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西洋帝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tjhx0526 2012-09-14

大西洋帝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1、DDG-51“阿利·伯克”号




2、DDG-52“巴里”号


  

3、DDG-53“约翰·保罗·琼斯”号


  

4、DDG-54“柯蒂斯·韦伯”号


  

5、DDG-55“斯托特”号


  

6、DDG-56“约翰·麦凯恩”号


  

7、DDG-57“米切尔”号


  

8、DDG-58“拉布恩”号


  

9、DDG-59“拉塞尔”号


  

10、DDG-60“保罗·汉密尔顿”号


  

11、DDG-61“拉梅奇”号


  

12、DDG-62“菲兹杰拉德”号


  

13、DDG-63“斯特西姆”号




14、DDG-64“卡尼”号


  

15、DDG-65“本福德”号


  

随着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于2005年全部退役,美国海军现役驱逐舰只剩阿利·伯克级了。这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阿利·伯克”舰特别是其ⅡA型具备很强的综合作战能力,加之数量不断增加,美国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不会因该级舰退役而降低。

为了打造21世纪的海上力量,美国海军正在发展新一代航空母舰、水面舰、濒海战斗舰、海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等耗资巨大的装备,加之每年为伊拉克驻军要投入上百亿美元,尽管军费连年增长,布什政府为2006年度国防预算更是开出了4500亿美元的大单,但也不免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斯普鲁恩斯”必然选择下岗,由“阿利·伯克”独挑大梁。身兼数职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退役后,阿利·伯克级要身兼数职,或许有人会担心它能否担此重任,其实大可不必怀疑它的能力,该级舰设计之初就是一级多用途驱逐舰。虽然该级舰是以防空作战为主设计的,但是舰上装备了SQQ一89综合反潜战系统。美中不足是早期的阿利·伯克级舰没有设置机库,平时不搭载直升机,所以,不能充分发挥该系统的效能,在反潜战方面,略逊于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其主要原因是在设计时军方要控制造价,而且有斯普鲁恩斯级承担反潜作战任务。按当时的运用思想,防空、反潜作战是各司其职,这与苏联海军的现代级防空驱逐舰和勇敢级反潜驱逐舰搭配使用的概念是一样的。

早期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只设计了直升机起降平台,反潜作战能力略显不足,这一缺憾曾遭到许多指责。美国海军的巡洋舰和驱逐舰都装备了SQQ一 89综合反潜战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升级到(V)10版本,不过基本构成还是SQS一53舰壳声呐、SQR一19战术被动拖曳声呐、SQQ一28“兰普斯”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Mkl 16反潜火控系统和相关武器系统、UYQ一25水声传播预报数据处理系统等。缺了直升机显然影响到全舰的综合作战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效能。在后续的阿利-伯克ⅡA级上设计了直升机库,可以搭载SH一60B“海鹰”反潜直升机,综合作战能力,特别是反潜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跃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多用途驱逐舰,完全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战略调整时,由于该级舰装备的“宙斯盾”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功能拓展性,为“由海向陆”作战提供了巨大支持,再次显示了其设计的成功。

独领风骚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其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部署面最广,不愧为当今世界的驱逐舰之王。当然,其最为世人称道的特点是最早装备“宙斯盾”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具备抗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在设计上,强调编队协同作战,重视可靠性、可维修性,追求经济性和舰的生存能力。

该级舰是美国海军专门为“宙斯盾”作战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而设计的驱逐舰,作战系统可同时高速搜索、跟踪处理几百批目标,并可同时导引12 枚导弹拦截空中目标,“标准”舰空导弹的备弹量足以对付饱和攻击。舰首尾装备两组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备弹90~96枚,并根据作战任务,混合装载 “标准”舰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和垂直发射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

SPY一1D多功能相控阵雷达配合3部SPG一62目标照射雷达、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结合多种电子战手段,使该级舰成为防空作战能力最强的驱逐舰,在气象杂波、海浪杂波以及电子干扰环境下,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靠性、抗空中饱和攻击能力。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继承了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的成熟技术,“宙斯盾”系统和Mk41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只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精简,从而降低了开发风险,加之整个作战系统中有专门的检测和监视系统,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性。另外,美国通用公司的LM2500燃气轮机也是在两级舰上使用成熟后,用于阿利·伯克级舰,而这种采用统一的动力系统为其使用、训练、维修、后勤保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该级舰一改美国海军传统的船型设计,最引人注目的是外观显得粗壮敦实,水线的长宽比由斯普鲁恩斯级的9.6降为7.9。这种船型增加了舰内的容积,有利于舰的内部总体布置,弥补了因采用紧凑型上层建筑而造成的内部容积减少,一些重要的舱室移到甲板下布置。这种船型设计大概是吸取了苏联驱逐舰的优点,舰的宽度加大,使水线面更加丰满;水线以上部分有明显外飘,从正面看上去全舰呈菱形。在使用方面,这种船型具有较好的耐波性和操纵性。

在隐身性能方面,该级舰在设计时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注重雷达波隐身设计,尽可能减小舰外形的雷达截面积。通过对上层建筑的侧壁倾斜一定的角度,降低桅顶至水线的高度以及上层建筑的高度,减小上层建筑的总长度的雷达波隐身设计,降低了全舰外形的雷达截面积。二是注意降低舰的噪声辐射,在设计时应用了以往的降低机舱机械设备结构噪声和螺旋桨流体动力噪声等成熟技术。三是应用屏蔽和绝缘材料,减少向外辐射的热量。在烟囱等发热部位均覆有隔热材料;在排气管顶部装有红外抑制装置,将热废气与周围的空气混合,以降低废气的温度,从而达到抑制红外辐射信号的目的。

作为迄今为止美国海军史,也是世界海军史上最先进的驱逐舰,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创造了美国海军史以及驱逐舰史上的许多第一,堪称美国海军的骄傲,其中以下四个第一永载史册。

世界上第一级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上世纪60、70年代,为对付苏联海军种类繁多,性能先进的反舰导弹,美国海军授权RCA公司开发了“空中早期预警地面综合系统”(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缩写为AEGIS,故又称“宙斯盾”系统。1983年首装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此后,美国海军不断对其进行升级和改进,从基线0 发展到今天的基线7。阿利·伯克级舰从首舰DDG一51开始到DDG56装备的是经过改进、作战能力大增的基线4“宙斯盾”系统;DDG 57至DDG 78这22艘舰装备的是进一步升级的基线5系统;从DDG 79号舰开始升级为基线6。目前,“宙斯盾”作战系统已经发展为基线7,用于从DDG 91号以后的ⅡA型舰,以适应美国海军作战环境的改变,改善了浅海作战能力,结构更加开放。

世界上首次采用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驱逐舰。为了应对反舰导弹实施的饱和攻击,美国海军对导弹发射系统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型Mk41垂直发射系统,与以前的导轨式或箱式发射相比,提高了发射率,增加了可靠性和可维性,降低了全寿命期成本,呈半球形的发射范围无死角,足够的备弹量足以应对二次饱和攻击。

美国海军第一级采用集体防护系统的战舰,可防止核、生、化战带来的放射性物质污染。舰上除机舱以外的生活和工作舱室是重点密闭区,舱盖采用双层密闭,进入舱室的空气全部经过多层过滤。上层建筑由铝合金改为高强度钢,冲击波压力为0.49千克/厘米。使上层建筑抗核爆炸冲击波的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美国海军史上第1艘以华裔将领命名的军舰——阿利·伯克级第43艘DDG93“钟云”号。2003年1月11日,美国海军为新建的第43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举行了正式命名仪式,以二战时期功勋卓著的华裔名将钟云的名字命名为“钟云”号,使其成为美国海军史上第1艘以华裔将领命名的军舰。钟云全名为戈登·派伊亚·钟云,1910年7月10 日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市,其有一半夏威夷原住民血统、1/4华人血统和1/4英国人血统。1934年5月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曾在美国海军 “亚利桑那”号战列舰上服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停靠在此的“亚利桑那”被击中,起火沉没,钟云幸免于难,并随后于1944年被任命担任美国海军“西格比”号驱逐舰舰长,鉴于在战斗中的表现,钟云获得了美国海军十字勋章和银星勋章,并晋升为少将军衔。1959年10月,钟云从美国海军退役,1979年逝世。为纪念这位二战将领,美国海军首次以一位有华裔血统的将领之名给舰艇命名。2004年9月18日,“钟云”号正式加入美海军服役,母港设在钟云生长的夏威夷。

战场风云

1991年1月17日至2月24日,堪称二战以来最经典的一场现代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爆发,当时阿利·伯克级首舰尚未服役,因此没能奔赴沙场一展身手。

时隔8年,美国为首的北约以所谓制止南联盟对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屠杀和防止科索沃危机扩散,保证欧洲安全为由,对南联盟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行动。1999年3月24日,首轮攻击中,包括“冈萨雷斯”号(DDG66)在内的北约海军舰艇向南联盟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由于南联盟是内陆国家,且战场摆在北约“家门口”,北约国家的空军基地足以满足飞机起降的需要,作战范围也在其陆基飞机的作战半径之内,舰载机不再具有就近出击的优势,因此海军在这次行动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作用是在战区外向南联盟发射巡航导弹攻击,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参战的3艘伯克级舰只“冈萨雷斯”号、“罗斯”号和“斯托特”号此役可谓初露锋芒,牛刀小试。

2003年3月20日至5月1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部队继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又一次对伊拉克宣战。而此时,羽翼尚丰的阿利·伯克级舰已经成为战争的主力,12艘姊妹舰随美国海军6个航母战斗群参加了战争,它们是“
星座” 号航母战斗群中的“米利厄斯”号和“希金斯”号;“杜鲁门”号航母战斗群中的“米切尔”号、“唐纳德·库克”号和“奥斯卡·奥斯汀”号;“林肯”号航母战斗所辖的“保罗·汉密尔顿”号;“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的“阿利·伯克”号、“波特”号和“温斯顿·丘吉尔”号;“小鹰”号航母战斗群的“柯蒂斯·威勃” 和“约翰·麦凯恩”号;“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中的“菲茨杰拉德”号。2003年3月20日,“米利厄斯”号、“唐纳德·库克”号以及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2艘洛杉矶级潜艇向伊拉克发射了45枚“战斧”巡航导弹,对伊拉克发起了首轮攻击,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有效地打击了伊拉克的战略和战术目标,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辛酸往事

阿利·伯克家族在荣誉与辉煌的背后,也有不少辛酸往事。2000年10月12日,对阿利·伯克家族而言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当地时间中午时分,隶属于大西洋舰队的“科尔”号奉命赴海湾地区,参加海上拦截行动,正当停泊在亚丁港准备补充燃料时,2名恐怖分子驾驶l艘装满炸药的小型橡皮艇全速冲向“科尔”号,并撞在左舷中部的水线部位,将左舷炸开了一个长12米,宽4米的大洞,大量海水从破口处涌入舰内,致使军舰向左倾斜最大达40度,动力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经过抢修后,部分受损系统重新开始工作,军舰也恢复了平衡,但导致舰上17名水兵死亡,30多人受伤。直到2002年4月19日,修整。一新的 “科尔”号在诺福克再次服役。

人们对“科尔”号的灾难尚且记忆犹新之际,伯克家族的2名成员2005年又上演了一场险剧。8月22日,“温斯顿·丘吉尔”号和“麦克福尔”号在杰克逊维尔附近沿海进行训练时,发生相撞事故,“麦克福尔”号的船头被撞出了一个小洞,所幸没有人员伤亡。虽然情况并不严重,但兄弟相撞足以让双方虚惊一场,令美国海军颜面扫地。

时至今日,阿利·伯克家族成员仍未聚齐,但已经体会到了世间的甘苦,尽管不是一帆风顺,这样的生活也可谓绚烂多彩。

“阿利·伯克”舰是世界上第一级被冠以“宙斯盾”的导弹驱逐舰,从此“宙斯盾”驱逐舰成为各国海军实力的征象。而所谓“宙斯盾”系统是以SPY一1相控阵雷达为主要标志的水面舰艇综合作战系统,该系统研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编队防空作战能力。系统主要由相控阵雷达、指挥决策、显示系统、武器控制、作战准备状态测试系统等分系统组成,可将全舰的各武器系统统一管理、调配、有机地综合,使之成为一个快速反应、极少大为干预的作战系统。该系统可控制多种武器构成远、中、近相互衔接的防御圈,以不同射程的武器有效拦截飞机和反舰导弹。

组成

“宙斯盾”系统主要由以下几大分系统组成,包括相控阵雷达、指挥决策系统、显示系统、武器控制系统、导弹发射系统与战备状态检测系统等。此外,系统还囊括了LAMPS 11I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SQQ一89综合反潜作战系统、Mkl 16反潜火控系统、SLQ一32综合电子战系统等。

SPY一1

SPY一1雷达是“宙斯盾”系统中探测系统主要设备,目前已经研制了1A、1B、1D、1D(V)、1F、1K等几种型号,分别装备巡洋舰、驱逐舰,

1F、1K是专为出口而研制的。SPY一1雷达通常由4组天线、波束控制器、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装置以及计算机等组成。天线由4个相控阵面组成,安装在舰艇的上层建筑上,每个阵面可覆盖120度,4个相控阵面可覆盖以本舰为圆心的半球。

SPY一1天线的六大基本功能是:能够快速搜索和跟踪目标,搜索距离最远达400千米;对海、对空搜索,并且可以同时检测、识别、判断和跟踪200~400多个目标(目标数依所用计算机的性能而定,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SPY一1改用 UYK一43计算机,特别是引入商用计算机技术改进后,据称可将跟踪目标的数目提高N3000个以上);对“标准”导弹(12~18枚)进行中段制导;向特混编队内的其他导弹系统发送探测和目标指示数据;为导弹末段照射雷达提供指向;对杀伤效果作出评估。

SPY一1雷达的八大特点是:兼备搜索和跟踪功能,并具有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的能力。相控阵雷达不同于普通雷达,它可以同时产生多个独立的波束,以同时搜索和精确跟踪多个目标,这对拦截饱和攻击的导弹是十分重要的;系统反应时间短,普通雷达探测到目标后一般要经过几次扫描(约几秒钟)才能录取目标、建立肮迹,然后向跟踪雷达“交接”目标。而相控阵采用数字波束控制,其波束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只受相位移相器转换速率的限制,所用时间为微秒级;自动化程度高;抗电子干扰能力强;可对发射后的导弹进行中段制导;生存能力强。雷达阵面部分受损后,残余部分通过系统重组仍能继续作战;天线采用电子稳定,当舰艇摇摆或偏航时,相控阵雷达可以用电子波束控制来稳定波束;可靠性高。

指挥决策

指挥决策系统是“宙斯盾”系统的核心设备,它接收来自SPY一1雷达和其他传感器的目标信息,负责信息的分类、识别、处理、威胁判断,根据单舰或编队中舰艇、飞机的情况,通过UYK一4显控台向武器控制系统传递指令信息。

该系统自动化程度很高,根据交战程度可按全自动、自动、半自动与人工操作4种模式进行操作。全自动模式时系统完全不须人工介入,并与Mk1武器控制系统连接,可指挥Mk1武器控制系统控制各武器分系统自动发射武器,拦截任何进入警戒区以内的目标,其他三种模式则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人工参与控制。系统不仅能指挥对空作战,也可以指挥对海、对陆、反潜作战,还能作为旗舰指挥、协调其他作战平台协同作战。

显示系统

显示系统设置在作战情报中心内,向本舰或编队指挥官综合显示战术信息。美国海军“宙斯盾”驱逐舰上的显示系统只有一对(2块)大屏幕。目前,部分舰上的UYQ一21已被AN/UYQ一70先进战术显示系统取代,在新服役的驱逐舰(DDG 一81以后)上,“宙斯盾”先进显示系统(ADS)已改用商用大屏幕显示器(CLSD)。

武器控制

武器控制系统负责按照指挥决策系统的作战指令,对武器系统实施目标分配、拦截计算、指令发射和导弹导引等任务,在巡洋舰上武器控制系统使用的是Mkl,在驱逐舰上则使用Mk8。由于不设Mk99导弹火控系统、Mk86舰炮火控系统,各种武器通过局域网接入单元,直接由Mk8控制。

导弹发射

Mk41垂直发射装置有3个型号,“攻击”型长7.67米,发射“战斧”导弹、“标准2”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战术”型长6.75米,主要发射后两种导弹,不能发射“战斧”导弹;“自卫”型长5米,主要用于发射“海麻雀”防空导弹。Mk41较其他发射装置具备明显的优势,一是火力强,每个发射模块可同时准备和发射两枚导弹,所以,在该系统的8个模块的弹库中,可同时准备16枚导弹的快速发射。二是发射速率高,反应时间短。达到每秒1发的速度,三是可靠性好,即便1枚导弹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其他导弹的发射。

舰上的作战准备和状态检测系统(ORTS)与“宙斯盾”系统的各主要分系统相连,完成对整个作战系统的监视、自动故障检测和维护。

作战训练

基线4以后的系统开始增设Mk29“宙斯盾”作战训练系统,它与作战系统相连,可在显示器上提供一个战术训练环境,但不包含雷达系统的操作模拟。作战训练系统中配备的UYK一43计算机还兼有为主系统计算机备份的功能,在主系统发生故障或受损时替代其工作。基线6.2以后的作战训练系统还综合了“战斗部队战术训练装置”。
 
2010年3月3日,美国海军高级采购军官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新型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必须超越当前舰艇的导弹防御能力,这也是该舰不断发展防空和反导雷达技术的原因。新技术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技术成熟度和新型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发展情况,新型雷达和武器技术将在2016年左右应用到新型舰艇上。

美国海军第61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开始首航

2011年9月1日, 最新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斯普鲁恩斯”号(DDG 111)从巴斯钢铁公司造船厂顺利驶出。该舰将在佛罗里达西礁岛进行试运行,开始其处女航,之后将航行至母港圣迭戈海军基地。这也标志着第61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建造完成。

在此之前,“斯普鲁恩斯”号于2011年3月18日在缅因湾完成了联合“超级试航”。在四天的试航中,巴斯钢铁公司和美海军审查委员会检测了该舰船体及其系统,证明其达到战备状态。4月15日,海军接收 “斯普鲁恩斯”号,这代表该舰正式从建造商移交给海军,这对“斯普鲁恩斯”号向作战状态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斯普鲁恩斯”号计划于2011年10月 1日服役。

“‘斯普鲁恩斯’号是展现工艺水平的大师级作品,因而我和我的船员都很荣幸驾驶其航行。”该舰指挥官泰特·韦斯布克兴奋之至,“随着这艘不同凡响的战舰加入舰队,在海内外维护国家权益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斯普鲁恩斯”号是“阿利·伯克”级第一艘安装现代化机械控制系统的驱逐舰,该系统采用开放体系结构设计,节省了总成本。

“在这四年里,成百上千的工人为“斯普鲁恩斯”号的建造付出了汗水。”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项目主管马克上校在海军项目办公室表示,“‘斯普鲁恩斯’号具有出色的作战能力以及生命力,如今舰员们已经跃跃欲试,渴望早些时候加入舰队。泰特·韦斯布克指挥官还有他的舰员们都在为这一刻积极准备着。”

该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海军上将雷蒙德·阿姆斯·斯普鲁恩斯,他曾在二战中指挥美海军参加了中途岛海战以及菲律宾海海战,之前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就是为纪念而他命名。

“斯普鲁恩斯”号作为一艘多用途导弹驱逐舰,具备防空、反潜和反水面作战能力。该舰配备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武器综合系统——宙斯盾作战系统。同时,随着 DDG 51项目的进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展现了出色的作战性能和生存能力,这也降低了采购和全寿期维护成本。该项目恪守交付高性能舰船的承诺,因而在可购性和效能上不断努力。

“迈克尔·墨菲”号(DDG112)目前仍在巴斯钢铁公司建造,将于2012财年交付。“斯普鲁恩斯”号和“迈克尔·墨菲”号是海军“阿利·伯克” 级驱逐舰第一阶段建造的最后两艘军舰,DDG113作为第二阶段建造的第一艘驱逐舰,将在英格尔斯船厂进行建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