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拘一格录人才

 老农看天下 2012-09-14
 
  据季羡林先生的得意弟子、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回忆,季先生小时候学习严重偏科,在考入清华大学时,数学只考了4分,而他的第一志愿填的居然是数学系!真令人难以想像。但就是这个分数,竟然被清华大学录取。
  不计分数,破格录取人才,在“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招生史上并不是新鲜事。当年的头号“读书种子”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的英文、国文成绩都是第一名,英文还是个满分。按清华大学的规定,只要一门课程不及格,就入学无望。但校长罗家伦亲自阅卷后,视其为奇才,打破常规录取了他,钱钟书后来成为饮誉学界的“文化昆仑”。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有过类似的经历,1930年他报考清华大学历史系,数学成绩考了零分,但国文、英文都是满分。又是那位慧眼识珠的罗校长大笔一挥,破格录取,结果这一笔“挥”出一位明史专家。
  季老数学考了4分,足见他不是全才,但肯定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在那“不拘一格录人才”的清华大学被录取是毫不奇怪的。想到此,我不禁对清华大学的招生制度和那位慧眼识珠的罗校长肃然起敬。
  不拘常规,大胆录取学生或选拔人才,在建国前的其他一些大学里也常见到。1930年臧克家先生报考山东青岛大学,数学得了零分,而国文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随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当时的录取老师、山大文学院长闻一多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的才气,一向阅卷甚严的他给了臧克家国文98分,并破格录取,现代诗坛大师臧克家就这样戏剧般地诞生了。据说数学家华罗庚是因为一篇高质量的数学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他不计华的低微出身,聘请这个自学成才的青年人为大学助教,使华后来成为饮誉世界的数学大师。更早的梁漱溟也是因一篇宗教论文被蔡元培聘为北大哲学教授,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反而成了大学教授,这在北大校史上传为佳话。
  现代史上的大学制度是比较自由的,校长的自主权也很大。他们录取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培养造就了一批大师级人物。但后来,这种自由渐渐少了,学校被许多因素捆住了手脚。现在高校强调分数,要求全面发展。研究生教育,本是培养各行业的专门研究人员,可仅分数线就好几个,英语、政治也必须过关。许多青年才俊只因一项考试不合格而被拒之门外。陈丹青教授就是因招生制度僵化,人才流失愤而辞职,并说出:“艺术院校需要的不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而应是一群疯子!”试想,如果清华大学当初看重那可怜的数学分数,也许我国会多几位平庸的教书先生,但无疑我们会与几位大师失之交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