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给海南留下了什么?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2-09-16
  • 苏轼有这样一种魔力:凡是愿意走近他的人,不管是谁,无一例外会被迷得神魂颠倒,无法自拔。这种现象从他成名到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延续,就算在当时的宋朝,宋神宗、哲宗以及苏东坡死后的几任皇帝:徽宗、高宗、孝宗无一不是其粉丝;在民间,凡是苏轼碰过的东西:一张纸、一支笔、一个方台、一座凉亭,都变成了众人争睹、争购的对象,甚至于波及到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巾、东坡墨……,甚至,当时还有因为迷恋东坡诗集冷落貌美如花,妻子不满,一气之下休妻的!
        本来不敢轻易谈苏轼,我一支拙笔无论如何也描绘不出这跨域时空的传奇人物,稍有不慎,定会引来无数口诛笔伐,不仅容易陷入“老生常谈”的境地,更容易“班门弄斧”。林语堂的《苏东坡转》、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及无数评论苏东坡的文章已经毫不吝啬将所能想象到的赞美之词给予了他。
        当我在儋州东坡书院时,心里犹如琴弦波动,久久不能平静;当听到很多人在争论“苏轼与李白谁写诗更好?”,“苏轼与杜甫谁更伟大?”、“苏轼书法绘画到底价值几何?”……我更感觉有些意见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如果只在乎苏轼的成就而忽视了其精神,已经舍本逐末,落入下乘了。
        基于此,在《海南温度》谈苏轼,无非在于两个原因:
        其一:苏轼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远远不是他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等方面的成就,而是他一生积极真诚的生活态度,他面对挫折的乐观,他追求自我的不懈努力,他善良崇高的品格!这在今天,在未来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追寻的。
        其二:苏轼在海南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个重要阶段,不管是海南对于苏轼,还是苏轼对于海南,相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坡精神在琼州得到了再次升华,我们更有理由把这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一、失意政客,却集大成与一身

  •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公元1037年1月生于眉州眉山,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71因为王安石变法,被外放任杭州通判,然后再贬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到湖州上任时因作诗被诬陷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苏轼改贬至汝州就任,长途跋涉、幼儿不幸夭折、且路费已尽,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神宗驾崩后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入京后升中书舍人、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因对腐败现象抨击,再次被贬至杭州,疏浚西湖,建成“苏堤”。
        1091年,苏轼再次被召回朝,不久又因为政见被贬值颍州。
        1094年6月,再次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接着再次被贬至惠阳。
        1097年,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1101年遇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御赐号文忠(公)。
        纵观苏轼的一生,其遭遇的坎坷、磨难的深重,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他从35岁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到60多岁离开海南,其大半生基本在流放的路上度过。从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来看,苏轼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从一个相当于国务院部长的职位最后贬至海南省的小官,“历典八州,行程万里。”也许在今天来看没什么,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其艰难和心酸却是难以描述的。  
  •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走进苏轼,你无法用词汇来准确描绘像他这样一个人,林语堂曾专门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是的,这些根本不可勾描出苏轼的全貌。
       他属于 “豪放派”代表,不然他怎么能写出“大江东起,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他的婉约风格的词又占了多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样名垂千古;
       他是严肃的而固执的,连续上书抨击时政从不妥协,一辈子外放从不后悔,但他又是脆弱的,多愁善感的,他哭过,失望过,绝望过;
       甚至,我们知道他的快乐和悲伤一样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催诗句,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宽慰,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有“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闲逸。 
  • 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

        苏轼代表了北宋文化的最高成就,是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全才。
        论文,与欧阳修合成“欧苏”,是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合称“苏门四学士”;
        论诗词,开创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风格诗词更占重要地位,《念奴娇》、《水调歌头》名垂千古,《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经典;
        论书法,自成一统,为“宋四家”之一,影响颇大。李纲、韩世忠、陆游、吴宽、张之洞均向其学习书法,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论画,在绘画上开辟清新隽永的文人画之风,米芾也对其敬佩不已,有“一灯分焰,照耀古今”之说,是“文湖州竹派”的领袖人物。
        可以说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难以找出与之匹敌的全才,曾有评价道:“苏轼就是上帝创造的一个绝版”。
  • 让人惊叹的,他还有很多“不务正业”的斐然成就

        水利专家:大修水利,抢救了因为黄河决口险些被淹的徐州;在杭州疏浚西湖,名传古今的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由此诞生;在惠州,引蒲涧滴水岩之水进广州城,解决百姓饮水;在海南,指导挖井,改变海南饮用溪水的习惯……
        烹饪专家:苏东坡是不折不扣的美食家和烹饪大师,其创造的菜谱流传至今的据说都还有二十多道!经过近千年的时间考验充分证明了其在饮食上的天赋,据说东坡肉在当时就风靡杭州成为名菜;东坡鱼可谓一绝,经苏轼手烧出来连黄庭坚也垂涎三尺;另外东坡汤、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凉粉、东坡羹……哪一个不是鼎鼎大名?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美食家,据说他还研制出一种好酒,取名为“真一酒”!
        医学家:苏东坡曾自己寻找草药,《苏沈良方》就是整理他和沈括的著作而成,内容达十五卷,在中国医学上是公认的权威。在杭州,为了防止瘟疫,他曾建立了一家“病坊”,派遣寺院的僧人进行管理,并且聘请医生坐诊,是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被百姓赞为“安乐坊”,很快在全国得到效仿。他还按照病人的病情轻重,分隔治疗,防止交叉传染。
        他还是第一个将佛理入诗的文人,他曾猜测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阴影,他也涉猎炼丹术,直到临去世之前,他还对寻求长生不死之药极感兴趣。他曾探索过晒太阳至饿的方法并记入文章,此外还有很多关于他在军事、建筑、语言学、音乐学、襌学等等方面的佚事传说。
        曾因为苏东坡而闻名天下的景观也不少,除了苏提春晓,黄州的“东坡赤壁”、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他的旷世情怀。

二、琼州谪居三年,苏东坡留下的生活印记

  • 被贬琼州,无比恶劣的生活环境

        1097年,60岁的苏轼遭遇到一生最恶毒的迫害——放逐到海南昌化军(今海南儋州),至1100年6月20日离琼,共在海南生活了近三年。
        历史上的海南岛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实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
        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儋州地处热带,毒蛇猛兽遍地皆是;最令人恐怖的还有瘴疠和疟疾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琼州府志》记载:“此地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其下,黎分生、熟。生黎居深山,性犷悍,不服王化。熟黎,性亦犷横,不问亲疏,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问”。《儋州志》记载:“盖地极炎热,而海风甚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荫翳,燥湿之气郁不能达,蒸而为云,停而在水,莫不有毒”、“风之寒者,侵入肌窍;气之浊者,吸入口鼻;水之毒者,灌于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几稀矣”。
        苏东坡到达后,昌化军使张中知道苏轼是一代文豪因此不敢怠慢,安排苏轼及幼子苏过“住官房,吃官粮”。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至雷州时,听说苏东坡住在昌化官舍,遂谴使渡海,逐出官舍(苏轼当时是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远谪儋州的),张中也因此受到处分。从此苏轼便开始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悲惨生活。
  • “桄榔庵”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

        尽管面对厄运,苏轼却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并与海南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黎族同胞在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为苏轼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其为“桄榔庵”。不仅如此当地百姓还为苏轼送来食物和粗布,供其饱肚御寒。每年腊月二十三是海南百姓的祭灶日,送灶神,他们在拜过神灵之后就把祭肉送给苏轼。正是因为有海南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苏东坡在海南才能过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当年苏轼居儋耳,当地民众多取咸滩积水饮用,以致常年患病。为解除民众疾苦,苏轼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饮用,疾病便少了,此后,远近乡亲民纷纷学苏轼挖井取水,一时挖井成风,改变了当地乡民饮用塘水习惯。后来人们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 改变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和生产习俗

        苏轼对海南风俗习惯的影响,最具特色的是对被贬地人民语言习惯的影响。苏轼在儋州,常接近劳苦大众,颇受爱戴。苏轼当时讲学用的语言是他的家长话——四川官话。同时他还带动当地的塾师用四川官话讲学,虽然苏轼当时的四川官话不等于现在的普通话,但却为后来儋州人用普通话授课,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这种口音在当地乃至省内少数年长的读书人流传持久广泛。
        苏轼居儋州时对当地人的迷信,民族关系,生产劳动习俗等都曾做过积极的影响。通过他的倡导,身体力行而改变了当地人的陋习。他居儋州时,海井冈山恶疾流行,而人民又缺少医药的知识,通常是通过迷信活动来治病。为改变当地人的这种陋习,苏轼对药物进行了研究,并为百姓开方治病,还曾专门向居住在广州城的王敏仲索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鼓,为民治病,自此以后,当地百姓纷纷种黑豆,后人称为“东坡黑豆”。
        苏轼不仅改变了海南人的生活习惯,还积极地改进了海南人的生产劳动习惯。苏轼在其著名《劝和农六首》诗中,苦口婆心,竭诚功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改变朝射夜逐”这种单纯狩猎的劳动习惯,革除恶习,重视农耕,改进工具戮垦荒种植发展水稻生产,这样就会“其福永久”。苏轼的这首《和劝农》诗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苏轼在海南,所进行的移风易欲活动,是取得一定成绩的。他北归过润州时,有人问他:“海南风土,情如何”?他回答:“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 推行文化教育,使“蛮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

        当然,作为诗人、文学家,苏轼在海南最大的成就是为当地培养大量的人才,也改变了海南的教育史。
        苏轼在海南期间,当地友人修建载酒堂作其讲学之所,苏轼就在这里,开始教书育人,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足迹!
        他在儋州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者姜唐佐和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符确,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苏轼获赦北归后,他的弟子连续不断的考上了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历史共出十二位进士,使“蛮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
        史书指出苏轼后“十余年文学彬彬,木异由浙“科目自隋莫胜于进士,琼在四榜连破天荒”自昔,邵学之制,则始于庆历,详于谆熙有自来矣。人物之盛,有宋时有杨誉苏门者焉,有声驰甲科者焉,亦有文坛乡帮者焉。”后人评价苏文忠公之谛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胜实自公启之。苏轼作为海南文化的启蒙者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标琼海之先声”的启迪诱发的重大贡献,在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从此,海南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海南人民开始走上了“遥从海外数中原”的新时代!
  •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1100年正月,哲宗驾崩,徽宗即位。朝廷按例大赦天下。这年五月,63岁的老诗人终于熬到了离开海南岛的日子!他的心情是十分愉悦的。但是,真的就要离开这些共同生活了三年的海南百姓,老诗人又是恋恋不舍的。
        在海南生活三年,苏轼把这里当成了他一生最奇绝的最难以割舍的生命历程。
        苏轼离开海南时,送行的海南人民和学生把他送到了即将远行的船边,面对着这些送别的亲人,苏轼热泪盈眶。在那一刻,含泪的苏轼和送行的每一个人都握手告别,他知道,这一面,就是人生中的最后一面,他在63岁的高龄一旦离开海南后,他不可能再次回到海南。
        然后,苏轼流泪上船,他不再回首,他担心一旦回头,他就离不开海南了。于是,他写下著名的《六月二十日渡海》一诗,以别海南: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日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1101年,北归途中,苏轼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
        苏轼走了,但他让人惊叹的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依然在向后人述说着他在海南的人生传奇。同时,也在告诉着后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海南岛。

三、苏东坡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

  • 面对绝境苦中作乐自我调节,绝不长时间让自己呆在情绪的低谷

        苏轼被贬到海南之时,海南当时是什么情况?当然与现在的度假天堂相差太远,古人描述到:“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自古很多流放海南的都死在了路途。而当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岁,生还机会渺茫,他不仅落泪还带着棺木出发,可见其悲壮。
        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人生的绝境,每个人都有低谷,苏轼也不例外。但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在于:智者能很快调整,而愚者放任自己堕落。
        苏轼无疑是智者,他很快摆脱了悲观,在琼州找到了快乐。他住的那所小旧房子,“秋雨一来,房顶就漏,所以夜里苏轼得把床东移西移……一次苏轼看见好多白蚁死在他的床上。”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你看,他盘点了一堆想要却没有的东西之后,还是庆幸了一把——没有瘴气,其中快乐,跃然纸上。
        儋州“东坡书院”有副其戴笠着屐雕像源于一个故事:苏东坡穿着斗笠木屐回家,一路上乘着酒意吟起诗来:“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走到半路,几个黎族少年看着他戴笠穿屐蹒跚雨中,便跟在后面做怪模样,逗得东坡放声呤道:“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 ,其自娱自乐的心境,让人莞尔。
        苏轼在海南条件是艰苦的,但他认真面对并且接受了,还找到了其中的意义: “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可见一斑。
         其实说起来,苏轼曾在国家最高权力中心担任要职,在海南竟然只是一个小“秘书”,其中的落差巨大,他肯定也苦闷过。而历史上因为挫折郁郁而终之人不少,贾谊、王安石、李商隐、杜牧无不如此,前文提到的章惇也一样,一次打击流放就直接“郁郁而终”,相比之下,一生悲苦流离的苏轼,其自我调节的乐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
  • 利用逆境磨砺自己,永不放弃追求卓越

        苏轼是位博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儒释道百家,工程农学,医学炼丹,可谓无所不精,整一个百科全书,万能全才,无不让人佩服,但苏轼的全才基于他永不懈怠的学习与努力,特别利用逆境达到升华。
        苏轼第一次艺术脱胎换骨就在其被贬的黄州,名垂千古的赤壁怀古就在那时诞生。而在流放黄州之前他的水平与父亲弟弟相差无几,但黄州之后,苏轼已开始超过了他们了。随着苏轼再次被流放被贬,其成就也越来越巨大,可以说,苏轼才是践行了那句“越磨砺,越光芒”。
        苏轼在海南的著作不仅质优量丰。而且,这些著作是苏轼在海南饥寒交迫、纸墨缺乏、意欲“焚笔砚断作诗”的恶劣环境下完成的,这让人感奋和崇敬,也是苏轼取得全方面成就的原因。
        可以说苏轼正是利用了逆境来成就了自己,给逆境中的人树立了榜样。
  • 伟大人格,从不违背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王国维曾赞叹“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未之有也。”能得到王国维这位大师如此高的评价足能说明一切,其实在这四位之后还有位王国维的好友能得到这个殊荣,这就是“教授中的教授”、“三百年出一人”的陈寅恪。
        苏轼的人格在于哪里?在于他从不背叛自己的坚定信仰可。其实苏轼傻吗?没人敢这么看,但为什么他一直宁愿一生流放也不丝毫妥协阿谀奉承当权者?当新党变法之时,苏轼似乎站在了旧党一边,当旧党得势之时,苏轼同样与他们格格不入,是苏东坡自命清高吗?不是,因为苏轼根本没有站在利益,站在集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有自己的主见和理想,他想为百姓做好事,他不能容忍腐败,他希望官员能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这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原因,为此他也付出了一辈子的代价。
        他明知道有被杀的危险还一再地冒死上谏犯颜上表,只要是一见弊政便“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他上表乞钱救民,上书求太后宽免贫民的欠债,一有朝廷与百姓争利益的事就急赤白脸地大声抗争……但他如此的孤独,在给孔仲臣的信中,头发斑白的他仰天长叹:“呜呼,谁能稍助我者乎!”,其人格气节令人动容。
         苏轼一生都没违背自己的信仰,每次被贬,他总坦然背上背包默默流浪,到一个地方仍然苦中作乐,仍然竭尽全力关心民间疾苦,林语堂称他为:“百姓之友”,他每到一处修水利,建医馆,与百姓打成一片,而且“政绩斐然”。
        一辈子都在做官之人,竟然时常穷困潦倒。你能想象他曾经几进帝都权力中心,官至国家核心高层吗?你能想象他在帝都:“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吗?
        正如王国维所说,就算他在文学上毫无成就,他的人格也会名传千古的! 
        苏轼的人格精神为什么没被足够重视?一方面是苏轼的乐观掩盖了他悲惨的遭遇,隐藏了他为信仰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的大众随性,他太平易近人,他太真实,喜怒哀乐尽显,同那些印象中或铁骨铮铮或浩气凛然的形象相距太远。
        而海南,作为苏轼人生最后一个重要驿站,苏轼是第一个传播大众文化火种的巨匠,其人格影响也能在海南看到其踪迹:比如铁骨铮铮的海瑞,比如清正廉明的王弘诲,比如笔耕不辍的丘浚……,都能找到他们丝丝相似的影子。
  •     苏轼被贬海南,实在是海南人的荣幸;而海南以博大胸怀容留和宽慰苏轼,则是苏轼不幸中的万幸。苏轼在海南的经历,让我们感觉到,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孤岛,但是如何坚信可以走出孤岛,则是生活的人们必须具有的良好心态。正如苏轼在《在儋耳书》所述,蝼蚁都可以做到,何况人乎?
        总揽东坡先生的一生,尽管他历经仕途的坎坷和磨难,仍始终保持着对国家、人民和文化的一种使命感。他心胸坦荡,立身处世,自有本末,绝不会以一己之私或政治好恶而趋炎附势,不管他身处何等险恶和艰苦的环境都能从容相对,乐观豁达,在他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士大夫的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诚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言:“即使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东坡用自己的一生为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精神将和他辉煌的诗词一样,彪炳青史,永存人间!


        注:《海南温度》是天涯社区网友原创首发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名字,文章纯属网友个人见解,不代表站方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