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数民族新年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2-09-11

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新年往往是各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我国各民族的新年节日,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和汉族一样过农历“春节”;

(二)根据原始的物候历,确定本民族新年;

(三)根据太阳或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传统的民族历法,由这种历法确定的本民族的新年;

(四)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由习惯而形成的新年,其日期一般都在收获季节之后。

独具特色的农历新年


汉族的年节是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有不少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过农历新年的“春节”。如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


壮族在农历新年之际,都要停工休息,并杀猪祭祖,置办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初一到泉水、河边“汲新水”回家;初二到岳母家拜年聚会。村中要开台演壮戏,抬土地公巡游村寨,以驱除鬼怪,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壮族过年,家家户户必包粽粑,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除夕夜放在供台上祭祖,正月初三或初八日再烧热后全家共食。


这种十多斤重的粽粑,并不是最大的,广西邕〔yōng拥〕宁县壮族的村寨过去在有人中举后,全村要筹集糯米、猪脚等物,包扎巨型粽粑。他们先在两块洗刷干净的门板上横置二三十条新绳索,再摆放好120张大粽叶,然后倒上浸洗过的糯米100多斤,在糯米中间扒出一个长槽,放入脱壳绿豆四五斤,腌制过的猪脚七八只,然后用糯米盖上,捆扎结实,装入直径约一米,高约一米七八的大水缸中,用火熬煮几天几夜。熟后,全村一起享用,作为阖〔hé合〕村人团圆吉利的象征。


此外,像与壮族关系十分密切的布依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满族,居住在云南省西部的白族、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平原的朝鲜族、达斡尔族,居住在贵州省东部的侗族,华南山区的瑶族,海南岛的黎族,以及人口较少的畲〔shē奢〕族、毛南族、京族、仡佬〔gēlǎo哥老〕族等等,也都注重过农历的“春节”新年,但是又都各有特点,无论在饮食、服饰、待客习俗和有关禁忌等方面,各族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内容。


布依族在从腊月三十日夜到次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以前的半个月内,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休息。腊月三十晚通宵守岁。午夜后,要将家中柜子、犁耙、碓磨、水车、织机等贴上封条,到正月十五后才能启封,以免财气跑失,也有全家停工,安心休息之意。


满族最晚在努尔哈赤时期已有过春节的习俗。满族民间在除夕之夜,都要上坟烧纸,以大肉、米饭、纸钱供奉祖先。除夕夜忌包无褶的光边饺子,为的是怕以后的日子“过秃了”。各家各户还要在门前贴挂自己所属的色(红、黄、蓝、白)旗。色旗制作精美,色彩鲜艳。


居住在中国东北的达斡尔族,把年节称作“阿涅”,即大年之意。正月初一早晨在梳洗以后,要首先向天神、娘娘神、灶神、祖神烧香叩拜,祈求护祐,然后向长辈叩首敬酒,接受老人的祝福。初二至初五日外出拜年。妇女们在一起跳民族舞蹈“鲁日给勒”。少女们则摆玩“哈聂卡”(纸人)或“萨克”(羊踝骨),男子们赛马或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


居住在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要在家屋的天井竖立两棵青松,地上铺垫青松毛,以示干干净净过新年之意。鸡叫头遍,各户要到河边“汲春水”,在家中小男孩喊“财门”以后,打开大门、放鞭炮迎新。早饭只能吃素,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侗族过年,除夕夜,每人要喝一碗稀粥,以示来年春耕时,田里有水,泥巴不硬,粮食丰收。初一各家要打油茶迎接客人,并敬达摩娘娘,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村寨的乐队和歌队互相拜年,要在鼓楼集体聚餐,各家自动带来米酒、酸鱼、腌肉、糍粑等共享。并要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讲“款”,从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讲到禁止乱砍树木,不许游手好闲,不能偷摸扒窃等等。


居住在云南省西部陇川县等地的阿昌族,有在年三十夜晚围火塘守岁的习俗。据说有一个叫腊福的穷人,过年时置办不起年货,只能抱来一堆麻栎树枝,燃火守岁。半夜时,堂屋上方掉下一根绿色树枝,他将其扔进空米囤,不久,米囤中自动装满了白米,从此他过上了能吃饱饭的岁月。以后,人们都仿效腊福,烤火守岁、祈求粮食满囤的奇迹出现。围火塘守岁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力求摆脱贫困的愿望。


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在初一时要吃素食拜祖坟,初二互相拜年,初三以后祭天,各家轮流主祭,请东巴(巫师)念经,举行射箭仪式,求得人畜平安,庄稼丰收。因为传说古代是狗给人们带来五谷种子,所以各家都要用大米饭、猪肉喂狗。各村当年的新郎要搭建秋千架,新娘结秋千绳,供大家玩耍。


海南岛的黎族在年前要清扫房屋、打柴酿酒、缝制新衣、宰猪、宰鸡、舂年糕或包粽子。除夕夜祭祖,共吃团圆年饭,初一早上给牛棚、猪栏、鸡窝送年糕。挑水时,要在河旁井边放一枚铜钱或一块年糕,以示向河神、土地神买“福水”。初一全家不外出。初三、初四,青年男女外出野游,成年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探亲访友。还进行荡秋千、跳舞等娱乐活动。


居住在湘、鄂、川、黔一带的土家族把过年称作“过赶年”。虽然也依据农历过年,但比汉族过年要提前一天。即腊月月大二十九日过年,月小二十八日过年。据说这是因为古时候土家族有一年过年前夕,正遇上敌人进攻,所以群众只好提前一天过年。这一天,他们匆匆忙忙地将大块肉拌上小米,与灌肠一起蒸在饭上,将炸豆腐、粉条、胡萝卜、白菜等炒成一锅,又将猪内脏、墨鱼、海带等煮成“合菜”。吃饭时不准大声说笑。次日,打退敌人后,为了庆祝胜利又过一次年。这次因为在前一天过年时已吃完猪肉,故改吃鸡肉,并改蒸饭为煮饭。晚上在火塘里要烧一根很长的大柴禾,以示围火守夜,防备敌人偷袭。以后世代相传就形成了土家族过两次年的习俗。

少数民族自己的新年


有些少数民族除了过农历春节外,还视情况过自己本民族的新年。


居住于四川省阿坝州茂汶县的羌族,除了过春节外,如果当年没有成年人死亡,于农历十月初一还要过一次羌年。到那时,各家羌民要用面粉捏成小鸡、小羊、小牛等供品,用以祭祖。家家都邀请亲友来家共喝“咂酒”,唱歌联欢,在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羌笛、口弦等乐器伴奏下,跳起锅庄舞等,欢庆去岁全村平安,预祝来年全寨幸福。


发展比较缓慢的民族,大都随当地气候的冷暖晴雨,草木的开花结实,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变化而制定的原始物候历,按传统习惯来决定新年日期。


在50年代以前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独龙河谷的独龙族,他们把当年的大雪封山到次年的大雪封山作为一周年。全年分作过雪月、出草月、播种月、花开月、烧火山月、青黄不接月、山草开花月、霜降月、收获月、降雪月、水落月和过年月等等。过年月中的卡雀哇节,就是独龙族的新年。


居住在云南省西北境内怒江两岸的傈僳族,也有本民族的物候历。他们分一年为10个月,即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和狩猎月(十二月)。


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基诺山上的基诺族,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他们使用一年分为13个月的太阳历,一月为岁始,13月为岁终。新年的月份是固定的,但具体日期由各村的寨父、寨母与祭司卜算而定。



藏族的藏历年在藏语中称作“洛萨尔”,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地区。届时他们操办年货,煎油果子“卡不赛”,准备手抓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等等;打扫灶房正中之墙,用干面粉画吉祥图案,在大门上用石灰粉写“卍”字。在吃团圆饭时,每人要吃九碗,每碗不能吃完。进晚餐时,全家团聚,共食一种名为“古突”的粥。“古”为九,代表廿九日,“突”为“突巴”即粥之意。“古突”里杂有糌粑疙瘩,有的疙瘩中包有小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吃到这些东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石子),心里黑(木炭)、嘴巴硬(辣椒)或心地善良(羊毛)等等。凡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要即席吐出来,引起在场的人哄堂大笑。饭后要将残酒剩饭倒入一个盆里,然后端着盆,打着火把,走遍各房间,以示赶鬼。



除夕夜,各家门窗挂上“祥布”,房顶燃起松脂,桌柜上陈列酥油糌粑点心,还有一个内装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的五谷斗,名叫“竹素琪玛”,上插青稞穗、鸡冠花,并陈列用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以示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凌晨,主妇要从河旁井边背回一桶吉祥水,供全家洗漱,并喂饮牲畜。老少依次坐定后,母亲端起“竹素琪玛”祝全家吉祥如意,每人要从中抓一点糌粑抛向空中,以示祭神,并品尝少许为母亲祝福。此时长辈要按次序为晚辈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要回贺“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完满),人们吃人参果,互敬青稞酒。从初二日起,走亲访友,互献哈达拜年,歌舞饮宴联欢,尽兴方散。各村乡城镇开台演藏戏、跳锅庄舞、弦子舞、举行赛马、赛牦牛、角力、射箭、拔河等活动。


西藏门隅地区的门巴族也使用藏历。错那县门巴族在藏历元月初一至十五日过“洛沙”(门巴语:新年)。节前十二月二十九日要吃用九种粮食熬成的稀粥,以示生活富足,预祝来年丰收。并打扫屋内外,在天黑时将垃圾倒在三叉路口,以示送旧迎新。正月初一清晨,主妇要到河边抢水回家,用新打来的吉祥圣水洗脸、烧茶、煮饭。初二相互拜年时,妇女要走在前面,并先进屋,这样可以送去吉兆,预示猪、牛多生母畜。墨脱县门巴族每年要过三次新年。


居住在我国北方主要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早期以草之青、枯为一年的春、秋二季。后按草木、景物、气候的变化才发展为一年四个季节。他们也以12生肖记年,但以虎年为岁首,称虎儿年、羊儿年等。因12年循环一次,周期较短,所以又以蓝(青)、红、黄、白、黑五色分阴阳,与12生肖相配,称青龙年、白马年等,循环周期为60年。喇嘛教传入后,受藏历影响,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分阴阳,共10数,称阴木马年,阳金龙年等,循环周期仍为60年。蒙古族崇尚白色,以正月为白月,称新年春节为白节。


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傣族信仰小乘佛教,使用一种阴阳合历的傣历,傣语称“祖腊萨哈”,为“小历”之意。以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为傣历元年。年用阳历计,一年分寒、热、雨三季,平年12个月,354天或355天;闰年13个月,384天。他们也采用12生肖,但没有属猪,却有属象;没有属龙,却有属蛟或大蛇的。傣历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多桑刊”(泼水节),即傣族新年,一般举行三—五天,时间多半在傣历六月。遇有闰月时,又常在七月初,即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反复推移


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自治州的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古老历法。他们以新月出现一次为一月,一年分为12个月,用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等12种动物纪年,每12年为一个循环。他们过去信奉萨满教,认为天神为万物之主,太阳是万物的主父,月亮是主母,星神掌握人类祸福,白羊星是造福人类的主神,它的出现使昼夜相等,万物苏醒,羊群产羔。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因此他们选择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之时为元旦,过“诺劳孜”节(即新年)。其日期大约在农历的春分,公历的3月22日。这一天黎明,家长首先起床,在屋中烧一堆松柏树枝,再用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为新年祝福。然后,家长率领全家把燃烧的松枝堆移到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火烟上走过,以求来年膘肥体壮。



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的苗族,按照自己的习惯在农历九、十或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过年。因为老虎是凶残的动物,所以忌在虎日过年。据说这是由秋收后,吹笙歌舞,欢庆丰收演变而来。在黔东南地区,有的是几个苗寨联合一起过年,有的是依次轮流过年,往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陆续过完。苗年活动一般过三天,也有15天的。节日前,苗家要准备鸡、猪肉、酒、豆腐,蒸糯米、打糍粑等等。节日清晨,先祭祖先,然后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敬牛”;并要携带肉、酒、饭、香纸到田头“敬田”,并说“敬田熟谷,敬土收棉花”之类的吉利话。人们还举行踩芦笙(芦笙舞)、斗牛、打年鼓、以及青年男女对歌“游方”等活动。


居住在贵州南部的水族,以农历八月为岁终,九月为岁首。在水历的十二月下旬到次年二月上旬(即农历八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的亥日或午、未日,由各地区各村寨轮流过节,叫“过端”或“端节”。水族认为“亥”是地支的第12位,故以亥日为一岁的终了,新年的开始,按传统习惯,各地水族依顺序的先后过端节。节日前要打扫卫生、杀猪捕鱼,并取出珍藏的铜鼓和皮鼓,悬在庭中敲击,以示送旧迎新。除夕晚上必须吃鱼,其他都是素菜。端节早晨,家家祭祖,并以清蒸鱼腹内填充韭菜的“鱼包韭菜”为节日必备的美味佳肴。成年人去各家喝年酒,孩子们则尾随去讨糖果、果品、干鱼等,以得到最多的为能干,预示得到健康、幸福。还举行赛马、跳铜鼓舞、拔河、斗牛等活动。夜间,各家围坐火塘边吃糯米饭,喝糯米酒,在喊着“秀秀”(即干杯、干杯)的欢笑声中庆祝新的一年来临。


(参考:《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大全》 实习编辑:刘胜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