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玉器简单断代方法

 天上星星期二 2012-09-15
原文地址:玉器简单断代方法作者:冼奕儒

玉器简单断代方法

新石器时代至西周

  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汉代的龙形渐渐向盘龙发展,并趋向具有四足兽的体形。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世俗画龙,马首蛇尾。”这就是汉代龙纹的写照。汉以前的龙纹就是单纯的龙纹,而这时期龙纹常与螭虎纹、凤纹配合在一起构成图案。龙纹常出现在璧上,佩上。汉代因螭虎纹开始盛行,龙纹渐渐就少了。此时龙角是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一样的长角,有的勾卷,还有的分岔后再分别勾卷。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到了汉代晚期,多是眼睛的下眼皮下垂。汉代玉龙的鉴定要抓住龙的头形和眼形的特点,其次汉代有“游丝毛雕”的工艺,即阴刻线细如毫发,似续似断,我们从图中的龙纹身上可以看到这种汉代盛行的纹饰。

 

 

魏晋至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并且玉饰的体积极小,大型玉礼器和成组玉佩饰几乎没有发现。所以研究玉器的古书中极少见到这一时期玉器的著录,几乎形成了断代期。从迄今所见到的少量玉雕龙饰看,其基本延续了汉代玉龙的风格。唐代玉雕图案完全摆脱了汉代式样,这时期玉雕注重神韵,龙纹也表现得威武雄壮,昂首奋鬣,俯仰翻腾。这时期龙纹的几个特征是:一、龙身似一条粗大的长蛇,身体两侧刻有两条阴刻线,四腿四爪、爪子臃肿有力;这时期玉龙身上开始出现似鳞纹样的纹饰及斜方格纹,纹饰从颈部直至尾部;尾为秃尾,没有什么装饰。二、这时期龙的头形长,张嘴吐舌,嘴极大,张开后嘴角超过眼角,龙嘴之大,是以前年代从来没有过的。三、唐代龙腿的小腿部分在关节处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宋代龙一般雕刻得活泼精细,还有一些简单古朴的,但不像唐代龙那么粗犷有力。宋代镂雕的立体感加深,纹饰上下交搭,侧视如剪影。宋代龙的头形与唐代基本相同,但这时期龙的嘴没有唐代张的那么大,嘴角不超过眼角,基本上嘴角在眼睛的三分之二位置;雕工线条硬,嘴出现了棱角;龙的上唇翘得很高,下唇微微翘起;同时在龙额后面开始出现两根细长角,两角的尽头往上方卷勾,这种纹饰在宋代以前很少见到。

 

 

宋元时期

  宋代龙素身的多,在身体两侧也是用阴刻线刻划出两道边,把龙的立体感表现出来,但两条边线比唐代的边线雕得粗。龙腿很长,尤其是后腿,曲折度大,可看起来显得无劲,不像唐代的那样有力;宋代龙腿的关节处有钩形腿毛,也有呈飘浮状并长于唐代的腿毛;在小腿部位有短阴线表示腿上的汗毛,爪子一般是3个或4个。宋代龙纹的尾巴尽头处有少数出现了好像火焰一样的装饰物,这种装饰物到明代龙尾上出现得就多了。这时的辅助纹饰云纹多种多样,它不像唐代云纹那么肥硕,云纹尾部拉长卷云纹式样也多样化了,还出现了龙纹旁边有山石作陪衬的纹饰。元代的玉龙盘旋曲折,上下翻腾,气势磅礴,很有气派。工匠多用深雕和三层透雕相结合的手法,把龙在云中穿行,上下翻腾表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动感。元代龙纹的风格特征:这时期龙额后面有两根细长角,龙眼睛是丹凤眼,粗眉紧靠在眼上面,给人以眉毛压着眼睛的感觉,目光熠熠,一副凶猛的样子。这时期的龙有一个特点,即龙是侧龙,但同时又多出现两只眼睛。龙嘴与宋代的作品相似,上唇也是往上翘,呈勾云式,但嘴张得没有唐代的那么大。元代的龙发细长向后飘浮,线条自然优美,龙的躯体呈细长颈,鼓腹、秃尾,龙颈是用粗阴线斜刀断开,以使龙头更加突出。这是元代玉雕的一个特征,无论什么飞禽走兽,都这么雕刻。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有情节、有背景的景观式构图,以镂空起突等法碾琢的最塑性或立体的肖生玉器,代表了这一时代玉器的新兴形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还出现了受道教影响的神仙题材和“龟游”一类祥瑞玉器。可以说,此时期玉器的特点是:玉如凝脂、构图繁复、情节曲折、砣碾遒劲、空灵剔透、形神兼备,是我国玉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期。

  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代的手工业和工商业空前兴盛,文化发达。此时期的玉器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阶段。两宋玉器承袭两宋画风,通常画面构图复杂,多层次,形神兼备,有浓厚绘画趣味,完成了由唐玉偏重工艺性、雕塑性向宋玉偏重绘画性、艺术性转变。此时的皇家用玉品种丰富多样,佩饰类有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略、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等。内廷专设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诸国进贡。民间用玉也较前朝为盛,大量出现各种玉佩饰、玉用器。皇家、官僚及民间均风行收藏古玉,古董行开始出现伪造或信造古玉之风气。因此,宋玉又被分为古玉、时作玉、伪古玉和信古玉。

  同时,由于宋、辽、金既互相交战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中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

  宋代雕琢主要采用镂雕和圆雕,装饰题材多见花卉、飞禽,多以阴线刻划。辽、金玉器较少,但制作工艺比宋代玉器毫不逊色,既有宋玉风格,又有自己民族传统艺术。出土玉器有装饰品、实用玉器和动物玉器。辽代陈圆公主墓出土几套玉佩非常精致。其中龙凤鱼形玉佩最佳。

  辽、金玉器较少,但制作工艺比宋玉器毫不逊色,既有宋玉风格,又有自己民族传统艺术。出土玉器有装饰品、实用玉器和动物玉器。辽代陈圆公主墓出土几套玉佩就非常精致。反映当代人物特征的玉雕也有特色,如玉雕胡人就是代表之作。

  元代社会是一个由游牧民族主政的朝代,中华本土文化受到极大的压制。此时的玉器虽然保持了宋玉的造诣和风格,但显得较为粗糙。元代除碾琢礼制用玉之外,还将玉材广泛地用于建筑和家具,玉器应用范围扩大,数量有所增加。内廷的制玉机构及碾玉作坊规模空前庞大,元代内廷与官办玉器手工业特别发达。因为承袭金与南宋的官办玉艺的既成布局,大都和杭州遂成为两大玉器工艺中心,其做工渐趋粗犷,不拘小节,继续碾制春水玉和秋山玉以及从南宋继承下来的汉族传统玉器。元玉器中有两种是与蒙古族相联系的,一是玉押。供签署公文、告示之用,一品高官方可使用,十分珍贵;二是玉帽顶。明曾如西域国工碾治玉九龙帽顶,螭、虎形象的运动和曲线处理颇为灵秀细劲,均较为成功,但对细部的磨光上不够注意,往往留下一些砣痕。文人用玉制造文具,仿古尊彝玉器继续注意,古玉的搜集、保存、鉴赏在文人中一如既往,风行不止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明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和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一层薄的玻璃质,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清代治玉的抛光技术有了变化,玉器不再具有晶莹透明的光泽,因此质感上较易区别二者不同。仿古作伪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泽特点,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马脚。近年来的仿古作伪者改变了抛光技术,用皮条和蜡反复拉扯摩擦,可出现类似玻璃的光泽,但光泽如新,犹如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绽。这都是由于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与标准器相互比较,就可以看出玉器表面光泽的差异,找出破绽。

  明代玉器有磨平图案边缘的特点,采用浮雕和凸雕装饰的作品显著增多。在这类凸起的图案边缘处,锋利棱角多被磨平,从而形成光洁明亮的窄条状轮廓线,是以整体平面磨光处理方法磨掉雕琢后造成的锋利边棱。磨平棱角的方法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花纹图案的浑厚感。

明代镂空玉器层次增多,花纹图案上下交错,玲珑剔透。此时采用钻孔穿透碾磨法,采用不规则线条的抛光处理,多是表面一层抛光细腻,而里面抛光粗糙,甚至不作抛光,显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另外用圆管状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圆痕,钻孔周边的圆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巧妙利用钻孔的圆痕造成特殊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