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遗产:珍藏“苏州制造”的记忆(二)

 苏迷 2012-09-11

01.jpg

枣市桥堍苏州电气公司发电厂(沈亮提供)

02.jpg

民国时期的振亚织物公司门景(位于今仓街)

03.jpg

苏州第一丝厂内的日本领事馆旧址金凯帆/摄


  所剩无几的工业遗址: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

  当今天的苏州人在人民桥堍宽阔敞亮的家乐福超市购物时,也许并不知道,这里原来是苏纶纺织厂的织造车间。这是一间"造得很结实,坦克都能开上去"的大房子,建造之时恰逢唐山地震后不久,所以当时建造的要求极高,抗震系数是当时建筑上的最高级。
  被誉为“中国纱业之先进,新工业之前导”之一的苏纶厂于2004年歇业,该厂地块于2007年被浙江一家房地产公司拍得,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开发商考虑到这间织造车间地基深厚稳固、设计合理、结构牢固,所用钢筋线材很粗,因此只是拆除外墙,保留了原来的地基,并利用了原来的框架继续建造新的商业用房。
  在苏纶厂原址,除了现在大家还见到的几座小洋房、已经变身超级市场的织造车间之外,还有一部分发电厂房因为控保建筑的身份,也得以保留。还有一件蛮有意义的遗存就是飞鹰雕塑,这是苏纶厂的一个标志,因为历史上苏纶厂就注册过“飞鹰牌”、“神鹰牌”两只棉布商标,并且很快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神鹰牌棉布还在1930年工商部国贸陈列展览会上获得优等奖。
  这家百年老厂承载了太多苏州人的记忆,“两代,甚至三代苏州人是靠苏州的纺织、丝绸工厂养活的,有的家庭还是双职工;苏纶厂最后关闭的时候,还有三千多名在职职工,八千多名退休工人。”在苏州地方志办公室工作的金凯帆用一只理光相机记录下了苏纶厂行将改造前的最后一瞬,拍摄时间大致为2009年2月至6月,伫立在运河边的织造车间于不同的拍摄日期中定格,每一帧变化都是民族工业在这座城市的最后呈现。
  由晚清状元陆润庠同时筹办的苏纶纱厂、苏经丝厂是苏州历史上第一批近代工厂,而在盘门路、南门路、觅渡桥这条沿线上,还先后出现了嘉美克纽扣厂、针织总厂、第一丝厂、泰和面粉厂。不难理解,因为近旁一条运河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这条沿线因此串起了近代苏州的民族工业。但是今天再看,除了第一丝厂之外,已经没有完整的工厂遗存。
  苏州文史专家徐刚毅先生十分叹息泰和面粉厂遗存的消失,厂区内民国风格的建筑曾经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可惜,南门路上的很多厂房都在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中拆除了。”“苏州市区的工业遗产已经所剩无几,现在可以做的,是把周边,乃至乡镇的工业遗产赶紧保护起来。”徐刚毅提及两处造纸厂:“浒墅关的红叶造纸厂厂区内就有一些风格独特的民国建筑,还有一家在寒山寺附近,厂房建筑也可圈可点,可惜现在已经成了别墅区。”
  每个乡镇发展的背后都伴随着工商业的成长,在苏州周边,亦有过蓬勃的工业。世界遗产保护工作者沈亮提起,在太仓沙溪镇,就有一家老牌的利泰丝织厂,除了完整的生产厂房外,它还有一个配套齐全的“工业城”,而其中最给力的“部件”,是一座无论从规划、建筑、材料、装修哪方面看,都很有历史价值的里弄式员工新村,“如此规模的民国式新村若能保留到今天,几乎可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完美注脚。”
  在徐刚毅看来,一座层次丰富的城市应该让不同年代的建筑都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与呈现,“建筑就是历史的见证,所以不管什么年代的老房子,都应该留下一点。”这位文史专家认为,需要我们这代人保护的不止是几百年前祖先创造的历史遗存,对几十年前父辈手中创造的文化遗存,同样应有延续性的保护意识。
  放眼全中国,对工业遗产几乎也都只是“零敲碎打的关注”,而在大量传统工业遭遇行业衰落的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又在紧锣密鼓地跟进,与历史遗存争抢地盘。徐刚毅认为,周边城市中较好的保护案例应该是我们的近邻无锡,无锡已将48处近代民族工商业史迹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则更不必说,世博会建造过程中对旧工业厂房的利用已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了它在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方面所进行的尝试,在江南造船厂原址建造起来的船舶馆也已过渡为永久性的船舶博物馆。

  八万丝绸样本档案:抢救下来的工业遗产

  东吴丝织厂五百多台织机留给了吴江及杭州一带的民营丝织企业,但这家老厂更为珍贵的“遗产”,应该是近万件现存于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的丝绸样本档案———商大民告诉记者,目前自各大丝绸厂抢救出来的丝绸样本档案初步估算约八万件,“其实还不止,不少丝绸样本还在卷案之中,来不及整理。”
  厂房是最为标志性的工业遗产,而那些商号商标、产品样品、照片拓片等涉及企业历史的记录档案,也是弥足珍贵的工业遗产。2002年至2005年间,苏州计有一千多家企事业单位完成改制,考虑到一些传统工艺、传统技术和产品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其档案十分珍贵,苏州市档案馆因此列出了名录,将全市百年老厂、名品、名店以及体现苏州特色又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档案先行接收进馆。紧接着,苏州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所属八大工业系统308家企业的140余万卷也被列入接收计划。商大民组织了当时企业档案的抢救、整理与接收工作,苏州档案系统最珍贵的八万件丝绸样本档案也就是这个过程中被陆续收集的。在工商档案中心,丝绸样本被分为绫、罗、丝、绡、绉、锦、绸等十四个大类,细细整理后才发现,里面不仅有远销阿拉伯国家的提花绸缎,出口给欧美的纯真丝绸,还有大量从国外带回的丝绸样本; 当时的中丝公司还每年汇集国内各丝绸厂的报样产品做成几十本簿册,在广交会上供国外客户挑选,而如今都静静的躺在中心的档案架里。
  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卜鉴民透露,除了丝绸样品的实体档案,档案中心里还保存着各大丝绸厂的科技档案,“作为一个鼎盛时期的技术记录,这些科技档案还能为今天的丝绸工业发挥作用--对于一些老产品的复原,我们已经做了探索。”据了解,吴江一家丝绸企业就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的宋锦产品,并有意在高端品牌的创立方面进行尝试。
  在卜鉴民看来,真正的工业遗产还远不止这些,“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及习惯中的那些,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哪怕是那个时代的工业精神,都应该算是留给后人的工业遗产。”正因为此,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已考虑为部分老工厂建“口述档案”,借助老工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将无形的工业遗产抢救下来,保护起来。

  寄予厚望的苏州丝绸:等待发酵的工业遗产效应

  今天,当城市中的年轻人不再以工业作为主要的就业选择,他们对苏州辉煌的工业历史及工业文化已经有了天然的隔膜。“务实创新、兼容并蓄、锐意进取、注重诚信,这些都是工业时代的特有品质。”与工业遗产打了多年交道的皇甫元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处于一个快餐式的学习与工作环境之中,急功近利在所难免--所以,在父辈们看来,年轻时在工厂中投注的青春、挥洒的汗水并不仅仅是难忘的经历,那个热火朝天的工业时代所特有的工业精神,放到今天依然适用。“不能用现在一些两三万人的大公司去对比当时两三千人的工厂。”金凯帆认为,两三千人的民族工业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苏州智造”,也是地方特色、本土品牌,“一旦大气候大环境实现,工业遗产的前途将无可限量;而政策的扶持,就是一只无形的大手。”“重振苏州的丝绸产业,就是对工业遗产的最好保护。”在徐刚毅看来,苏州丝绸是代表了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双遗产”,他曾呼吁借助相门城墙修建的机会,在振亚丝织厂原地块建一个丝绸展示馆。
  虽然自世纪之交,丝绸产业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也在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被边缘化,但今天的苏州人仍然离不开丝绸,对天然织物的欣赏使越来越多的苏州家庭开始采购桑蚕丝家用纺织品,青睐真丝的衣裙,而在旅游市场,丝绸制品仍是最头牌的“苏州特产”。
  与丝绸业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商大民认为,古老的丝绸业已经流淌在苏州人的血液之中,生生不息,这一脉也不会轻易中断,“虽然在今天,苏州的丝绸业还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但站在它面前的,仍有可能是‘下一个春天’。”
来源:姑苏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