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博物院征集文物特展

 书楼寻踪馆 2012-09-12


 
南京博物院征集文物特展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2009.7,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专门展示征集和捐赠文物的特展,可谓珍品荟萃,包含了青铜器、珐琅器、竹雕、木雕、砖雕、书画、等多个种类,其中更有一些难得一见的日本国文物,但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些为保护中华国宝而默默奋斗的文物工作者和将之慷慨捐赠的人们,他们没有仅仅将之视为一件私人的藏品,却赋予了文物更为深层次的含义,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没有生命的物品代表了我国在各个文明时代最为珍贵的见证和物质载体,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此时,让我想起最为敬重的王世襄老先生(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号畅安老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文物的收藏和流失文物的追索,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学识渊博,对文物研究与鉴定有精深的造诣.王世襄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书画、雕塑、烹饪、建筑等方面。他对工艺美术史及家具,尤其是对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均有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熟悉王老明清家具收藏的人一定对上海博物馆的明清家具展厅不会陌生,这也是我每次光临上博所必看的展厅,虽然文物更换不多,但是每次看都会获得新的启发与感受,这里面珍藏的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王老的毕生珍藏,后来用转赠的方式交与上博永久收藏,这其中基本囊括了古典家具的各个门类和各种木料,架子床、多宝格、交椅、罗汉床等展品目不暇接,紫檀、黄花梨等名贵品种更是占据半边江山(有机会将单独写日志展示)。记得曾看过一部《国宝档案》纪录片,讲的是抗日战争刚结束时,国内纷乱复杂,先生作为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为了追讨一批被一名德国人杨宁史藏匿在天津的一批极其珍贵的青铜器,但是狡猾的外商为了将之运往国外而使用各种手段致使文物追讨工作屡屡碰壁,王老费尽心机,心力交瘁,最后一直委托到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那里才将事情解决,这其中便有被誉为国之重宝的战国宴乐渔猎纹青铜壶。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他获得此奖项的原因在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已经向世界证实: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王世襄先生表示他获得的10万欧元奖金(约合百万元人民币)将全部捐赠给中国希望工程,用于建立一所“中荷友好小学”。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竹根雕渔翁 明 上海征集

熟悉收藏的人一定知道“大圣遗音”这把唐琴,2008年,这把王世襄珍藏的古琴以891万的高价创造了新的中国古琴拍卖纪录,这里面的故事让人感动,在老先生的一生里,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妻子袁荃猷始终是他的支持者,是他躲风避雨的幽静港湾。袁荃猷女士14岁师从汪孟舒学琴,后又经古琴国手管平先生亲授,琴艺更精。袁荃猷弹琴时,王世襄常伴左右,如此近60年,自称「琴奴」,直至2003年袁荃猷病故。此后,悲痛不已的王世襄将夫妻收藏的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143件文物拍卖,成交额达6300余万元人民币,这把琴就在其中。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好了,不多说了,王老的故事又让人不仅唏嘘感叹,热泪盈眶。在此再次表达对王世襄先生在其一生中为我国文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所作的突出贡献表示由衷的敬重,这也是此次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希望每一位中国人都爱护尊重我们的文化,而文物作为祖先留给我们最美好的财富,里面更是蕴含着先人无声的诉说,让我们珍惜它们,让我们的文化薪火相传。下面将选取此次特展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展品做详细介绍。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佛龛

第一眼看见这件作品就有一种惊艳的视觉冲击和由衷的喜欢,作为乾隆时期的作品,虽然很多作品渐渐走向世俗,也无可厚非的显示出一种媚俗的倾向,但是如果论工艺来说,这个时期却的确可谓前无古人,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高超的工艺水平。这件作品既然作为征集物品,工艺娴熟,构思细腻,采用了双层攒尖顶建筑风格为蓝本,据我推测很有可能是当年战乱和社会动荡阶段从宫廷流失出来,不像是民间作品。珐琅器即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明朱松邻。松鹤竹雕笔筒

熟悉竹木雕刻文物的人一定对“嘉定三朱”不会陌生,我们这里介绍的就是“嘉定三朱”中的朱松邻作品:“松鹤竹雕笔筒”。朱松邻,明代中叶我国著名的工艺家,又名鹤字子鸣;嘉定人,工诗文,善丹青,精篆刻;由于他雕作精巧,为时人所赏识,由此以刀代笔,遂成为明代著名的“嘉定派”竹雕的创始人。自明至清,世代相传,其子朱小松,孙朱稚松都是竹刻名家,并称“嘉定三朱”。朱松邻的作品在当时称为“世人宝之几于法物,得器者不以器名,直名之曰朱松邻”。这件笔筒用一段奇特的老竹刻成,高17.8厘米,径8.9-14.9厘米宽窄不等,上面盘旋曲折,刀法透剔洗练,干枝瘿节处处,鳞皴密密,细腻逼真。茂盛的松针重重叠叠,纤细如毫,层层分明。松间一对仙鹤,各自引领,相对细语,情意绵绵;形成十分幽雅、宁静的环境,增添了无限生趣。树干后面一块剥落之处用阴文题字五行:“余至武陵,客于丁氏三清轩,识竹溪兄,笃于气谊之君子也。岁之十月,为尊甫熙伯先生八秩寿,作此奉祝,辛未七月朔日,松邻朱鹤”。款识书法秀丽挺拔。从题款得知笔筒是为赠送友人祝寿而作。笔筒是旧时文人书斋必备的文房用具,历来受到文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明清爱文玩装饰书案之风盛行的文化环境中,雕琢精美,造型典雅的笔筒更日益受到文人雅士的赏识与推崇。于是各种质地、各种样式、各种雕刻图案、各种内容题材的笔筒纷纷涌现:层出不穷。其制作者除官方手工艺制作部门和民间的竹木牙雕、烧瓷作坊外,还包括不少嗜好文玩的文人墨客,他们大都通诗词,精书法,善绘画,兼有一身运刀雕刻的才能,不但自己设计,勾画图样,而且亲手操刀制作,有的甚至为终生职业。于是,明末清初涌现出“嘉定三朱”、张希黄等一大批身兼文人与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手工业者,在竹木牙雕行业大显身手一领风骚。以松鹤为题材借以祝寿的屡见不鲜。正所谓“松鹤延年”。而朱松邻这件笔筒对松干的雕刻,大瘿小节密布,节疤凹凸起伏,千变万化,感觉逼真,可见他的刀法熟练,布局处理十分适宜。充分体现了朱松邻竹刻艺术造诣之深湛。这件松鹤笔筒是一件难得的上乘妙品,1952年储南强先生捐赠于南京博物院。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民国。沈寿绣品《耶稣像》

这件作品可是被誉为南京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的织绣之宝《耶稣像》,也是难得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拍摄到南博的镇馆之宝级别的文物,1986年4月2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隆重举行了张謇后裔张绪武献归沈寿珍贵绣品的仪式。从此,以《耶稣像》为代表的民国年间著名的刺绣国手沈寿的一组仿真绣作品由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如今,沈寿的《耶稣像》和其它的刺绣精品长期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织绣厅中对外展出。

  沈寿1874年生于吴县,清时曾任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并赴日本考察刺绣和刺绣学校。沈寿对日本艺人将东方刺绣针法与西方的素描、油画等技法效果结合起来的新尝试特别感兴趣,归国后进一步琢磨、研究,在丰富自己绣艺的基础上,独创了“仿真绣”,一举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刺绣作品有形有色、却少光少影的绣法,使中国的刺绣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民国三年(1914),沈寿应张謇之邀,赴南通办女工传习所,并任所长。此时适逢即将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向中国征集展品,沈寿决定利用“仿真绣”的手法,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刺绣。为了让世界公众更加容易接受中国的精湛技艺,她选中了一张意大利明信片上印的耶稣画像为原本,开始了再度的创作。这幅原作为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取材于《圣经》耶稣遇难再生的故事。沈寿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的变化,精心选用自己染就的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将这幅《耶稣像》绣织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为巧妙的是,沈寿还将这件绣品中所用的100多种不同色彩的丝线各取一根,在绣像的上方绣成一个十字架,供观众审辨,以此证明这幅绣像的所有部位无一处是绣后染色的。《耶稣像》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被评为这届博览会的一等大奖,使得这届世博会成为对中国影响非常大的一届世博会。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日本国江户时代。牙雕担架货郎、青花开光山水盘、珐琅彩山水铜瓶

这三件文物一看就和中国传统文物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是除日本本土外收藏日本文物最多的国家,大约6万余件,日本文物流落中国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1000多年来中日文化的交流;二是抗战时期日本战败后留下的大量文物;三是部分日本友人的赠与。这些日本文物,更能够清晰地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艺术品无言地记录了中日文化一衣带水的内在联系。另外,据了解,北京睿雅轩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文化艺术类综合性股份制公司,其公司的总经理王雪专门从事艺术品收藏,字画、雕塑收购,文物鉴定及培训,艺术品展览、展销等业务。该公司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收购到的这批日本文物,包括日本画1万件,日本陶瓷器1万件,版画、漆器、铜器等1万件。一共3万件的总量,相当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的总和。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流失在国内的许多外国文物究竟如何保护没有出台过统一的规定,近几年,在一些东北等城市,近年来不断发现1945年以前旧建筑中隐藏的日本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可能是日本战败从中国退出前隐藏的。现在有一些海外商人在趁机收购,并以“不属于中国”的理由带出境,造成了本属于中国的艺术品大量流失到海外。根据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法律,凡是现在收藏于本国的艺术品,不管它的来源属于何国,都属于本国文物,依法得到保护。目前,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中还没有明确中国收藏的外国艺术品也属于中国文物的保护范围。这是一个很大的漏洞,使本应属于我国文物的外国艺术品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能在全国各大博物馆里更多的看到外国文物的身影!

薪火相传鈥斺斈暇┎┪镌赫骷奈锾卣

好了,也写了够多了,征集文物展中的更多其他照片在相册里,其实,作为任何一件文物来讲,在她的一生中,我们永远是过客,包括那些曾经拥有她的人,她们的最终归宿都是在被称为“博物馆”的机构,在那里,她们不再是个人财富与荣耀的展示或炫耀,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从此得以薪火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