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宝庆寺和七宝台造像 三

关野贞在1906年的宝庆寺踏查中,记录了花塔及佛殿内保存的共24件浮雕石刻。而根据学者们近年的调查,七宝台石刻的存世数量为32件:五尊像1件,三尊像19件,十一面观音菩萨像7件。两相比较,关野统计的三尊像少3件,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少5件。题图展示了现在已知的七宝台全部7尊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除了现藏于北美的3尊我们拍摄有第一手资料外,其余的照片均来自网络。为了便于介绍,把菩萨像从左到右进行编号。①号像现存波士顿美术馆;②号⑤号像存东京国立博物馆;③号⑥号存弗利尔美术馆;⑦号像存奈良国立博物馆。④号像没有查到确切的收藏地点;根据喜龙仁1925年版的《中国雕塑》,此像当年被横滨市的原家收藏。
③号④号像就是关野贞调查到的唯一两尊,下图就是它们在宝庆寺佛殿内的旧影。

7件观音像龛的高度都在110公分左右,宽度在30到35公分之间;菩萨直立,一手上举,一手下垂,身高都在85公分左右。尽管看似整齐划一,如果仔细比较,就能发现它们在雕刻风格上存在着差异,艺术水准也参差不齐。
②③④⑤⑥号像风格相近。菩萨面相丰圆,有明显的胸部肌肉的表现;挺身直立,身材富有质感;衣纹流畅细密,衣饰、头光、莲座都雕刻得极尽华丽和精致。⑥号像膝盖下部缺失,腰胯部有微微的S形扭曲。②号像有长安3年9月15日德感的造像题记,是唯一刻有题名的作品。对于历史和美术的研究来说,②号像特别重要。奇怪的是,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官网上,虽有⑤号像的清晰照片和详细资料,却没有②号像的。从模糊不清的网络图片来判断,此像腰胯比例不尽自然,但总体风格和群像一致。相对而言,只⑤号像的水平低弱,气韵不足,不仅身材僵直,衣纹线条也显得呆板。
⑥号像和④号像(喜龙仁《5到14世纪的中国雕塑》)

⑤号像(东京国立博物馆官网照片)
①号像特别与众不同。菩萨上身左倾,膝盖微曲;衣纹宽疏,配饰简单,没有臂钏;头光和莲座也都素面无饰。可能因为石质特别的松软,所以龛像整体没有精微细致的雕刻。可是雕刻手法娴熟,加上菩萨的面相温和、娴静,身姿轻盈、婀娜,无疑反映了唐代早期佛教雕刻的最高水平。这也许就是冈仓天心当年独独将此像选出,在第一时间送去波士顿美术馆的原因。
③号和①号像(喜龙仁《5到14世纪的中国雕塑》)
⑦号像是另外一个特例。菩萨右手上举,手持“灭罪”印章,其余6像都手持花蕾。⑦号像菩萨的面容,身材比例,雕刻细节,都和其余的6像有着不小的差别。总体而言,7尊雕像应该不会是同一时间,同一批匠人的作品。感觉①号像时代最早,而⑤号⑦号似乎出于后世的仿制。
⑦号像(奈良国立博物馆官网照片)

⑦号像、①号像、⑤号像的细部对比
七宝台石刻是唐代早期长安城内寺观造像中的重要作品。美术史和宗教史的研究之外,七宝台建筑的复原,是中外学者的又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杨效俊在《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风格、图像及复原探讨》(《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中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他最重要的成果是对现存的19件三尊像进行了风格以及图像学的辨析,区分了所谓“始建期”和“修补期”的两批石刻。在他的复原设想中,七宝台是矗立在高阁内部的一座石塔;石塔方形、4层,塔下是八面形的塔基,十一面观音浮雕龛像就镶嵌塔基的8个壁面之上。根据杨效俊的论述,7件观音菩萨雕像属于同一风格,同一时期,都雕作于七宝台的“始建期”。这与我们的观察不同。或许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