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下了一天
人的迷茫根本在于两件事上:一曰生,或生的意义;二曰死,或死的后果。 ——史铁生
我的时间不多了 小时候,死对于我来说是模糊的、不清楚的,我既没有意识到生命是何其的珍贵,也没有料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也会面对死亡。直到某天,奶奶的死给我留下了诸多遗憾,后来我又看到了自己的周围一个一个生命的消逝,死亡的面目才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于是我也接受了自己会死的事实。 然而,对于这个事实,我们大都还无动于衷,或许是对时间的错觉——即把有限当成了无限,当我们困惑很长时间后,终于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大彻大悟,只是这种醒悟常常来源于人生的种种不幸。 当然,任何的不幸终究是苦痛的,但是这种苦痛能给予人们更多的提醒或者激励,它仿佛在告诉你:“你的时间不多了,你得了解自己的处境。” 不过,在还未察觉到自己的处境之前,人往往会表现出对此的不屑,不屑又会加深人们的迷惘,于是生命就会在反复沉沦中消磨殆尽。 “我曾想,倘若每个人在成年之前都有一段致残的经历,比如突然耳聋或失明,这也许是一件幸事。黑暗会让他对视觉倍感珍惜,静寂会让他更懂得欣赏声音。”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起初我感到了惊讶,后来却从中发现了类似《相约星期二》中老教授莫里的临终教诲——“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的确,想要真正了解到生活的意义,我们需要体会到生命的苦楚。 古人云:“未知生,焉知死?” 我却更愿意把它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
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零点开始,我的生命就只剩下一天,也就是二十四小时,也就是一千四百四十分钟,也就是八万六千四百秒。我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这时,我会静下来想想,接下来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还是像从前一样,无所事事,毫无意义的度过一天?或者像个没头的苍蝇,匆匆忙忙,却不知道自己做过什么? 然后,我打算四处走走,仔细看看这个花费了我将近三分之一生命的夜。 我会走遍整个校园,观察那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学校曾占据了我大半的生活,我竟从未真正注意过它周围的景物。 我会走上街道,看寥落的路人、来往的车辆,看还在营运的店铺,看街上的路灯,看挂在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我会走过那每一寸熟悉而陌生的土地,去感受那里的一切,包括以往我忽略过的事物。 直到累了、倦了,我才会奢侈的闭上眼睛,打个盹,兴许我还能做一个梦,那是一个关于天堂的梦。 当我醒来,天就快亮了,我会爬到山顶看日出。日出预示了一天的开始,也是黑暗的终结。当第一缕阳光照到我的身上,我感到的竟许是爱、温暖抑或是希望。 我会回到家,和我的家人共进早餐,没有美味佳肴,我会亲手下一大锅的面条,然后吆喝他们一齐尽情的享用。 这时,我会认真的观察家里的每一个人,我要仔细端详他们的面庞,凝视他们的眼眸,与他们悉心的交谈,透过他们,我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成长,了解到他们的岁月,了解到其中的苦痛和欢乐。因为他们,这世上才有了我。 同家人聊了一上午,吃过午饭,我便出发了。 我要去看望从前的好友、很久不见的同学,我要让他们知道,我对他们的想念。 那些不能见面的朋友,我也会与他们通话,我要传递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来自远方的一个小小的期望。 要到傍晚了,我会找个地方,静静欣赏落日和晚霞,我知道那个时刻终究会要来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结束,因为这也是明天的开始。 夜晚又不期而遇了。这时,我要用文字记下我所能想到的一切——有关爱、梦想和希望。 最后,我想仍躺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仰望星空,我看见,星星正对我微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