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山玉器人工酸蚀仿品的特征

 青花瓷收藏文档 2012-09-13

红山玉器人工酸蚀仿品的特征

(2009-12-22 07:26:15)

红山玉器高仿品辨伪之二

 红山玉器人工酸蚀仿品的特征                           ----兼谈鉴别仿红山玉器人造坑疤的秘诀                     红山玉器人工酸蚀仿品的特征                                                   红山玉器人工酸蚀仿品的特征红山玉器人工酸蚀仿品的特征                                                                                                                 李祥云

 

    红山文化覆盖的地域应该比考古发现的范围更大。它应该东从辽东半岛,西到黄土高原及内蒙古,南从长城内外(应扩展到黄河以北),北到松嫩平原。中心区域应该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辽河、滦河等广阔地域。这个中心地带就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其地理环境有沙漠,有丘陵,有平原,有河川,有沼泽。其土质有沙土、黄土、黑土。其土性有碱性,有盐性,有干有湿,不同地方所含有机质与矿物质也不尽相同。就其同一地区,风雨旱涝、寒暑炎凉、沙暴洪水,或温和浸润,或突袭侵扰,在五六千年中,不能不千变万化。埋在地下的红山玉器,在如此广阔的区域之内,各个地方各自采用的材质,也应是多种多样。因此,出土红山玉器的玉料与所受侵蚀的状态或模样,也应是多种多样,绝对不可能是千件一料、千件一式的状态或模样。

只有仿品,才会出现大批同种玉料和同种侵蚀状态的东西。所以说,那种对同一种玉料或同一种沁状玉器的大批收藏,是十分危险的收藏,这样的收藏往往是已经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

近十年来,市场上出现大批人工酸蚀的红山玉器高仿品,厂家生产仿古玉品,作为艺术、生活、生产的需求,无可多加非议。而被很多人(包括专家名人)认可,误导很多人作为真品精品收藏,其欺骗性与危害性就非同小可。本文将集中剖析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的基本特征。

人工酸蚀的红山玉器仿品,主要是模仿出土盐碱沁红山玉器的受侵特征。盐碱成分含量高的土质,主要是湖沼地、涝洼地,水流只进不出,天长地久,便形成盐碱地。在广大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祥地之内,应该说盐碱地比之广阔的丘陵地、沙土地,要少之又少。因而,出土盐碱沁的红山玉器应该相对少得多。可是人们见到的貌似盐碱沁的玉器却相当多,这只能说明是大批大批的人工酸蚀红山玉器高仿品,在冒充盐碱沁红山玉器真品。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的第一个特征为,玉表布满坑疤,即满身是所谓的桔皮纹(图1-1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双人面佩),其分布生硬,出现的部位不合情理。                                                                                              古玉上的桔皮纹,是在地下埋藏中受到各种物质的侵蚀,出土以后,玉表松软的风化部分因干湿变化而剥落,或经自然力(风蚀水流),或经人工盘玩,形成由沁孔沁坑沁疤组成的受侵状态。大多出现在受侵蚀的重处、玉体上的钙化(风化)处、瑕裂处、或古代致残处。这种天然形成的状态,本来是不可人为的,但是,当代人绝顶聪明,又具备当代高科技手段,就能够比较惟妙惟肖地仿古。于是,当代人工沁疤(桔皮纹),就骗过了无数大藏家与大专家。                                                                                             人工酸蚀的坑疤与自然侵蚀的坑疤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任何自然风化自然腐蚀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留下自然侵蚀过程中的某些痕迹;任何人工作伪的过程,也一定要留下各个作伪过程中的某些痕迹。我们鉴定古玉,就是要寻找并界定自然侵蚀的痕迹与人工作伪的痕迹之间的区别,甚至是极为微妙的区别。尽管氢氟酸与当代多种强酸,都有极强的腐蚀力,但是想在玉表上随心所欲地伪造出比较理想(合乎要求)的坑疤,单靠酸蚀,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人造坑疤。                                                              人造坑疤,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人造坑疤,钻磨为主,酸蚀为辅。                                                                     坑疤制作的基本操作程序为:一、玉表并不要求抛光磨平,凹凸不平的玉表更利于钻磨坑疤,以及孔洞(图2-2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蝙蝠骷髅)。二、加磨扎眼或尖锐的棱角(部位),使其稍加自然(图3-2人工酸蚀仿红山青玉璧形鸮细部)。去其棱角有两种方法:一种为运用小型磨具在玉面上加磨,但容易留下磨具的磨痕(图9-2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人细部,磨痕在坑疤的底部)。另一种为用布轮机加磨,布轮加磨,细润光滑(图3-1人工酸蚀仿红山青玉璧形鸮)。三、染色涂料等多种工序。四、酸蚀。酸蚀之后,还有加味土埋等工序。在这几个主要作伪的过程中,每个作伪程序都不可能不留下作伪的痕迹。人为的桔皮纹,即坑疤上,就留有如下的特征:1.疤面过大(图2-2)2.疤底过深(图3-2)。3.疤棱过锐(图6-2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顶鸮兽首龙神细部左侧)。4.疤坡过陡(图同上或2-2)。这些特征全部是当代钻磨具所留下的足迹。所以,我把鉴别坑疤或桔皮纹真伪的绝招或主要的依据,告诉读者:这就是运用20~30倍放大镜观察疤棱、疤坡、疤底的面上,看有没有磨痕。如果有磨痕,这件玉品的其他特征都不用再看,它百分之百是仿品无疑。因为,红山古玉上的所有沁凹,尤其沁坑沁疤以及坑疤上的坡面坡底,都是古玉表面经过自然腐蚀之后逐渐松软、剥蚀而形成的凹面,凹面上绝对没有磨痕存在,这是显而易见的明理。人为坑疤上的磨痕的特征,就是当代细磨轮之痕:细小,短促,平行,均匀(图4-2仿红山黄玉鸮细部)。它与自然腐蚀出现的玉质纤维的纹理不同,玉质纤维的纹理纵横交错,深入玉层内部,并伴有其他沁状;人为坑疤上的磨痕在玉皮的表层,而且磨痕是平行下凹的线沟,两者的区别并不难分辨。

人为钻坑钻疤,是运用钻头与玉面垂直钻入玉内。因此钻坑的特征:1.一般内小外阔。2.坑疤的内壁上新鲜,光滑,无沁(图7-2人工酸蚀仿红山青玉鸮首龙细部)。3.坑底坑壁上有螺旋状钻磨痕(图5-2人工酸蚀仿红山青黄玉蜈蚣细部),较大的疤面上有平行的短线组成的磨痕(图4-2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鸮细部)。其中第2点,特别值得注意,古玉上的沁坑沁疤之内一般都有自然腐蚀痕迹,即自然的侵蚀状态或自然堆积的侵蚀物质。而人为的坑疤内壁,玉质是崭新的,没有丝毫的自然侵蚀的迹象(红山玉器真品上也有沁坑中光洁无物的状态,但与仿坑不同。另有专论)。即使有异状,也是涂抹的脏物或染色,即使有色也无自然受侵之根(图6-2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顶鸮兽首龙神细部)。坑疤的底面上,往往有微型片状微型轮留下的似老唱片纹状的磨痕。磨痕经过酸蚀,尽管有的变得模糊,但仔细观察,总能发现其作伪的马脚。4.人为坑疤,本来就大,经酸蚀后更加硕大,平阔(图5-2、1-2)。而自然坑疤一般较小,麻密,自然而然。尤其坚密的玉质更不可能出现较大的坑疤。

人为坑疤的分布,有明显不合理之处:(1)一般在玉器的两个侧面较多,因为玉件摆平后,便于操作钻磨具,在不利于操作的部位往往坑疤很少,甚至没有坑疤(图5-2,玉料上的红色自然沁处不敢做疤)。而自然侵蚀的位置是不存在选择性的。(2)玉料上有瑕姴的地方往往没有坑疤,坑疤却出现在最纯净毫无原始沁色之处,这是由于操作者的粗心或无知所为(图5-2、11-2人工酸蚀仿红山青玉蛙细部,瑕上无疤)。(3)由于批量生产,作伪的程序就不一定照本宣科。做阴线,做坑疤,孰先孰后,就无定式。很多仿品上的阴线有明显躲开坑疤的疏漏,致使阴线弯曲,或中断而跳过。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做坑疤在先,琢线在后,必须要迁就坑把的存在状态,于是就露出了狡猾作伪的狐狸尾巴。(4)人为钻凿的坑疤,明显异于自然侵蚀的坑疤,为掩饰其伪,常常运用原玉质的细碎渣末,掺合黄白色涂料,粘合涂抹在人造坑疤上(图2-2)。由于涂质稀释,干后而疏松,容易产生颇似沁坑沁孔的视觉误差,因而容易迷惑人。但是人为坑疤上的磨痕仍然依稀可辨(图2-2)。(5)运用光源照射,玉内是新鲜的夹心。而所有红山古玉深层内部,即使是局部,几乎没有不受侵的,一般都侵有暗红、黑红、紫褐、灰黑等深重浓厚的沁色。然而玉表却往往是灰白、青灰、灰黄等其他较浅淡的颜色。(6)坑疤与坑疤之间,即未有坑疤的玉面上,均有经过酸蚀而变得模糊但却清晰可辨的当代人工磨痕。真正红山古玉上的磨痕大都经受时间长河的磨蚀,或消失,或淡化,或蚀为沁坑、沁沟。                                                                                       第二种,经过酸蚀,脱去皮壳,玉表出现颇似自然坑疤的状态。                                           玉表脱皮,这是近十年来高仿红山玉器普遍运用的新技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主要的几个过程是:(1)玉器进行高温处理,使玉表全部钙化(氧化、异化),即白皮化。(2)在低温药水中浸泡,使白色皮壳疏松,出现裂隙。(3)在反复加温降温处理的过程中,玉表上便均匀形成一定厚度的白壳,再进行强酸浸泡。在这个过程中,松软的白壳与玉体逐渐剥离,不断脱落。(4)最后,竟可以运用硬器刮净白壳。全部脱去白壳的玉表,就出现了疤疤瘌瘌的麻面,最初凹凸的棱角比较尖锐。(5)可以加磨棱角,亦可以不加磨棱角。加磨棱角,玉面光滑,手感温润,效果良好,但是容易留下器具的磨痕,而被人识破。不加磨棱角,扎手生硬,有经验的玩家会一眼识破。(6)皮壳脱落之前或之后,都可以进行染色。染色效果好,晕散状态佳(图6-2),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效果最佳者,就是利用有原始自然皮壳(沁色)的玉料制作的仿品(图7-1人工酸蚀仿红山青玉鸮首龙,图10-1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牛首龙神)。仿品一经酸蚀,如果脱去皮壳,其凹凸状态,即酸蚀后的坑疤状态,几近于红山古玉自然盐碱沁的状态,因此说,它在所有红山玉器的仿品中是最难鉴别真伪的一种仿品。凹凸的坑疤上下内外,如果未曾有钻具加磨过,因而未有钻磨痕迹作为依据,就很难断其真伪。因为所有当代钻磨具的痕迹均在脱去的皮壳上,仿品的证据全部酸蚀殆尽。我们看到的是面目全非的坑疤,以及玉质之内的自然沁色或皮壳上的人工染色。我们又不能知难而退,而稀里糊涂地认假为真。鉴别如何进行?我们只能放下对坑疤的正面研究,而从它的旁侧搜寻它的真伪证据:(一)所有脱皮的红山玉器真品,所遗留的皮壳上都有两个以上的受侵层次,即有两个以上的受侵过程(受侵时期)所遗留的状态不同的沁迹。如:尚有残留(未脱尽)的原始皮壳,原始皮壳上一定留有原初受侵的状态,即一定有沁坑、沁孔、或沁沟。这个残留的原始皮壳,不论大小,它就是五六千年历史的见证人,它能够给我们提供最原始最真实可靠的证据。(二)所有脱皮的红山玉器真品,其坑疤中、沁沟中、凹窝或钻孔中,一般都有泌浆的现象。如:有浆点(高出玉表的泡点),或浆斑(玉面上的片状浆点),或纯浆块(堆积状,多似簇状透明的虫卵),或沁质浆质的混凝块。这种现象,人工酸蚀仿品是绝对不存在的。(三)所有脱皮的红山玉器真品,坑疤中一般都还有沁孔。自然沁孔是我们窥测红山玉器悠久侵蚀历史的最直接最明亮的窗口。沁孔中的自然状态,是鉴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相形之下,人造(机钻或喷射)孔眼就不难识别。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的第二个特征,满身是白色的人为酸蚀痕迹,深色玉质上的白色更为明显,尤其人造坑疤上、阴线凹槽中、腋窝处、镂空处与穿孔壁上,都附着一层白色醭状盐碱物质,醭状盐碱物覆盖在酸溶的玉质颗粒与坑疤上。白色盐碱物是精心配置的综合酸类与原玉质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之后重新生成的盐碱类化学成分(图2-1、5-1)。许多人误以为它是红山古玉埋在地下自然形成之物。

真品红山玉器的自然盐碱沁的皮壳上亦有白色的盐碱物质,覆盖其上。那么,二者的共同之处为何状?(1)都有白色醭状的盐碱物质。(2)玉器表面的玉质一般都有酸溶状态。(3)玉表蚀落玉质颗粒之处,一般都有坑疤状态。(4)一般都有异于原玉质之色。粗心或不甚了了红山玉器真品的人们,就误以为这样的仿品是真品,乐此不疲地一直认定或一直收藏此类仿品。此类仿品就是充分利用红山真品的表面特征,经过精心仿作,才以假乱真。                                                                                        那么,二者的区别为何状?真品红山玉器盐碱沁的特征如下:(一)真品盐碱沁的白醭或盐碱层上,一般都覆有浆膜或堆积的浆块、浆点。用50倍放大镜观察,浆点为球状,清澄,亮润,自然生成状态,异于人为的涂抹物。(二)真品玉表的玉质棱凸一般呈圆滑状态,人为强酸咬蚀酸溶的玉质棱凸均触摸扎手,棱角感强烈。(三)真品红山玉器盐碱沁的皮壳上,或多或少,都留有整个自然受蚀过程中某个不同阶段所残留的不同的受蚀状态或不同的沁迹,即二次受侵或多次受侵的状态或痕迹(亦即多层次多时期受侵的古代遗留迹象)。如:完好遗留并未经腐蚀溶解的原始皮壳上,仍遗存更早期受蚀形成的典型的沁坑、沁孔、沁沟、沁色等原始受侵状态,以供我们证其为真品的可靠依据。仿品都是只有一个酸蚀特征的坑疤状态,即单一的受侵层次(图2-1、4-1、5-1、6-1)。(四)真品盐碱沁皮壳的深层之内,有深而浓的沁色。皮壳之上如果有原始的沁纹或沁瑕,均被侵蚀为沁沟。沁沟则是浓重沁色而入的沁门,沁沟面上有浓厚的包浆。仿品则无包浆,经过盘拭,只有亮光,尽管是油汪汪的亮泽,但仍不是真品包浆的亮膜(图6-1、7-1、10-1)。未见识过红山古玉真正包浆状态的人,往往误认这种亮泽与人为状态是红山真品的包浆。(五)真品红山玉器上的沁坑、沁疤,大多都比较狭小,均匀,大者为坑疤状,小者为土咬坑状,大坑疤中由集簇的土咬坑组成,其中往往伴有沁孔。自然而典型的沁坑与沁孔,对于辅助鉴定盐碱沁红山古玉十分重要。因为,人为酸蚀的征状与自然盐碱沁的征状相似点较多。

红山玉器真品的沁坑、沁疤的诸多特征,显然是不可人为的。仿品除非运用带有天然沁坑、沁疤的玉料之外,是毫无办法仿制得一模一样的。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的第三个特征,在人造酸蚀坑疤的皮壳上染色,或涂料,以一种老气沧桑的面孔,招摇过市。

在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上染色,远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民国或明清以前古人所采用的那些老掉牙的陈旧方法,而是采用许多高科技手段。(1)涂抹法(图2-1)。在玉表上涂抹配制的染料溶液。可以随心所欲地在需要的部位涂上所需要的颜色,不足之处,染色不深。(2)干燥法。把玉器像悬吊烤鸭一样,在高温烤炉(烤箱)中烘烤,使玉表干燥,增强吸纳力,然后在玉表上一遍一遍地喷色,颜色就逐渐而均匀地吸入玉内。干燥后而出现的较大的裂沟,往往用涂料或胶水抹平。(3)浸泡法(图2-1)。运用配制混合药剂的染色溶液浸泡(图6-1),亦结合干燥法,同时并用,效果良佳。(4)局部染色法(图8-1人工酸蚀仿红山青玉蛙)。仿品的某个部位需要染色,而某个部位又缺少吸色的条件,比如没有瑕裂或自然坑疤,就在玉面上刻划粗线或细线,或刻划簇片状的短线群(图4-2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鸮),或凿琢坑疤(图1-2、3-2、5-2、7-2)。玉表经过人为粗糙化之后,就易于着色,或易于酸化后出现白色盐碱醭层。在比较光滑坚硬的玉表上着色,总是显得单薄,为达到逼真的目的,还需要伴以酸蚀浸泡等等手段。

在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上涂料,工艺比较简单,但却是新手法,在于研制的逼真与细致。在酸蚀后布满白色坑疤的玉表上再涂上土黄色的涂料,以更近于自然土沁的特征(图2-2、8-2、10-2)。最初,工艺粗糙,用涂料抹,以仿沁浆。涂料里再掺和细沙,更有微妙的效果。没有经验的玩家,凭感觉的玩家,只能上当而不明就里。

人工染色或涂料的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特征如下:(一)染色单薄。玉表的色纹或黑或红,纹理少,粗,直,单、浅。浅浮在玉表,是人工染色的核心特征(图 1-1、4-1、6-1、8-1、9-1)。俗称没有根,没有活性的根须,即没有自然深入、延展的状态。颜色单一,或模糊混浊(图12-1人工酸蚀仿红山青玉兽首龙神);自然沁色,清晰明丽,两色相临,泾渭分明。(二)染色看似凝重,其实浮浅,未有清晰色区的分布,盘磨的突出部分易于退色(图8-1、9-1、10-1人工酸蚀仿红山黄玉牛首龙神)。用50倍放大镜观察,染色均沉淀在坑疤的凹处,而棱上着色则少得多。(三)涂料的坑疤,尽管涂料覆盖均匀,但不能全部覆盖坑疤中的钻磨痕迹,总有些许的裸露(图2-2、5-2、8-2仿红山黄玉人蝉复合佩细部)。料中所掺细沙,尽管能造成视觉的误差,往往被误为沁坑,但只要仔细观察,总能破晓玄机(图2-2)。(四)涂料干燥后,坑疤中会出现“嘎巴”,似翘起的壳状。但它不是浆体,因为它没有玉浆的特征:没有光泽,没有透明感,没有滋渗状态,没有凝着力(图2-2)。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的第四个特征,布有较大的酸蚀窟窿。

此种仿品多用白玉、青白玉。酸蚀窟窿巨大而且洞深,窟窿内呈蜂窝状,布满粗糙的玉质纤维与溶蚀的玉块。亦有涂抹泥沙或涂料的,以仿土沁之状。这种严重而过分的状态,跟自然蚀孔毫无共同点。自然沁孔,一般较小,孔中有极丰富的侵蚀物质,玉质纤维的状态虽然与酸蚀大窟窿中的状态相似,但却是极精微极细小的状态,充分反映了红山古玉真品在几千年中微妙变化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历程。人造酸蚀大窟窿则是强酸在极短的时间内强力强蚀的结果。两者的区别亦不难分辨。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的第五个特征,就是经过人工进一步再创造,或者说,进一步再作伪的酸蚀红山玉器仿品上的特殊特征。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高仿品出厂以后,所谓再一次创造性的作伪,就是指在玩家或商人手中再经过进一步盘拭与受拾之后,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可以说,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变化,便产生了欺世惑众的收藏传奇,成为许许多多人蜂拥收藏的人工再创造的“精品”。这简直可以说,是近十年来大陆上以及海内外红山古玉收藏界出现的奇迹之一。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值得再创造的仿品,一般特征为:(1)玉质精良,多为黄玉,或较透彻的、泛青色的、冻状的、总之人们喜欢的玉质(图1-1、4-1、6-1、8-1、10-1)。(2)多为人们喜欢的“沁色”(其实多为染色或玉料皮壳自有之色),如鸡血红色、樱桃红色,曾风靡一时,现在人们感觉不对头,追捧热已经落潮(图6-1、8-1、9-1、10-1)。(3)玉面油亮,似古玉包浆,令不识者与酷爱红山古玉者喜爱(图6-1、7-1、10-1)。(4)造型奇特,易于满足好奇者与追奇者的愿望(图3-1、6-1、8-1、10-1、11-1、12-1)。以上几个方面,都是玉器上的一些皮毛现象,均不是收藏红山古玉所必须关注与必须知晓的实质性内涵。

人工酸蚀红山玉器仿品经过再创造,即再次作伪之后,其特征为:(1)所有或大部分出厂以前做在皮壳上的脏色或肤浅的染色,均被清理,或盘去,或淡化,玉表更加清澈明净,令人顿生三分喜爱(图10-1,图1-1收拾干净后会走俏)。(2)所有人工酸蚀之后的棱角,经过盘磨,变得光圆,虽似自然沁之状,但状态单薄,单一。如果用棕毛刷打磨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棱角会变成漫棱,乃至成为平薄的坑疤状,即桔皮状。这就是广为被人们轻易用作鉴定古玉的所谓依据之一---桔皮纹(图6-1、7-1、10-1)。应该说,鉴定红山古玉,桔皮纹是最不可靠的一种依据。桔皮纹,必须参照其他的自然沁状,才能确定其真伪。(3)如果坑疤是钻磨具所制,无论如何盘磨,,钻磨痕迹依然存在,或清晰或隐约可辨。(4)盘光的坑疤上,经手盘,或擦抹油剂,再经加温,会出现薄薄淡淡的一层白矇(图7-1)。人们往往误认为,这层白矇就是红山古玉受侵而出现的微妙变化状态。所有人工酸蚀的玉器都会出现这种状态(图7-2)。而真正红山古玉玉表上出现的变化或状态,不会如此淡薄、朦胧、模糊,而色状纹理的状态是十分精微而清晰,透彻而深厚。(5)运用50倍放大镜观察,放大仿品的玉面,其特征为:1.一片磨光的白亮状态,坑与棱的状态一致,无大分别。2.白矇与染纹,均似浮萍浮在表面,薄薄一层,薄层下无根;真品上的沁色、沁纹则在深层之下,而且有延展状的根须。3.即使有麻点状坑,但坑极小极浅极亮,完全是磨亮的反光,与古玉浆层(或浆膜)的光色毫无共同之处。所有的坑都不具备自然沁坑的典型征状(另见本人在多篇文章中多处论述的自然沁坑的典型征状)。

具有人工酸蚀红山玉器第一,第二、第五这三个特征的高仿品,手法较为细腻、精到、高妙,其欺骗性与危害性相当大,甚至对其认可、宣传、推销、收藏的人群相当庞大。加强对这种红山玉器仿品的研究与鉴别,对于正确收藏红山文化玉器与保护红山文化玉器这份伟大的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还有一种酸蚀的特征,即局部做白皮或黄皮的红山玉器高仿品与汉代以前的古玉高仿品,此不赘述,另有专论)。(本文中的配图全部是仿红山玉器的酸蚀制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