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掇珠 少光 循环往复的回文诗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载,回文诗为道原所创,但今已失传。现在人们能见到的较早的回文诗,最著名的要属东晋前秦女作家苏蕙的《回文璇玑图》。诗共八百四十一字,题于一幅八尺见方的锦上,纵横往复,皆成章句。武则天的《璇玑图序》说是“题诗二百余首,”但后来有人细加寻绎,据说能得诗七千九百五十八首。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一般的回文诗则只能正读倒读,一首变二。据说一位佚名作者在广东某地一座观山古诗壁上,题了这样一首回文诗: 悠悠绿水傍林偎, 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 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 流溪远掉一蓬开。 此诗正读倒读,都是一首盎然成趣的写景诗:山上孤寺,山下绿水,林木相偎,明月高照;渔舟轻泛,仙鹤伴客。好一幅《山寺明月图》! 清代张奕光有一首《岳武穆王墓》回文诗: 今古垂芳遗庙立, 拜瞻空恨一秦奸。 森森柏树枝南向, 凛凛忠魂夜北看。 心赤负冤沉狱死, 草青埋骨痛碑残。 钦徽是日无家返, 深怨谗书封蜡丸。 作者凭吊岳武穆王墓,触景生诗。全诗不论正读倒读,都悲愤沉郁,痛恨奸臣、敬仰忠烈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少见的抒情性回文诗。因为一般的回文诗作者都视作回文诗为文字游戏,象这样对景抒怀,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作,是不容易用回文诗这种形式来表现的。由此也可见作者诗艺的高超娴熟了。 一字到底的诗 诗的语言,要求凝炼,生动而又丰富多彩。在短短一首诗里,如果同时出现某一个字或词好几次,总会显得干巴巴的,使人觉得词汇太贫乏了。但是,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技巧高超,运用得当,在一首诗里反复出现同一个字或词,却也能使人耳目一新。六朝梁诗人鲍泉,便有一首《奉和湘东王春日》的诗: 新莺始新归, 新蝶复新飞。 新花满新树, 新月丽新辉。 新光新气早, 新望新盈抱。 新水新绿浮, 新禽新听好。 新景自新还, 新叶复新攀。 新枝虽可结, 新愁讵解颜。 新思独氤氲, 新知不可闻。 新扇如新月, 新盖学新云。 新落连珠泪, 新点石榴裙。 全诗十八句,句句有“新”字,前十句及第十五、十六句甚至一句两“新”。虽然此诗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但在艺术形式上却给人以“花样翻新”之感,颇有情趣。 无独有偶。张子厚有一首《咏芭蕉》诗: 芭蕉心尽展新枝, 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 长随新叶起新知。 也是句句有“新”字。清代著名的大学术家钱大昕的名著《十驾斋养新录》的“养新”二字,便取自此诗。 一气呵成的顶针诗 顶针,也叫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连,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法。往往能收到流畅如行云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李白有一首《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便是顶针诗中的杰作: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不但有顶针格的诗,还有顶针格的小令。元人小令中有一首无名氏的《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 事到头来不自由, 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这支小令以自述口气,描写一个年青妇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由于在修辞上运用了“顶针格”,句与句之间联绵而下,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缠绵不断的满腔柔情。 以诗入诗的诗 我们知道,引用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古人的诗作里,我们常常看到诗人们引用前人的成句,以诗入诗。李白“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中的“澄江净如练”便是谢眺的名句。苏东坡《送张嘉州》诗: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 请君见月时登楼。 前两句便是引用李白的成句。白居易《赠杨秘书巨源》诗中有句云: 早闻“一箭取辽城”, 相识虽新旧有情。 “一箭取辽城”便是杨巨源的成句。 元好问《论诗绝句》: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晚枝。“ 招出退之山石句, 始知渠是女郎诗。 前两句引的是秦观的《晚春》诗。 双声叠韵诗 诗歌要有音乐美,使人听起来悦耳,读起来顺口。祖先们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了。早在《诗经》时代,他们就创造、使用了很多双声叠韵词(又叫联绵词)。双声,便是两字声母相同。如“辗转、参差、踌躇”等。叠韵,指的是两字的韵母相同,如“燕婉、窈窕、绸缪”等。有趣的是,不但有双声叠韵词,而且有双声叠韵的诗。我们知道,诗讲究平仄交错,抑扬顿挫。除了要求押韵之外,在平仄和对仗上还有严格的要求。要使整句、甚至整首的用字的声母或韵母都一样是相当难的,但还是有人作出来了。南北朝的著名诗人庾信便有一首《示封中录》的双声诗: 贵馆居金谷, 关扃隔稿街。 冀君见果顾, 郊间光景佳。 现在用普通话念起来,有些字念g声母,有些字念j声母,但在庾信的时代,它们全是念g声母的字。 今天看来,这些双声叠韵诗可借鉴之处并不多,内容贫乏是一方面,形式上也觉拗口拗舌。我们只能把它看作一种文字游戏,但诗人们熟练运用语音知识的高超技巧,却是可以学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