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高仿品辨伪之二
----兼谈鉴别仿红山玉器人造坑疤的秘诀  李祥云
红山文化覆盖的地域应该比考古发现的范围更大。它应该东从辽东半岛,西到黄土高原及内蒙古,南从长城内外(应扩展到黄河以北),北到松嫩平原。中心区域应该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辽河、滦河等广阔地域。这个中心地带就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其地理环境有沙漠,有丘陵,有平原,有河川,有沼泽。其土质有沙土、黄土、黑土。其土性有碱性,有盐性,有干有湿,不同地方所含有机质与矿物质也不尽相同。就其同一地区,风雨旱涝、寒暑炎凉、沙暴洪水,或温和浸润,或突袭侵扰,在五六千年中,不能不千变万化。埋在地下的红山玉器,在如此广阔的区域之内,各个地方各自采用的材质,也应是多种多样。因此,出土红山玉器的玉料与所受侵蚀的状态或模样,也应是多种多样,绝对不可能是千件一料、千件一式的状态或模样。
只有仿品,才会出现大批同种玉料和同种侵蚀状态的东西。所以说,那种对同一种玉料或同一种沁状玉器的大批收藏,是十分危险的收藏,这样的收藏往往是已经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
近十年来,市场上出现大批人工酸蚀的红山玉器高仿品,厂家生产仿古玉品,作为艺术、生活、生产的需求,无可多加非议。而被很多人(包括专家名人)认可,误导很多人作为真品精品收藏,其欺骗性与危害性就非同小可。本文将集中剖析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的基本特征。
人工酸蚀的红山玉器仿品,主要是模仿出土盐碱沁红山玉器的受侵特征。盐碱成分含量高的土质,主要是湖沼地、涝洼地,水流只进不出,天长地久,便形成盐碱地。在广大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祥地之内,应该说盐碱地比之广阔的丘陵地、沙土地,要少之又少。因而,出土盐碱沁的红山玉器应该相对少得多。可是人们见到的貌似盐碱沁的玉器却相当多,这只能说明是大批大批的人工酸蚀红山玉器高仿品,在冒充盐碱沁红山玉器真品。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的第一个特征为,玉表布满坑疤,即满身是所谓的桔皮纹(图1-1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双人面佩),其分布生硬,出现的部位不合情理。 古玉上的桔皮纹,是在地下埋藏中受到各种物质的侵蚀,出土以后,玉表松软的风化部分因干湿变化而剥落,或经自然力(风蚀水流),或经人工盘玩,形成由沁孔沁坑沁疤组成的受侵状态。大多出现在受侵蚀的重处、玉体上的钙化(风化)处、瑕裂处、或古代致残处。这种天然形成的状态,本来是不可人为的,但是,当代人绝顶聪明,又具备当代高科技手段,就能够比较惟妙惟肖地仿古。于是,当代人工沁疤(桔皮纹),就骗过了无数大藏家与大专家。 人工酸蚀的坑疤与自然侵蚀的坑疤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任何自然风化自然腐蚀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留下自然侵蚀过程中的某些痕迹;任何人工作伪的过程,也一定要留下各个作伪过程中的某些痕迹。我们鉴定古玉,就是要寻找并界定自然侵蚀的痕迹与人工作伪的痕迹之间的区别,甚至是极为微妙的区别。尽管氢氟酸与当代多种强酸,都有极强的腐蚀力,但是想在玉表上随心所欲地伪造出比较理想(合乎要求)的坑疤,单靠酸蚀,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人造坑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