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考上北大清华就是全国名校? 为了鼓励学校的师生,喊一两句口号是很常见的现象,不足为奇。但如果认为有学生能考上北大清华,该校就是“国家级名校”未免太牵强,太不把名校当回事了,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其结果不仅不能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名校,而且会成为百姓的饭后谈资和茶后笑柄。 最近,学校开学典礼可谓轰轰烈烈,上级领导班子悉数到场,从教委到县委几乎囊括的所有重要部门。学校声称“这些领导并非谁都能请来”,意思是说:第一,校长有能耐,都能把县长请来;第二,县委县政府对学校非常重视,来了这么多领导;第三,学校领导班子工作非常好,都得到县委肯定了。从这三条看,校长有没有能耐不是自己说的算,要看师生的认可程度;县委县政府对学校重视与否不能只看形式,更要看是否给学校带来福利、便利和活力;学校班子工作好与不好,主要不是看有没有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而主要看最广大人民教师的评价。不同的人对这三个问题各说各的理,甚至彼此还要争得面红耳赤,相信总会有客观答案的。不过,在开学典礼上,县委书记的豪言壮语确实令我和我的同事欢欣鼓舞,因为争创“国家级名校”的目标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说不准2013年,我们就会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哪怕是北大医学部,毕竟它由原来姓“医”已经改成姓“北”了! 是不是能考上北大清华就是全国名校?冷静的想一想还真不好说,因为对“名”要做一个区分,能考入北大清华,学校肯定就出名了,但出名的“名”与名校的“名”毕竟含义不同。出“名”的方式有多种,未必要选择考入清华北大这样有挑战有难度的途径,而名校的“名”是有大家公认标准的。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应具备以下条件:条件之一是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从校长到广大师生都要有共同奋斗的目标、理想与价值追求,要有经长期积淀形成的精神之魂,校长应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条件之二是要有深厚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要蕴涵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体现着学校的个性和品位,有积极良好教育生态。名校是学习型组织,校长是“首席学习官”,既要重视自身的学习又要重视引导教师学习。条件之三是要有高效的管理机制 。这套机制无论对校长还是普通教职工都要广泛适用;管理与被管理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好比计算机良性运作的程序,只要规范操作,就能正常独立运转。条件之四是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特色要蕴涵在教学实践之中,并能表现出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或教育追求。条件之五是要有过硬的教师队伍。要重视教师发展,要为教师提供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要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舞台,创造机遇,引导教师卓越成长。条件之六是要有科学的培养模式。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法、机制、措施等有清醒的思考认识和明确的规范要求,一般会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述名校的标准,判断一所学校是不是名校便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格判断这所学校是县级的、市级的、省级的,还是国家级的。 如果情感能代替理智的话,我真心希望绥棱一中也能成为国家级名校,因为成为国家级名校有很多好处:第一,我们这些老师就是国家级的名师,可以享受国家级的名校待遇,比如年薪可以拿到20—30W,还可以到全国各地讲学拿高额出场费;第二,我们这些校长就是国家级的名校长,可以享受国家级名校长的待遇,比如年薪可以拿到50—70W,还可以定期在全国各地介绍治校的经验,并能免费享受高档的消费型考察待遇,既增长见识有能扬名海内外。第三,我们的优秀生可以不用参加考试而被保送的名校上学,我们的中等生可以全部进入重点,我们的后进生也可以全部考入二本。到那时,我们就不用愁二本上线的百分比,就不用担心600分以上的人数少,更不用担心初中升高中的优秀生外流,但一定会因为慕名来校读书学生暴增导致校园拥挤而睡不着觉。但十分可惜,可惜之一,情感代替不了理智;可惜之二,我这个年龄可能赶不上绥棱一中成为“国家级名校”了。 不管怎样,有目标总比没有目标要好,而且目标越远大,可能动力就越大,可能干劲就越足。只是这目标是不是真的的远大还很难说。为什么?因为绥棱一中在三十年前就有考上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就是说,如果按上述标准,绥棱一中在三十年前就已经是国家级名校了。既然如此,现在才提创立“国家级名校”其实不是一种前进,而是一种倒退。三十年前绥棱一中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不止是一个,徐志辉、肖彦、王寻等都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名字,而且改革开放之初的那几年绥棱一中几乎每年都有考入清华或北大的,那时,学校的声誉很高,老百姓对一中的老师很崇敬,但当时不管是学校还是县委都没有提出要创立国家级名校的目标。甚至到了2001年,我们的高二学生安冠男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国际中学生俄语竞赛并获银奖,受到了当时的教育部陈至立部长的亲切接见,并被破格保送到俄罗斯公费留学,学校和县委同样没有提出创立国家级名校的目标,社会也没有把“国家级名校”的桂冠挂在一中头上。由此可见,能否创立“国家级名校”并不取决于目标是否远大,而取决与我们有没有完成目标的能力。 其实,谁不希望能在国家级的名校里工作?哪个老师不想成为名师?但老师更希望在名校里,上课堂能享受久经考验的快乐,课下能保持实在在的开心,身体能久久长长的健康,生活能最大限度地充满吉祥。到那时,是不是名校已经无所谓了,校长和老师也不在为“名”所累了,您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