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主黨上台以來,日本到處煽風點火,北與俄羅斯交惡,東與韓國爭風,如今又在釣魚島問題上冒險。一時間東北亞地區狼煙四起,局勢分外緊張。有人認為,這是長期在野的民主黨執政經驗不足,使國家外交迷失方向,也有人認為,這是政府在轉移矛盾焦點,靠輸出「內困」維持統治。但回顧一下日本發跡的歷史,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表象,日本在領土問題示強,根本原因還在於其海洋擴張野心。無論是民主黨執政,還是自民黨上台,這一既定戰略都不會改變,衝突是必然的。
作為世代居住在陸地上的中國,也許很難理解長期在大海中漂泊的島國心理。日本本土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此外還有六千八百多個小島(包括有爭議島嶼),總面積為三十七點八萬平方公里。但在日本人心中,其國土面積除陸地外,還有三十一萬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故意混淆領海與專屬經濟區概念)。還有日本學者甚至認為,日本的主權疆域東起南鳥島,西至與那國島,北起擇捉島,南至沖之鳥島(實為礁),總面積約四百四十七萬,在世界上排名第六。日本人的狡猾之處在於,用不足陸地百分之一的島礁,把國土面積足足擴大了十幾倍。 歷史上,日本窮兵黷武,確實有過輝煌的時期。十九世紀中後期,日本實行明治維新,推翻了奉行閉關鎖國長達六百餘年的幕府統治,國力得以大幅提升,迅速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之路。在北太平洋,日本與沙俄長期爭奪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一九零五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回主導權,並取得沙俄在遠東的大部分權益。向南,日本吞併了獨立的琉球王國,建立了沖繩縣。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攫取了台灣和澎湖列島。在遠太平洋方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敗局已定,日本藉機落井下石,對德宣戰,攻擊德屬太平洋群島,迅速佔領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等太平洋島嶼,把觸角伸到了太平洋深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的「戰果」進一步擴大。日本通過武力征服,曾一度把南起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諸島,北至阿留申群島,東到吉爾伯特群島、馬紹爾群島、威克島等一線太平洋島嶼收入囊中,大半個太平洋變成日本勢力範圍。
但這一切都隨著日本的戰敗而成為泡影。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剝奪日本通過侵略所佔領的一切島嶼,「日本將被逐出其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其主權明確「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日本做夢都想重建昔日的輝煌。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迫於內外環境的羈絆,日本的「強國夢」還有所收斂。但近年來,日本頭腦越來越熱,千方百計強化對周邊島嶼的爭奪和實際控制,與周邊國家的摩擦和衝突愈演愈烈。 但必須看到,當前的國際環境早已今非昔比,中、俄、韓的綜合國力也早已不再是百年前的狀況,日本海洋擴張野心注定不可能得逞。【縱橫談 201209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