外衣,系上了腰封和一个 小得可爱的小蔽膝;茶颜茶馨穿的是有点类似仙一赵灵儿的少数民族服饰;赵元吉和云颂的年轻儒生装是逍遥巾+交领右衽的直裾深衣,再加上了两截的荷叶边袖子 和圆头鞋;云奶奶和徐婆婆穿的是没什么装饰的右衽短衣,云奶奶头上貌似还戴着抹额;秋兰穿的是诃子、对襟公主袖圆下摆短上衣和鱼尾裙;猎户虎头王穿的是短 袖右衽衣,背着弓箭;屠夫蔡三刀衣服只穿了一只袖子,敞着怀;云庚年王章寿两老人穿的是唐式缺胯衫子,云庚年穿着长裤绑腿,王章寿穿着短裤;云三娘长裙外 面套的是件没袖子的褙子;金兰穿着右衽上衣加半截短裙;杂货摊李慎穿的是短袖衣+类似比甲但更短的短马甲;姚若琴穿的是中袖右衽外衣;小童们穿的大都是对 襟或右衽短衣加短裤或长裤。

林环凤:http://img.photo.163.com/l-dQnVjogvcGNjwupkq39w==/1889541518658744965.jpg
单广青:http://img.photo.163.com/5X0D0f6TuthrF9hGF-ZuYA==/1889541518658744993.jpg
云湘秀:http://img.photo.163.com/RAif9j4fSGPiz_1cgO9C8A==/1889541518658745006.jpg
茶颜:http://img.photo.163.com/6YUqviD1Blt3f9G-Tbkruw==/1889541518658745023.jpg
赵元吉背面:http://img.photo.163.com/Yy3BBtN4SupXjGG2ht_5Bg==/1889541518658745046.jpg
赵元吉正面:http://img.photo.163.com/rPjmwGekm3JrwikRwGvLGw==/1889541518658745066.jpg
云奶奶:http://img.photo.163.com/ipGDRFbe1RCA8vGxVFUDxg==/1889541518658745076.jpg
秋兰:http://img.photo.163.com/DsQ9oqyPS1IEj4EYn_bXNA==/1889541518658745091.jpg
虎头王:http://img.photo.163.com/IGM2pb3uyGbm0lBPBKTksw==/1889541518658745111.jpg
蔡三刀:http://img.photo.163.com/Wmeisk484D_GfI21r0c2Eg==/1889541518658745131.jpg
云庚年:http://img.photo.163.com/0gKK48NVswyhG3WoqMn1Iw==/1889541518658745153.jpg
云三娘:http://img.photo.163.com/_1v0tZL_lfmPy7P1sXy5jw==/1889541518658745171.jpg
李慎:http://img.photo.163.com/lZLEoc71cq9FQSRUuLq-bg==/1889541518658745183.jpg
姚若琴:http://img.photo.163.com/BoVkxabHNwByuEIEJC-Xmg==/1889541518658745197.jpg

唐代时,各级官员的朝服其式样、颜色、材质区别明显,但常服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乌纱幞头巾子+圆领衫+红革腰带+乌皮六合靴,由皇帝到小吏,在式样 上几乎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材料和颜色。百姓往往限于穿侧面高开衩的缺胯衫子,并且经常只及膝,以便行动劳作方便,也不能用鲜明彩色,只能穿本色麻布。下级 官吏也好不到哪去,平时须将衣角提起扎在腰带间,以便服役。宋代平民只能穿黑白二色,都不能穿红着绿。“缺胯”二字就是指侧面高开衩,也有长度到脚踝的缺 胯袍服,不过劳动人民穿的往往是只到膝盖的缺胯衫子,就像云庚年那样。
宋人壁画中农民穿的唐式缺胯衫:http://img.photo.163.com/_Z8DPHfsDSPE0F75HuhMhA==/1889541518658745199.jpg

诃子不是内衣,内衣不能外穿,诃子可以露出来,诃子也没有内衣的肩带,实在要找个对应的话,诃子大概可以算抹胸吧。。。
诃子图片:http://www./bbs/viewthread.php?tid=5154&page=1

绑腿又叫行缠、邪幅、行縢,也有一说行缠和行縢是裹腿,而邪幅是护腿。《诗经》中就有“邪幅”一词。看古画和出土文物,貌似魏晋到唐时裤腿很是宽大,有时在膝盖处束上,裤脚却是散着的。然而在此之前,秦兵马俑就打着绑腿,在此之后,明以后的劳动人民也多着绑腿。
唐人画中的仆役穿的散裤腿裤子:http://img.photo.163.com/v2IDJXb0t050HpZ-zajKKg==/1889541518658745205.jpg

抹额最早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创的避寒之物,唐宋时常常在男装中作为幞头内衬,明代后妇女也开始使用,罩住头发。央视红楼梦电视剧里贾母头上戴的那个便是。
抹额:http://baike.baidu.com/view/1391693.htm
红楼梦电视剧里的抹额造型:http://www.19lou.com/viewthread.php?fid=134&tid=8620581&page=2

逍遥巾在仙四中也频频出现,就是那种只包住发髻,然后后面垂下两条很长的带子的头巾,两根长带子随风飞舞很飘逸,道士们很喜欢带。在十来年前的港产武侠片中也用得很火暴。
逍遥巾:http://hiphotos.baidu.com/%C9%CC%D1%ED%B4%F3%B4%F3/pic/item/7ce24dc4db8576c039db499c.jpg
        http://hiphotos.baidu.com/%CC%FD%D3%B0/pic/item/101dffedfc5b4b5f79f05551.jpg

蔽膝一般是要和帷裳配的,上端系在大带上,下端与帷裳平齐,一说是上古遮羞布的遗留痕迹,一直存在于后世,并且常常是祭服、朝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考证说蔽膝的下端本应是圆铲形的,却被后人误解,弄成了舌形的。
蔽膝:http://baike.baidu.com/view/522423.htm

褙子估计没人不认识:
http://hiphotos.baidu.com/%B8%FD%BC%D2%CF%DF%CD%C5%C3%C3%C3%C3/pic/item/b3e52012d818f5dec2fd788e.jpg
http://hiphotos.baidu.com/%BB%D8%ED%F8%BE%E7%D4%B7/pic/item/e7485a1f97d3fa72f624e49f.jpg
http://www./article/articleall/0043_art.htm

比甲基本是明代的丫鬟和下层妇女装:
http://baike.baidu.com/pic/71/12009139730138745.jpg
http://hiphotos.baidu.com/jyqy/pic/item/e5706b385e865734b9998f24.jpg
http://hiphotos.baidu.com/%D7%A8%C3%C5%CA%D5%BC%AF%C3%C0%C5%AE/pic/item/13311efd5e1cd80708244d11.jpg
http://hiphotos.baidu.com/zhl19871025/pic/item/4c32a4f5efd40d29bc310936.jpg
http://hiphotos.baidu.com/%B7%EB%C2%AC%E3%C9%D7%D3/pic/item/1341e09405b17113d21b709b.jpg

中国古代服饰:
http://www./xinchuantongwenhua/chuantong/fangzhi/gudaifushi.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30616.htm


相比被富有创意的美工创意得非常有创意的NPC服饰,店铺里卖的防具的那些名字反倒更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当然,不要看图。。。)

太平村的云记杂货卖的防具还都是很低等的,头巾、青丝巾、长袍、软麻鞋、皂布腰带、青铜护腕、相思扣。

青丝巾被设定为女性的起步头饰,青丝即是指黑头发。现在的概念,(尤其是对于常用计算机绘图的人),青色是介于蓝和绿之间的颜色,但是在古文里,青、绿、皂、黑、玄,都经常指黑色。
秦 汉魏晋唐时,服饰往往要尽量盖住身体,尤其是贵族的衣服,袖子要盖住手,袍服要盖到脚背,头上要带巾和帽,并且最好能把头全部包住,只包住发髻都是不太礼 貌的,在某些历史阶段,只戴巾不戴帽也是地位低贱的象征,地位高的人要在头巾外面再戴上帽子。然而,据沈从文说,宋代之后,劳动人民愈加穷困,十分明显地 影响到了衣着,衣服越来越短,袖子越来越短,裤子也越来越短,巾裹已无一定式样,且不以锥髻露发为嫌。宋以后的画里,就有许多短衣短裤不带巾的平民出现 了,就像王章寿和蔡三刀那样。
南宋《耕织图》中穿短衣短裤的农民:http://img.photo.163.com/WKAI_f8NocanmLCYubxYlg==/1889541518658745219.jpg
但 是女装没有这忌讳,女人们可以正大光明地露出自己漂亮的头发,还可以插上钗环花朵做装饰,用不着拿头巾和帽子把头包个严实。(做女人就是有这点好 啊。。。)女用头饰里凑合着可以称为头巾的,也就是幕幂以及由之发展出来的帷帽、抹额一类的了,这些头饰往往是为了外出时遮挡风沙、御寒、或勒住头发劳作 方便,总之女人是不大戴头巾的。

袍是指袍服,也就是上下一体的深衣,袍服往往是有点地位的人穿的。

麻鞋是劳动人民穿的低档鞋,比草鞋略强一点,工艺稍精细一点。麻鞋从耳之多少、疏密来分有双耳麻鞋,多耳麻鞋,八搭麻鞋,耳越多越高档。古典白话小说里常常能看见某出远门的角色打着绑腿,穿着八搭麻鞋。
另外还有种麻线鞋,其实是麻线编底、丝绳编鞋面的凉鞋,始于唐代,是开元后的流行女鞋,式样十分的穿越,非常像现在的圆头凉拖。。。看这个链接的图:
http://baike.baidu.com/view/365333.htm

皂布就是黑色的布,皂布腰带被归入配饰类。在古代的服装中,腰带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一套衣服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确切的说,是束在衣服外面 的大带不可缺少,)对于有点地位的贵族和官员更是如此,尤其是在涉及礼仪的时候。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
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陶谷到了门口却站着不进屋。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

护腕是种比较高档的铠甲配件了,往往要士兵的胸、背、头、肩都有防护后,才会考虑护腕、护膝一类。护腕实际上是护臂,一般都能护住小臂的大部分,有时候也有扎住袖口、便于行动的功能。
青铜铠甲是在春秋战国时流行的,战国时还出现了铁制铠甲,到汉代时铁甲基本一桶浆糊了。唐代铠甲名目繁多,什么明光铠之类的,不过最有影响力的应该还是从魏晋一直流传下来的裲裆(也写作两裆)。
另外,两晋隋唐据说是中国历史上铠甲最重的时代,人和马都披着厚甲,而宋之后尤其是明清,铠甲大大变轻了。史上有名的重骑兵——连环马,就是东晋时的慕容恪发明的,初出茅庐的慕容恪就是靠这招搞定了经验丰富的悍将冉闵,奠定了自己一代战神的地位。
裲裆:http://www.pep.com.cn/rjjt/hdyd/zhengwen/ckzl/zhwh/fs/fs3/200211/t20021121_5708.htm
关于慕容恪的连环马和金兵的拐子马:http://bbs./thread-322927-1-1.html

至于相思扣,似乎是个很新的东西,在最近一百年很受欢迎,因为有个“扣”字,所以常被做成扣子状。。。


太平村的建筑是以吊脚楼为蓝本的。
吊脚楼是壮、侗、土家等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在湖北湖南贵州一带比较常见。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一面建在实地上,三面悬空,用柱子支撑,往往是两层,有时也有三层的,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畜或堆放杂物。
吊 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所谓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或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因为吊脚楼只有三边而不是四边悬空,因此被称为半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的特别功能除了防备野兽外,更重要的功能是通风防潮、防毒蛇,因此吊脚楼往往出现在湖南贵州这种气候潮湿蛇虫众多的山区,今天的东南亚一带也有许 多干栏式建筑,被叫做栅居。

吊脚楼常常是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4排扇就是指4列柱子,一列柱子用枋连接在一起并骑上短柱的结构叫一个排扇,“间”是指横向有3间屋子, (“进”是纵向的。)中间的一间屋叫堂屋,两边的叫饶间。因为中国人一般有中轴线的概念,最重要的堂屋一定要坐落在中轴线上,而且建筑中往往喜欢奇数,因 此不大会有偶数间的情况。
有钱人家的吊脚楼有的会在两旁吊出两间厢房,还有的干脆把吊脚楼的上面一层做成四合院状,这都是少数情况了。

今天在湖南贵州一带,近年新盖的钢筋混凝土民居有的还会在二层建筑的二层前面设一排走廊,像个很长的阳台,但会用柱子支撑,大概是吊脚楼的痕迹。坐火车从京广线或湘黔线走的人可以注意看窗外。

吊脚楼:
http://baike.baidu.com/view/6758.htm
干栏式建筑:
http://tieba.baidu.com/f?kz=183310169

太平村鸟瞰图:
http://img.photo.163.com/cGWTNczcxxS4PL5A2KPN7w==/1684346260636585417.jpg

如果仔细看,可以看到太平村众民房的门口除了挂着艾草和大蒜之外,还挂着一串串红辣椒,还挺像一个湖南或贵州的小山村的。

太平村的建筑有好些平顶的吊脚楼,给人感觉美工大概是去某吊脚楼山村采风后,照着现代建筑的样子做出来的。古代建筑的屋顶往往是茅草树皮,有钱点的 人家也不过是瓦片,防水性能都不大好,因此古代建筑大都是坡顶,以便雨水能顺着坡面迅速流掉,减少漏雨的程度,平顶在南方是万万行不通的,到现在有了钢筋 混凝土和各种防水材料,这才可以做成平顶。即便如此,现在的人买房子一看顶楼是平顶而非坡顶,还往往会不要。不过现代农村倒是有许多平顶的二层小楼,这是 因为平顶可以兼作晒台,太平村的平顶吊脚楼屋顶外侧的那一圈小坡装饰,也很像贵州农村的现代平顶二层小民房。
太平村的平顶吊脚楼:http://img.photo.163.com/bjeC1nm2qN2SxoxFIHj6aA==/1684346260636585446.jpg

另外太平村有一栋很特殊的平顶房子,就是铁匠铺对面那栋,盖在平地上,不是吊脚楼,其屋顶和平顶吊脚楼的平顶不一样,不像浑然一体的现代钢筋混凝土 建筑,而是密铺木梁,在木梁上再架上不知何许材料的平板屋顶一块。这是西北建筑的特色,西藏也有这种密布木梁的平顶建筑,是少雨干旱地区的民居,游戏里后 来在播仙镇能看到许多这类建筑,然而这栋房子作为太平村唯一的一栋特例,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工疏乎了。。。
这栋特殊的平房:http://img.photo.163.com/PgGPxYeg0EziXq_Z0AOweA==/1684346260636585470.jpg

太平村也有一些坡顶的建筑,祠堂、云记杂货店、云阿菊家、村长家,似乎在设定里,坡顶的都是有钱人家。。。
不过这些坡顶建筑基本都是硬山, 所谓硬山就是指山墙把檀条头包住,屋顶到山墙为止,不挑出去,区别于悬山。悬山顶又叫“挑山”或“不厦两头”,是檀条伸出山墙外,有时还加博风板保护。悬 山顶很早就有了,作为最低等级的建筑广泛应用于民间,硬山一般认为是明代中晚期出现的。较早的时候,建筑的墙都是木材甚至泥土做的,不耐风雨侵蚀,因此要 把屋顶挑出去一些,以保护山墙,加博风板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到了明代中晚期,砖石作为建筑材料比较普及了,砖石作的山墙比较结实,不再需要用屋顶来保 护了,因此硬山也就普及了。看古代的传世绘画时,可以看到宋明时的画上还多是悬山屋顶,清代就多是硬山了。
祠堂的硬山屋顶:http://img.photo.163.com/-aHAFLMm2IXMpY69BwwpWA==/1684346260636585490.jpg
悬山是这样:http://blog./UploadFiles/2006-7/730795980.jpg

太平村还有两所单坡的房子,铁匠铺和村长家院子里的一所茅草房。单坡顶也是西北干旱地区常见的民居造型,没有坡的那一面容易漏水,所以在南方往往用 于次要建筑(比如猪圈)或是主结构旁的厢房(没坡的那面靠在堂屋的墙上)。可怜的李铁匠,他家不但是单坡,屋顶下面还有一圈镂空天窗,连窗纸都没有。。。
铁匠铺的单坡顶:http://img.photo.163.com/5c08rzwKvTsIkLMM8c140A==/1674776111428420723.jpg

太平村最好的房子就是祠堂了。祠堂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建在陵墓旁,叫做墓祠,后来有了非墓祠的宗祠、家祠。较早的时候,老百姓是没有权力修建祖先 祠堂的,只有皇帝诸候和得到特批的大贵人才能拥有祭祀的宗祠,然而孝道一向受到推崇,宋朝时官方对民间逾制修祠堂已经是睁只眼闭只眼了,明代嘉靖后帝终于 取消了这个名存实亡的禁令,其后祠堂就是大家族的必备品了。
云氏祠堂有两进,只有一个开间(穷人啊),有个很朴素的院门(不要嫌人家寒碜,好歹也 是瓦盖的,比村长家的茅草院门还是要好那么一点的),院子里铺着细石子路(这个倒还满豪华的,令人想到苏州某富豪的园子),种着欧洲园林一般整齐的灌木 (看着有点像罗汉松一类,只建一个模没啥,能不能不要种得那么整齐。。。)第一进的主体结构是戏台,第二进的主体结构是祠堂正屋。
戏台是个“丁” 字形,歇山顶。歇山比悬山顶等级要高,比四阿顶(也叫庑殿顶)等级要低,由于造型活泼,是最常见的屋顶之一。戏台架在木柱上,底下平时可以作为过道使用, 在某些大户人家的宗祠里,院内侧面还有小门,平时戏台是关着的,只从侧门出入。戏台前面突出的那一部分(就是“丁”字的那一竖)叫做抱厦,能让建筑造型显 得更有趣味,也拓宽了戏台的舞台面积,古建筑中经常用,抱厦如果盖在两侧,就叫耳房,如果盖在正房北侧,就叫“倒坐抱厦”。然而这个戏台有个问题,一般来 说戏台的朝向和其它建筑是相反的,是背向大门而面向正殿,对准神位和祖宗灵位,以示尊敬祖先之意,演戏时也恭请祖先一道观看,而太平村的这个反了,成了背 对着祖先演戏,村民们都聚在祠堂门口看戏。
第二进院落两侧有走廊,院子中间还有用细石子铺出的图案。祠堂的正殿是硬山顶,(正殿:有木有搞错,连 那戏台都是歇山顶,凭什么我比它还不如。。。)正殿外面看着虽然像三间,其实进去后里面只有一间。。。正殿门是板门(唐代及之前多是板门),旁边的窗是直 棂窗(唐代及之前多是直棂窗),再旁边墙上的窗是花格窗(这个好看的就要晚些才出现了)。祠堂最令人奇怪的是进去后里面没有祖宗牌位,只在正中挂了副画, 也没有供桌,底下有几个小几放着几个香炉,供品家谱之类也一概没有,倒是挂着好些山水风景画,地下排了好多把椅子,再加个书案就可以做书房了。。。
祠堂一进的院子,注意漂亮的石子路和整齐的植物:http://img.photo.163.com/cCZqjP_6x5tdAa8mo7qz_g==/1674776111428420741.jpg
祠堂鸟瞰图,可以看清院门、戏台和正殿的屋顶:http://img.photo.163.com/rJLft32ade0HF0_v3uCGVg==/1674776111428420747.jpg
祠堂内装修:http://photo.163.com/photos/xuanxiao_zeng/154855450/4687763693/#4687765580

有些人家还有可以支起来的上悬窗,这种窗又叫“支窗”,常见于支摘窗。支摘窗广泛用于清朝,又叫和合窗,下半部可以摘下,上半部可以支起来,现在在北方还经常能看到,比南方要普遍,老房子门扇和窗扇上面的小窗多是可以支起来的。
村长家二楼的支窗:http://img.photo.163.com/0gKK48NVswyhG3WoqMn1Iw==/1889541518658745153.jpg

从室内来看,太平村房子的地大都是石板铺的(真正穷人家都是泥巴地,可见太平村也不算太穷),墙体下面大半截是砖石结构,上面一小截是木材,或者全部都是砖石砌成,这也比较像近现代民居。
太平村典型民居:http://img.photo.163.com/7rlhFwFihVbw6vTKV57ujw==/1674776111428420798.jpg
                http://img.photo.163.com/ONJ-RovckM4w4BmvwT2-xg==/1674776111428420813.jpg

只有祠堂的柱子有柱础,其它人家的木柱子都是直接落地,穷啊。。。

除了祠堂外,只有村长家有院子,不过院墙院门是茅草盖的,穷啊。。。

唐代的时候,建筑的门是板门,窗是直棂窗,也没有玻璃,糊着厚窗纸,造型实在是朴素,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雕梁画栋、格扇门和花格窗,大都是明代甚至清代的东西了。

另外,太平村吊脚楼门外上二楼的那个楼梯可真陡啊。。。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
http://club.city.travel.sohu.com/r-taibei-160283-0-36-0.html
祠堂:
http://baike.baidu.com/view/59339.htm


唐代及之前建筑室内的装饰都比较简单,以漆饰为主,宋以后才渐渐精雕细刻起来,清朝后期室内采光有了大进展,室内装饰也越发精致了。

太平村祠堂的室内装饰还算不错,砖石结构上有贴木皮的装饰(贴木皮。。。),木皮角上那个方形漩涡状的图案叫雷纹,是最常用于各类装饰的图案之一,从青铜器到纺织品都有,云雷纹往往并称,云纹是曲线状的,雷纹是折线状的。
祠堂里的那些椅子是灯挂椅,因为搭脑(就是靠背最顶上的横杠)两端挑出像挂灯的提梁而得名,出现于五代,宋明也很常用,因为没有扶手,所以等级不算高,经常用在小姐闺房里。
祠堂里的桌子比较寒碜,没有供桌,只有几个很小的小桌。这种桌腿安在最边上的叫“桌”,如果桌腿进去一点而桌面挑出来多一点就叫“案”,案是比桌更高级的家具。太平村祠堂里就算中堂底下的那个桌子,也就是有个收腰、腿是鼓腿而已,还是很寒碜,配不上灯挂椅啊。。。
桌椅腿与腿之间的横杠,在上方就叫枨子,在下方就叫管脚枨(或踏脚枨),在腿最下面就叫托泥,托泥下面有时还有龟足。太平村祠堂的灯挂椅腿间的横杠就是管脚枨。
祠堂内装修:http://photo.163.com/photos/xuanxiao_zeng/154855450/4687763693/#4687765580
灯挂椅,及各部件名称:http://www.pep.com.cn/rjjt/hdyd/zhengwen/ckzl/zhwh/jj/jj1/200212/t20021212_17568.htm
托泥是这样,最下面那一圈: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1-e3487477814c74565c50dac6539039df.jhtml

下级民居的室内除了白墙外,谈不上什么装饰。家具只有一榻、一八仙桌和配套的条凳,一柜,一些箱子和罐子。
榻是个石台子(小龙女。。。)较早的时候用来睡觉的榻都比较矮,符合早期席地而坐的习惯,那时的“床”一词指的是胡床,也就是小马扎。劳动人民使用的最普通的榻,应该就像青鸾峰云天河屋里的那张榻,四条腿一块床板,没有围栏,没有档板。
在 室外,小吃摊旁也有八仙桌和条凳,大概是供人坐下吃的,上面还摆着餐具。八仙桌可考的出现时代大概在辽金时期,明清时盛行,从达官贵人到平头百姓家都有, 现在农村里还常能看见,算是比较正式的饭桌,宴席时都用这种。八仙桌桌面大而方正,放在屋里很有稳定感,只是因为桌面太大,难以找到整块的好木料来做,因 此桌面常常都是拼接的。
柜子和箱子在早期是不大分的,宋以后渐渐分清楚了,宋人戴侗的《六书故》他说“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次为匣,小为椟。”早期用来装东西的都是往上开盖的箱子,后来才有了平开的柜子。
赵元吉的屋子里有张小几案,估计是为了他的书生身份特地放的,可惜几案很矮,明显是席地而坐或是炕桌适合的高度,导演又没有为太平村设定“可以席地而坐”的背景,于是美工只好再放上一张小板凳,免得赵书生没地方坐。
村长家厨房和部分民居里还有几只小方凳,这种没扶手没靠背又那么小的四方凳子,出现比较晚,等级也很低,放在厨房里倒是挺合适。
太平村典型民居:http://img.photo.163.com/7rlhFwFihVbw6vTKV57ujw==/1674776111428420798.jpg
                http://img.photo.163.com/ONJ-RovckM4w4BmvwT2-xg==/1674776111428420813.jpg

村长家是除了祠堂外最好的房子了。他家上层的卧室就可以看出来,榻的侧面设了档板,有个漂亮的柜子(那柜子的下半部分很像明清家具里的“连三柜”, 上半部分却是有些奇怪),柜子敞开的格子里还放着几本书(模型倒出来后上面的字实在太小了,看不清),和几卷竹简(这搭配得。。。),屋里用的不是油灯而 是烛台,还有个翘头案,案上摆着烛台香炉和一碟果品。(云靳莫不是把祠堂里的供桌偷回家了。。。)
村长家二楼,漂亮的室内装修:http://img.photo.163.com/0gKK48NVswyhG3WoqMn1Iw==/1889541518658745153.jpg

桌子上有些瓷器,以白瓷居多。由于宋代还常用青瓷,所以容易造成大家误会,认为唐代没有白瓷,其实唐代是有白瓷的,最有名的就是定窑,虽然没有游戏 里画的那么白,也算是相当的白了。定窑在五代时技术有很大的提升,宋代时定窑烧制出的东西就白得相当漂亮了。只是宋代上流社会喜欢青瓷,所以民间也效仿上 层的品味了,因此从唐到宋,白瓷一直没能占据主要地位。
当然,好的瓷器都是上流人士才能用到,民间只能用些低档货,鲁迅的小说里,清末民国时的农民手里拿的还是木头碗呢。
另外不要因为没看到唐三彩而遗憾,唐三彩一般是葬器,在人家家里是看不到的。
桌上器具特写:http://img.photo.163.com/XR1f0cnPmRNBauLwZt3IRg==/1674776111428420825.jpg

另外关于桌子上那些茶壶,唐宋及之前的瓷茶壶,基本都是很短的壶嘴,因为那时的工艺技术不佳,只能做成这样,直到明清才有了漂亮的弧线形长壶嘴,今天的某些老字号饭店里还能看到超长嘴的大茶壶,店小二隔很远准确地把茶水倒进客人的杯子里,算是一种表演。
唐代的瓷壶嘴其实是这个样子:http://www./artx/jianshang/40446.html

灯台颜色比较深,看着像金属或是深色瓷的。历史上早期的灯具一般是青铜的,长得像青铜器中的“豆”,从魏晋到隋唐的灯具,主要以陶瓷灯具为主,主要 是青瓷和白瓷,并有少量黑瓷;陶灯则有灰陶和釉陶以及三彩。 青瓷灯盏一般作钵形,高只有几厘米,在钵式灯盏内壁一侧附把手,装饰也非常简易,以莲花纹为主。唐代经济发达,灯具渐渐开始多样化,到了宋明,就比较花哨 了,也出现了许多装饰性的灯具。
唐代早期灯:http://www./z/show.php?photo=http://images./z/photos/59758fbn2mtl.jpg
唐代莲花灯:http://trade.artron.net/buy/showpic.jsp?strpath=MB00056648/0_2005_12_20_02_45_31.JPG&collectionname=唐代莲花灯

所有民居里都多少有些铁器,太平村的大李铁铺生意也不错。铁器在中原应用,从战国时就开始了,到汉代就基本是主流了。不过周边的少数民族掌握铁器要晚一点,有的民族为了弄到铁器而请求内附,有的就动手抢,甚至有了南下抢劫时专抢铁锅之举。


祠堂正中挂的画上貌似是个穿祭服的人,实在太小了看不清,头上戴的那是逍遥巾么?手里拿的是个扇子么?两侧墙上各挂着四幅条幅画,一边是山水(春夏秋冬?),一边是人物(仕女?)。还真是像个书房。可惜我对古代绘画了解太少,一幅也不认得。

那幅祭服人物中堂的两侧挂着对联:理贵持平不卑不亢,心能守正无私无偏。这是卖杆秤的店的传统经典对联(这个。。。)。仙四里对联的顺序大部分时候是从左到右,比如这副就是,然而落款和印鉴却落到了左下角,也就是上联上,真是混乱啊。。。

祠堂的中堂画和对联:http://img.photo.163.com/V38XkVR846vpEukP-cD5hA==/1674776111428420836.jpg
左边的条幅:http://img.photo.163.com/BtFlxZ5aofKwSVLOFmafyg==/1674776111428420849.jpg
右边的条幅:http://img.photo.163.com/E67a2HaH3Yc2lS5ICC67ew==/1674776111428420857.jpg

村长家和云阿菊家一楼都挂着一幅禄神星(为什么是禄神星呢?)的年画,还有一群童子围侍。年画两旁仍然是从左到右的对联:长空云破山推月,四海波平水接天,这貌似也是民间常用的民俗对联之一。

民居里的禄神星画和对联:http://img.photo.163.com/V_NEEZC4Y-3_l_llIb4wvg==/1674776111428420870.jpg


随便说说太平村的附带场景。

青鸾峰是黄山36大峰之一,也是黄山上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海拔1589米、整座山峰形状像一只大鸟,所以叫这个名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象一匹 腾空而立的战马,所以又名“立马峰”,峰上还有个亭子就取名立马亭。峰顶有“仙人打坐”石景,峰壁有“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十个石刻大字(出自国军某 将领手笔),峰下有采药源,相传黄帝在黄山炼丹时曾来此处采药。
青鸾是仙家常用词语,传说中是凤凰一类的神鸟,常与西王母一起出现,一说赤色为凤、青色为鸾,想来也是文明开化之初动物图腾遗留的痕迹,鉴于和神仙关系密切,成天出现在道家文化中,所以比凤凰少了几分富贵,多了几分仙气飘飘。

石沉溪洞的名字,据云天青所说,是暗喻“洞悉尘世”。不过石啊溪之类的字眼和隐士的生活还满搭调的,所谓“枕石漱流”,正是隐居世外的高人的风范。 不过说到这个,世说新语里有个关于“枕石漱流”的笑话,孙楚年轻时想隐居,他本来要对王济说要“枕石漱流”,却误说成“漱流枕石”,王济嘲笑他“流可枕, 石可漱乎?”,孙楚颇有急智,立即回答“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石沉溪洞里那四句诗:涛山阻绝秦帝船,汉宫彻夜捧金盘。玉肌 枉然生白骨,不如剑啸易水寒。第一句是说秦始皇派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事(一说这帮人是日本人的祖宗)。第二句是说汉 武帝在长安造仙人承露盘以承接天下降下的甘露一事。第三句是说人生苦短,劝人出世,历来劝人学佛修道的诗词文章多有荒冢白骨之类词句,佛教修行也有修“白 骨观”的修法。虽然琼华派号称修仙,却全无半点修行之状,云天青反出琼华,明明是从仙山回到尘世,却反而给人出世隐居的感觉,正与此句相配。第四句却是取 荆轲易水作歌的典故,不知该怎么与前面连起来,不太明白作者究竟想说什么,难道是想说死有重于泰山、WS地活着不如慷慨地死去?

紫云架不知是否取了黄山紫云峰之名。紫云峰也是36大峰之一,海拔1665米。因常被云雾笼罩,阳光照射时呈紫色,故名“紫云峰”。不过看地图,紫云峰离立马峰还颇有一段距离。
不过“紫”是道家喜欢的颜色,道教典籍里常有紫云、紫气、紫府、紫芝一类词语,大概编剧给下山的路取这个名字也是因为云天青是仙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