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哥游记

 非你非非你 2012-09-14
写在前面的话

 在吴哥的时候,每天都会记上几笔,准备回来好好的写点东西,可是真的回来了,总是琐事缠身,即便有暇,也会以“休息休息,调整调整”来给自己找借口,转眼快一个月了,始终只是一个题目和一些零散的文字而已。倒不是真的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是真的需要休息,说穿了,旅行会使人吃喝玩乐的那部分神经特别亢奋,而工作的部分则进入休眠状态,要恢复正常,总是需要一点点时间。就这么着,一直放任自己迷醉在高棉的阳光里,不愿回来。
  终于,记忆有些模糊了,突然紧张起来:再不写点什么,这次吴哥之旅,又会像以前的旅行一样,只能尘封在记忆里了。回首在暹粒的日子,确确实实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可是,千头万绪,又该从何写起?描绘吴哥吗?吴哥实在是太宏大,一个曾经雄霸东南亚数百年的伟大王朝的遗都,一个被称为寺庙之祖的地方,岂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描绘的,这里的一切,都是一种传承,都是历史的凝固。残阳孤草、断壁冷柱,数百年间已经让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绞尽脑汁,用尽一切最绚丽的文字。再往上堆砌词汇,只能是徒劳和苍白的,于是,思索良久,终于还是决定,就写那些最能触动心弦的东西:初识吴哥的震撼,巴肯日落的惊艳,残破的寺院和顽强的丛林,偶然间相识的旅伴,暹粒的美食和酒吧、悠闲的牛马、乐观友善的人民,东西方旅行文化的差异……,这些,每每想起,如山间清泉,都会在心底荡起一片涟漪,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不写点什么,实在是对不起这份感动。

震撼---------初识吴哥

 没到吴哥窟之前,对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几张照片和一些简单的文字介绍,什么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啊,人类献给诸神最华美的礼物啊,等等……,觉得无非就是优美的文字描写,七大奇迹在中国也有,长城和兵马俑,去看过了也没觉得什么,因此对吴哥的印象充其量就是漂亮而已。再者,我这人还是比较钟情山水的,对于人文景观,向来兴趣寥寥。若不是时间上没有协调好,此刻我应该躺在赛班柔软的沙滩上晒太阳、看比基尼美女了。之所以选择吴哥,只是因为年关将至,再不出来玩一玩,今年的年假就要泡汤了。因此,几乎没有做什么准备,只是在出发的前一天才去书店买的“LONELYPLANET”的《柬埔寨》,可谓是一次茫茫然的旅行。但是,当置身其中的时候,先前的疑惑和茫然,突然都清晰起来,迅速凝结为两个字:震撼!­
  岁月和丛林的侵袭,还有连年的战乱,使得吴哥的很多地方都保持着最初被发现的状态:残破、荒蛮。吴哥窟应该算是保存最完好的,一路走下来,所见的也尽是斑驳的石墙、缺头断腿的塑像、残缺不全的石阶、凹凸不平的地面、满地的残柱断石、将倾的廊柱,无一处是完好的,这与国内那些终年修葺、光鲜如新的遗迹是截然不同的。吴哥的建筑材料是砂岩,那她本来的颜色应该是洁白的吧,蓝天白云下、绿树掩映间,洁白的吴哥窟,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当年的朝圣者面对这样的景色,也应该陶醉了吧?数百年的岁月磨砺,还有丛林和战火,原本圣洁如雪的宫殿、神庙、神兽和浮雕,都变成灰白的斑驳,残垣断壁,孤草斜阳间这种灰白的斑驳,却并不凄凉,反倒成了一份沉淀和凝重,更象是一位长者,安静、祥和、包容,并未用逝去的辉煌和辈分来阻吓后来者,行走其间,除了感叹建造者的技艺和想象力,倒也不觉得负累。因此“LONELYPLANET”的《柬埔寨》中对吴哥窟的游览也是这样描述的:“可以迎着微风,观赏风景,然后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细细品味这座伟大寺庙的对称美和象征意义。”我来的时候适逢柬埔寨的旅游旺季,参观者很多,但大多都是静静的走着,看着,感受着,拍摄着,不敢追逐嬉闹。
  现在看来,世间的建筑,流传至今而称得上宏伟的,大凡都建于盛世,因为建造者的心态使然。吴哥窟亦是如此,她的建造者是苏利耶跋摩二世,他在位期间(1113年—1150年),是吴哥王朝极盛时期,此时的高棉帝国已经征服了东南亚的大部分领土,拥有巨大的财富,仅吴哥王城(大吴哥)周围就居住着上百万人,一派歌舞升平。这时的苏利耶跋摩二世,放眼四周,再无对手,剩下唯一可做得,便是向他信奉的毗湿奴神,献上一份永恒的礼物。于是,他花了30年的时间,建造了吴哥窟。生前是他的宫殿,死后便是他的坟墓。可以说吴哥窟既是皇宫、帝陵和寺院,更是高棉帝国强盛的图腾。长达三十多年的精雕细刻,使她的建造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转自:书包网
  虽然苏利耶跋摩二世在高棉的历史上足以称得上伟大,但是柬埔寨毕竟偏隅东南亚,相比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华夏大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那些征战和荣耀都显得微不足道了,我也是在来了以后,为了理解浮雕的背景,才简单的了解了一下高棉帝国、吴哥王朝和苏利耶跋摩二世,实在是有些不敬。也许就因为不了解,漫步其间,全然没有了历史的负累和沉重,欣赏的眼光竟也单纯了很多,可以一个一个的细数阿布萨拉的表情和发式;可以细致的观察每一处的花纹;可以微笑的看着白马在草地上惬意的打滚;可以一步一步的回顾朝圣者的足迹;可以坐在中心塔高高的台阶上,迎风四顾;可以靠在倒塌的神像边,看夕阳的余辉慢慢的把宫墙外的云彩染成绚丽的金色和泣血的残红……。这是一份悠然,旅行的第一天就有了这份好心情,随后的旅程也变得轻松了,即使我这个不太喜欢历史遗迹的人,竟然在这里留连了半月之久,离开的时候依然恋恋不舍。其实,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来参观古迹,未必非要去补一补历史课,简单的了解一下,游览的时候便无太多的凝重和感慨,仅仅是观赏前辈们的建造技艺和想象力,就会轻松许多。旅行就是旅行,何必去承担太多的压力呢?历史早已走远,一切已成过眼烟云,后人只管欣赏就可以了,何必负累太重呢。

惊艳---巴肯日落
更新时间2008-11-2 15:46:25  字数:1509

 最早听说巴肯山的日落,还是通过《户外探险》这本杂志。在那一期的专题中,巴肯山的日落被列为世界十大最美日落之一,配发的图片也很漂亮,当时就想,有一天我会亲眼来看一看这世间最美的日落的。
  现在,终于站在巴肯山顶了,时间尚早,阳光依然很灿烂,山上的人也不多,正好可以先看一看这名扬天下的巴肯山。巴肯山与其说它是山,倒不如说是一个大土堆更贴切一些。绝对高度不过几十米,我都有些怀疑它是不是由开挖护城河时的土石堆成的。巴肯神庙就建在山顶,建造者们先用巨石垒砌成了一座三层的巨大的高台,几乎占据了整个山顶,神庙坐落在最高的一层上。现在除了中心神庙以外,东南西北的四座塔楼已经完全坍塌,连残垣断壁都所剩无几了。而且中心神庙早已不允许随便进入,最多只能在门口拍拍照片而已。不过,中心神庙的台阶,倒是看日落的最佳地点,我早早的在台阶上选了一个很舒服的位置,静静的等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平台上已经站满了等着看日落的人,长枪大炮的也都架了起来,开始的时候,还有些噪杂,突然就安静下来。抬头看去,天空中的云层开始聚拢,云层的下部颜色越来越深,很快就变成铁灰色,阳光却不甘心被遮掩,一道道雪白的光柱从云层的缝隙中透射下来,这里的天空非常纯净,空气的透明度很高,光束看起来非常清晰,碰巧有一束直射过来的话,依然会感觉很刺眼;风卷动着云彩,不断的变幻着形状,光柱也随之改变透射的角度,或聚或散,或粗或细,这种景象真是有些奇幻,云层之上仿佛有一个巨大的发光体。此刻,我脑子里竟然闪现出电影《独立日》……。
  夕阳继续西沉,天空也愈发暗淡下来。突然,刚才还聚拢成一大片的云层分成上下两截,太阳就从这空隙中跳出来,金光灿灿,把前面的云彩都镀上一圈亮丽的金边,象火焰,燃烧着、跳动着。阳光因为没有云层的遮掩,亮的刺眼,虽是夕阳,依然具有无与伦比的威力,逼得人不敢直视。云层下面的天空,由灰转成橙红,而云层以上,仍然是一片蔚蓝。太阳又沉下去一些,万道金光铺射开来,仿佛一道号令,漫天的云彩又重新聚拢,漫漫延延的铺满整个天空,金色的晚霞下面是逐渐暗黑的大地,上面托着镀着一道道金边的铁灰色的云彩,云彩之上是蔚蓝的天空。此刻,大家都已经被这漫天卷动的云彩和万道金光震撼了,诺大的巴肯山顶,除了偶尔一两声轻微的惊叹,就只剩下按动快门的声音了。
  太阳终于慢慢的向地平线下沉落了,刚才还统治着天地的道道金光,也渐渐的变成了一片残红,虽然这残红的中心依然有着很高的亮度,但已失去了摄人心魄的威力,可以直视了。威势不在,观礼的人群也渐渐活跃起来,有人开始寻找角度为自己留影,偶尔的惊叹也变成了低声地议论。残阳渐渐西沉,感觉时间越走越慢,太阳似乎也留恋人间的繁华,不愿离去,天边的红霞越来越浓艳,残阳泣血,果然凄艳绝伦。终于,最后一点点余光也完全消逝在天边的地平线下,只剩漫天残红如血,久久弥漫在地平线的尽头。
  人群开始散去,我却依然靠在神庙的门柱上,凝视着红云渐渐淡薄,直到天地重新归于混沌,但是内心却依然被这人间至美所震颤,即使现在翻看起这些照片,依然会激动不已。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也只有那样纯净的天空,才会有那样肆意挥洒的晚霞,那般君临天地的辉煌和那样凄美艳丽的残阳,残阳为何泣血,难道就是为了我们对这个世界肆无忌惮的挥霍?这,有些沉重,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由一个旅者来思考,但至少,在我生活的城市,是永远也无法看到这般绝美的日落了。

毁灭与永恒-----丛林中的吴哥
更新时间2008-11-2 15:47:21  字数:1452

 吴哥,与其他遗迹最大的区别,就是她与丛林的纠缠。这种纠缠,从一千多年前吴哥被遗弃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有些地方因为参观或维护的需要被分割开来,但是大部分都已经融为一体,即使以现代科技的力量也无法分开,因此,在吴哥,最常看到的就是被大树压垮的残垣断壁、从庙门里伸出的巨大树根、骑在墙头的树干、被树根拱翻的地面、像章鱼一样包裹住整座塔楼的参天大树、……,整个吴哥地区,除了吴哥窟和巴戎寺,几乎都是这种景象,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塔布隆寺,也就是拍摄古墓丽影的外景地。在这样的地方走上几次,所有的人都会唏嘘不已,原来,我们千百年来一直引以为傲的文明,在自然的面前,竟是那样的脆弱,即使如一棵小草、一株小树,也足以冲破我们最高贵的禁地,把我们的殿堂作为它的家园。
  吴哥的废墟,论名气的话,当然是塔布隆寺,但是若论规模和荒废的程度,那应该以奔密列为最。它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足以和吴哥窟相提并论,但是却彻底湮没在丛林深处,而且去的路也是很遥远和艰难,“LONELYPLANET”中对它描述道:“它是吴哥最神秘的寺庙,因为它已完全陷落在荒野之中…….只有那些特别喜欢冒险的人才会选择这条路线,它走起来决不轻松。”这种地方倒是正和我的胃口,于是,奔密列就成为我在吴哥的最后一站。一路上倒不算辛苦,大约2个多小时以后,终于站在奔密列坍塌的宫墙外了。原本以为看过这么多的废墟,可是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还是为它的残破吃了一惊:护城河早已干涸,寺庙完全被丛林吞没,建筑大部分已经倒塌,偶尔几间算得上完整的也爬满了藤萝,脚下到处都是坍塌的墙石廊柱和雕像,还有盘根错节如怪兽一样狰狞的根枝,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头顶高大的树冠遮蔽了天空,整个奔密列都笼罩在这样一种昏暗幽静中,让人分不清身在何处。终于来到寺院的中心,抬头看去,昔日高耸入云的中心塔如今只剩下一堆碎石,找一块尚算平整的坐下,看着眼前这堆废墟,想象一下昔日香烟缭绕、万民顶礼膜拜的盛况,而今陪伴它的只剩下孤草冷月和偶尔爬出来晒晒太阳的蛇鼠,忽然觉得很平静,既没有缅怀古人的哀思,也没有咏叹今时的情怀,只是一种平静,平静到什么都不想,平静到脑子里一片空白。
  后来,一想起在奔密列的这几个小时,总是很奇怪,坐在一堆废墟中,为什么会那么平静?是因为毁灭的力量吗?自从踏上吴哥的土地,整天看得最多的就是毁灭,毁灭的寺庙、逝去的王朝,如果说奔密列和塔布隆寺、塔萨寺等等有什么不同,也就是毁灭的程度不同而已。而且毁灭本身也是一个足够沉重的话题,沉重到无法让人平静。那么,就应该是毁灭背后的东西。对于吴哥而言,毁灭恰恰完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轮回:首先是人类征服自然,建造出宏伟的城市,之后自然的力量再一次主宰人类,毁灭文明,抹去曾经有过的痕迹,大地重新归于混沌。吴哥帝国,仅仅是无数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一角,当时纵横挥洒,不可一世,但是和自然比起来,却是如此的短暂而渺小,宏伟的建筑终究会崩塌,千秋霸业还是会归于一杯黄土,永恒于天地,真的是痴心妄想,“人定胜天”,更不蒂于痴人说梦。
  吴哥,已成遗迹,曾经引以为傲,以为能千秋万代的殿堂,只剩下遍地残垣,千百年来这里真正的统治者,却是这茂密的丛林。这世间唯一能永恒的,只有生命的力量。
  吴哥归来,珍视生命。

惬意与安然-----佛光笼罩下的柬埔寨
更新时间2008-11-2 15:48:25  字数:1960

 这个题目似乎与当下的柬埔寨不太贴谱:一个一百多年来饱受战火蹂躏,实现和平才不到10年的国家,一个至今尚没有工业、连自来水都不能自给自足的国家,怎么会与这样的字眼扯上关系呢?但是,在这里旅行,确确实实可以感受到一种惬意和安然,它如微风细雨,温洵润泽,在每一个人的微笑里传递、在一草一木间散发弥漫,与吴哥的朝阳晚霞互相辉映,照亮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第一次有这种感受,是在吴哥窟。那是在吴哥窟转了大半天,已经被烈日炙烤得有些疲惫了,心绪还没有从最初的震撼中平复下来,信步走到中心塔西面的草地上,只想着找一块树荫坐下来,喝点水。突然听到一声马嘶,循声看去,几个西方游客穿着当地的传统服装,正准备骑上一匹白马拍照,而那匹马全然不管不顾,踱开几步,惬意的躺下,在草地上打着滚,伸展着肢体,旁边的树下站着一个当地人,应该是马的主人,并没有因为马的怠工而呵斥它,只是面带微笑的看着它偷懒,目光温和平静,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一般。那几个游客先是有些惊讶,但是看到马主人的神情,也都会心地笑起来,退后几步,不忍去打扰它。终于,马儿玩够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草屑,踱到主人身边,由他牵着为等候了良久的游客拍起照来。我走近些,分明从它的眼里能看出一些淡然和顽皮,在他身边的游客倒显得有些诚惶诚恐,小心翼翼。
  养马显然是用来供游客拍照赚钱的,但眼前这一人一马,更像是父亲与儿子,在享受着自己的阳光假期,赚钱倒成了闲暇之余的施舍。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内蒙草原上的马,只要是供游人骑乘的,即便是稍有怠慢,必定会遭到主人的呵斥,早已是温顺有余而灵气全无。我不禁笑起来,都说做牛做马是活的辛苦,但是,如柬埔寨的马这般活着,似乎比很多人都来的惬意。
  再一次有这种感受,是在巴戎寺。我正在转来转去的寻找合适的角度拍摄,冷不丁地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两个工作人员,年长一些的坐在塔室的台阶上,正在全神贯注的画着钢笔速写,年轻一些的在一边静静的看着,神情专注而恭敬。偶尔,两人会轻声地说上几句,显然是在讨论画面的笔法和效果。细看那位画者的速写本,已经画了大半本,显然,他画画绝对不是用来卖钱的,纯粹是出于一份执着和热爱,这使我十分惊诧,这些工作人员的月薪只有几十美元,居然有如此的心境,全身心地执守于自己热爱的艺术,着实令人肃然起敬!我们历来推崇的两晋隐士遗风,不正是这种身居陋室而不丧志,寄情水墨,贫贱不能移的淡泊宁静吗?我本想绕到正面去,离的近一些拍摄,但实在是不敢对他们有丝毫的干扰,最终也只是这张侧面的照片。
  在柬埔寨旅行,TOTO司机可能是你接触最多的人了,这些人终日在烈日下奔波,一天只能赚到十几美元,无疑是这个国家最辛苦的一群人,但是,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着乐观、平淡和容易满足的品质。离开的前两天,我想最后一次去吴哥窟拍摄。计划是在那里拍摄一整天,于是,我和司机说让他晚上六点来接我就好了,白天不必管我。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我来到吴哥窟门前的广场上买水,竟然发现他就坐在树荫下惬意的小寐。看到我,他连忙走过来,我很惊讶得问他:有一整天的时间,为什么不去揽点其他的生意呢?他憨厚的笑着,解释道:我给他价格是包车一整天的价格,再说,万一他去做其他人的生意,我突然要离开这里,找不到他怎么办?我愕然了,理由很纯朴,纯朴的让我只剩下感动。这就是柬埔寨人,一个善良、乐观的民族,他们追求财富却淡泊平和,他们坚强执着却安静谦逊,这样的品质,其实是源于数千年来佛教的洗礼,佛教是柬埔寨的国教,只是在红色高棉的那段时期,曾经被残暴的禁止。现在,信仰重新被传承,佛光再一次普照大地,它虽然不能带来财富,但却足以点燃希望,让这片美丽的土地再一次呈现一派祥和与安宁。所以,他们可以像对待家人朋友一般的善待身边的万物;能够重拾画笔,笑面贫困。因为他们相信,最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这和我们的经历何其相似,只是,我们没有让信仰回归。财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要我们付出的是信仰,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呢?
  当年,托尼.惠勒离开这里的时候,不无感慨地说道:“离开柬埔寨的时候,所有的游客都会尊敬和喜爱这片美丽土地上的人民”。现在,我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离开的,我相信,怀着这份尊敬离开的,不会只有托尼.惠勒和我。我曾经遇到一个挪威人,他每年都会来,而且还竭力的向他的家人朋友推荐这里,这片土地能够让他如此魂牵梦萦的,绝不仅仅是古迹和阳光。
  远望吴哥,霞光依然灿烂,似乎,霞光之上,还有一种光辉,数千年来默默的照耀着这片美丽的土地,为她驱走阴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