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给自足全能蜗居---大地之舟

 梦泽赤子 2012-09-15

而这座完美的房子,却是用垃圾做成的。

近40年来,在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带,这种房子已经从最初的一座,发展到了三个社区。并且远渡重洋,建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

美国建筑师麦克·雷钠德斯(MichaelReynolds)把他的这个创造命名为Earthship(大地之舟)。

1 垃圾造房

今年68岁的麦克·雷纳德斯在一部以他的经历为内容的纪录片中,被称为“垃圾勇士”。为了推广“大地之舟”建筑,他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抗争。

瓶瓶罐罐旧轮胎

他喜欢画图,喜欢盖房子,但他毕业后就意识到,当时的建筑学没有任何意义,根本不考虑地球生态环境,对人的需要考虑得也甚少。建筑业并不重视人类所面对的诸多问题,这些人有能力引导全人类步入正确方向,但他们却背道而驰。原油越来越少,淡水越来越少,全球变暖,人口增加。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都说明这已经是燃眉之急,不久的将来,地球将被消耗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了。在此之前,人类必须找到可以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

麦克的老爸是个很节俭的人,家里什么都留着,蛋黄酱瓶、牛奶桶、钥匙等等,都留在地下室。虽然他找不到用处,但觉得丢掉太可惜了。

麦克建房子,就从利用垃圾开始。他用废弃的塑料瓶做砖头,盖起一座贝壳型的房子。从屋内看去,五颜六色的垃圾塑料瓶就像璀璨的珠宝。

他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用易拉罐做砖头的房子,形状像拇指,所以叫拇指屋。过了35年,墙还很结实。那一次,他第一次意识到窗户向南,可以很好地利用太阳能。

上世纪70年代初,有人开始提及能储存太阳能的房子,麦克也开始注意热量储存物质。他发现轮胎有韧性,保暖,结实,用锤子把泥土砸到轮胎里,跟砖头硬度差不多,不需要水泥,还能保存热量,且合乎他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预见:不久的将来城市频临死亡,基础设施跟不上,不能再持续发展,城市被放弃,再之后人类会返回废墟拾取有用之物,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大量被丢弃遍地都是呢?旧轮胎!

一座房子啥都有

在麦克准备结婚、需要一个家的时候,他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用“大地之舟”命名的房子,第一次把风能、太阳能、废物利用等元素集为一身,用轮胎和易拉罐做墙,屋子里没隔墙,没有门,一串房间组成U形,通向玻璃温室大棚;窗户是向南的,冬天的斜阳洒满房间,热量被厚实的轮胎墙吸收,有效地储存在其中,取暖方面不需要分文,也不需要降温,家里有个火炉,只在圣诞节提气氛。

麦克夫妇在这里一住就是20多年,在新墨西哥州最冷可达零下34摄氏度甚至零下37摄氏度的严寒中,从未用过取暖设施。

从那以后,麦克的公司从各个角落找了一批人一起工作,首先让员工们利用周末时间建自己的“大地之舟”,而房子的首付比高级饭店吃顿饭还便宜。5年后的1990年,由公司员工们的家组成的陶斯的大世界社区(GreaterWorldCommunity,Taos)建成,不需要基础设施,每个房子该有的都有了,住在这里的人不用交按揭,没有水电费。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大自然的能源,房子的外观奇形怪状。而且早期经常被投诉,房子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漏水,房间有异味等等。麦克不停地思考和改进,并且又相继买下两大片土地。“大地之舟”社区发展到第三个的时候,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门的注意。因为没有按照统一的模式建造房子,被认为缺乏安全性,不符合法律规定,麦克的国家建筑许可证被收缴,被控5项社区违规。1997年11月,法令禁止这些社区继续建设,这些房屋被定性为违章建筑,违反了规划法。整整7年,麦克官司缠身、工作停顿,人员只剩下两三个。

为了让“大地之舟”继续,麦克向政府部门作出了一定让步。2004年3月,陶斯委员会最终通过议案,允许他在双方同意的范围内继续建房。但必须建通用的、一模一样的房子。

经过几年没有继续探索、没有进步、不断重复经验的日子,麦克终于按耐不住,开始向州政府提出提案,要求划一片土地,可以让他做各种建筑实验。但提案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否决。

未来生存之梦

虽然屡战屡败,麦克依然不愿放弃梦想,他心目中的英雄是诺亚,诺亚在沙漠里造船,周围没有海,大家都骂他傻,但他预见了将要发生的事。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部苏门答腊岛海域发生8.9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至少28万人死亡,印度的安达曼群岛估计有数千人死亡。灾难过去一个月后,接近震央的尼克巴群岛上的一群建筑师,问麦克能不能帮他们做什么。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不是食物和药品,而是房屋、公共卫生和干净的水。

麦克带了7个建筑师赶到满目疮痍的安达曼群岛,那里的居民由原来的35000人,减少到7000人。水井被海水破坏,饮用水靠外界运输,房屋倒塌,全家人挤在一个小房子里。在一个一切都被摧毁的地方,任何创意都受到了欢迎。

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麦克团队的建设中,收集废旧轮胎和塑料瓶,用了14天建造出“大地之舟”,不仅能调温、储水,还能抵抗9级强震。

这让麦克万分感慨:好像非得要灾难发生了人们才懂得要预防,但那可能已经太迟了。在他的眼里,人类引起的全球暖化现象可能导致未来的热带风暴越来越强,地球上的寿命可能只剩几十年。大自然可以完全地消灭人类。“现在的美国梦是要我们如何在未来生存,而不是拥有8个卧房11个浴室的大房子,也不是有个好工作或是大的院子,而是如何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能有活着的机会。”

2006年10月,美国建筑师协会得知麦克在安达曼群岛上的事迹,邀请他去重新申请建筑师执照。2007年3月,麦克的建筑测试地终于被政府所批准。

(参考资料:纪录片《垃圾勇士》,http://www./

2 解构大地之舟

虽然每个“大地之舟”形状各异,但在功能上都有以下共同点。

利用自然能源

整个房子是一个封闭系统,南面都连接一个温室,温室的巨幅玻璃墙,冬季让阳光直接照进房间,带来温暖;夏天阳光不会照进房屋。

屋顶的太阳能板或风力发电设备,提供屋内使用的用电;

室温自动调节

当冬天阳光洒满房间时,热量被厚实的轮胎墙吸收,有效地储存在其中,起到保温作用,基本不需要另外的取暖设备。夏天太阳不会照进房屋,温室屋顶的铁板加热空气,埋在地下的空气管道连接外部,热空气上升,从屋顶的开口处走出,带动管道内被冷却的空气进入室内,保持屋内的凉爽,不需要空调设备。

收集雨水利用

屋顶的形状能把雨水收集起来。过滤后可供饮用、洗漱(洗漱用的是天然无害的清洁剂);洗漱水流经温室内的过滤系统后流到温室灌溉植物,或流向厕所用于冲马桶;冲过马桶的水,通过地下管道流进室外的化粪池,化粪池溢流出的污水,通过地下灌溉室外种植的植物。

食物自给自足

南面的温室和屋外的空地可以种植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可以养鸡、养羊、养鱼,满足食物的需求。

3 广州样板

2011年3月1日傍晚,在广州一所华德福学校的培训室内,举办了“大地之舟”创办人麦克·雷钠德斯的演讲活动。由华德福学校的家长李伊安等发起、组织并筹措资金。来自各方对“大地之舟”抱着浓厚兴趣但没有建筑经验的十多个自愿者们,在演讲会后参与了这项活动。本文是来自其中一位自愿者的活动记录和思考。

文朱明

混搭临时“施工队”

听了麦克的演讲后,一些朋友决定挤出时间,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大地之舟”房屋建设的工作。

这是第一次在国内尝试“大地之舟”形式的建筑建造。李伊安和健珠夫妇,一个参与项目的策划、推动,负责艰巨的物料采购工作;另一个平衡家庭需要,也承担着项目的后勤工作。我本来是从记录和传播的角度参与进来的,但也是带动一个参与式的采写过程:有一小组人,每天记录自己工作和观察。

麦克今年68岁,被大家亲切地称做“老麦”。他做了初步的建筑设计后,在工地上停留三天。看到68岁的老人,喊着号子,弓着腰,把泥土使劲敲进轮胎时,你特别理解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他另外三个伙伴迪曼、迈克尔和安妮,留在广州一个月,负责整个的建设过程,后续还有参与过大地之舟建设的,懂木工和水电的人过来参与。迪曼有20多年在不同地方建房子的实际经验。在和他们的接触中,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扎实、率真的气质,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扑下身子干活”,和泥土没有距离。平常,迈克尔就穿一条被泥土染成黄色的裤子,有时候水平尺粘上泥,他还会在裤子上蹭干净。

一起来参与工作志愿者有不同背景:从新疆来的李航,只有17岁。深圳的德风、家在广州的王宇,本都有份稳定工作,但不甘于那样生活。还有正在读书的黄婕、丹青等,虽然都没什么建筑经验,但也在相互的支持和帮助下,坚持了过来。

最有趣的是“两个老建筑工人的参与”,他们是亲戚,都姓吴,我们都叫他们老吴或吴叔,从湖北来,有多年的建筑经验。虽然和国外的工作人员语言不通,但工作起来,却合作最好。很多事情,不用说,比画一下就明白了。工作起来也特别积极,好像跑起来的样子。EarthShip网站上的更新中,有不少他们的照片,并称呼他们为go-toguys,意思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还有一些短时间的志愿者,还未来得及相互熟悉,就因故离开了,颇为遗憾。

本土化细节改造

在美国墨西哥州发展起来的“大地之舟”,很重要的一个创造就是轮胎墙。填满泥土的旧汽车轮胎可以像砖块一样用来建造住宅,保温隔热性能很好,可以被动式制冷和取暖,经久耐用。设计中整合了自然通风系统,一个轮胎泥土住宅完全可以靠自己在冬季供热夏季制冷。”

在做建筑设计时,麦克的团队仔细考虑到广州地区“夏天炎热、全年降雨量大、冬天低温天气少”气候特点。建房地点选在半山向阳的一个坡面,有一半高度的轮胎墙会埋在山体泥土中,好像黄土高原上窑洞,冬暖夏凉。

室内采用自然的通风系统,调节温度,保持室内干爽。广州的雨季,降雨量很大,所以房屋的轮胎墙与房屋之间,加了隔水层。屋顶的形状像贝壳,承接雨水,过滤后导入房屋后面的水箱。

屋子向南一边,是玻璃窗温室,可种花草蔬菜。屋门口两侧分别是洗浴间和厕所,洗浴的灰水经过温室植物的根系过滤,流去厕所,作为冲厕用水。另外,房子的前面还有一小块空地,也可以种植一些果树,遮荫之余也提供一些水果。或也可以在树下放张桌子,是休憩和聚会的好场所。

信念?热情?态度

参加劳动的第二天,主要是砌轮胎墙,往轮胎中砸泥土。下午结束后,大家都很疲惫,收拾好工具,就准备回家了。走出几步,就看到地面上散落着许多被丢弃的小纸片,有二三十张的样子。麦克就一边走,一边把它们拾起来。我在旁边,就和他一起捡。他一边捡的时候,一边说起他们在海地地震区域建房子的时候,那里是一片废墟,他们就帮助清理了大量的垃圾。“如果你有一个美丽的家,而附近有许多垃圾,你会怎么做?”——虽然当时房子只是一排还没搭好的轮胎墙,但他心中,已经有个美丽的家了。

麦克很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一体”的共生哲学。“万物一体”对他来说不是观念,是行动。做屋顶的时候,需要在屋里用东西先把要挂水泥的铁丝网撑起来,他就去边上的竹林里砍了几棵竹子。他先和竹子表示了感谢和歉意后,才动手去砍。那天看他在雨中认真地清洗使用过的各种工具,装过水泥的桶和搅拌器……见我在注意他,就开玩笑说:“好像你回家会想洗澡一样,工具也喜欢被冲洗干净,这就是你们中国的万物一体呵!”

休息的时候,曾经和麦克交谈过一次,他说了一个观点:“我是从美国来的,在我们的环境里发展出来‘大地之舟’这样的做法,你们可能不需要也做同样的东西。但你们可以通过志愿参与,去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设计的时候是怎样去考虑的。每个地方的住宅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还有传统去设计。比如老吴兄弟,之前做过许多的房子,也许这之后,他们就能盖自己方式的大地之舟……”

“大地之舟”的建筑方式,是在四十多年里,经过大量实践摸索出来的。这样的技巧很重要,但这个社会更需要的是,有人愿意用四十年的生命和热情去追求,去做这样的探索。

4 一只“蚂蚁”的故事

在中国土地上第一个引入“大地之舟”的李伊安,相信人类工业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尽头,无法再持续下去。目前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变化苗头,经过反思的人聚成小团体重新跟土地连接,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他形容自己是这个群体中从某种角度开始的“小蚂蚁”。

李伊安第二次婉拒采访时,理由是自己需要时间进行身心方面的调整,记者却对他的这一说法来了兴趣,追问之下,他终于答应见面。带着他的家人和本刊记者,直接驱车去看“大地之舟”,之后又转至他的家中,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正像他所说的,一下子倒给记者太多的概念和词汇,这都是他这段时间以来思考的内容和结果,需要经过消化,才能理解。

未完工的“大地之舟”

和《垃圾勇士》中看到的那位风风火火、时不时哈哈大笑的建筑师麦克不同,中国第一个把麦克请来建筑“大地之舟”的李伊安,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个文人或者哲学家,深沉、谨慎、敏感。说出的每句话似乎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常常好几分钟沉默不语。

他带记者来到番禺南村山鼎桃园山庄,那个曾经吸引来自全国各地自愿者参与建设的中国第一个“大地之舟”,屋前没有任何标示说明,静静地坐落在小路边的一面斜坡上,屋前的半米高台露出一个个圆塑料瓶底,几面落地大玻璃墙面在阳光下闪着光,一眼看去以为是个大温室。

玻璃墙前的空地上长满了野草,旁边还有堆成阶梯状的旧轮胎。侧面,正如麦克在《垃圾勇士》中描述的那样,用旧塑料瓶和水泥砌起来的高墙,就像镶满了珠宝,让这垃圾做的房子晶莹剔透。墙上一层木门和一层纱门竟然都没上锁,李伊安开门带记者走进去,迎面就是一棵生机勃勃的香蕉树,这是“大地之舟”给人的典型印象。

房子的面积只有20平方米,门窗都是原木制成;中间一间房,旁边是小巧玲珑的浴室和厕所,还处于毛胚状态;地上堆满了各种工具,还有已经购置回来尚未安装的发电设施和水过滤系统。

房子至今还没能投入使用,李伊安说,建设“大地之舟”那两个月遇到了很多之前想不到的问题,他已经筋疲力尽,需要一段时间静下来,恢复身体,思考。

符合天道的生活方式

当李伊安慢慢开始打开话匣子后,记者才发现,他其实有一点和麦克非常相似,那就是忧虑,对人类,对未来的生存状态深深的忧虑。当许多人把《2012》等灾难片纯粹当做科幻和娱乐时,他却相信,那就是人类可能在不久之后就面对的未来。而目前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问题、食品问题、气候灾难等等,都是“由于人和土地离得越来越远”。这种判断从一年前到现在,越来越清晰。

环境工程学专业毕业的李伊安,工作以后并未从事和专业相关的职业,而是自己创业当了淘宝店老板。去年6月,为了孩子受到更理想的教育,他们一家离开原住处,搬到学校附近。不久后他通过观看英国纪录片《垃圾勇士》了解了Earthship,与麦克的观点产生共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踏上了探索和思考未来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道路。

他认为,以求快求新求规模为特点的人类工业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尽头,无法再持续下去。它虽然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却给整个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目前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都有变化的苗头,尤其在农业、医疗和教育方面,一些经过反思的人开始实践,聚成小团体重新跟土地连接,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国外早已经有这种新型的生态社区出现,并且有相关的国际课程。

在中国,人和土地的关系有其自有的特点。但不同的人正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小型的实验,比如在河南、广西和云南,都出现了小型生态社区。而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在衣食住行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具备条件,出现成功的案例。在社会经历了大的震动后,掌权者意识形态发生改变,带动政策上的放开,实现人和土地关系的变化。

总的来说,新的生活方式就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从与土地分离到重新连接,从追求快到追求慢,从追求物质到追求精神,从追求奢华到追求简单朴实。”

目前在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已经出现了一些苗头。比如加工业的衰落,外出打工者回归家乡,城市人口回流农村,等等。

李伊安认为,Earthship这种建筑就是对未来可持续社区生活强有力的支持。

孩子上学不久,夫妻俩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结束公司的业务,将经营效益不错的淘宝店和工厂关闭。“不想在现有的价值经济体系内去赚钱。”他想找到一种既能满足自己的生计、又符合大环境发展方向、符合天道的生活方式。

实践中的感悟

今年年初,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能够实践类似Earthship这样的生态建筑原则,作为影响整个社群的示范。并且和学校一些家长一拍即合。

他联系Earthship总部,马上得到了回应,说创始人麦克可以在2月中旬来中国4天。

开始,这座Earthship想做成6个连成一排的房间,中间四个大,旁边两个小。李伊安向山鼎桃园山庄的谢老板提出,免费为他建设新的员工宿舍(按照Earthship方式),让他免费提供建设用地;另外,请麦克召开介绍会,用Earthship建设方式和他的影响力作为卖点,现场募集社会资金捐款作为建设资金。

李伊安说,Earthship就在这样的没钱没地没人的三无状态下,按照“吸引力法则”开始实现。

由于只有李伊安的英文水平能够胜任与国外的沟通,逐渐地整个项目的沟通协调推进都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每天半夜三更爬起来打越洋电话逐一敲定诸多细节,让他深切体会到了“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一通电话”。变化之一是麦克推迟来华行程,变化之二是打了一个多星期的越洋电话,还在纠缠是否能用废轮胎作为墙体、是否适合用回收废物作为建筑材料这些问题。因为国内的家长们担心这些垃圾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影响健康。最终决定照搬Earthship的建筑方式。

此外,由于国内的参与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的志愿者,没有建筑经验,流动性又很大,提高了人员调配和管理的难度,也拖慢了工程进度,国外专家的费用大幅度提高。

建设这座Earthship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超出了原来的预计,建设方面的资金也已经消耗殆尽,李伊安还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投入了进去。最后只能改变计划,由建设6间联排的房子改成只建一间。

李伊安还没有很清晰地确定这个房间的定位,做一个茶室?冥想室?休息室?还是其他?他说,房子虽小,却汇集了不少人的善意、劳动和心力,目前这样的状态相当让人惋惜,希望大家能一起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

也许,它能进一步发挥吸引力法则,吸引更多关注生态社区、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人,聚到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