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剑四NPC整理考证——文化篇

 桑枯海 2012-09-11

仙剑四NPC整理考证——文化篇-1-太平村-1

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
晚田始家食,馀布成我衣。讵肯无公事,烦君问是非。
——太平小村


一、太平村


关于太平村的来历,在主线篇曾经说到过,再重复一次。
村长云靳曾经说云家先祖镇守边疆有功,得以被朝廷恩赐修建祠堂,祠堂里的NPC云颂也说过:
-------------------------------------------------------------
云颂:云氏宗祠是先皇为封赏我们云家一位战功卓著的先祖而下令建的,算到如今也有百多年了~可惜云家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了……
-------------------------------------------------------------

我在隋唐宋三朝找姓云的有名武将,倒是找到一个:隋朝云定兴。(唐基本没有,宋有的都是文官,再说宋朝时西域也不在中央政府手里。)炀帝朝官至左屯 卫大将军,就是人品烂了点。。。不管了,姑且假设他就是云家先祖,炀帝604年即位,在位15年,唐玄宗712年即位,在位43年,如果把仙四发生的时间 假定在玄宗朝,倒是符合“算到如今也有百多年了”和“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凑合着也算能说得过去吧。
这个猜测的问题在于,“先皇”是本朝已故皇帝的称呼,云颂要是身为唐朝人还敢管隋炀帝叫先皇。。。这有点太危险了吧。。。

关于云定兴,云定兴的女儿是隋文帝长子杨勇的昭训(昭训是嫔,地位比妃要低,但在嫔里面是比较高的。杨勇当时还是太子,正妻是太子妃,其她都是嫔, 太子如果即位,太子妃升级成皇后,嫔就升级成妃子了),杨勇被废后云定兴被闲置,于是着力巴结权臣宇文述。云定兴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和兵器,手艺很不错,这 时隋炀帝已经上台了,宇文述私下告诉他,你做的东西不错,但你女儿为杨勇生的几个孩子还在,皇上不可能用你,于是云定兴拜托宇文述向皇帝进言杀掉自己这几 个外孙(有够狠),几个小孩被杀后,云定兴总算官路畅通了。后来李世民年轻时还曾在云定兴军中效过力。再后来云定兴跟了王世充,可怜的人,每次都站错 队。。。

安徽省本来有个太平县的,建于唐天宝十一年,是从泾县划分出的一片地,治所当时在仙源,属宣城郡,永泰中被撤销,大历中又复置太平县,从此一直沿续 至现代,1983年改制成了黄山市的黄山区。这是黄山的北大门,也是南方诸省入皖的要冲位置,著名的旅游区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黄山区正好在黄山和九华 山的中间,还真是很好的地段呢。
现在的黄山,地名很让人眼晕,有黄山区(就是太平县)、黄山市和黄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才是游黄山应该下车的地方,然而由于地名的混乱,多有下错车的人在黄山区OR黄山市下车的。。。

天宝是玄宗后期用的年号。游戏里太平村还是个村,而非县,如果说时间在玄宗朝中前期,也说得过去。

另外,在好几个别的省也有好几个别的太平县,山西四川都有,大概这名字太吉利了,所以到处都是。。。

关于太平县建县的由来,有个很囧的故事,关于红莲寺、抢钱抢女人的和尚、和主持公道的宣城太守:http://www./wz_Print.asp?ArticleID=10155

隋书列传第二十六,宇文述云定兴郭衍传:
http://guoxue.baidu.com/page/cbe5cae9/60.html
九嫔的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987040.htm
妃嫔制度的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378361.htm


刚下山时到太平村,正赶上端午节,太平村祠堂在“跳钟馗”:
-------------------------------------------------------------
林环凤:原本想去找村西边的石匠打个石磨,但今天大伙儿都在祠堂外看“跳钟馗”,去了也不一定能找到人。
云湘秀:年年端午,村里都有扮钟馗的戏,魁山大哥演这钟馗也有些年头了。
单广青:此地名为太平村,今日正是端午,村民大多去祠堂看扮钟馗的戏了,有趣倒也有趣,可惜那戏台太小,哪比得上城里的气派~
-------------------------------------------------------------
玲珑:大家都说剑仙保佑着咱们村~可是为什么每年端午节都是扮钟馗,不是扮剑仙呢?
小山子:这个……大概是因为钟馗比剑仙还厉害吧!
玲珑:那为什么从来没人说钟馗降妖的故事呢?
小山子:钟馗不是捉妖的,是捉鬼的啦~
-------------------------------------------------------------
秋兰:扮钟馗的戏~每年也就只有端午能看到,整出戏分三段,正对应避祸、祈福、驱邪这三件事。
-------------------------------------------------------------

钟馗的传说,最有影响力的是说他是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因为考官以貌取人而落第,死后化为捉鬼驱魔的神灵。这个传说出现的年代比较晚,大概要到唐宋 时期。但是在更早年代就有钟馗一词了,后人猜测其来源时众说纷纭,有说是一种可作武器的椎形菌类,有说来自擅长制作木棒木槌的殷代遗民家族终葵氏,有说是 殷商时期一名巫师或一个巫师家族的名字仲傀氏或仲虺氏,有说是巫师驱鬼时手中拿的作为法器的大木棒。
一般认为,跳钟馗的风俗来自于一种叫做“傩” 的驱鬼祭祀仪式,傩又叫傩戏或傩舞,起源很早,早在文明诞生之始,具有巫术色彩的祭神仪式就已出现,而傩舞很可能也是那时相伴而生。到了晚一些的时候,可 能是春秋时期,祭祀渐渐和巫祝脱离,傩逐渐产生了分化,一种是官方主持的宫廷傩、由方相氏领头,一种是民间傩舞,民间傩舞里最活跃的角色就是钟馗,由于他 频繁出场,又是场上绝对的主角,所以有时候人们也直接称傩舞为跳钟馗。这种分化一直沿续到后世。宫廷傩在明亡后消失了,民间的傩戏却一直保存了下来,直到 今天。

我国的古傩舞在江西省萍乡市保存得最全,萍乡以傩舞远近闻名,那里保存着数量巨大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村民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迁居到这里的中原人。傩舞也就是那时从中原带来,祖祖辈辈一直传到今天。
傩舞艺人往往戴着面具、脚踏禹步,载歌载舞。据说古时傩面具全为铜制。一千多年前,因“亵渎了神灵”才绝迹,改用樟木雕刻。

江淮一带尤其是安徽徽州一带的人们也还保持着端午节跳钟馗的习俗。跳钟馗有两种:一种简单一点,是把钟馗的神像架在肩上抬着走街串户,边走边舞,旁 边锣鼓跟随,走到哪里,那里的居民就放鞭炮迎接。另一种是有人戴上面具扮成钟馗,端午节午时村民们先到祠堂拜祖先,这时钟馗从旁边冲出,身穿蓝色官衣,头 戴方翅纱帽,旁插两根野鸡毛,手执朝笏板,赤脚。一鬼手执篾制蝙蝠,逗引钟馗。一鬼手撑破红伞,在钟馗头上不断旋转。代表蜈蚣、蝎子、蛇、蜘蛛、蛤蟆“五 毒”的五个小鬼手执钢叉,在钟馗身前身后又跳又闹,一鬼不时以一纸扎的方形酒瓮敬钟馗。喝醉酒的钟馗,东倒西歪,欲捉鬼吞吃。小鬼则逗引钟馗走街串巷,挨 门挨户跳舞取乐。各家各户将准备好的铜钱、糕点、喜物送给舞者酬劳,并燃放鞭炮,随舞人员鸣金鼓,撒五色纸。

游戏里说扮钟馗的戏分成三段,却是不知出处。

另外,日本也一直将由中国传入的傩习俗保存到了现在。除了能剧被许多人认为是傩的发展变化以外,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里也还能看到傩的描写,梦枕貘和岗野玲子合作的《阴阳师》漫画里,就有方相氏主持的宫廷傩。韩国和越南也受了中国傩文化的不小影响。

钟馗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9853.html?wtp=tt
傩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493.htm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gnwh/399437.htm
关于傩文化,有本书叫《东方傩文化概论》不错。
方相氏:
http://baike.baidu.com/view/555457.htm


端午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挂艾草等香草:
-------------------------------------------------------------
玲珑:端午节时要把艾草、菖蒲和大蒜挂在门口,听阿娘说这样就没有鬼怪来害人了~
-------------------------------------------------------------

端午节是打扫卫生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扫洒庭除,避邪驱瘴,在堂前挂钟馗像,以菖蒲、艾草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天中五瑞”——菖蒲、艾叶、石 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制成花环以作配饰,也有些地方把后三样换成榕枝。 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以驱除毒蛇毒虫。

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芬芳气味,可以赶走蚊虫,性温无毒,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针炙术的“炙”就是用艾草点燃后去薰、烫穴位。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由来已久,大概也是从其医药功能而来。
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入药有辟秽开窍,解毒杀虫的功能。寒冬刚尽的早春菖蒲就先百草而醒,叶片呈剑的形状,因此被认为感“百阴之气”,被称为“水剑”或“蒲剑”,可以斩千邪。据说菖蒲还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灯烟熏眼之苦。
大蒜可以杀菌驱虫,在古老的年代就是天下共识了,因此也具有超级厉害的驱鬼功能,不管是东方的鬼怪还是西方的吸血鬼都怕它。。。
石榴花是端午节的应季花卉,龙船花就是山丹,一说胡蒜可除邪治虫毒,山丹可治癫狂,榴花悬门可避黄巢,而榕枝在民间传说中可使身体矫健。

古人重香草,诗经、楚辞里都常能见到兰、蒲、艾、椒、薜荔、杜若之类的词,看诗经和楚辞的人估计大都要困惑于这些东东究竟是啥,颇费考证,有的草木 到今天恐怕已是考证不清楚了。《红楼梦》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节中,走到蘅芜院时,曹翁曾借贾宝玉之口发了一通关于瑞草的议论——
“这众草中 也有藤萝薛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兰,这一种大约是金葛,那一种是金草,这一种是玉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那《离骚》、《文 选》所有的那些异草:有叫作什么霍纳姜汇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绎的。还有什么石帆、清松、抚留等样的,见于左太冲《吴都赋》。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 什么丹椒、蘑芜、风莲,见于《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这些香草佳木,有一套书:《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共三本,貌似装帧得很精美,有兴趣的人可以弄来看看。

诗经里的植物: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69285.shtml
楚辞里的植物:
http://www./dispbbs.asp?boardid=10&replyid=52&id=14&page=1&skin=0&Star=1


当然,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还是吃粽子:
-------------------------------------------------------------
蔡三刀:这几天小李的肉粽卖得好啊,我这儿的猪肉都让他给包了,只剩下猪头猪尾猪脚爪。
徐婆婆:年纪大了就是苦啊,想吃粽子,又怕粘口吞不下……
云小宝:今天是端午节,有好吃的粽子吃!可是……为什么不是天天过节呢?
-------------------------------------------------------------

粽子的来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祭奠屈原,不过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端午和粽子都跟屈原无关,不管怎么说,粽子对现代人来说就是单纯的美食吧。
汉 代《说文解字》里已经有“粽”字了,“粽”字本作“糉”,其解释是“芦叶裹米”。文字记录中比较成型的粽子是晋代周处在《风土记》里记载的“角黍”(早期 的粽子是牛角型的,所以叫做角黍),这时的粽子已经是端午的节日食品了。不过那时的粽子基本还是白粽子,偶尔加点中药;南北朝时就开始加赤豆等物了;唐代 时粽子用的米已“白莹如玉”,出现了锥形和菱形的粽子,还传到了日本;宋代时粽子里被继续加进了蜜饯等更多馅料;元明时粽子叶从茭白叶子变成了竹叶又变成 了芦苇叶子,突破了季节局限;此后的粽子发展史基本就是粽子馅的发展史,明代粽子馅飞速发展,什么东西都能被加到粽子里,出现了加猪肉的荤粽子;清代又出 现了火腿粽。到现代,江南一带的粽子已是种类繁多、极尽工巧之能事了。

现在的粽子大抵有两种,一种是不加馅料的白粽子,煮熟后蘸佐料(糖或甜酱),一种是把馅料直接加在米里,腌后再煮。想来前面一种大概在历史上出现的 时间早一点。西安的“蜂蜜凉粽子”号称历史最悠久的粽子,载于唐代韦巨源《食谱》一书,就是前一种,白粽子煮熟晾凉后用丝线或竹刀切成薄片,浇上蜂蜜或桂 花糖浆吃。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篮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食 也。都中盛于此戏。”用小弓箭射粽子,玄宗朝后期短时间内流行的端午游戏,有兴趣复古的人可以模仿一下,听起来比单纯的投壶要好玩点。那个和粽子一起当靶 子的“粉团”估计是青团年糕一类的点心。

BTW:黍不是今天的大米,而是类似于今天小米的黄米,比小米粘,稷是今天的小米,黍就是比较粘的稷,大概类似于糯米和粳米的区别。唐宋以后水稻在粮食供应中渐渐占了绝对优势,估计粽子也就随着变成大米做的了,所以唐代人才会特别强调本朝的粽子用米“白莹如玉”。

百度百科——粽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8.htm#7
五谷的简介:
http://baike.baidu.com/view/431.htm
中国古代的主食: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5589


童谣:
-------------------------------------------------------------
李宝儿:两根筷子夹着碗,屏障在西也在南,东面不平北面平,黄山胜过九华山~
云喜:端阳节,食五黄;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天中五瑞虎称王。钟馗挂在大墙上,蝎子、蜈蚣无处藏~~
云芳: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

李宝儿那首童谣说的是安徽首一带的地理面貌。两根筷子是指长江和淮河两条大河,碗是指巢湖,长江和淮河分别沿东西向横在巢湖的南面和北面。“屏障在 西也在南”说的是西边的大别山和东南面的天目山。“东面不平北面平”是说北面是一马平川的江淮大平原。黄山和九华山是安徽两处最有名的风景胜地,尤以黄山 为甚,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名。
天目山按现在的政区划分应该属于浙江省了,位于浙江省西北,倒也的确可算安徽东南面的屏障。而童谣里的“东面不平”估计不仅是指东南的天目山,也是指两淮一带水网纵横,交通不便,不像江淮平原那样一马平川。

关于两淮的地形水网纵横,其实主要指的是江苏中部一带。解放战争淮海战役里,国军杜聿明守徐州,形势不利要撤退,徐州在江苏最北端和安徽交界处。当 时我军分析他可能走的路线,有三种:一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要迅速解决船只码头很困难。二是向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上海,就是这童谣所说“东面 不平”的水网地区,不便于重装大兵团行动。三是向西,绕过山区南下,走这条路方便同黄维会合,而且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因此粟裕认为杜聿明极大可能 走第三条路,但是我军得到的情报是杜聿明会走第二条路,(有人说是老蒋下的令,有人说老蒋下这令是有别的方面的考虑,总之不是国军傻,实在也是迫不得 已。。。)粟裕左右为难,犹豫再三,还是认为杜聿明没理由走水网纵横的两淮,应该会向西南走第三条路,于是决定把布防主力放在西南。事实证明粟裕的判断是 正确的,杜聿明果然是从西南突围。江苏安徽一带地形的影响,从这件事也可见一斑。

说到地形,还有一件好玩的事。游戏里太平村在巢湖边上,但是古时的太平县、现在的黄山市黄山区离巢湖其实颇有一段距离。巢湖靠近合肥,在长江以北, 太平县在长江以南。但是太平县旁边有个太平湖,是个人工水库,在79年以前叫陈村水库,(因为它旁边那个镇就叫陈村镇,)后来改名叫太平湖。太平湖南临黄 山,北连九华山,由于其秀丽幽深,现如今也成了黄山脚下一景,青山环抱,翠岗连绵,有“黄山情侣”之称,也算一个不错的旅游景点。
另外,北京也有个太平湖。。。滥俗的名字啊。。。

现实中,太平湖旁边还有个桃花潭,和陈村镇里包括翟氏大宗祠在内的皖南古民居群合称桃花潭景区,也是一处风景秀美的所在。传说中这个桃花潭就是李白留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行”的那个桃花潭,不知真伪,却是给山水添了几分浪漫。

云喜和云芳的两首童谣都是在说端午节的节日景象。“食五黄”有好几种说法,其中一说是黄鱼、黄鳝、黄瓜、黄豆芽、黄酒,基本都是应季食品。“门插 艾”指的是在门楣上插艾草辟邪驱虫。“吃粽子,蘸白糖”在前面说过,是老式的粽子吃法。“天中五瑞”也在前面说过,是指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 花,都是端午节被用来驱邪的瑞草,“虎称王”指的是这些瑞草做的艾虎。“钟馗挂在大墙上”是在堂前悬挂钟馗像的习俗。蝎子和蜈蚣属于在端午节被驱赶的“五 毒”,另外三样是蛇、蜘蛛、蛤蟆。“桃枝插在大门上”是因为桃木在传统习俗中一直是阳气的代表,可以辟邪,因此也成了端午节的驱邪工具之一,插桃枝的习俗 貌似在北方更为流行,南方往往只是艾草和榕枝。“出门一望麦儿黄”是指这时候麦子成熟了。“端阳”成为“端午”的别称,是因为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 是仲夏,所以五月初五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

云喜那首童谣被仙四的编剧作过一点小小的改动,原文是“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船比赛喜洋洋。五月五,食五黄,天中五瑞虎称王。钟馗挂在大墙上,蝎子、蜈蚣无处藏。”

黄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2312.htm
九华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7270.htm
天目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481654.htm
太平湖: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65.htm
桃花潭:
http://baike.baidu.com/view/470995.htm


太平村在整个游戏进程中最大的亮点还是茶叶,刚学会御剑后下山玩,村长他爹会说起想去城里卖茶叶:
-------------------------------------------------------------
云庚年:村里的茶叶收成一直不错,可惜总没商人来村里买,我跟云靳说,应该找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马车拉了茶叶,咱们自己去城里卖!
-------------------------------------------------------------

单广青是个大城市来的富家公子,他对太平村的茶叶也很赞:
-------------------------------------------------------------
单广青:传说中的剑仙我没见过,倒是太平村的临睦茶,是为一绝,若送去京城,也许能与寿阳的宁香一较长短。
-------------------------------------------------------------

等游戏后期,云庚年说起太平村的茶叶果然行情看涨了:
-------------------------------------------------------------
云庚年:上一回村里几个小伙子拉了一车茶叶去寿阳,没几日茶叶就卖完了。现在咱们村的茶叶不愁卖不了,只怕没货卖!
-------------------------------------------------------------

这时候,太平村众村民也纷纷说起茶叶的事情来:
-------------------------------------------------------------
玲珑:爹说家里的茶叶卖得很好,这次去城里,会给我买新衣服~等爹回来,就有新衣服穿喽!
云颂:如今茶叶卖得好,大伙儿日子也过得好,祠堂里的贡品也比以前多多了。
云小宝:娘说今年和往年不一样,我们的茶叶卖了好价钱,以后天天都能吃鱼吃肉!
茶颜:今年的茶叶不但长得特别好,卖得也特别好,村里人开始有些闲钱了,再也不用羡慕寿阳人了~
小山子:最近茶颜姐姐总是忙着烘茶揉茶,都不陪我玩,还说什么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会懂,我已经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了!
蔡三刀:我们太平村的茶叶都进京了,什么时候我的山猪肉也能卖到京城去呢?
-------------------------------------------------------------

在今天,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也就是以前的太平县,的确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出产中国一流名茶之一的“太平猴魁”。由于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活,云雾笼 罩,所以茶质别具一格:茶芽挺直,肥壮细嫩,外形魁伟,色泽苍绿,全身毫白,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太平猴魁的特色是每朵茶都是两叶 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翘,不曲,俗称“两刀一枪”,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也号称“刀枪云集,龙飞凤舞”。
太平猴魁采茶的时间,一般在谷雨前开园,立夏前停采,时间很短。采摘天气一般选择在晴天或阴天午前(雾退之前),午后拣尖。经杀青、揉捻、烘烤等工序,当天就要制完。名茶的制作工艺,都是讲究得要死。
“拣尖”就是短时间的鲜叶摊放,实际上是一种轻度萎凋,使茶叶少量失水,便于杀青,同时也有利于内含物的转化,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太平猴魁的品质,传统上有N个等级,猴魁为上品,魁尖次之,再次为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弯尖等传统尖茶。现在不这么细致了,就分为三个品级:上品为猴魁,次为魁尖,再次为尖茶。

关于太平猴魁的由来,有个传说。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茶叶加工尖茶,运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 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供应市场,获得成功。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 量超群,使其他产地魁尖望尘莫及,特冠以猴坑地名,叫“猴魁”。
直到今天,太平猴魁仍以猴坑一地出产的质量最为上乘。据说只有猴坑出产的能叫猴魁,其它的都只能叫魁尖。

安徽是茶叶的重要产地,除了太平猴魁之外,安徽省的名茶还有赫赫有名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天目青顶、屯溪绿茶等。

尖茶是安徽省的特产,产于太平、泾县、宁国一带。太平猴魁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它的尖茶还有泾县特尖、黄花云尖等。
尖茶属于绿茶,中国茶的分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按发酵程度,大致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

单广青提到太平村的茶叫“临睦茶”,这个名字在唐代陆羽著名的《茶经》里有记载,太平县产“上睦茶”、“临睦茶”,属于品质较差的低档茶。。。看来太平猴魁能有今天的盛名,清朝那位猴坑茶农王老二功劳不小。。。

唐代是茶文化发扬光大的时代,在唐代以前并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到了唐代才成了一种带有技术性的饮料烹调,出现了制茶的方法和相关研究,有了高下之评,茶从此成为大众的重要饮料。

最早出现的产茶中心应该是巴蜀一带,能追溯到战国时期,晋室南渡后,长江中下游得到了大力开发,到唐代时这一带成了茶叶生产的中心,宋代后由于气候的变化,产茶中心进一步南移,形成了比较接近于现在的茶叶产地分布。
据记载,唐代时,安徽一带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以茶为业者有七八成。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据陆羽的记载,霍山、六安、宣城等地出产的茶在唐代已经是名茶了。

太平猴魁:
http://baike.baidu.com/view/79572.htm
中国十大名茶:
http://www./culture/tea/chaye/sdmc.htm
陆羽《茶经》:
http://www./culture/TEA/chashi/lyhcj.htm
茶的分类:
http://www.xici.net/b234885/d20868702.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9374.html


茶馨说起过团茶和散茶:
-------------------------------------------------------------
茶馨:茶叶摘了之后,要烘干揉细,才能泡着喝。如果是要送到大城里去卖的,还得制成饼团才行。
-------------------------------------------------------------

这话说得很容易误导人。其实茶叶不是先烘干再揉细的,饼团茶也不是在散茶的基础上制成的,两者各有各的制法,而且人们先发明的是团茶,散茶的制作方法成熟得比较晚,唐宋时饼团茶是主流,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都是喝团茶的。

南北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到了唐代,茶的制作工艺和烹调工艺都有了质的飞跃,于是茶始有字,茶始成书,茶始销边,茶始征税,从此茶席卷全国一桶浆糊。唐代饮茶风俗、品饮技艺都已法相初具,并深深影响到后世。
唐 代以前,茶的吃法往往是把生茶叶摘下来放在水里煮成一锅鲜茶叶粥,加上姜盐等佐料,偶有简单加工,都不成气候。唐代陆羽茶经里面已经有了蒸青茶饼的完整工 序记录,至于这制作方法是什么时候完善的,就难以考证了。《茶经》里记载的是“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也就是蒸熟、 捣烂、装模、拍扁压实、晾干、穿成串放起来。
到宋代,团茶盛行,其工艺比唐代更加考究,出现了名目多样的制作和装饰茶饼的工艺,宫廷和上层人士在 茶团的选料和制作上要求越来越高,茶团越发的华丽精良,不仅有压成各种样式的,连装饰金粉的都有,出现了“龙凤团茶”和更进一步的“小龙凤团茶”,其价值 非同凡响,就连达官贵人要享用到也不容易,偶得皇帝赏赐,无不视为珍宝,有“黄金有价,茶无价”一说。
团茶日复一日地倾向上层路线,渐渐与下层劳 动人民脱离了,这时散茶的制作工艺也渐渐成熟了。宋被蒙元灭国,蒙古人是一帮蛮夷,没那么精细的品味,散茶趁机得到了大发展,尤其是在民间,比高贵的团茶 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明灭蒙古后,朱元璋本着节省民力勤劳朴素的原则,下令禁了团茶,于是散茶大行其道一桶浆糊。到今天,绝大部分的茶都是散茶,只有在普 洱茶等少数品种中能见到饼团茶的身影了。

其实散茶在唐代就有出现,陆羽《茶经》里便有记载,不过那时还是稀有物事,并非主流。一般认为散茶较为成熟的制作工艺出现在宋代,为了改善蒸青团茶 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宋史 食贷志》里已经把散茶和片茶并列了,只是宋朝人还不大常喝散茶而已。

杀青是指茶叶的一种加工工艺,其实就是想办法把茶叶弄得有点熟,去掉不可口的“生”味,有蒸青、炒青、晒青等类别。最早出现的是蒸青工艺,就是把茶 叶蒸熟,相比于饼茶和团茶,茶叶的香味在蒸青散茶中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 气的炒青技术。炒青其实在唐代就有,刘禹锡的诗《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提到过,但是炒青成为主流是明代的事了。到今天,绝大部分的茶叶都是炒青的,只有恩施 玉露等极少数的还是蒸青。至于晒青及其它杀青工艺,就更少见了。
唐代的蒸青工艺传到日本并沿用至今,现在的日本煎茶还是蒸青制作,(日本茶道会用抹茶,不过日常喝的还是煎茶为多,抹茶好像很贵。。。立顿有日式煎茶的速泡包,怕去马连道会挨宰的外行可以买来体验一下蒸青茶。)

绿茶是最早被饮用的茶,从宋到明,渐渐地出现了一系列的发酵茶,青茶红茶之类,还有加入香料和香花的花茶一类,今天这些茶大都能在茶饮中占一席之地,然而最常见的还是历久不衰的绿茶。

唐代制茶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4877.htm
制茶史: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6058.htm
茶史:
http://www./bbs/showthread.php?threadid=330659
杀青: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74282.html

 

林环凤说起过“品茗”:
-------------------------------------------------------------
林环凤:听说那些大城里的人把吃茶叫作“品茗”,不是泡了茶就喝,而是一滴一滴落在嘴唇上尝。
-------------------------------------------------------------

我们今天的泡茶方法是在明代定型的,相传是朱元璋第十七子、人称“贤王奇士”的朱权发明的,这位王爷信奉道教,爱好琴茶,还写有《茶谱》一书。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茶道所用的茶具、冲泡的方法和品评,都是在这一时间成型的。

而在明代以前,团茶为主流的年代里,喝茶的方法和现在迥异,一般是将团茶掰下一块,碾碎,煮之,加盐等佐料,连汤带叶一起喝。

陆羽在茶经里记载的考究煮茶法,要先把茶饼放在火上烤热以便碾碎,要经常翻动着烤以均匀受热,烤到茶饼弯成“虾蟆背”状,趁热用纸包好,免得香味散 失,等凉后,再研成细末煮之,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煮时讲究“一沸”时要如何如何,“二沸”时要这般这 般,“三沸”又要处理一下,才算是煮好了。这时要趁热喝,冷了精华就没了,而且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 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宋人比较小资,煮茶法更加精致,还有斗茶、分茶、点茶等名目。
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宋人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都乐此不疲。斗茶关键在于茶和汤的比例是否恰当,注入容器时茶汤会挂在容器壁上多久,这除了对茶的品质和水的品质都有要求,对煮茶人的手艺也很有要求,我们今天的茶道,恐怕也未必有如此的精致小资吧。
分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把茶分倒给每个人,传说是在注水时用勺子一类击打水面,讲究茶汤表面的水纹和水花。也传说这手艺已经失传了,谁也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弄的。
点 茶则是一种官员的待下礼节,客至点茶,送客点汤,到后来发展成了一种虚礼,只是端上两只空杯而已,有人还写文讥讽此事。宋代的“点茶点汤”也被辽人金人学 了去,可惜他们把顺序记错了,弄成了先点汤后点茶,于是又有人嘲笑蛮夷土鳖。有人认为这也是清朝官员“端茶送客”的来源。

现在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里还能看见早期煮茶法的痕迹,比如蒙古奶茶、藏族酥油茶之类,都是砖茶煮后加佐料做成的。

今天也有些人致力于想复古唐宋时期的煮茶法,还有些旅游景点也以此为噱头招客的。。。

朱权:
http://baike.baidu.com/view/211632.htm
煎茶: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516.htm?fr=topic
煮茶: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4747.htm
斗茶:
http://www./artx/guoxue/18048.html
分茶:
http://www./artx/guoxue/18045.html
http://www./artx/mingsu/18046.html
点茶点汤:
http://www./artx/mingsu/18049.html


单广青说起过茶和神农的传说:
-------------------------------------------------------------
单广青:茶可解渴,也能解毒,传说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

在网络传说中,神农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这事出自《神农百草经》,可是我在《神农百草经》里搜了一遍,却没搜到。。。不知是不是我的电子版神农本草经不全。。。倒是搜到“秦菽”条目下有“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
不过茶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绿茶,抗菌抗衰老,抗癌降血酯,瘦身美白助消化防龋齿,都是流行的“绿茶功效”,就算有些夸大其词,也肯定是好东西。唯一的问题是绿茶性凉,MM们喝太多了不好,此外太浓的茶对身体貌似也不太好。

茶:
http://baike.baidu.com/view/6312.htm
绿茶:
http://baike.baidu.com/view/12.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