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护法使者 2012-09-12

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二、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盘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二)、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方面有千差万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

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下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六祖《坛经》解说事理契合中观,但后期禅家轻视经教,虽言重理,但不学经论而所得之“理”,也很难说清是什么样的“理”。

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家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三)、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说来,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补充回答: 根据教义的不同,中国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两大系统。而根据传播线路的不同,又可分为汉传佛教(也称北传佛教,属大乘系统)、藏传佛教(属大乘系统)与南传佛教(属小乘系统)三支。和汉传佛教一样,藏传佛教绝不是纯粹的印度原始佛教。在其传播发展过程中,它已融合进了许多别的因素,尤其是内陆文化的因素。

补充回答: 藏传佛教和藏密有什么不同?其实“藏传佛教”和“藏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在我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最高深的大圆满及大手印法直指人心、与汉传佛教的禅宗极为相似。“藏传佛教包含显宗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两部门。显宗以“三藏”经典为主,教授戒定慧三学,造诣显宗四身佛;密宗以“四续”经典为主,教授四部瑜珈,造诣密宗双合七支撑金刚佛。虽然藏传佛教从总的方面来讲,都主意先显后密,显密联合,但各教派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噶当派主修菩提道,不倡导学密;萨迦、噶举、宁玛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鲁派才主意显密并举,双翅齐飞。

藏密指的是藏传密教。是中国西藏地区所传的佛教,但其所修法门属于大乘佛教的密教。也就是相对于大乘佛教的显教(汉传佛教)而言的,是...如来所说之金胎两部教法;主要以法身佛...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境界为教法,因其文义,深密奥妙,秘密难晓,故称密教。又因对未灌顶者及圈外人秘而不宣,故称密教因此,以“藏密”称呼“藏传佛教”,并不确实。

补充回答:

大乘显宗有单独的修行法吗?

有。小乘声闻、缘觉,通过修习小乘戒、定、慧,达到四圣果的破悟境界;大乘菩萨见以菩提发心入道,修六度,即福慧双资粮,达到破悟的最高境界——成佛。
显宗的修法就是弥勒《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所开示的那些道法。
汉传佛教净土宗,也是一种显宗的修法。

有人说:“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禅”是梵文“禅那”之略称,意为“止息妄念,心住一境”。

禅学与戒学、慧学统称佛门三学,经、论、律三藏分别解说三学。

“禅宗”又称佛心宗,明见真如佛心为其宗旨。坐禅开发真知、明见真如佛心是大乘显密教乘证道的共同特点,并不能说修止观是“教外别传”,禅门独具的特点。其法自印度传来,从大迦叶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都是印度高僧,其修定开悟之法,都来自佛经,有据可查。禅家启发开悟,多用比喻的方法,在佛经中到处可见,也并非禅家独创。

因此,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之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见性成佛指彻见自己之本性而成为觉者。为禅宗之根本主张。此语始见于宝亮(444~509)《涅盘经集解》。其文云∶‘案僧亮曰∶见性成佛,即性为佛。’
禅宗六祖慧能《法宝坛经》云(大正48·356c)∶‘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此谓若能彻此执我、执法之心本无自性,现观自性本来清净,则与佛无别。
又,《续传灯录》卷十九云(大正51·596c)∶‘僧问∶菩萨人见性如昼见日,声闻人见性如夜见月,未审和尚见性如何?师曰∶一笔钩下。云∶未审意旨如何?师曰∶万里无云,千峰壁立。僧云∶谢师指示。师曰∶错。’

佛教,是自觉中心的宗教,其目的是解脱,也是根据着自觉而实现的。然自觉若约相对的来说∶正与迷相反的悟与证是;可是悟和证,如果在这样相对的立场上,是不会实现的。何以言之?盖照自觉的字面说∶以自己来觉悟自己的意思,处在烦恼里头的自觉既没有,烦恼尽处的自觉也自然没有。那些教理上所说的,烦恼尽处得显现其作用;这只可说是一种理想,现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禅上,烦恼有也罢,没有也罢,不管这些劳什子;以突入自己精神的主体,因之发现自然智的作用,来体验自性,名之曰‘自觉’。这种境界,即在凡夫的立场上,相反地将自性为主,烦恼为从;自性,是把烦恼作为自己的所有物,尽量地使役着;烦恼,是成为必需不可缺的东西,全成为智的活动,所以这自性就于主体的自身发生解脱。解脱,因为是无缠缚的意义,所以随处发见到‘自由’与‘独立’,禅的最后的目的,正是在真自由真独立处领得。禅的自由与独立,即解脱的意思,这和现代所使用于政治学上、伦理学上、神学上的自由与独立,全异其意义。禅是指佛教上所谓的生死涅盘、烦恼菩提等,离却一切的对待,也没有什么绊累,超然独脱的境界名为‘独立’;就一一的立场上,自在无碍地发扬自己的精神以顺应社会,更无所滞的曰‘自由’。于是也有把这独立的立场曰‘无位真人’或‘绝学无为闲道人’。所谓无为,是脱却佛位及凡夫位的意味,就把这个位置加以‘真人’之号;绝学,照字义上是不拘束于真理的研究及各种的修行的意思,故名之曰‘无为’或‘闲道人’。在这里是无菩提可求,无烦恼可断的境地,所以又把这种境界名之曰‘神通游戏’,或‘游戏三昧’;同时,这是自性本来的生活,于是把这样超脱的心呼之曰‘禅’。

禅,是以获得这样游戏三昧的境界为第一要件,所谓‘见性’,即彻见自己本来心性的灵机;换言之,离开一切执着,超越一切矛盾,触着普遍适当的大我的作用是。宗祖达磨来中国,举扬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唯传这见性之法使之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而已。是以欲要得到禅的人们,不论学者或非学者,任何人也须首先透过这见性的关门。禅的见性占有这样重要的位置,是务必透过的关门故。所以成为古今参禅的第一要件,现在所以提出什么是见性的问题,其原因也正在此。

见性,是已被称为禅的生命了,可是现在若更进一步以追究其内容,便是属于所谓冷暖自知的境界,即欲来说明它也是不可能。也如前说过的唱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的,正是阐明了在经典之外别传持着释尊的真生命,与其他宗派的祖师异其趣的。假使问∶什么是教外别传?也只得说∶见性是禅的生命,禅是宗教的极致,而这生命与极致,是属于大悟的内容,绝非言说相所能表现,唯自己突入了自己的内生活,直觉了活跃活机的全体之外,更无他道。所以者何?因为自己内生活活动的妙机是事实的,不是像经典上所记录的那样,想把这事实依赖著文字来表现,到底不可能。日本·圣一有言∶‘修多罗教,如指指月。未见月者可依指,见月之后指亦无益。未悟佛心时可依教,若知见佛心时,万法皆历历于一心;悟了一心之后教亦无用。祖师言句∶如敲门之瓦,未入门时提瓦,既入门后提瓦何为?’(《圣一假名法语》)

这样的语句,在《楞伽经》、《圆觉经》,及其他的经典中也说着。这些经典的话,并不及佛陀自心内生活的那样现实,言语文字上所表现的意义,要描写出现实的真相,毕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大悟的内容,除却直觉的知来体验外,更无别径可求。

继续追问: 来自禅宗的“见性成佛〃这句话并不完全对。 “见性〃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请问还有哪些充足条件? 请用1.2.3....项目条列举出.
继续追问:

呵~我不为难你了. 以下是自答..

“见性″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因为成佛必然见性,见性未必成佛。理由是:

1..“见性″就是指明见诸法性空之理,“性″指人和万物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空性,如六祖《坛经》所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这种“见性″成就,在见道只能破断见惑,断不了深层的修断烦恼、所知二障,要成佛在见道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十地修道。

2.“见性″的“见″是指智慧正见,它只是成就的断悟智慧法身的因缘,而不是报身、化身的因缘。所谓成佛,不但要有断悟法身成就,还必须要有报身、化身成就。这报、化身的因缘是施舍、持戒、修忍等广大利益众生的福德资粮,如果修不够色身因缘福德资粮,虽然见性,也永远成不了佛。这是一切大乘经论所持的同一观点。

3.声闻、缘觉二乘的证道者,也能得到见性成就,否则就成就不了四圣果。但如果二乘人修成佛,还必须从大乘资粮道修起,修得福慧双资粮圆满后,才能成佛。修福慧二种资粮,成就佛的色法二身,这是大乘佛教的共同规律,禅宗既然是大乘佛教,就不可能违背这条基本成佛规律。

补充回答:

呵呵,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