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从字顺

 十八小子 2012-09-14
文从字顺

一般说来,写文章是给读者看的。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说明,都要表达某种内容。因此,我们写文章一定要为读者着想,让读者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否则,就达不到写作的目的。这就对我们的写作提出了要求:文从字顺。唐朝诗人韩愈说过:“文从字顺各识职。”所谓“文从字顺”,就是文章表达清楚,行文自然妥帖,不矫揉造作。简单地说,就是清楚通顺。这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写作的重要基本功。

文从字顺,说起来似乎很简单,真正做起来就不容易了。下面的文字是一位中学生写的,同学们看看存在什么问题。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

这段文字问题较多。表达不清楚,语言不通顺,究竟要说什么,读者看不明白。“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放在句首,给读者的感觉是下面要写妈妈怎样勤劳,但下一句转向了“她对我很关心”,前后不连贯。“关心”的后面加上转折连词“但是”,毫无道理,因为“关心”和“严格”不矛盾。数学考了95分,这个成绩很好,应该表扬嘛,怎么又去“讲错在哪里”呢?作者思维没有规律,使读者无法把握文章的思路。“一丝不苟”是说学习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这和妈妈承担家务活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把两层意思糅合到一起了。应把“一丝不苟”改为“全身心地”,“进入”改为“投入”。最后一句“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重复了,“学习里面”应改为“学习成绩”。

再看下面一段文字: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有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待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这段文字是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突出的优点是清楚通顺。文句中没有生僻的字,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明白如话,前后衔接紧密,连贯自如。这就叫文从字顺。

由此可见,文从字顺是多么重要。那么,作为初中生怎样做到文从字顺呢?一、有明晰的写作思路。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路是写文章的“向导”。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详略主次都应考虑好,做到胸有成竹。想好了才能写得清楚通顺。句子不清楚,不通顺,往往是思路中断或出岔所致。二、句子要连贯通顺。句子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链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少其中的一环,链条就要断开,就不是一个整体了。当然,句子之间的关系比链条复杂得多。连接句子的方式有多种。一般来说,句子主要是靠句意的自然延伸来连接的。就是说,前一个句子的意思没说完,后一个句子要接着说下去;说完了这层意思再说另外一层意思。句子不通顺,疙疙瘩瘩,读起来就费劲;句子有错误,读者就不知所云,甚至理解得和作者的原意相反。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句子是文章的骨干。必须一个一个的句子都通顺,明白,全篇文章才能通顺,明白。一篇文章有上若干不通的句子,无论如何不会是一篇好文章。”比如有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他不能把我理解得很好。”读起来觉得别扭,若改为“他不理解我”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我”就顺口了。顺口,往往是一种感觉。初中生没有掌握系统的语言、语法知识,写作时主要是靠感觉来感受语言。因此,文章写完后,要通过小声的读来感受一下,思路是否清晰?意思说明白了没有?句子通顺不通顺?还可以请同学读一遍,提提意见。这种感受语言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