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生命的质量,是要经过生活的历练和文化的透析慢慢积淀而成。 追寻人类走过的演化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化是社会发展重要的媒介。从影响文明进步决定性因素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军事时代、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文化时代。每一个时代,总有一种力量跃居于人类创造世界力量的首位,毫不例外,进入文化时代后,一种力量以不可阻挡之势勃发而生,这种力量一直伴随着人类而存在,只不过一直从属于政治力和经济力,从未独立地发挥过作用,这种力量就是——文化力。 从20世纪末开始,文化力突然显得如此地位显赫,以至于政治力、经济力的发挥也要借助文化力才能达到目的,许多政治家、企业家也都不得不相信今后将由文化力来统治社会。直面这种格局,各级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等,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身的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同样会在文化的葱茏与萧条中,经历兴盛与衰败,它的正常运转同样需要文化的润滑与推动。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原意是指“耕作”、“教习”和“开化”的意思。在西方,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的著作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表述。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在中国,最早把“文”和“化”两个字联系起来的是《易经》,它提出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主张,意思是用儒家的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使社会变得文明而有秩序。现代生活中,文化既是一个使用最广泛的词之一,也是语义最为复杂的概念。人们张嘴就说:“茶文化”、“酒文化”、“网络文化”等等,但未必清楚它的确切意义。我们可以先从字面入手,从“文”和“化”两个层面来理解“文化”的意义。第一是“文”的层面,那么“文化”的意思就是“纹花”,文就是“纹”。“纹”首先是一个动词,也就是在皮肤上,在岩石上,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上刻画的动作,类似于纹身行为。它同时又是一个名词,即刻画动作留下的印痕和图案。“花”就是图案,也就是“花纹”,它就是“纹”这一动作的结果(考古学所发现的文化,几乎都是一些花纹和图案),是人类实践符号化的结果。当社会实践(纹、刻)留下的结果(纹,图案、花纹,符号)成为一个“社会事实”之后,就使社会与个人之间有了关联。个体通过对“花纹”或者“符号”的识读和关联性想象,认知到社会整体的意义,于是,就出现了“文化”第二层含义(即“化”的含义),也就是“教化”的“化”。这就是《易经》里所说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所谓“天文”即“天象”,也就是“自然之象”,它是宇宙造化留下的可见的“花纹”。所谓的“人文”,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留下的“花纹”、“符号”,也就是“文化”。“文”是一个生产实践的范畴,“化”是一个伦理教化的范畴,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社会实践的整体。 这样来看,文化就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生产、流通、和交换的全部社会过程,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基本的核心是价值观,并表现在各个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组织群体之中,虽然它具有明显的更侧重精神生产的特征,但是将文化理解为除了物质自然之外,我们人类社会的整个存在方式,亦不为过,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应当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如南齐王融《曲水诗序》所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狭义的文化应当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甚至说一个个体的人,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它承载着人类的社会信仰、民族传统、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时代的价值观等众多思想层面的追求。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不仅包括对道德的认识、道德的判断力、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与社会情感的增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主道德行为的提升等,同样也包括后期文化因素对其的成长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其客观因素的作用又有其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必须在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传承、创新和发展。只有围绕人类最需求的基本范畴,去弘扬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建立全新的文化模式,创造全新的文化理念,才能让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