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恬静 芙蓉古村(旅游览胜)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北离岩头村约1公里。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始祖陈拱从瑞安长桥迁来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距今以有1000多年。因村西南有三崖摩天,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为村名。该村占地215亩,现有443户人家。保存明清古民居30余处,明代大宅遗址5处,大小宗祠共 18 座。芙蓉村为单一陈姓村落。现在的芙蓉村,仍然保存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墙,长2000余米,高2米,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小城堡。 从浙江永嘉县城出发,出了县城不远,就看到了远处奇特的山崖,如莲花盛开,其中有三个山峰相挨甚紧,犹如莲花三瓣,其形酷似。即便是从没有听说过“芙蓉三崖”的人们,也不可能不被山峰的奇特而吸引,以为是“芙蓉村”到了。 其实沿着楠溪江这一带,许多村子都能得到芙蓉三崖的“惠顾”:下园村、芙蓉村、岩头村、溪南村等。这些村子都以芙蓉三崖借景:如芙蓉村的芙蓉池“水映芙蓉”、岩头村的丽水湖“水映三崖”…… 有这么多村子都以芙蓉三崖为自豪,可是当初能够抢先一步以“芙蓉”“注册”的,只有芙蓉村。人们一听芙蓉村的名字,就觉得这里一定长满了芙蓉。其实芙蓉村里无芙蓉,只是借山上的景致罢了。但是这里既能“抢注”,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芙蓉三崖在芙蓉村的西南面,每天清晨太阳出山之时,霞光照映在芙蓉峰上,其色白里透红,不光是形似芙蓉,颜色也很像。村子里有一个大水池,名叫“芙蓉池”,就是因为每天傍晚芙蓉峰都会倒映在池水中,因此村子便命名“芙蓉村”了。 芙蓉村的东门是村子的正门,真有点像公园大门。从这个门的设置看,村于是封闭型的,村门一关,这个方向便没有通道可以出来。当然,这个村子不止这一个门,还有好几个门。历史上出于防御的需要,芙蓉村共有七座寨门,其东门是主入口。别小看这个门,它也是“老祖宗辈儿”的了。它建于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为二层阁楼式建筑,歇山顶。上为谯楼(京剧里经常有“听谯楼又打四更牌”的唱词),下为大门。由于大门封闭,故当年它的防御功能之强也可以想见。 与苍坡村以“笔墨纸砚”来布局相仿,芙蓉村是以“七星八斗”来布局的。 星,是指道路交汇处的方形平台;斗,是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是“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七星呈翼轸形分布,八斗为八卦形分布。道路与水系交叉纵横,成为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用处颇多:和平时期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可用来防火、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等。战争时期,“星”可以用来作指挥台,“斗”可以用来 贮水以防火攻。 此外,七星八斗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孙后代人才辈出,犹如天上的星斗一般。由此看来,芙蓉村的先民们在设计村子的功能上,真是煞费苦心。之所以想到贮水以克火攻,是因为芙蓉村曾经有被火烧的惨痛历史。 颍川析居开封,历闽浙,唐季始迁永嘉之两源。茗岙者,钱塘慕官昭远公,而芙蓉之祖,则昭公五世孙 ( 拱公 ) ,迄今六百余年。"另有村民传说,唐末,有陈氏大妻,为避乱世从永嘉城北徙,沿楠溪江到深山坳里,至芙蓉峰下,只见此处:"前有腰带水,后仑纱帽岩,三龙捧珠,四水归心。"是一个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在此筑屋定居。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村民陈虞之为咸淳元年进士,他响应文天祥的号召,率领全村义士八百多人据守芙蓉峰整整三年,终于全部殉难,陈虞之自杀殉国,村子被元兵烧毁。因此在元末明初重修村子时,人们便将原有的小村合并成大村,建起七门及两道石砌围墙,并建八斗以贮水。 芙蓉村的主街与其他楠溪江古村落不同,一般的古村落的主街,都与村门相垂直,而芙蓉村的主街长塘街却是进门后要拐一个弯才到,而且它的主街也不一贯到底。这可能是从风水角度考虑的。长塘街的东端是七星之首,西端原为八斗之一,现已建屋,只剩半方水塘了。 芙蓉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可以说是饱经沧桑。据《陈氏宗谱》明弘治十年(公元1479年)记载:“唐末,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县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见此地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筑屋定居。”至今芙蓉村仍以陈姓村民为主。 芙蓉池位于长塘街南侧,东西长43米,南北宽13米,池子并不太大,但是设在芙蓉池里的芙蓉亭却十分安适。芙蓉亭是一座带有阁楼的歇山顶式建筑,有4根支柱、12棵檐柱,周围有美人靠。如果在盛夏太阳落山以后,吃过晚饭,村民们闲坐在亭子里,当是很惬意的。如果只看这水榭,也与公园里的相仿,既可乘凉,也可欣赏美景。 但这里毕竟是村子而不是公园,既然是村子,那么就不可能只把水榭当作观景之所,它还要具有生活功能。芙蓉亭建在水中央,两边有石板桥与两岸相连,一边是长塘街,一边是民房。在民房一边,有石阶通往水边,可以在石阶的最下一层洗衣洗菜。西面不远处是芙蓉书院。南方的小镇,文化气息很浓,这样一个小村子,也有书院,算是一种对文化的追求。 徜徉在芙蓉村里,可以体验到小村生活恬静而充满生气。虽然房屋已显古旧,尽显沧桑,但是掩不住它的内涵。历史本身就是弃旧从新,但是历史的痕迹却让人深沉。 长塘街,沿溪水东西走向。南北道路和长塘街成T字形交叉,道路、水渠迂回曲折构成了迷宫一般的活动空间。 芙蓉村的古民居多建于明朝初年。格局基本是四合院式的。正屋明间为堂屋,边屋为廊宅,前廊与正屋前廊相连,成三面围合形。屋脊呈弧线状屋面平缓,出檐深远。家家石砌矮墙、户户果树成荫,使整座村寨显得惬意和滋润。 位于村西北角上有一座残缺不全的大屋,但名声很响,叫司马第大屋。它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个商人的住宅,却起了一个官号。 大屋原有三座四合院并肩组合成一个大院,占地面积达二十四亩,正房厢房共四十六个整间。三个四合院有各自的大门,院与院之间有夹道相通。大屋原有三进。第一进是平房,第二进是两层小楼。楼层之间设有腰檐,屋檐平缓舒展,使大屋屋顶显得轻柔体贴。 大屋的第一进院墙和牌楼在民国年间都被烧毁,放火烧房的是大屋的主人,据说当时大屋的主人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国民党武装势力以烧毁他家房屋威逼反叛,大屋主人为了表示自己决不回头的立场,亲自纵火烧毁了家园。如今的大屋已褪尽昔日的辉煌,大屋里面还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他们希望推倒大屋,在这里盖起新房。但是大屋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允许拆毁。一对矛盾困惑着这里的人们。 村里地少人多。改革开放以后,60%的劳动力走出村寨到城里去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是妇孺老幼。生活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城里人喜欢我们的老房子,可是村里人向往的是象城里人一样住楼房。 在永嘉县城边上的中塘乡后村,住的是芙蓉村抗元英雄陈虞之的直系后裔。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五日,中塘后村续修陈氏家谱续的工作完成。同时,宗族祠堂也修缮一新。村里人按传统习俗,举行隆重的庆典仪式,芙蓉村也派代表向他们送礼庆贺。祠堂的戏台上又响起了古乐,五花大脸和青衣花旦走上戏台,演起了村民门喜闻乐见,百世相传的古戏。在祠堂南面的永嘉圣王庙里,连续三天,有村里办伙,集体共餐。古老的戏台上阵阵古老的唱腔,和着烟炮和礼花一同融进了田野上空的夜色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