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古玉鉴定八大方法及辨伪四误区

 天上星星期二 2012-09-15

古玉鉴定八大方法及辨伪四误区

李彦君

世界三大玉器产地之一的中国,是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中国人崇玉、尚玉、爱玉、藏玉的文化传统,经久不衰。玉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打制石器时发现了它,由于它的资源稀少、质地坚韧、色泽温润、纹理美丽。从而被人们认识和珍视,遂被从石器中分离开来,成为真正玉器。在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玉玦。它或作装饰品;或作祭祀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变得崇高和神秘。进入阶级社会,加上和田美玉的利用,玉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以礼玉、佩玉、葬玉深入贵族社会生活,尤其是儒家学说介入后,玉器文化成为社会主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器的珍稀及高贵品质,象征着贵族权力、地位、品德。唐朝以后,玉器进入民间,并深入社会各个阶层,经久不衰。

《周礼·考工记·玉人篇》最早记载了玉器作坊,玉品种、用途等。宋代,随着人们对玉的收藏,陆续出现了古玉器专著。进入清代,随着古玉收藏的爱好者渐多,古玉做假也风起。同时,出现了对古玉研究的各种专著,并有专门的古玉辨伪书籍。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收藏古玉首先在台湾、香港等地升温。并很快波及大陆,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收藏大军。由于高古玉器的稀有性,出现了供不应求,造假便应运而生,技术不断提高,甚至达到几可乱真的境地。很多私人的藏玉著书,有的通篇找不到一块真旧古玉器。辨伪学说纷起,但总跟不上造假的水平。近几年,古玉市场低迷,很多国内各大博物馆不敢收藏高古玉,主要是鉴定水平低下,致使很多高古玉无人问津。再加上辨伪方法陈旧、保守,总突破不了造假的理论方法,特别是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致使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对高古玉不敢问津。有的怀疑一切,有的又片面扩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对近年的高级仿品,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鉴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适应当代古玉的辨伪。现需要我们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鉴定理论上,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有些专家是带有强烈的传统旧有观念,以先入为主的思想、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去考证真伪,这是不可取的。下面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研究、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八点鉴定方法,部分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这八点方法的作用可以互相转换,并作为依据对古玉器辨伪作综合分析判断。

一、        工艺痕迹鉴定

1、            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

2、            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

3、            局限性:腐蚀严重,脱皮,玉器钙化严重成粉状,不能鉴定。

谈古玉工艺,是指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还有,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鉴定方面起主导作用。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        氧化鉴定

1、            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            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

3、            局限性:近代传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我们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  腐蚀鉴定

1、            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

2、            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

3、        局限性:没有腐蚀现象的古玉,传世品。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有腐蚀的现象,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最重。其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古玉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缺乏腐蚀自然普遍性。

   四、  凝结物鉴定

1、            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牙签,观察不同位置;用牙签刮划附着物;

2、            适用范围:没清洗的出土古玉;

3、            局限性:近代长期在封闭环境保存的、清洗过重的。

也称:包浆鉴定。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上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1、   工具、方法:湿水,可用水点湿玉器,可嗅出气味;

2、   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3、   局限性:传世品,出土之后刷洗时间较长者。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1、 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

2、 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

3、 局限性:传世古玉或无沁古玉。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实则是物理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激光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1、  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

2、  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3、  局限性:无氧化现象古玉。

目前此类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两种化学物品,一是食醋,二是丙酮。此种鉴定方法主要针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石灰、火及其它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烧开,把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可清洗掉白色粉末,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真假立断。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丙酮主要是针对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涂刷在玉器表面,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真伪立断。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现象,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即使真旧古玉,也千万不可长时间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任何玉石长期在酸性溶液腐蚀下都会受到破坏的。



八、艺术水平鉴定

1、  工具、方法:人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

2、  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玉器;

3、  局限性:器型极为简单或严重腐蚀、残件。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达到了,艺术却达不到,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则难。重要的是,美的艺术只有手法,没有方法,艺术达到一个界限不再能前进,这种界限或早已达到而不能再突破;并且这样一种技术也不能传达,而是每个人直接受之于天,因而人亡技绝。等待大自然再度赋予另一个人同样的才能。





    古玉辨伪四误区

   很多谈古玉鉴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鉴定方法。根据中国古玉出土的数量以及我们研究的水平,我们研究的范围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至汉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发现的数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出现,所以,下列老生常谈四点鉴定意见可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过一定的作用,随着作伪水平的提高,现已不适应现实需要,甚至已成误区,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参考断代而已。



(一)、造型辨伪。

有些资料很强调这一点,其实原始艺术出自于民间,历史上所有玉器的造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还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精湛的造型的艺术品特别难仿,这就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质、玉材辨伪。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在高仿品当中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玉材都很复杂,《山海经》记载玉的条目有二百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也常伴有其它不明产地的玉材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而是用当时流行的玉材,如和田、岫岩、南阳等玉材。玉材不可作辨伪依据。



(三)、纹饰辨伪。

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见第二件就说这是仿此制做。不要忘记,在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贵族墓葬里,我们只由政府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完整墓葬。由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还都散存于民间,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的、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各时期古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新的纹饰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当前以“纹饰”不能做辩伪依据,只能作为断代参考。

(四)、风格辨伪。

风格,即是每个时代、每个文化类型的“特征”;风格特点很容易仿制很多人一眼望见形制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伪品”。其实,不是形制超越时代局限所为的风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熟。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风格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被作伪者掌握。

其他还有:“以科学发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辨伪方法,仅能作参考而已。另外,无论哪一种鉴定方法,多属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作伪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鉴伪水平的提高,只要市场存在,而作伪的手段、方法就会无休止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鉴定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摸索,即多研究真品,更要勤研究不断出现的伪品,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理论文化的大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并不否定两者不能统一,相反,有着深厚的玉学理论,再结合实践,是能够发展成辨伪高级大家。但事实上,文物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进行研究,以致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大多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研究?是否经常去市场研究?接受市场实践检验,理论与实践统一。特别是鉴定伪古玉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没人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对待人和物,有些学者在某些文物领域的文物理论与文物研究确为大家,乃至大师,德高望重,但辨伪未必有同样水平,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门专业实践技术。

 

 

 

西周春秋玉璧

西周春秋玉璧,出现几种新的纹饰,其中以卧蚕纹最多见。此种纹饰有称卷云纹的,又有称谷纹的。美国哈拂大学研究中国古玉专家维尔教授,在长期研究周代玉器上的卧蚕纹饰时认为是兽头或龙头纹。这种纹饰到战国、汉代演化成排列规整的谷纹。实则谷纹是由商周时代的玉鸟、兽、鱼等纹饰逐渐演化形成的结果。人类玉器最初的纹饰构思是鸟、兽、鱼等象形纹饰琢刻到玉器上,后逐渐由阴文至阳文,又云头纹、卧蚕纹、谷纹、乳钉纹等。这种顺序从商至战汉玉器中可找到演化痕迹。此可备一说。但维尔认为六角形的蒲纹也是由兽头纹——蒲纹的演化形成的。笔者认为:实则这是一个误会,我们知道,古人在加工玉壁时其工序是剖片——切圆、钻孔——绘图案——按图案琢纹饰,再抛光。那么排列整齐的谷纹首先应是画出横斜交叉成六角形蒲纹线,再把线内的六角图案琢成现在的蒲纹,把蒲纹凹线琢深一些,并在六角形内画出谷纹,再把六角形边缘逐渐砣掉,最后琢成谷纹。这样整个谷纹的制做便完成了。古人绝不能在没有蒲纹线内的平面状态琢出谷纹,即使现代制作此类玉器,也仍按上述做法,因为有的谷纹卷尾很长,不会是在一条线上用管钻钻出圆圈后再琢谷纹,那样也很费工。况且有很多谷纹壁留有很深的蒲纹线,绝不是抛光所为。而且在壁的边缘等处常有半个谷纹,这是谷纹排列所致,非管钻排列形成。蒲纹的出现,应是技术风格走向简约、朴实的一种途径和艺术,或是古人在加工成谷纹过程中发现蒲纹也是一种美好的纹饰。有特色的,而加以保留。西周的玉璧形体较新石器、商为小,纹饰以卧蚕纹(卷云纹)为主,也有少量素面璧。此外单双阴线纹、龙纹、兽纹,也很常见。值得介绍的是源出新石器时代的由2~6块玉片组成的连璧和如六角、八角的多角形璧在后代中均有少量发现,龙山文化既有这种璧,笔者以为:连璧估计是受历年残璧修补所引发的产物,而非什么象征“六合”之意。六合思想的产生远晚于此璧。先物质后精神。估计璜也应是由残璧碎块而产生的。事实上:多角形璧是玉器制作初期阶段,没发明管钻之前,在初加工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后出于古人对美的追求,使之升华为几何形美的图案。原创的动机并非象有些艺术家那样认为:象征什么。很多造型艺术品的产生,是在受到制作过程中的某些现象而启发的,有的是偶然现象,有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望文生意。

这里有必要再探讨一下玉璧的起源与形状象征。一般认为玉璧起源于石斧,笔者不反对此观点,但古人认为璧圆象天为祭天而做。汉代郑玄解释为:“璧圆象天”。后人因袭此说,认为是由祭祀天而制作的形状。其实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就发现玉璧,器型很小,是用来佩带的,如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出土的玉璧类环等器型均小。是后来出于对祭祀的需要才发展成大型的玉壁,非为祭天而发明。关于圆形,非为天圆之说,古人原创的动机很简单,即是对美的追求,为佩带或显示尊贵之需,是仿制与他们生活密切接触的动物圆形器官或大量圆环形植物、瓜果等而制做,多数植物果壳、瓜果等的切开、断开面都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玉璧、玉环形的平面。自然物质是古人创作的思想源泉。甚至当代人某些创作也是如此。天地之说乃后人据玉壁形态而附说,神学思想出现以后,出于祭天的需要,人们自然会选择形态与古人视野天的形态相近的璧。这应是玉璧的产生功能的演化、后来学说所形成的依据。

 

春秋玉琥片状为多,玉虎身多呈张口、俯首、弓身、卷尾状。纹饰较繁复、也很精美、多为卷云纹,阴线剔地纹多见。此时玉琥仍多做佩饰用。

 
君子于玉比德

在我国自古就有“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君子又如何“比德于玉”呢?(《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大概是有关这个问题最全面的回答。
  “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这段话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一共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作了分析,虽未免玄了些,但它代表了古人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
  此外又有“五德”之说,也许是对上述认识的更为简要的概括。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廉而不技,洁也。”大意与《礼记》所载大同小异。
  玉不全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则君子必须佩带它,而且佩带以后,行走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走路时就势必温文尔雅,没有丝毫的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韵律、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看偷听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所以“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意思是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玉佩都会发出声音,因此“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今天,虽然德操以玉的风气大大淡化,佩玉者多数已说不出玉有那么多的道德内涵,但佩玉作为一种有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的象征,依然为一部分人所认同。特别是“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

 

 

 

 

新石器时代玉器鉴定要点:(一)

(古玉鉴定八大方法之一:工艺痕迹)

新石器时代玉器是最容易鉴定的高古玉。掌握新石器时代玉器鉴定的四个要点,会很快掌握新石器玉器的辩伪方法。因为新石器时代玉器是古器发展初期阶段,制做工艺原始。新石器初期,当时还没有发明砣机,更没有金属工具,工艺痕迹特征特殊、原始,不是当代能够容易掌握和仿制的,最重要的是有几个重要特征不能被造假者突破:即一、细加工痕迹,二、抛光痕迹,三、氧化特征,四、原始艺术水平。新石器玉器根据痕迹推测:开片应皮筋、绳索醮解玉砂据;细加工应用玉石料、骨头等中介物醮解玉砂研磨而成;抛光应用兽皮等醮解玉砂经揉、擦、磨等方法完成。解玉砂一般由比玉硬的石英、紫晶等石料捣碎加工而成的细砂。当时因工具、方法落后等因素的限制,制成一件玉器十分不易,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一年。所以,细加工由渐进缓慢进行,不会在圆雕器物上留下类似快速机器打磨而留下的“小平面”,即伪器圆雕面上不够十分圆润、光滑,而古代的细加工是一点一滴完成,不会在圆面留下有棱面的特征,也就是细加工的光滑问题。二是阴线是古人琢制时用解玉砂逐渐磨制而成,沟槽边棱圆润、光滑,不会出现尖锐棱面、蹦碴现象。蹦碴通常在铁器发明的战国以后才出现。常见蹦碴是钻孔时由管钻从一端钻至另一端即将穿透。捅破时留下的,开始钻的一端反而无蹦碴现象,此后的玉器的单向穿孔常有此现象。而对钻的孔则无蹦碴现象。由电动砣具进行的钻孔常在两端皆有小蹦碴现象。第二个是抛光问题,古代抛光进行缓慢,由于解玉砂的粗细不均,手工抛光方向不一致,玉器表面出现粗细不等、方向不一、长短不同的线条痕迹,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平面上或沟槽处的抛光痕方向较有一致性,除此皆同上。这种痕迹有的肉眼可看出,辨伪时需用10~20倍放大镜,因伪品特征需结合放大镜观察才能细致入微看得清楚。而现代工艺抛光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钢丝砣轮抛光,此法抛光痕迹特征是玉器表面线形痕迹疏密均等,方向一致、粗细、深浅均匀,无玻璃光现象。多观察伪品方能总结经验。另一种抛光用电动遥光、砂箱抛光法。此法抛光出来的玉器表面呈现出类似战国、汉代的“玻璃光”工艺,但放大镜下观察玉器表面、甚至沟槽处皆无古法抛光的线痕,类似瓷器表面。第三是氧化现象。由于新石器时代加工的玉器距今年代较远,最少也有四千多年。玉器在地下或裸露地表,经长期与空气或水土中其它物质接触,极大多数都有氧化、腐蚀现象,如良渚文化、凌家滩的玉器,几乎没有一件玉器表面是玉质晶莹、颜色新艳的。通常古玉器氧化的现象有轻微、稍重、重度、极重这四种。轻微氧化不太明显,在玉器尖角、棱角处常呈现白色或灰白色小斑点,平面也常见,这种白斑通常在玉器表面,虽入玉内但很浅,表面光泽无变化。稍重一点的氧化在玉器棱角处是大片灰白或白色类似鸡骨白现象,并深浅不等进入玉质内,平面或圆面呈现分布不均的局部泛白现象,但皆入玉机理内。氧化与没受氧化之间界限在放大镜下观察白色呈絮状,重要一点是:这种氧化斑点处的表面抛光痕、亮度与整个玉器表面是一致的,唯有受腐蚀或侵蚀形成的小孔洞、小斑点处看不到抛光痕。重度氧化就是整器被氧化(可能再加上腐蚀)呈鸡骨白状,强白灯光照射下,局部仍可见玉质、玉色,器型薄小的看不到玉质玉色。但用石灰烧制或酸性物质烧出的仿古玉上的白斑通常呈粉状、无光泽,放大镜下观察白斑呈凹陷状,原因是化学急速腐蚀而致,非氧化所致,此法用烧开的食醋一洗就会掉下白浆。氧化这种状况常伴有腐蚀形成的蚀孔、蚀斑现象,但这种氧化现象的玉器表面,仍保留当时细加工、抛光的工艺特征,表面线纹清楚、光润度依然如故,仍可按上述方法鉴定真伪。



新石器玉器鉴定要点:(二)

用火或其它化学物质做成的伪古玉表面光亮的常伴有牛毛纹状裂痕,或表面呈粉状,没有光泽。有的用强光照射,假白色呈薄薄的一层,象油漆一样均匀分布玉器表面,内里玉质非常清晰,氧化轻重非常一致。尖角处无过重现象,且少自然腐蚀形成的蚀孔蚀斑,即使有蚀斑也是通体划一状,是酸性化学物质所为。极重的氧化玉器表面呈粉末状,用铁器一刮即掉粉末,强光照射不透,表面因腐蚀等原因不见抛光痕,玉质玉色尽失,只能根据器型及艺术风格断代,做真伪鉴定靠肉眼及放大镜很难判断!除非用科技检测手段辨真伪。再者这种玉器从收藏、欣赏角度上已失去意义,价值不高,仅供科学研究之用。重要一点是伪造成这种玉器较少见,因氧化极重的玉器无大收藏价值,对造假者来说得不偿失。最后是艺术水平鉴定,古代玉器的艺术水平高的作品远非今人能够仿制,技术水平不代表艺术水平。艺术只有手法而无方法,这种技巧也不能传达。古人对玉的理解与造假者不同。具体体现在玉器图案呈现古拙、质朴的特点、线条极为优美流畅、形神兼备,不象仿品那样有形无神,线条迟钝、呆滞。艺术水平是最难以仿制的。

我们综合鉴宝节目中估价的现象,非象有些人指责过高,实际上反而有些估价过于保守,这些思想于我们长期的文物政策及传统的保守思想有关,无恙乎外国人说中国人是保守的。每次看鉴宝都会听到:“我们保守的说多少钱,实际更高一些、、、、、、”堂而惶之的保守观点历历在目,为什么我们不能现实一些,还是有什么顾虑?这些保守观点有厚今薄古的倾向,可能与文物法有关,对于古代重要文物更不敢估价,怕引来指责,而这些古代珍宝在出国展出时,在保险公司那里,价值就不再保守了,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象有些专家对远古玉器估价比不上明清玉器的估价。在其鉴宝节目中专家口口声声说一个战国圆雕玉人如何精美、如何贵重,结果只估价5万元,只相当于清代同类器物的价格。我们知道,圆雕玉人是汉代以前数量极少的玉雕作品,非王侯大墓不出,其公开材料不足30个,它代表着汉代以前最高的雕刻和造型艺术,具有巨大的文物价值,国内片状玉人在翰海两件都以27万元人民币成交!而相同的一件残玉舞人在美国旧金山则以27万美元成交!过高的估价在鉴宝中实在是太少,其中鉴宝节目中有一对汉代琉璃鹅形印章估价二百万元,许多人认为琉璃器定价太高,实际那两枚鹅形印为国内目前仅见品,而且中国古代琉璃极少,还没在国内拍卖行出现,其内在价值不可估量,何高之有?其清代琉璃器拍至百万元以上不乏显见。还有在鉴宝中出现徐州一收藏者当场捐献漆器给南京博物院的事,这又是鉴宝节目的一大功劳,这件漆器为汉代彩绘七子奁,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且数量极少的国宝级文物,然出于保守原因仅估五百万元,实际明清漆器拍卖二、三百万元很多,一千万元漆盒也有,况且汉代漆器在当时价值就很高,《盐铁论》谈:“一杯卷百人之功,一屏风万人之力。”当时漆与铜的价为1︰7,而且现在发掘一件铜器也没有一件漆器留下,完整出土远较铜器为少,漆画几成现在我们认识汉代唯一的人工绘画艺术,画像砖、画像石也只是雕刻、塑造艺术。因此,汉代彩绘七子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我国的文物是世界艺术宝库璀璨的奇葩,我国已熔于世界,正逐渐走向富强,我们应以实际行动珍视我们历经磨难、艰难保留下的世界遗产,对我国文物不应妄自菲薄,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应说我国文物定价高,而真正的文物价值高峰远远还没有到来,这一天不会太远。我们由衷的感谢鉴宝给我们带来收藏的时代信息。不要再说:“保守”啦,客观、公正才是人们的心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