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狗的对联趣读 袁庆锋 唐代戴叔伦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先生带他外出游玩,来到一个叫白店的地方,遇到一只公鸡在柴垛上啼叫,先生顿生灵感,上联脱口而出: 白店白鸡啼白昼 此联巧妙地嵌了三个“白”字,戴叔伦边走边想下联,日落时来到一个叫黄村的地方,一只大黄狗蹿出来对他们狂吠,吓得先生连连后退,戴叔伦却乐了,手舞足蹈地念道: 黄村黄狗吠黄昏 明代作家邱浚,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读书时,有一天大雨倾盆,教室中有的座位漏雨,他与一富家子弟争抢不漏雨的座位,两人相持不下。先生说:“我有一联,能对出的坐好位置。”先生于是说道: 细雨肩头滴 富家子弟不能应对,邱浚朗声对道: 青云足下生 富人之子回家告诉了他的父亲。其父大怒,派人把邱浚叫来,气急败坏地喝道: 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而答: 焉知鱼不化为龙? 富人见他出口不凡,才华出众,也不敢放肆,只好作罢。 于谦幼年时,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在去学堂的路上,有一僧人看到他这副模样,开口戏道: 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谦随声而应: 狗嘴何曾出象牙 僧人看到于谦这样聪明伶俐,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抚着于谦的头呵呵大笑起来。 相传清初苏州有一叫韩慕庐的秀才在某家教私塾,这家主人常替韩上课以炫耀才学。有一次他教学生读《礼记》中《曲礼》一篇,竟将“临财毋苟得”念成“临财母狗得”。一饱学之士经过,觉得好笑,便取笑说: 礼记一书无母狗 韩慕庐一听,知道这是在讥讽私塾先生,于是朗声应出: 春秋三传有公羊 公羊为复姓,即指给《春秋》做注释的作者之一公羊高,另二位是左丘明和谷梁赤。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后来二人一经攀谈,相互引为知音。 乾隆年间,大学士李调元有一次从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酒店歇脚时,见墙上悬挂一副对联却只有上联: 黄狗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 店主告诉他,几个月前,有一书生早晨来店饮酒,见店外桥上有一黄狗行走,就随口吟出上联;但费尽心机,也写不出下联,故挂在这里,以求佳对。李调元思虑再三,终无中意之作,忽然几只乌鸦飞过来,落在门前雪地上跳跃觅食,他心中顿时开朗,赶紧索来纸笔,将下联一挥而就: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上下联对仗工整严谨,真是天衣无缝。 桂林有一名胜叫斗狗山。有一天一书生上山赏景,忽见山上山狗相斗,于是吟出上联: 斗狗山上山狗斗 此联为回文联,书生虽反复琢磨,下联终不可得,直到有一天他游历龙隐洞才恍然大悟: 龙隐洞中洞隐龙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时,有一次和同学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到先生告状,先生斥责学生,但无人承认偷桃。先生说:“我有一联,对出下联者,可以免罚。”先生出联曰: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出语不凡,极为高兴,于是学生全体免予处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