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中看《红楼梦》对话
孙爱玲
《语言逻辑基础》一书指出语境能分析语言中各种隐性表现的形式,特别能将复句、句群中的各种隐性形式给以分析,语言逻辑的任务是总结思维形式的语言表达规律。吴益民也指出在自然语言中常具有多义、模糊灵活等特点,同一个语言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逻辑关系,不同的言语形式可以表现相同的逻辑关系。在应用语言时,人们也用拟缩或者省略的形式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逻辑关系的自然语言表现形式烦杂多样,常是隐性的,不明确的。辛而在交际时,一种言语形式总是存在于具体的语境中,因此人们通过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获得确定的意义,以显示自然语言潜在的逻辑关系。
自然语言中的多模糊、灵活的特点可以从《红楼梦》对话的例子看出语言的逻辑性。《红楼梦》五十七回,紫鹃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情意,说黛玉"明年家去",同说个"家"字代表许多不同的意思,影响宝玉的逻辑思维.宝玉同紫鹃说他已在老太太面前露过风声每天让黛玉吃二两燕窝:
(紫鹃:)"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
(宝玉:)"谁?往那个家去?"
(紫鹃:)"你妹妹回苏州家去。"
(宝玉:)"你又说白话。苏州虽是原籍,因没了姑父姑妈,无人照看,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可见是扯谎。"
(紫鹃:)"你太小看了人。你们贾家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家族中真个再个无人了不成?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他年小,虽又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会送回林家的.终不成林家的女儿住在你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说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在亲戚家,落人耻笑.所以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
这里十三个家字,从上下文看,与其他词组合,形成好多不同的意思,有组成动词"家去"、有组成问句"那个家"、有复合名词"苏州家""贾家""林家""你家""他家""书宦之家""亲戚家"。这里宝玉企图要搞清楚林妹妹往那个家去,而紫鹃用不同形式的家,不同意义的家,加上一番道理,来牵引宝玉的逻辑思维,使他相信黛玉真得要走了。
宝玉提出得疑问和逻辑推理与紫鹃得试探结合,分析如下:
谁明年家去?--你妹妹
往那个家去?--往苏州家去
回去找谁?--紫鹃反问林家房族中真个无人了不成?
宝玉不再问。--紫鹃再进一步牵引宝玉的思想,为他建立"黛玉真得要走"的逻辑思维: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嫁自然要送还林家的。
紫鹃再反问宝玉,终不成林家的女儿住在你贾家一世不成?再巩固宝玉的逻辑思维:反问使听者思考。
宝玉没有回答--紫鹃又加强"黛玉真得要走"的逻辑思维,说林家虽穷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宦之家,不会把黛玉丢在亲戚家,落人耻笑;又说明去的时间,早则明年春天,迟者秋天,好像这就要去了。甚至这里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
宝玉因此摊翻自己的思维逻辑,完全相信了紫鹃,
从紫鹃的角度,这里他使隐性的词语通过语境的解释,逻辑明显化。宝玉因为听说黛玉要回苏州去而痴呆了,众人急坏,用了重复句子问紫鹃。
(袭人:)"你才和我们宝玉"说了些什么",你瞧他去,你回老太太去,我也不管了!"
(紫鹃:)"我"并没说什么"不过是说了几句玩话,他就认真了。"
(黛玉:)"你"说了什么话",趁早儿去解说,他只怕就醒过来了。"
(贾母:)"你这小蹄子,和他"说了什么"?"
(紫鹃:)""平并没说什么",不过说几句玩话。"
这里袭人、黛玉、贾母都问同一个问题,"你说了什么话",而紫鹃也回答同一个意思的答案:"并没说什么,不过说几句玩话。"整个对话过程都是在"说什么"这个句式里兜兜转转。紫鹃当然知道说了什么,她的思维逻辑是复杂的,她的回答是模糊的,到底是什么玩话,一直没说明,直到宝玉见到她,拉住她死活不放,众人再细问,才搞清楚。贾母先前见了紫鹃,眼里冒火,后来听紫鹃说的是黛玉要回苏州去,才放下心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他也不责怪紫鹃,贾母的逻辑思维是简单的,同是一句话,紫鹃贾母两人的逻辑思维就迥然不同。
我们同时也看到另一种推理的现象,紫鹃为宝玉制造了了解他话语的逻辑,也铺成了推理条件,而让宝玉推理相信她说的话是真的。紫鹃的话使宝玉痴呆,以至袭人举止大变,黛玉把吃的药都吐出来,贾母拉紫鹃命宝玉打。推理是以严密性而见长,自然语言则以灵活性取胜,因此推理的逻辑结构分析更不能脱离语境。
有关对句子的灵活处理,同一章里,当宝玉听到"林"字,就满床的闹起来:
(宝玉:)"了不得了,林家得人接他们来了,快打出去吧!"
(贾母:)"打出去吧。"
(贾母:)"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吧。"
(宝玉:)"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性林的!"
(贾母:)"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我都打走了。"
贾母的回答是不顾语言的真实逻辑,而故意去迎合宝玉的思维逻辑。然而在小说的细节中,这种对语言的灵活处理,又表现了小说情节的必然性。
在小说中,人物的逻辑思维改变,是因为语境所造成,也因此形成情节的波动。例如六十六回柳湘莲答应贾琏提亲,要娶尤三姐,并将传家之宝鸳鸯合体剑作为定礼,怎知见了宝玉,提起亲事,宝玉说尤二姐、三姐是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的两位小姨小姨,是一尤物,正巧他姓尤,湘莲听了足道:
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猪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
湘莲反悔,向贾琏要回宝剑,尤三姐在房中听见,知道他在贾府中得了消息,嫌自己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于是一手将雄剑并鞘还给湘莲,一手将藏在雄剑往颈上一抹自刭。柳湘莲逻辑思维的改造造成情节的悲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