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品牌提升上海软实力

 王兆善 2012-09-14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克服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矿产等硬资源的要素依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通过扩大内需、自主创新等软方式加以实现。软方式的精髓,主要是指知识、信息、科技、文化、管理、创意等非物质性资源,其中的知识及知识创造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

品牌作为 知识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不仅是企业产品价值及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城市形象和功能的象征。只有通过品牌塑造,才能更好地提升产业的价值空间,增强整个经济的辐射能力。上海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品牌的集聚平台,品牌建设的效应日益显现。同时,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形成了一整套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的政策体系,包括商标、专利、质量、诚信、老品牌振兴等各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品牌发展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地位相比还存在差距,缺少一群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不能依靠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容量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只有更好地利用软资源让品牌发力,才是上海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其一,有助提高上海GDP的品质。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期为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据统计, 2009年度,上海868家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643亿元,占上海GDP65%,实现利润1221亿元,上缴税收927亿元。如果让品牌继续发力,对优化上海GDP品质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下一轮上海发展目标也是指日可待。

其二,有助于提升上海品牌的价值。品牌因其天生具有溢价功能,处于价值链的上游,提升品牌的价值已成为突破上海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一家国际知名智库声称,中国已是世界GDP第二大国,但优秀品牌却很少,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品牌的价值以及品牌盈利能力。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全球8.5万个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不到3%,却拥有 40%以上的市场份额,品牌销售额占了全球的50% 2011年,上海45个最具价值品牌的总价值达到4414.9亿元,平均每个价值98.1亿元。而同时,苹果品牌价值1370亿美元,海尔品牌价值702亿元。品牌的价值空间可见不一般,不像煤矿、油井的归宿迟早是枯竭。

其三,有助于打造上海城市的形象。品牌是形象,也是城市名片,代表着文化、实力和品质。上海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曾是中国品牌的摇篮,涌现过一大批具有民族原创性的品牌,长期以来享誉全国,为人津津乐道。现在,上海企业在合资品牌、进口品牌、自主品牌激烈竞争格局中表现不俗。主管部门理应创造更好的条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使之脱颖而出。正如苹果是美国的骄傲,海尔是青岛的光荣。相信经过努力,上海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更多自己的品牌傲立于世界。

其四,有助于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具有带动产业的功能,打造品牌是企业的职能,通过品牌的驱动能够做大做强企业。品牌不仅是一个记号、符号,更重要的是内涵,体现在科技支撑和信念的追求上。同时,品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互动。只有品牌,才能把文化、市场、企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好品牌,还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

总之,品牌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利器,也是集聚软资源、落实硬指标的抓手,更是上海实现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法宝。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克服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矿产等 “硬资源”的要素依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通过扩大内需、自主创新等 “软方式”加以实现。 “软方式”的精髓,主要是指知识、信息、科技、文化、管理、创意等非物质性资源,其中的知识及知识创造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

品牌作为 “知识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不仅是企业产品价值及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城市形象和功能的象征。只有通过品牌塑造,才能更好地提升产业的价值空间,增强整个经济的辐射能力。上海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品牌的集聚平台,品牌建设的效应日益显现。同时,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形成了一整套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的政策体系,包括商标、专利、质量、诚信、老品牌振兴等各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品牌发展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地位相比还存在差距,缺少一群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不能依靠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容量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只有更好地利用“软资源”让品牌发力,才是上海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其一,有助提高上海GDP的品质。 “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期为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据统计, 2009年度,上海868家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643亿元,占上海GDP的65%,实现利润1221亿元,上缴税收927亿元。如果让品牌继续发力,对优化上海GDP品质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下一轮上海发展目标也是指日可待。

其二,有助于提升上海品牌的价值。品牌因其天生具有溢价功能,处于价值链的上游,提升品牌的价值已成为突破上海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一家国际知名智库声称,中国已是世界GDP第二大国,但优秀品牌却很少,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品牌的价值以及品牌盈利能力。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全球8.5万个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不到3%,却拥有 40%以上的市场份额,品牌销售额占了全球的50%。 2011年,上海45个最具价值品牌的总价值达到4414.9亿元,平均每个价值98.1亿元。而同时,苹果品牌价值1370亿美元,海尔品牌价值702亿元。品牌的价值空间可见不一般,不像煤矿、油井的归宿迟早是枯竭。

其三,有助于打造上海城市的形象。品牌是形象,也是城市名片,代表着文化、实力和品质。上海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曾是中国品牌的 “摇篮”,涌现过一大批具有民族原创性的品牌,长期以来享誉全国,为人津津乐道。现在,上海企业在合资品牌、进口品牌、自主品牌激烈竞争格局中表现不俗。主管部门理应创造更好的条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使之脱颖而出。正如苹果是美国的骄傲,海尔是青岛的光荣。相信经过努力,上海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更多自己的品牌傲立于世界。

其四,有助于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具有带动产业的功能,打造品牌是企业的职能,通过品牌的驱动能够做大做强企业。品牌不仅是一个记号、符号,更重要的是内涵,体现在科技支撑和信念的追求上。同时,品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互动。只有品牌,才能把文化、市场、企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好品牌,还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

总之,品牌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利器,也是集聚 “软资源”、落实 “硬指标”的抓手,更是上海实现 “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法宝。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克服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矿产等 “硬资源”的要素依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通过扩大内需、自主创新等 “软方式”加以实现。 “软方式”的精髓,主要是指知识、信息、科技、文化、管理、创意等非物质性资源,其中的知识及知识创造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

品牌作为 “知识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不仅是企业产品价值及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城市形象和功能的象征。只有通过品牌塑造,才能更好地提升产业的价值空间,增强整个经济的辐射能力。上海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品牌的集聚平台,品牌建设的效应日益显现。同时,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形成了一整套推进企业品牌建设的政策体系,包括商标、专利、质量、诚信、老品牌振兴等各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品牌发展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地位相比还存在差距,缺少一群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不能依靠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容量发展经济的情况下,只有更好地利用“软资源”让品牌发力,才是上海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其一,有助提高上海GDP的品质。 “十二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期为8%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创新活力大幅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据统计, 2009年度,上海868家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643亿元,占上海GDP的65%,实现利润1221亿元,上缴税收927亿元。如果让品牌继续发力,对优化上海GDP品质将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下一轮上海发展目标也是指日可待。

其二,有助于提升上海品牌的价值。品牌因其天生具有溢价功能,处于价值链的上游,提升品牌的价值已成为突破上海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一家国际知名智库声称,中国已是世界GDP第二大国,但优秀品牌却很少,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品牌的价值以及品牌盈利能力。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全球8.5万个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不到3%,却拥有 40%以上的市场份额,品牌销售额占了全球的50%。 2011年,上海45个最具价值品牌的总价值达到4414.9亿元,平均每个价值98.1亿元。而同时,苹果品牌价值1370亿美元,海尔品牌价值702亿元。品牌的价值空间可见不一般,不像煤矿、油井的归宿迟早是枯竭。

其三,有助于打造上海城市的形象。品牌是形象,也是城市名片,代表着文化、实力和品质。上海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曾是中国品牌的 “摇篮”,涌现过一大批具有民族原创性的品牌,长期以来享誉全国,为人津津乐道。现在,上海企业在合资品牌、进口品牌、自主品牌激烈竞争格局中表现不俗。主管部门理应创造更好的条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使之脱颖而出。正如苹果是美国的骄傲,海尔是青岛的光荣。相信经过努力,上海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更多自己的品牌傲立于世界。

其四,有助于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具有带动产业的功能,打造品牌是企业的职能,通过品牌的驱动能够做大做强企业。品牌不仅是一个记号、符号,更重要的是内涵,体现在科技支撑和信念的追求上。同时,品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互动。只有品牌,才能把文化、市场、企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好品牌,还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

总之,品牌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利器,也是集聚 “软资源”、落实 “硬指标”的抓手,更是上海实现 “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法宝。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