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析变异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上的差异

 昵称3897598 2012-09-17
析变异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上的差异

 

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创立的,但直到六十年代才被“重新发现”,缘于该理论为美国五十年代末兴起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是由学生自己能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思想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经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皮亚杰本人晚年也认为其理论忽视了外部刺激的作用,在教学上体现为轻视了教师的作用。

在我国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本次课改高度强调“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性,倡导“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等方式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革新。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知识学习”被“弱化”和“虚化”,甚至出现了教学设计不是基于知识学习的需要来设置情境、进行合作探究,而是单纯为了情境而情境,为合作探究而合作探究。许多课堂表面上合作探究“热热闹闹”,实际上知识能力培养“虚无缥缈”。

变异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具有“意向性”,因此研究者特别关注学习内容的选取。变异理论相信学习内容是有层次的,学习者由于主观经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有差异的。通过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变换(变式),让学生体验学习内容的不同层面,加深对内容的认识,逐渐抓取到事物的本质。教师的角色在于尽可能引导学生去辨识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在学习观上,变异理论倡导教学过程要高度关注学习内容,而学习方式要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即“学什么”决定“怎么学”。

笔者以为,教学方式的变革要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脱离学习内容讲情境、体验、合作、探究,讲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才是教学改革的根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