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遗产:珍藏“苏州制造”的记忆

 苏迷 2012-09-11

01.jpg

 苏纶苏经两厂由官办次第改为招商承租、股东自营,管理仍沿袭旧官衙作风,屡屡亏累。1927年冬被严裕棠的光裕公司以白银30万两买下,图为苏纶纱厂大门。

02.jpg

民国时期的苏纶纱厂门景

03.jpg

民国时期的振亚织物公司手拉织机车间

04.jpg

                                                                                清末时期的苏纶纱厂门景
       2004年正式弃用的东吴丝织厂人民路原址,在空关数年之后的2012年夏天,途经人民路的苏州市民终于看到,这家老厂高大的厂门已经正式拆除,一同消失的,是“东吴丝织厂”那五个曾经金光闪闪的繁体字,还有亲历过苏州丝绸辉煌时代的成片厂房。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工厂“退城进区”,又因其自身发展的种种原因,渐渐消失于我们的视野之中。新建筑在旧工厂原址拔地而起,但是无形的工业遗产并不会那么快就消失———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轨迹的忠实记录者,也是很多原住民的情感寄托。
  创建于1919年的东吴丝织厂其实好几年前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对于很多苏州人来说,东吴、振亚、光明、新苏这“四大绸厂”的辉煌史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印迹,还是真真切切的衣食之源。在上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很多普普通通的苏州家庭都与丝织、纺织行业相关,在这个以织造业闻名的城市中谋得饭碗,繁衍生息。“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历史。”苏州市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商大民回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丝绸是中国的第一创汇产业,国家专营,“不管是哪家丝绸厂,生产出来的丝绸产品都不愁销路,国家统包。”据说,当时出厂的丝绸甚至不用商标,四大丝织厂也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因为大名鼎鼎“苏州丝绸”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直至外贸出口,它们才会被贴上今天我们已经不再熟悉的各种商标:湖心亭牌印花真丝双绉、水榭牌真丝塔夫绸、灵岩牌修花缎……
  计划经济下的东吴丝织厂拥有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俨然一个小型社会,厂区东至皮市街,南到因果巷,西贴人民路,北靠闾邱坊,面积逾70亩,厂房车间之外,食堂、浴室、托儿所、卫生所、俱乐部等设施一应俱全,为了照顾夜班的挡车女工,托儿所甚至24小时开办。
  今天都可“外包”的功能,对于当时的大厂来说都是必要的结构,比如说东吴丝织厂就有自己的运输队,为展示新品还专门组织女工成立了模特队,“除了火葬场,外面有的,这里都有!”但是,庞大的组织也渐成为大企业的拖累,后来很多社会功能都逐渐剥离,而此时的丝织行业也渐入隆冬季节。
  多年的丝绸专营固然是一种优待,可是也让丝绸生产企业慢慢失去活力。商大民感慨:当时的丝织厂甚至没有推销员,因为完全不需要。而在失去了计划经济的保护之后,苏州的各大丝织厂很快在与乡镇、民营企业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而这已经不是某一个行业的问题———苏州大规模的国企改制之前,国有经济GDP占有率已经降至3%。
  东吴丝织厂是在2008年彻底画上句号的:自2004年改制为民营企业之后,东吴厂退出寸土寸金的古城区,前往高新区迁建新厂,但它的经济效益仍然逐年下滑,到2008年,终于停产放假。
  这家鼎鼎有名的苏州工厂曾为英国皇室定制过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婚礼所用的高档塔夫绸,可它最终还是以一种无奈的姿态告别历史舞台。不足百年的存在,随着工厂原址的另作他用,已经片瓦不存。当时身为东吴丝织厂党委副书记的商大民,心中自有另一番滋味,不过今天想起来,东吴厂到底还是留下了一点东西,“还好机器没有化成铁水,当时厂里的五百多台织机,最终都卖给了吴江及杭州一带的民营丝织厂,也算是一笔不小的‘遗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