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毕武英 2010年10月,一本《石墨姻缘——北堂藏齐白石篆刻原印集珍》被寄至学者孙炜手中。和以往收到的大量寄赠书籍不同,眼光挑剔的孙炜很快就惊艳于书中收录的85方齐白石印章所呈现出的美轮美奂。他向记者回忆道:“那是种触目惊心的美丽。” 更让孙炜感到惊奇的是,这85方印章不仅横跨45年,系统地表现了齐白石篆刻各个时期的风格,“简直是一部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编年史。”而且,竟然是为一人所刻——陆质雅,一个陌生却透着神秘的名字。
谁是陆质雅 自此,仿佛冥冥之中的力量,“陆质雅”这个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孙炜的生活中。先是与故宫专家,同时也是研究齐白石印章的学者、罗振玉的孙子罗随祖的一次对话中获知,后者在上世纪90年代编著《齐白石全集》篆刻卷时,收录的一百多枚齐白石印章大多为陆质雅所藏。孙炜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罗随祖先生说,这数百枚印章都是齐白石篆刻水准达到最高峰时的作品,且多为闲章,精美绝伦。” 之后不久,又有友人赠送给孙炜一本中国国家画院为纪念齐白石逝世五十周年而印制的画集《造化神功——齐白石艺术展》,里面刊录的80多枚印章,无一例外地还是齐白石为陆质雅所刻。 这时,孙炜突然意识到,陆质雅的名字其实一直都没有离开人们的视线,只是,长期以来,在齐白石的盛名之下,陆质雅很难得到人们的关注。“这很奇怪,如此重要的收藏家,当时仅仅是留在齐白石印章的边款上,成为一个未被深究的名字。” 孙炜举例说,比如2007年北京匡时的“大匠之门——齐白石艺术作品拍卖专场”,2009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以及2010年该公司的春拍中,都有陆质雅藏齐白石印章上拍,粗略统计约近百方。 而之后的一个数据令孙炜更加吃惊,“我曾经与国内的收藏家和学者们多次讨论过齐白石印章的收藏问题,大家普遍认为,齐白石一生所制印章总量总该在一万方以上,存世并有可靠来源的当有数千方。而自关注到陆质雅这个名字起,不断在各种文献资料以及拍场上出现的陆质雅藏齐白石印章数量,已占齐白石存世印章的十分之一。” 什么样的人,能以如此庞大的财力和耐力,持续几十年不间断地收藏齐白石的印章?这个在印章中不断出现的“陆质雅”究竟是谁?当这些疑惑不断涌现的时候,孙炜笑称自己从此有了一份刻骨铭心的惦念。“在看到那百余方陆质雅藏齐白石印章时,犹如邂逅了一位绝代佳人,惊鸿一瞥之后又匆匆擦肩而过,心头依恋的是那眼挥不去的美丽。”
他是陆质雅 因为心中的惦念,使得孙炜开始着手研究陆质雅。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内,他常常来往于西安、北京、上海三地,利用各方资源查询记录陆质雅的文献踪迹。“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几乎一无所获”,甚至连孙炜自己都产生了怀疑,“这样一位在近代史上重要的藏家,竟然好像空气一样毫无踪迹可寻,难道是个虚构的人物?”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专修上海地方史的卢荣艳,而她母校的退休老教授、98岁的陆时万先生,正是陆质雅的独生子。从此,有关陆质雅的层层面纱开始剥落。
遗憾的是,在采访之后的两个月,陆时万驾鹤西去。不过,孙炜他们还是在陆时万女儿的帮助下,找到了陆氏家族的后人,其中包括陆质雅弟弟陆咏懋的女儿陆时晴,陆质雅的外孙胡洪开的孙子胡毓佳等人。终于,陆质雅的身形逐渐清晰起来。
陆质雅,生于1884年,卒于1964年,父亲陆襄钺是翁同龢的门生,曾是晚清一代名臣。光绪九年二月至三月,陆襄钺出任河南开封府的知府,同年十二月,陆质雅出生。陆质雅在18岁的时候金榜题名,获得乡试第一名,荣膺“解元”,后来陆质雅专门请齐白石为自己刻了三方印章,“秀才出生”、“光绪解元”和“辛丑别乡”。1901年,陆襄钺辞官卸任,举家迁往上海。而曾经一度在上海工商局交涉司衙门任职的陆质雅,不久进入上海房地产业,成为上海滩一位著名的地产商人。 陆质雅与齐白石的交往,始于1901年,印面上的文字是“留得春光过四时”,边款为“辛丑五月,为陆质雅先生古镜堂东园旧案清玩。此仿汉印”。孙炜发现,从保留下来的陆质雅藏齐白石印章来看,1901年的这一方之后,20多年时间二人似乎断了联系,齐白石再也没有为陆质雅刻过章。直到1920年左右,齐白石篆刻逐渐成名,并在北京挂单销售,陆质雅开始集中收藏他的印章。孙炜说,“为了得到齐白石的印章,陆质雅索性在齐白石家里存放一箱章料,并且留下了部分‘命刊’的文字,让齐白石抽空为自己治印。当然,按照齐白石治印的规矩,留下章料的时候,也是要留下润金的。” 不过,孙炜发现,齐白石在1920年开始为陆质雅治印多为“长安陆氏砚海堂三代所藏金石文字记”、“砚海居世代珍藏经籍”、“聚石楼”等收藏印和斋名印,而命题印和闲章均完成在上世纪30年代,尤以1932年至1934年的最为精到,1935年达到顶峰,1937年数量开始变得零星,1946年见其最后的署款印。从这些治印的时代变化,反映了齐白石和陆质雅从一般“客户”到心心相惜的至交,再被齐白石誉为“嗜余篆刻第一人”的发展轨迹。 孙炜说,“陆质雅收藏的齐白石印章,完整地记录了齐白石篆刻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堪称一部教科书。不仅收藏规模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艺术价值影响深远。”
在接触到陆质雅这个名字之后的第二年,罗随祖在孙炜撰写的《豪门印富——上海收藏家陆质雅》一书中评价道:“从探寻陆质雅原委入手,剥茧抽丝,条分缕析,于其身世、行状、家族、交游,及其从官、经商以及诗文成就等无不兼及。”“颇似现代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层层剥离,辨其层次叠压关系,为读者展示了陆氏家族及其那个时代真实的社会历史画卷”。 而记者了解到,随着孙炜和陆氏家族的更深入接触,一本更为详尽和全面的陆质雅传记已经列入了他的写作计划。 链接 陆质雅(1884—1964),原名昶彬,字衡若,又字若公,号石匋、北堂,别署砚海居士、砚海渔隐、一粟庵主、华山词客等,斋号古镜堂、石匋山馆、五罗轩、倚石居、翠山馆、留香室等。祖籍江苏丹徒(今镇江),陕西孝义厅人(今柞水县),后迁居咸阳。年17岁高中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陕西解元,清末任职上海道下属交涉司,后为民国期间上海房地产商人,著名收藏家。 陆质雅出生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为清代名将、著名农学家陆献,著《山左蚕桑考》、《蚕桑辑要》八卷、《蚕桑兴利法》。祖父陆以耕,字载莊,官山西平陆县丞,诗人、画家,著《菜香书屋诗草》。祖母唐紫珠,字梅邨、宜人,清代著名女诗人,著《瑶华仙馆遗稿》。父亲是清代著名能臣陆襄钺(1833—1905),前名锟,字吾山,为翁同龢的门生,官居二品,为浙江督粮道,著《有不为斋诗存》四卷。 陆质雅以收藏家名世,尤其以收藏齐白石篆刻独步天下。他从1901年至1947年的近半个世纪中,共收藏齐白石篆刻作品数百件,被齐白石称为“海客知己”、“知己第一人”,所藏齐氏篆刻作品被收入《齐白石全集》、《石墨因缘——北堂藏齐白石篆刻原印集珍》、《朱朱白白——北堂旧藏齐白石印集》等。《豪门印富》一书对其生平事迹有详尽论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