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腧穴配配对,止痛翻翻倍 论针灸“对穴”,这“10对穴”很重要 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 一病...

 淄水渔夫 2012-09-12

腧穴配配对,止痛翻翻倍 

         1、合谷——太冲: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2、内关——足三里: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3、中脘——足三里: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是调理中焦之要穴,治疗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穴之一。

4、外关——后溪: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主治三焦邪热,疏风解表,和解表里,散寒清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本对穴可治疗以热痛为主的头痛,而后颈小肠经为所过之外,对肩胛上、颈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

5、太溪——太冲: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太溪与太冲均为原穴,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所出现的疼痛,均可用之。针刺时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

6、足三里——三阴交: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本经由头到足为降但足三里一穴为降中有升。三阴交为脾经之输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足至脾为升,但三阴交一穴升中有降。阳不降则阴不能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伸也,这样一升一降,维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

 


论针灸“对穴”,这“10对穴”很重要。  
   针灸治病,同中医临床各科治病所依据的脏腑、经络、阴阳、四诊、八纲等中医学理论完全一致,但治疗手段各异,中医临床各科治病选用的是药物,针灸治疗选用的是穴位,所以选穴如选药,穴若药效。临证时应明晰腧穴的功能,用好穴位,做到用穴精少功专。用好穴位,做好腧穴的配伍是针灸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对腧穴的使用配伍,即“对穴”组方治病进行了探索。本文论述10对穴位,供同道参考。

    一、肺俞、丰隆

  1.单穴功用:肺俞:通宣肺气,止咳平喘。穴位于肺部,是肺经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凡外邪侵肺和肺气虚弱引起的肺、肺卫和鼻疾患均可治疗。丰隆:祛痰降逆、和胃健脾。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之一。由于痰侵犯的部位不同,分别可引起恶心呕吐、胀满纳呆、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眩晕、胸痹、梅核气等症。痰浊阻肺能引起咳嗽、哮喘。故本穴祛痰可达止咳平喘之效。

    2.伍用功能:宣肺祛痰、降逆止咳平喘。《玉龙赋》:“肺俞、丰隆咳嗽称奇。”二穴伍用可加强止咳平喘之效。

    3.临床应用: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和清肃引起的咳嗽、哮喘。

    二、足三里、内关

    1.单穴功用:足三里:补中气、健脾胃。主治消化系统脾胃、肝胆、肠病。及同脾胃有关的虚证、虚脱证及痰湿证。有强壮固本之功,为保健要穴。内关:理气散滞、通畅心络、安心神、和胃止呕、截疟。主治心、胸、胃病。用于心痛、心悸、心胸憋闷。“胸胁若有病,速与内关谋”,“胸中之病内关担”。是治疗胃痛、恶心呕吐、呃逆、郁证等病症的常用穴。

    2.伍用功能:理气止痛、和胃降逆。二穴伍用可加强理气和胃止呕之效。

    3.临床应用:因情志失和,气机阻滞,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呃逆、郁证。

  三、足三里、天枢

    1.单穴功用:足三里:同上。天枢:通肠导滞。天枢是大肠的募穴,主治肠腑病。配用不同的穴位,既治泄泻,又治便秘。

    2.伍用功能:健脾和胃,通肠导滞。主治消化系统包括脾胃及肠疾患,治疗脾胃,有利于肠;治疗肠,有利于脾胃。二穴伍用可加强脾胃、肠的消化吸收及传导功能。

    3.临床应用:用于因寒湿、湿热、食积、脾虚、气滞和肾虚引起的泄泻、痢疾。大肠气机阻滞引起的腹痛。

    四、支沟、天枢(见上图)

    1.单穴功用:支沟:清三焦、散郁热,通畅三焦经气。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是在三焦的气化作用下完成的。凡三焦气化失常及气滞中焦所出现的便秘、胁肋疼痛、胸脘胀满均可治疗。天枢:同上。

    2.伍用功能:通肠导滞。二穴合用可清热、理气、通便。

    3.临床应用:便秘。用于因精血枯燥、津液亏损;肠胃积热,耗伤津液;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等所引起的虚秘、热秘、气秘,配用不同的穴位皆可治疗。

    五、肩髃、肩髎

  二穴的功能基本一致。肩髃: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于肩峰后下方成凹陷处。

    1.单穴功用:舒筋活络、强健关节。

    2.伍用功能:关节部位是气血聚全之处,邪气易于侵袭,风寒湿邪侵袭肩关节,痹阻经络,壅滞血脉。二穴合用,虚补实泻,寒配艾灸或拔罐,可增强舒筋活络、温经散寒、宣通气血、强健关节之功。

    3.临床应用:是主治肩关节及肩臂病变的常用穴。用于肩关节痛、肩臂痛、上肢痿软、上肢不遂。

    六、曲池、三阴交

    1.单穴功用:曲池:祛风散邪、舒筋活络、宣通气血、清热透表、清泻阳明。解毒消肿,凉血止痒,是治疗皮肤病、疮疡的要穴。凡风邪侵犯肌表引起的皮肤病、外感、多处关节疼痛及阳明热盛的病症皆可治疗。可通经络、止痹痛,是治疗上肢半身不遂、拘急挛痛、漏肩风的常用穴。三阴交:健脾益气、理中补虚、清热利湿、凉血止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是治疗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也是治疗妇科病、经带胎产及湿热郁于皮肤,血热风盛导致皮肤病的要穴。

    2.伍用功能:皮肤病变多由风邪挟寒、挟湿、挟热等客于肌表,闭遏经气,壅滞气血所致。曲池有祛邪透表、祛风、清湿热之功,配三阴交清热凉血解毒、除湿止痒。二穴合用对皮肤病有特效。

    3.临床应用:多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如风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疥疮、过敏性紫癜、皮肤瘙痒症等。

    七、曲池(见上图)、内庭

    1.单穴功用:曲池:同上。内庭:清泄胃火、清宣阳明经气、通腑止痛。本穴为胃的荥穴,“荥主身热”,可泄热邪,通胃腑,是治疗胃火炽盛所致腹痛、腹泻、痢疾以及阳明热盛循经上扰引起的头面、咽喉、口齿、鼻病的常用穴。

    2.伍用功能:二穴分属手足阳明经,大肠和胃经经气相通,二穴合用可清胃肠之热,加强清泄胃火,清降阳明经热邪之效。

    3.临床应用:阳明经热邪引起的腹痛、湿热泄、湿热痢、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热炽盛,循经上攻引起的阳明头痛、口疮、口臭、牙龈肿痛、大便秘结、消渴、呃逆、呕吐等症。

    八、膻中、太冲

 1.单穴功用:膻中:为“八会穴”之一,是“气”之会穴,可调气活血,益气通脉,宽胸降逆。是治疗气病的要穴。用于气虚、气滞、气逆引起的各种气病。如肺气不宣之咳嗽、喘逆,心胸痹阻之胸闷、胸痛,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呃逆,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等症。太冲:平肝熄风,疏肝解郁,泄热理血。因气郁、风动所致的肝胆脾胃病、神志病及头面五官病。

    2.伍用功能:膻中为“气”之会穴,又称“气海”,是治疗气病的要穴。太冲可疏肝行气解郁。二穴合用,可达行气、疏气、降气之功。

    3.临床应用: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机不畅。出现胸闷、胸痛、胸痹、呃逆、呕吐、产后缺乳及乳癖、胁肋胀满疼痛、郁证、月经不调等症。

    九、关元、三阴交

 1.单穴功用:关元:培元固本、温阳散寒、清热利湿。可补肾阳,补元气。用于肾阳虚命门火衰所致的脾阳虚,下元虚冷引起的各种病症。可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下注所致淋症,阴部瘙痒。因有培元固本之功,也常用于强身保健预防疾病。是保健要穴。三阴交:同上。

    2.伍用功能:关元是足三阴和任脉的交会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泌尿生殖系统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二穴合用,主要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由脾肾阳虚引起的肾泄,可温补肾阳、健脾止泻。

    3.临床应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淋证、遗尿、遗精、阳痿、尿潴留、带下、月经不调、闭经。慢性脾胃病,消化不良及泄泻。

    十、百会、气海

    1.单穴功用:百会:升阳固脱,开窍安神熄风。百会位于头顶,为督脉经穴,督脉为阳经之海,百会能贯通诸阳经,可升阳举陷、益气固脱。气海:气海为诸气之海,有培补元气固脱和调下焦气机作用。主治脏气虚惫诸症。有强壮之功,为保健要穴。

    2.伍用功能:气虚导致脏器下陷及虚脱。气海可补气,百会可升阳举陷益气固脱。二穴合用,治疗气虚引起的诸症。

    3.临床应用:脏器下陷之症。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疝气、慢性腹泻、哮喘、中风脱症。凡由气虚引起的诸症,皆可取此二穴治疗。

    体会

    用穴如用兵,临床须明辨证候,详慎组方,灵活用穴,将具有相同作用的穴位组合在一起使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做到取穴少,效果好。临床还有很多“对穴”,在此不一一列举。


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 

转自:雪狼

 本法是按脏腑部位辨证推按。采用针灸穴位,便于标志。所以穴位的部位和主治,与针灸文献的记载,亦略有出入。如巨阙穴,针灸文献所载:“主手少阴心之募”;本法根据巨阙穴在食道和胃上口相会处,点按巨阙可治食欲不振,气逆上冲食道等症

整体疗法为本法的特点之一,几个穴位互相配合,疗效更为显著。所以穴道的部位,必须准确。如阑门、水分、气海等穴,不可差错。施治穴位,亦不可呆板拘泥,从临床实践中体会领悟,灵活运用。

阑门,在大小肠交会处,为食物自胃中转入小肠的暂停之所,无论虚实各症,必须首先放通此穴。若不首先放通此穴,中焦阻塞,胃与小肠内的浊气,为其所阻,不能下降,清气亦不能上升。如此处气分错乱,凝结不通,则胃肠之气混乱,各脏腑之气亦因之错乱。故此穴是开中气的关键,治中焦疾病的要穴。

建里,其部位属脾脏。脾为后天之基,其部位与脾相靠连。其功能为磨擦胃部。脾脏动作快,磨擦力强,胃的动作力亦快,消化力即强。如脾脏萎顿,胃消化力因之减弱,各脏亦因之渐亏,百病丛生。无论虚实诸症,于阑门放通后,即须治此穴,以活动脾经,开通胃气,浊气方能下降。

气海,为生气之海,清气由此上升,为丹田呼吸之中枢。如不先将阑门、建里放通,即治此穴,则中焦之气,凝聚不能下降,下焦虽通,其气不能上接,故必将阑门、通里放通,其气下降之际,再放此穴,才能接连畅通。此穴久治,恐致气脱,故放通即止。

带脉,在腹部两侧系带之处,与周身脉络相通。用手搬之,似有筋状。如气分错乱于左,左边带脉亦发板;如气分错乱于右,右边带脉亦发板。带脉为活动周身气血的主穴。能使气血通达四肢,为开结、通经、达表之要穴,无论虚实诸症均治之。治此穴时,必须中、下焦之气放通后,再放此穴。

左章门,是小肠部位。小肠折叠蟠回于左边,施治时,只用左章门。水谷经胃蒸发提炼后,由胃下口转入小肠;再由小肠蒸发,如小肠气分错乱,即影响脾胃,胃中浊气不能下降。小肠气分错乱,亦能影响心脏之气,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失眠及心脏有病,尢须注重此穴。此穴施治时,必须在中下焦及带脉气通之后,否则,浊气不能下降于大肠。

左梁门,在胃下口与小肠交会之处。右石关部位,系在胃侧。此两穴必须同时并用,才能调理胃气,使胃中浊气下降于小肠。胃为水谷蒸发提炼之所,各脏腑即仰仗真所提炼的水谷精华,以资保养。如胃中气分错乱,消化力必减弱,各脏腑亦必应之而亏,疾病因之而起。无论虚实诸症,均须治之。此两穴施治时,必须先将大小肠之气放通,否则浊气不能下降。

巨阙,在胃上口稍上,食道透过膈膜稍下处。食物由此入胃。如食道气分错乱上逆,饮食即难于下咽。故此穴为开胃纳的主穴。无论虚实各症,均须治之。此穴施治时,必须先将胃气放通,然后施治,浊气才能下降。

幽门(左幽门),在胃的下口。因下口肉厚口细,胃中气分错乱,此处最易蕴藏积滞。如治梁门、石关不能下降于小肠时,即须泄压幽门,使积滞下降于小肠。泄压时,左手搬住左腋际靠胸部的筋。此筋专通胃气,胃气通,积滞才能下降(如胃肠痛,均须注意此穴)。治此穴时,必须先将小肠之气放通,胃气活动后,才能治之。且此穴放通后,必再并治左梁门、右石关,胃气方和。

天枢,在大肠部位。大肠迂回蟠曲于少腹,谷物的渣滓,经过大肠排出之。如大肠气分错乱,往往发生少腹胀、便腻、便结、便血、泄痢等症。气分错乱上逆,能影响肺胃。治气臌、水臌症,自阑门至巨阙放通后,即治此穴。其它症,须斟酌病情加用。

关元,在膀胱部位。如膀胱气分错乱,往往发生尿结、气淋、遗尿、小便便腻、尿血等症。上述诸症加治此穴,须先将肠胃之气放通后加用之。施治后,必须治肾俞,以升肾气。

水分,在大小肠交会处。水谷由此分道。凡治此穴时,必须与阑门并治。因此穴与阑门有直接关系。其作用,水谷经小肠蒸发后,水谷尚在混合中,顺小肠下转阑门。因气的作用,水谷即暂停缓下。水分以气的蒸发力,即将水湛清,转入肾脏;谷物渣滓,由小肠转入大肠。如此处气分错乱,往往发生腹胀、腹泻等症,须与阑门并用之。

上脘,在胃上口处;中脘,在胃的中部。此二穴可并用之。在肠胃之气放通后,酌情加用,以调合脾胃之气。下脘,距离建里甚近,治上脘中脘后,再治建里一次,不必再治下脘。

以上各穴部位治毕,将胃肠各部分之气放通后,必须再治阑门一次,因肠胃之气,虽以通畅,但恐中焦复结,故须再治阑门一次,以调中焦之气。再治气海一次,使胃肠中的浊气,易于下降;并压三把,以活动大肠之气。再用引气归元法,导气达于丹田,清升浊降,病人即有舒畅感。

扣两域中,可使胸部开爽,有调和胃肠气分的作用。一手直推腹部,以导浊气下降。一手拨阴陵泉,引导气分上下通畅。再用两手由幽门、梁门部相对处,同时推至气海(域中阴陵泉齐放法)。

治阑门、水分、建里、章门、上脘、中脘、左梁门、右石关等穴,因气分错乱于胃与小肠之间,推按使浊气下降。但浊气极易上逆反冲,故按住食道以迎之,使浊气不能上逆之,即可顺手法导其下降。

治气海、天枢、关元等穴,浊气易于反攻胃部。故于施治时,用左手迎住左梁门、右石关两穴,以防气冲胃部。

治巨阙时,浊气易于上冲胸与喉咙,故用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天突、璇玑、华盖三穴以迎之。

以上为诸穴各部位的作用和治法,即所谓调中气,开门放水,调气活血引气归原。任脉起于会阴,经阴器上行腹部,经咽喉上达下唇及承浆。凡各穴称之曰门,为气分或水谷出入之处,中焦是沟通上下焦的关键,施治必先开中焦之门,中焦气通,上下两焦之气必动,再开下焦之门。下焦气通,中下两焦气通,即放带脉,使周身表里气通,再开上焦之门。上焦气通,气分即能下达于丹田,三焦气血才能和畅。如先开上焦,因气分已错乱于中焦,上焦气降,势必愈砸愈塞。如先开下焦,因中焦气分错乱凝结,虽将下焦放通,但中焦气结未开,上焦浊气,仍不能下达,气亦易脱。故以先开中焦为第一要义。本法应用的扼要部位:一、阑门,二建里,三、气海,四、带脉,五、章门,六、左梁门,右石关,为开中气的关键。无论虚实久暂各症,必须采用。施治顺序,不可错乱。临症所用补、泄、调等手法,对于各穴注意或久、或暂、或缓、或急、或轻、或重之点,随病情而转移。如病情复杂,须加用别穴,不可墨守成规。

一病一奇穴

1、妇科:子宫、卵巢、盆腔等病在环跳穴有反应。男科病亦有反应。
2、妇人久治不愈的颈肩酸痛一般为有妇科病。
3、胸腔有病在膻中穴有反应。
4、上腹器官,特别是胃、十二指肠、胰腺病在中皖穴有反应。在
手背第三、四掌骨之间反应剧烈。便秘大肠俞附近多有错位。
5、肝胆病在期门有反应、阳陵泉也有反应,环跳穴也有压痛则可确诊:
6、下腹各器官在气海、关元、中极有反应。

7、肠胃病在足三里有反应。
8、印堂穴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9、太阳、头维、风池三穴配合应用几乎对任何头痛、眩晕有特
效,对美尼尔氏病大都一次可以治愈。
10、中府穴是肺经脏属病变出现经络反应的压痛点。
11、坐骨神经痛可在天宗穴找到压痛点。
13、心脏疾病用青灵穴配内关有特效。心绞痛发作,重按极泉、中冲、至阳三穴
12、心脏病突发危急,叫病人仰卧,一手指头掐人中,一手指尖用力揉内关、中郄门穴5-10分钟即可恢复。有急救作用(特效)
14、鼻塞取风池、项强取承浆,头痛取涌泉,膝痛取尺泽,重按肩井对头痛有特效
15、腰痛取腹部对应点,用揉法,揉至热力自腹部深处透到腰部患处,腰痛可缓解,此时再治腰、事半功倍。
16、指压飞扬穴(外踝上7寸后1寸)对感冒头痛发热有特效。回阳救醒新穴:足心穴,在脚掌底(脚趾除开)长度足中线和宽度足中线之交*点即是,此穴回阳复苏快过人中,一般一分钟即醒。按摩涌泉各36次手抚膝部36次可治膝部疼痛及臀部疼痛。
19、温灸肝俞、足三里治肝炎有特效(一日一次),针阴上穴(阳陵泉上1.5寸)平补平泻、针尖向上斜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一日一次,留针5分钟后叫病人做前臂外旋并握拳动作,效果良好。

 20、女人肩膀酸痛特效穴:附分、膏肓。
21、肩中治疗瘫疾、肌肉痿缩、小儿麻痹疗效好过肩耦。
22、男人肩膀酸痛特效穴:天柱、肩井。
23、足跟痛:取涌泉按30秒左右即可。
24、腰痛重点按压、大肠俞、肾俞,20-30秒,一天3次,几天即可--过量的饮食可引起腰痛!!!
25、阳萎、早泄:取命门、不容、中脘、天枢、关元、进行按压每穴3-5分钟。早泄按压:内关及会阴,每穴10分钟。
26、糖尿病重点取背俞穴及找出硬结推散,背部为脾、胰、肝、肾、三焦俞。
27、三阳络透郡门,能使脑部肌肉和神经瞬间失去知觉,放松肌肉。
28、下关穴牙痛的克星,对上牙痛有特效。
29、内脏病在腰背的反射痛表现:心肺疾患以后背沉重疼痛。肝
胆疾病右背侧重度不适,胃病后背疼痛。胰腺 (脾)病后背横行疼痛。
子宫卵巢病腰髓部沉重酸痛。
30、中风失语特效术:病人张口,医生用左手将病人舌头牵出唇
外,右手用28号3寸针在距舌尖约1厘米处沿瘫侧舌体肌层,顺舌静脉走行万向,用舌尖向舌根平刺;0.5寸,壬补平泻,当病人有气感或用力
拽舌或喊啊宇时出针。语门穴位于舌体腹侧:此亢澡作安全,治疗
中风失语痛苦小见效快。胆或胃十二指肠疼痛时茁噎脾部世有麻胀痛,
扒、肩脾骨内上荒魁点对肩周炎有特效,
、牙痛点在大鱼际外侧代表上齿,内厕代秉下齿,牙痛时可茁
相应的区域内寻找阳性物,一般呈浅红色或紫红色的反应点,男取左
手,*人取右手,急性牙痛时,用三棱针利出血,
、痔疮点按长强、孔最、承山7-14天有效可兔手术。
34、风湿点:膝关节内侧间隙处 (内膝眼内厕旁开2寸,上水
区点:骸骨上缘稍外万凹限处,主治风湿。
35、涌泉与完骨可治失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