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平平网 2012-09-12
从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2010-11-25 22:52:34作者:林崇德来源:科学网浏览次数:407 网友评论 0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林崇德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搞心理学的人,面对着教育创新、创新人才的观念,我们承担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题目就叫“创新人才寓教于创新”,我们想通过下面的事实反映一些、汇报一些我们研究中看到的现象。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创新拔尖人才的创造性群体研究。研究什么人呢?研究34位院士、15位人文社会科学国宝级学者和21位艺术家,我们进行深度访谈,所谓深度访谈,每一位我们拜访的对象都要两整天,实际上到我们手里的院士、国宝级的学者和艺术家有300多位,可是我们往往还没有敲门呢,“别进来,什么人啊”,就像对卖东西的人那样把我们轰出来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还是做了研究。通过研究以后我们看到什么现象呢?看到下面这样几个现象:
  
  从自然科学的学者,特别是院士们身上,我们看到他们包括的五种心理品质:
  
  第一,内部驱动的动机形式。
  
  第二,面向问题解决的知识构架。
  
  第三,自主牵引的性格。
  
  第四,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
  
  第五,强基础的智力因素。
  
  相反,我们对照看一下人文社会科学的那些学者,我们看到与自然科学创新拔尖人才相比,他们的心理特征突出的表现在人格方面。研究表明,创新动机关注到活动本身的兴趣,而且更主要的是包括内在化程度较高的外部动机以及内在兴趣紧密联系的情感体验。我们进一步看一下那些院士们的成长要经过几个阶段,我们初步分析有几个阶段:
  
  第一,自我探索期。
  
  第二,集中训练期。
  
  第三,才华显露与领域的定向期。
  
  第四,创造期以及创造后期。
  
  我们同样的要看到,一个创新拔尖人才的自然科学的学者,他所需要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相关的因素呢?
  
  第一,导师和类似导师的指引。这一点今天李先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述。
  
  第二,交流与合作的气氛。
  
  第三,父母积极鼓励的作用。
  
  第四,中小学老师、大学老师的作用。
  
  第五,多样化的经历。
  
  第六,挑战性的经历。
  
  第七,青少年时期的爱好广泛。
  
  第八,有利于个体主动发展的成长环境,
  
  第九,有利于产生创造性观点的研究环境。
  
  这是我们对34位院士深度访谈以后得到的这么一个影响因素。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政治人物。
  
  第一,政治人物的影响。
  
  第二,思想引领者。
  
  第三,报刊杂志的那些虚拟人物的影响。
  
  第四,老师的影响。
  
  第五,家庭成员和密切交往的对象。
  
  其影响在于,体现在政治思想、启蒙、入门领域内的引领,还有把外部的评价作为分析自我的作用。
  
  我们还研究了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是对于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做理论思考。
  
  第二,建立创新人才的测量工具。
  
  第三,学校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
  
  第四,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创新。
  
  最后一个,是我特别单独提出来的,六个国家的青少年在创新性上跨文化的对比研究。
  
  我们通过跨文化的研究看到,在创造性思维上,中国的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和科学的想像力方面高于英国、日本的学生。在产品设计和产品改进的能力上,优于其他国家的学生。
  
  第二方面,我们考虑到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性人格维度上,中国学生在自信心、好奇心、内部动机、开放性、独立性和冒险性六个维度的分布高于德国、日本的学生,而日本的学生在创造性人格的怀疑上维度显著的高于中国的学生,而德国的学生在坚持性维度上高于中国的学生。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会造成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和发达国家的一些青少年有根本的一些人格方面或者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差异?我们想主要是来自于不同的教育模式。
  
  我们经常讲要培养T型人才,T一横是什么呢?主要指知识面的宽度,这一竖是知识面的深度。T这个英文字幕阐明这一横是代表西方的教育模式,西方的教育模式的出发点是培养适应型人才,有一根主线就是培养创造力,这个主线观察在整个教育之中提倡的是知识面的宽度,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他提倡学生的独立性。而在中国的教育,东方的教育,包括今天上午几位校长谈到,像香港的张校长谈到,包括日本在内,东方的教育出发点是培养逻辑思维或者抽象逻辑思维,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如果西方提倡是培养教育的宽度,那么我们提倡的是深度,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倡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如果国外尤其是西方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们国家也包括整个东方的教育模式是提倡唯有读书高,如果西方的国家提倡是独一性的话,我们提倡的是统一规范、集体主义。有人问我你这个模式怎么提出来的?我说我是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提出来的。也有人问我,说两种模式哪一种好?我说各有各的特点。
  
  东方的教育模式,有人说创造性培养不如西方的教育模式,这种观点也不一定对。比如说我们到美国去、到欧洲去,现在有几个逻辑思维强的专业,都被我们占了,像学电脑、学数学,人家感到望尘莫及,我们依靠集体主义,我们依靠我们统一的规范,能够很好的办好2008年的奥运会,这次又办好了上海的世博会。事实证明,今天我们怎么样培养人才?我的观点是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这就是创新人才。
  
  学贯中西,这是一百多年以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先生提出来的,可是我们今天还在这方面犹豫,当然我也对西方人说,我说你们应当看到,我们东方人很认真的学你们西方的教育模式,因为我们了解你们。相反的,请问你们西方人了解不了解我们东方的教育模式。因此我还是强调一点,学贯中西,这一点太重要了。为此我们给整个青少年教育提出下面七点途径:
  
  第一,改善校园的文化精神状态,营造和谐的有创造性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以一题多解为特征的国外都在宣传的那种发散思维,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中国的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史表明,我们中国的各科教学都非常重视发散思维的方法。
  
  第三,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特别是激发学习创造性的兴趣和动机。在课堂上创设创造性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来解决,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
  
  这里我想举一个美国创造性之父,著名心理学家吉尔伯特给他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说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十分恩爱,可惜妻子哑巴,丈夫怎么爱他妻子呢,到处请名医,请来名医把哑巴治好了,能够说话了。于是女性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我是说美国,这就是爱唠叨。问题来了,本来他妻子在他身边是哑巴,现在倒好,唠唠叨叨,他受不了了,又找到了这位名医,说大夫,您能不能给我也治一下,把我的耳朵变成聋子。吉尔伯特对他的学生说,故事讲完了,你们给我创造性的命题,如果像今天这样我们200多位肯定有200多种创造性的命题,这里面就显示出水平高与低、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四,创建新型的校园人际关系。改善师生关系,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
  
  第五,创新学校组织的管理制度,营造创造性的校园,包括重视在学校和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管理中给学生足够的课时和空间保证。在学校经费中给学生一定的科研经费,积极实施分层管理,形成创造性评价制度,解除当前贯彻创新教育理念的束缚。
  
  当然我这样讲主要是提倡培养的是学生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性、挑战性和一致性的人格品质,这表明不宜简单提拔尖人才和因才教育的概念,而应该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所谓创新精神,一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要进行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三是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才干。
  
  第六,教给学生创造性训练特殊的途径。
  
  第七,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科技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与创新能力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以开阔视野,激发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