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帖]收藏爱好者与收藏心理分析

 苏西的玫瑰家园 2012-09-16

收藏爱好者与收藏心理分析

 

(一)收藏的主体

  收藏的主体指收藏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包括收藏爱好者、收藏家和收藏组织等,是收藏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古往今来,参与或喜爱收藏的人不计其数。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各种收藏爱好者的总人数已达5亿之众。如此庞大的收藏者队伍便是本章所要叙述和探究的内容。

(二)收藏爱好者

  收藏自其产生时起便拥有众多的爱好者。

  远古的人们多出于实用功利性、巫术文化及审美和兴趣而收藏,创造、收藏成为原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私有制社会出现以后,收藏的经济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宗教的原因和标识社会地位的目的使收藏为王公贵族、富商巨贾和文人雅士所把持。历代还有不少学者、专家为探索人类的各种奥秘而收藏。到近代、现代社会,喜爱收藏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席卷世界的收藏热影响下,收藏爱好者的人数之多达到前所未有之规模。

  中国自本世纪八十年代起,收藏爱好者人数急剧增长。无论城镇或乡村、沿海城市或偏远山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具有何等文化水平,也无论其年龄、性别,都遍布着收藏爱好者。北京市总工会曾深入到10个中型企业作过2000人的抽样调查,发现喜爱收藏的竟达60%。上海有一条里弄,40户居民中,热衷收藏的有23户,且种类不一。还有军队、学校,都有不可计数的收藏迷。

  由于收藏爱好者人数众多,分布面广,其文化素养和价值观也有很大差异。有人将众多的收藏迷分为三大类型:

初级型--对收藏开始发生兴趣,有人出于好玩,有人为了欣赏,一般性地收集了一些藏品;

中级型--收藏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已从事收藏多年,但是只停留在不断地“收”,不断地“藏”,不懂得研究其中的学问;

高级型--从收藏家跃为专家、学者,善于把收藏品作为研究资料,从中理出发展沿革,钻研学问,写出论文、专著。

  三者中的前两者,即初级型、中级型均属收藏爱好者的范围。陈宝定先生也曾分析过业余收藏的三种形态:

一是占有型,象蚂蚁,单只收集;

二是发挥型,象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吐丝;

三是成才型,象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收藏爱好者便多属于这其中的占有型和发挥型。

  上述这两种分类实际概括出了收藏爱好者的特点,即多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只收藏而不研究。但收藏爱好者与高级型或成才型的收藏家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收藏家一般也经历过初、中级阶段,成才型是发挥型的必然结果。

  收藏爱好者一般热情、勤奋。他们有的视收藏为一种消遣、寄托,也有的是随大流试着收藏,并逐渐对它发生兴趣,以此为乐。他们在整个收藏者人数占绝对多数。也正由于他们所占的比重大,因此成为收藏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收藏水平的高低及其发展趋势,将对整个民间收藏事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上层次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嗜好多与其工作或职业有关,并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如搞美术的收藏字画、火花,搞音乐的收藏乐谱、唱片、磁带、广播节目睛,搞装璜设计的收藏烟标、酒标、糖纸,搞民间工艺的收藏范围就更广了。对于这些人来说,收藏本身并不是目的,对某类物品的偏好和由此产生的占有欲使他们不断地收集和赏玩收藏品,他们的收藏还表现出随意性较大的特点。

  收藏爱好者中青年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往往还没有完全定型,很需要进行必要的组织或引导。目前各地相继成立的收藏协会和联谊组织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单位或社会组织办的收藏展览也很容易鼓起他们的热情。只要发挥好集体的组织、引导作用,这些约占收藏者队伍近70%的收藏家后备军,将对民间收藏事业的繁荣起积极推动作用。

二、收藏家

  “家”指经营某种行业,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技能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仅依据“家”字本身的含义,收藏家即非指一般收藏爱好者,而应具备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说,收藏家应达到以下标准:

1、拥有一定数量的或珍贵的收藏品。

  这是一个收藏家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到底拥有多少数量的收藏品才能达到收藏家的水平,这应针对不同的收藏品而区别对待。比如邮,票商标、票券类的收藏品,其数量要求较大。如世界业余收藏家协会中的烟标分会规定,收藏品在5万种以上的收藏家方可成为该会的正式会员。而对某些收藏品来说,则都难收集到上万件或上千件。因此确定藏品数量的标准应根据收集的难易程度而定。如大众性的收藏项目,如邮票、火花、烟标、明信片等,一般人均能收藏到上千种,故其标准可定得高一些。当然数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古代的钱币收藏家受各种条件限制,能收藏上百种钱币非属易事。而现代的钱收藏爱好者收藏几百种钱币是很平常的事。因此确定藏品的数量标准必须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以收藏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为界限。

  藏品的数量不是衡量收藏家的绝对标准,还应看藏品本身的价值,其收藏的难易程度。另外有些人的藏品可能距一般的标准数有较大差距,但藏品却极其珍贵、难得,足以抵偿其藏品数量不足之缺憾。

2、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郑逸梅在《人物与集藏》一书前言中指出:“收藏”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资历,二是有鉴赏力,缺一不可,鉴赏能力对文物、古钱币收藏家尤为重要。很多收藏家以其出色的鉴赏能力而名声远扬,甚至一些人购买收藏品时要求必须有这些收藏、鉴赏家的鉴别印章。鉴别是一门比较艰深的学问,需要在长期的收藏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总结,具备与本类收藏品相关的各种知识。由于现代伪造收藏品的技术复杂、先进,致使再高明的鉴赏家也难免在鉴别藏品时出现差误,故此标准在鉴别能力前加上“一定的”限定语,指应具备基本的或相关的鉴别能力,而非完全的或尽善尽美的鉴别能力。

3、对自己的收藏品进入深入研究或创新。

  收藏家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并能对自己的藏品进行充分研究和利用。只“收”不过是个采购员,只“藏”不过是个保管员。只有把收藏品当作研究资料,深入分析,寻找规律,有所总结或发现时,才能成为高级型或成才型的收藏家。收藏家一般都比较重视对自己藏品的研究和利用。如古代家具收藏家王世襄和他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收藏家王树村和他有关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各种著述,鞋饰收藏家骆崇骐和他的研究成果《中国鞋饰文化》,饶贵祥和他的《***像章研究》,等等。收藏家对收藏品进行研究,或者从纵的方面研究其发展历史,或者从横的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探讨。其研究虽然立足于收藏品,但又不是完全囿于收藏,需要作大量的研究分析工作。因为这是一种较更高层次的工作,所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有些收藏家不仅对收藏品进行系统研究,还善于对收藏品进行大胆创新以保存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难度相对来说更大一些。如戏装收藏家包畹蓉幼嗜京戏。在他的“舞台梦”破灭后,便把自己对京戏的一腔热忱转向对戏装的研究、制作和收藏上。他的收藏方式与众不同,要在藏品上实现他对戏装改革的理想。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创造出杨贵妃穿的女蟒、“霍小玉”系列、“霸王别姬”系列、“天女散花”系列等富有新意的精品。此外如船模收藏家徐滨杰,以制作和收藏紫砂壶而闻名海外的许四海,“风筝世家”哈亦琦等等,其制作和收藏的收藏品对社会经济、文化均有一定贡献。

4、有一定的资历。

  资历指资格和经历。收藏家在同类收藏者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并有较长的收藏经历,为收藏者所尊崇或认可。一般来说,搞收藏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对于收藏家来说,每一件收藏品无不凝聚着其心血和甘苦。也许正是通过这种艰难的觅取和等待过程,逐渐增大了收藏品在收藏家心目中的价值。这一标准使收藏家与一些富商巨贾的收藏方式有显著区别。富豪也可以拥有很多的收藏品,他们所大量购买的收藏品充其量是一种保值或附庸风雅,是金钱的汇集,而非精力与心血的凝聚。至于收藏的经历应当多长,统一的标准也较难确定,应根据不同的收藏项目及其难易程度,并结合上述几项标准综合确定。

  除上述条件外,还有如在该收藏领域具有专门而又广博的知识,熟悉该项收藏的历史与现状,精通该藏品的整理、保管方法等。而且上述各项标准相互之是不能截然分开。如某些收藏家在上述标准中有一、两项比较薄弱,而在其它却具有显著优势,也得到众多收藏者的认可,应认为基本符合收藏家的标准。

  还有某些收藏者已被国际收藏组织吸收为正式会员,或者其收藏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虽然在上述标准中也有不完全符合之处,也可列为收藏家之列。

  除了收藏家之外,还有收藏活动家。尽管他们自己不收藏或收藏成绩不是很突出,但他们却为民间收藏活动的普及和发展尽心尽力。在某些收藏组织中,均不乏收藏活动家。至于有关他们的标准或条件,还有待于今后总结。

三、收藏团体

  收藏团体指收藏者在同一规范与目标的吸引下协同活动的一种组织。

  目前,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甚至企业、学校都有收藏团体存在,如各种收藏联谊会或协会。有些收藏团体下还分设各种收藏团体,如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下设有报纸收藏分会、钟表分会、月票花分会、书画金石分会等。收藏团体在组织、引导民间收藏活动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收藏团体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收藏团体需根据一定的审批手续而建立,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顾问、会员、工作人员等组成,具有法人资格,其各项活动均应符合其章程的规定。非正式收藏团体包括收藏协会的筹备组织与一些兴趣小组,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它们逐渐向正式团体过渡或发展。

  由于收藏团体除一些由企业、工会等组织筹办外,一般多为民间性机构,且多存在着经费紧张、活动场地窄小、人员不易集中等困难,甚至有些刊物不能定期出版发行。因此它在组织、引导收藏者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目前,收藏热在我国城乡已广泛普及,但尚未有一个全国性的综合性民间收藏组织,也没有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收藏刊物,各地的收藏团体缺乏模向联系和长远发展规划。如何使收藏团体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

四、收藏观与收藏家品德

  收藏观指对收藏的看法和态度,它受收藏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

  有的属于自私占有型。唐太宗收藏到大量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唯缺传说中最精彩的《兰亭序》。后久经打探,得知《兰亭序》珍藏在越洲(今绍兴)永钦寺主持辩才手里。唐太宗3次将辩才召进长安,愿出重赏要它献出《兰亭序》。辩才一直推说此件书法真迹早已在战乱中遗失,不知下落。唐太宗思忖再三,召见了监察御史萧翼。萧翼乔装打扮,变成一名穷书生,住进了辩才和尚的寺院,与辩才谈经论道,结为密友,终于从辩才口中套出了《兰亭序》真本的秘藏之处,随后趁机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在他病重之际,叮嘱太子道:“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同去也”。李治遵从父命,用玉匣装着《兰亭序》埋于昭陵之中。在封建帝王看来,任何人类文化珍宝都是其私有财产,应由其自由支配、赏玩,甚至死后也不能让他人拥有。

  有的属于商业投机型。收藏对于有些人是一种绝好的投机生意,是财产保值与升值的绝招。富商巨贾可以一次把一个流派或一个画家的作品全部购买囤积,然后大肆鼓吹,激起人们的收藏欲望,再高价售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一涨再涨,已高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然而仍有许多富翁热衷于拍卖行中的名画争夺战。一位富翁把他的收藏观说得非常明白:“因为艺术品是一种可增值的证券,也是一种可以大量逃税的商品”。在资本主义国家,当子女继承父母的股票、房产时,更改所有者的姓名,必须缴纳可观的税款,而艺术品用不着办理什么继承手续。谁持有它,谁就是物主。名画在西方社会不断升值,其中的奥妙或许就在于此。不过,这些名家大都是在画家故世之后才开始升值的。否则大笔的金钱就会流到画家的口袋之中。

  有的属于文化建设型。鲁迅酷爱木刻艺术,收藏了许多国外木刻。在他自费印刷的《凯绥.珂勒支版画选集》的版权页上,印了“有人翻印,功德无量”八个大字。他寄希望于“有人翻印”而把这些艺术珍品保存下去、广泛传播。其它如林伯渠、张伯驹、邓拓等许多老前辈都用其切实行动反映了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收藏观。

  收藏者应当树立正确的收藏观,概括起来应为:

  爱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做贡献,不做金钱的奴隶。当代许许多多收藏者都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爱国华侨周锐在庆祝他旅居美国旧金山60周年之际,把他珍藏的10件古瓷器捐献给上海博物馆。以制作和收藏紫砂壶而闻名海内外的许四海,其收藏品中有一把清代制壶名师邵大亨的杰作“大亨壶”。一位外国人欲出7万美元购买。许四海却婉言笑道:“这是中国人的宝贝,我收藏它并不是为了出售,你就是出100万美元我也不会动心。”许多收藏者都如同许四海一样,他们把目光更多地放在收藏品的文化价值上,而非看重其经济效益。

  收藏家的品德中,毅力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把人的动作分为随意和不随意两种,毅力是“指向一定目的”坚持行动的能力。收藏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其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困难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两种。前者指主观愿望的干扰,后者指外界的障碍。毅力就是同内部与外部困难作不懈斗争的坚持能力。在从事收藏活动中,要有克服障碍的顽强精神,不怕挫折的坚韧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凡成绩斐然的收藏家,无一不是耗费了几十年心血才终成宏业。齐全的藏品,靠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而每一件藏品都无不凝聚着收藏者的心血和精力。专一、坚持、严格,成为收藏者磨练其毅力的必德信念。

  收藏者还应具备收藏行业的道德。19814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发了《文物工作人员守则十条》,即是全国文物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法幻,也是文物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如其中规定有:

爱护文物,要像战士爱护武器一样,千方百计,确保文物不受损伤;

严禁将文物化公为私,监守自盗;

严禁将国家文物作为礼品赠送任何人(包括上级领导);

对私人向文博单位出售的文物,严禁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亲友收购;

严禁倒卖文物,从中得利的活动;

严禁将国家收藏的文物,出借给个人。

  此外,在具体的文物工作中,如文物修复、复制、鉴定、观赏、研究和陈列,以及发掘、征集和保管中,也都有相应的职责和道德。

  叶永烈在《业余新浪潮--收藏热》中指出收藏家的道德应包括以下几点:

热爱祖国,为祖国保护珍贵文物--收藏家收藏古画、古玩这些珍宝,是为祖国保存文化遗产。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坚决杜绝珍宝外流。在收藏家心中,祖高于一切。

同行相亲,互相帮助--要互通信息,切磋技艺,真诚相待。鼓励竞争,但反对勾心斗角。

平等交换,互通有无--收集离不开交换,交换收藏品的原则是平等互利。要提倡发扬风格,助人为乐。切莫囤积居奇,待价而沽。

反对投机倒把,反对伪造赝品--收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投机倒把,伪造赝品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相容的,应予坚决反对。严重的,予以法律制裁。

以收藏为桥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我国收藏家与外国收藏家打交道,要注意维护祖国尊严。要以收藏为桥梁,加强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还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与收藏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人本身并不收藏。如夏鼐是著名考古学家,成天同古瓷、古钱、古玩、古画打交道,然而在他家中却不收藏一件古董。我国几位著名邮票设计师,虽然非常热心于民间收藏活动,但却不集邮。其原因可用一句古话作答复:“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只有这样品德高尚、人格卓绝的人,才会成为优秀和出色的收藏家。

五、收藏心理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主要形成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自觉能动性。所以人的心理又称为人的意识,下面我们着重介绍几种与收藏有关的心理。

(一)收藏动机

  收藏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收藏活动的原动力,它使个体得以发动和维持特定的收藏行为,并使收藏活动指向一定的方向和目标。

  有人依据动机产生的主要来源,将其分为内在条件即需要和外在条件即刺激。外在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如不少人的收藏行为起因于随大流和保值、赚钱的心理。由于这种收藏行为不是基于内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很难理解收藏的真正价值,其收藏行动也不会持久。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一种需要都可能产生一定的收藏动机。如为满足生存的需要,可能会储藏一定的食物;为满足安全的需要,可制造和搜集一些防身器具;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可能会保留着一些纪念物品;相属的需要更是群体性收藏的主要起因;收藏也成为显示人的社会地位或得到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般人在自觉地实施具体的收藏活动之前,必然明确地意识到进行这一行动的原因和预期达到的目的。如不少人从事收藏是为了保存民族文化,或专为怡情养性。但也有潜意识的收藏动机,即某些动机所促成的行动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其原因或目的。一些收藏者能追溯自己的早期收藏行为,但却回忆不起当时的收藏原因或目的。除了有意识地进行收藏行为的收藏者以外,也有些人不具备明确的收藏意识。人有时还会产生复杂多样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收藏动机。通过动机的斗争,使其中一种占优势后才能确定收藏的目标。

(二)收藏兴趣

  收藏兴趣指积极从事收藏活动或探究收藏品的意识倾象。有兴趣的事物,一般必须是比较熟悉,并能提供新经验,对未知作出回答或使正在从事的活动获得进展的客体。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它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有人将兴趣和爱好分为五种,即:艺术型,如集邮、藏画、搜古董、采标本等;体育型,如打球、登山、游泳、奕棋等;消遣型,如种花、养鸟、逛公园、看电影、打扑克等;实用型,如烹调、绣花、做家具等;知识型,如读书、看报等。我们先不论这种分类是否科学,但每一类都能与收藏行为联系起来。艺术型的不用多说,几乎都与收藏有关;体育型的,有人搜集乒乓球、橄榄球、曲棍或棋谱;消遣型的可搜集盆景、门券、影剧说明书、戏单等;实用型的收集菜谱、绣片;知识型的藏书、集报等,几乎都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找出相关的收藏种类。

  兴趣有广泛和狭隘、积极和消积的差异。心理学家普遍地认为,有重要的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总是研究过他们专门研究科目之外的人,总是兴趣很广泛的人。

  在广泛的兴趣基础上,要有一个中心兴趣,收藏也莫不如此。多方面的兴趣只有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才是一种良好的兴趣品质。因为中心兴趣能使人获得某个方面的深邃知识,形成一个人的知识核心,这是人们专事收藏活动和发展特殊的收藏才能不可缺乏的条件。

  兴趣发展到一定程度表现为爱好、嗜好甚至痴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更有所谓“不痴难收藏”、“痴迷成才”的说法。古人所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实际上均是指兴趣高度集中稳定发展的结果。

  很多人仅把收藏停留在兴趣上,等到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的积累,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时才开始发展嗜好。然而也有一些人感到自己的工作很紧张或厌倦,甚至处处受挫折,因此就发展种种嗜好以资补偿。一般说来,智力高的比智力低的人有较多的嗜好,事业上成功的人比不成功的人有较多非职业性的爱好。不能把兴趣、时间和精力完全沉醉于工作的人,嗜好是一种很好的代偿;对于那些沉醉于工作的人,嗜好是一种很好代偿;对于那些沉醉于工作的人来说,嗜好是一项使人身心得到轻松的积极休息。嗜好的利弊主要取决于收藏者的自制力,是玩物丧志或玩物明志,关键也在于此。

  兴趣的持久、稳定发展,使人能获得系统而丰富的知识,也利于在收藏上成才。而见异思迁,兴趣多变,则是一种消积的兴趣品质。

(三)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人类收藏行为强烈的动机之一。人类早期的很多学习多是由于他们具备好奇的动机,这无疑是灵长类动物获得生存的原因。类似于人类幼年时期的儿童,很早就开始探查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新奇事物总是特别敏感,而且总想占为己有。

  不仅人类,某些动物也具有好奇心,并进行“收藏”:喜鹊和乌鸦喜爱收集漂亮的石子、贝壳和带光泽的瓷器碎片,有时人们放在窗台上的钮扣、金币、手表和眼镜等物品也会被它们衔走,珍藏在安全的地方,如果其它鸟儿发现了这些“宝贝”,它们就很快将藏品转移。鸵鸟常常为了收藏物品而献出生命,它非常珍爱自己的收藏品,总是怕别的动物会来抢夺,于是把物品吞入自己腹内,因而造成胃肠穿孔而死于非命。在北美的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生长着一种最善收集化石的“收藏家”--红蚁,它们常把石头、化石牙齿和骨头之类的硬东西拖回它们的蚁冢,古生物学家抄袭红蚁蚁冢,一天内所发现的化石往往是一支收集队伍在一年内也难以取得的。

  动物具有的这种收藏天才,是由于本能还是猎奇心,只能由动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来回答了。但这对探究人类的猎奇心理会有所启迪。人们在显示自我价值时,往往会标新立异,以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不仅实现了收藏者的好奇心,也满足了社会的好奇心,以致世界奇藏层出不穷。

(四)性格与收藏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最鲜明、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心理特征,表现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正直或阴险,诚实或虚伪,节俭或浮华,谦虚或傲慢,勇敢或怯懦,这些性格特征均可在个人的收藏活动中体现出来。同时,从一个人所收藏的东西中,也可以对其获得许多认识,或窥见其个性。

 

  例如:邮票或钱币收藏者,他们在花费上较保守,做事谨慎,避免冒险。较注重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注重形象。书籍、报刊收藏者,一般头脑灵活,爱思考,好奇心极大。他们以为躲起来读读书,听听音乐,胜于交际应酬。喜欢收藏服饰的人,大都爱打扮,性格外向,喜欢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很留意自己给人的印象。照片、明信片、贺信、旧信的收藏者,常常爱怀旧或叙旧,喜欢聚会、畅谈。石块、贝壳和自然物品的收藏者,多是有勇气、大胆的探险家和冒险家,喜欢到各地旅行,心胸开阔。动物玩具和洋娃娃的收藏者,多比较安分守己,喜欢过宁静、舒适的生活。绳、橡筋圈和纸袋收藏者,多较节俭,有独立性,自给自足不依赖他人,生活较刻板,为人忠诚。

  当然,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又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很难以一概全。但收藏心理学确是一个极为有趣而又有待开发的新领域。

收藏心理析

收藏者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能直接影响收藏水准。因此,研究收藏人心理活动的收藏心理学将是一门前景诱人的学科。事实上,人们在大量的收藏实践中,已经发现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收藏心理现象,虽然它们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但通过透视和分析,对端正收藏动机,树立正确的收藏观,处理收藏心理危机,增进收藏者心身健康,甚至延年益寿都是大有益处的。

  一、兴趣心理。也可称好奇心理。可以说绝大多数收藏人的第一次收藏体验,都是由于好奇或趣味引起的。尽管有许多偶然性,但一旦有了兴趣,尝到甜头,就往往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印象永不灭。第一次成功最难忘。若干年以后,当他们回想第一次收藏的经历,总会激动不已。有句名言说得好,兴趣就是老师。所以在兴趣心理的引诱下,许多收藏者往往无师自通,并且步步引向深入,直至难以自拔。

  二、怀旧心理。有些老年收藏者开始收藏活动,并非目的性很明确,往往是出于怀旧。诸如爷爷的大烟斗,祖母的碧玉簪,老外婆的绣花鞋,父母亲那泛黄了的结婚证。见物思情,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将这些身边之物收藏起来,这不是简单的收藏,而是收藏了一份亲情,一段情缘。又如对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时期物品的收藏,是对过去亲身经历的那段社会史的一种追忆和怀念。这种怀旧情结大多是收藏一些典型的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三、保值(增值)心理。要说搞收藏完全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是不客观的。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收藏家也是精明的投资家。众所周知,艺术品收藏是较房地产、股票有更高回报率的投资活动,古往今来,古董商、古玩店都是利润丰厚的行业。在商品社会中,收藏人的收藏活动,大多受着保值、增值心理的支配,这是正常的,但也不是惟一的,构成收藏动机的心理因素可能是多元的,但无论如何,保值、增值心理一般是收藏内驱力的中坚力量。

  四、虚荣心理。社会上有少数人热衷于收藏,并且出手阔绰,其经济实力当然不弱,拍卖会上甚至买气如虹。他们往往是新生暴发户,汽车、别墅可能早已拥有,对他们来讲,缺少的不是钱,而往往是文化和品味,为跻身上层,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购买一些古瓷、古玉、名人字画甚至古青铜器。这类人的收藏主要靠的是财力而不是眼力,藏品在其室内摆设,主要为了标榜身份或炫耀财富。就其品味而言,正宗收藏家们可能嗤之以鼻,但由于他们的加入,客观上拉动了藏品价值的上扬,对收藏界而言并非坏事。

  五、求全心理。这是收藏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刚刚步入收藏领域的收藏者,觉得什么都有价值,什么都想收,贪多求全,摊子铺得很大,结果因财力、精力有限,不是中途退出,就是改弦更张,转为专题收藏。但随后出现的,仍然脱不了求全心理。一方面在专项收藏上求全(其实也不容易),另一方面,在专题收藏的同时,看到其他有价值又很便宜的藏品,难免兼收并蓄,多多益善。收藏的乐趣每每令人朝思暮想,然而一旦如愿购得心仪的至宝后,下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遂又在心中酝酿成形。往往还是落入"贪得无厌"的魔窟。所以说,求全心理是收藏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

  六、养生心理,收藏队伍中有部分老知识分子(或称文人雅士)、离退休老干部,他们的收藏心理取向,主要在于养生。他们视收藏为一种高雅的消闲活动,通过对藏品的欣赏,求得心理上的愉悦,怡情养性,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如宋人赵希鹄所描绘的那样"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容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掌钟鼎,如亲见商周。端砚涌严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备用清福,孰有愈此者乎?"

  七、自我实现心理。这是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种心理需求中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许多成功的收藏家,他们的最终追求和实现,就是在自我实现心理驱使下,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最后走向成功的。他们是真正的收藏家。他们当中不乏著名的爱国人士、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如张伯驹、夏衍、周培源等为了保护国家文物,省吃俭用,乃至倾家荡产,不计身家性命,藏护国宝,最终再无偿奉献国家。这种自我实现的心理,这种人生精神境界,堪称收藏家的楷模。还有一些著名收藏家,倾平生积蓄,在专题收藏中形成规模,不但开办展览,建立收藏馆、博物馆,变独乐为众乐,而且精心钻研,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交流学术,服务社会,嘉惠后人,在利他思想的引导下,最终卓然成家,达到了自我实现,圆了收藏梦。

  八、危机心理。收藏活动给收藏人带来的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欢笑,失败和悲哀的事情也常有发生。高回报往往伴着高风险,收藏也不例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特别在进行大额交易中,如吃了数额巨大的假字画,为此出现心理危机,想跳楼的人常有。所以收藏时一定要睁大眼睛,慎之又慎,避免上大当。一旦发生了,也要冷静处理,从长计议,拿得起,放得下,以平常心对待。

  九、自然保护心理。古代收藏家的藏品常常是秘不示人的。特别是一些名贵藏品,往往子女都不得而知,怕的是露财招祸,为歹人算计,历史上沉痛的教训很多。因此,许多收藏家存在自我保护心理,他人应予理解和尊重。防人之心不可无,必要的防范不仅是为了人身安全,也是为了藏品的安全,这也是一个成功收藏家应当具有的心理索质。

  十、交易心理。搞收藏离不开交易。从地摊到古玩店,从书画商到拍卖行,无论是物货交换还是钱货交易,都与经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商界有句流行语,"只有错买,没有错卖。""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其实这话对收藏界来说,并不完全适用。收藏人的交易不同于去百货公司买商品,其交易情况和心理表现,绝非如此简单。

  1.买入心理。收藏者要收购一件藏品,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要确定新旧真伪,其次确立心理价位,最后才进入讨价还价的实战阶段。此外还要注意抑止喜悦心情?quot;表情费"是额外的代价。所以老手们即使看到心爱之物,也能做到不动声色,然后再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或"声东击西",或"瞒天过海",让卖家弄不清你究竟想要哪件东西。买卖双方的心理战可谓太极推手般的内功比武,胜负往往在一念之差。此时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可优柔寡断。初入市者,为免于上当,或请老师带领,或是跟在人后,即老手砍价未成交,自己稍加价后成交,吃"落地桃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在实践中多学习,多请教,成功的机会总会越来越多。

  2.卖出心理。收藏人有时为了调整收藏项目。或迫于某些原因,不得不出卖藏品。这往往是不得已的事情,就真正收藏家而言(古董商不在此例),谁都不想将自己辛辛苦苦寻觅来的藏品卖给他人,他们有时甚至视藏品比子女还贵重。可以想象,他们在忍痛割爱时的矛盾心理,但是商场如战场,一旦下定决心卖出,就要物有所值,卖个好价钱。交易时,不泄露急于脱手的心情和表白出手原因,不急于求成,应揣摩买方身份,试探真买还是假买。当然。自卖自夸藏品诸多身价,甚至编出一大串引人入肚的故事。这是古玩商惯用的伎俩,买方虽不知,但卖方表演过了头,也会弄巧成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