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结字法

 鸟语花香香 2012-09-17

书法的结字法,因为是以点画结构成字体的,所以又称结体、结构、间架结构,也有与章法合并,统称裹束、布置、分布、分间布白的。《书谱》把结字法称为“用”,“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所谓“点画向背之类”,当然包括点画平衡、参差、映带等结字的概释,即所谓“积其点画,乃成其字”。“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颜真卿对于《十二意》的“巧谓布置”,回答其师试问说:“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这都说明书法的结字原则和要求,与普通写字不同,须遵循汉字发展的规律,结构成正确无误的字体,以便识别应用;而又须法中求化,书自成体,以体现书法的艺术性及个人风格。

结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具有“因时相传”的变通性,遂与笔法相结合,推动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演化出多种巧妙的书体(历代书贤的书写体等)。从而丰富了书法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书艺盛况,使书艺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同时,结字也像笔法“妙在运笔”那样,形成了“巧在结构”的特点,显现其重要的作用。

这也表明,结字“因时相传”的时新,“巧在结构”的巧致,虽然都是书法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但是只有与笔法的妙诣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新巧而奇妙的书法艺术精品。这正如《八法解》所说:“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书法屋:www.)赵孟倾也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须这样的论书思想,特别是其在书法实践上的正反两面的经验,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赵孟颊是被褒贬最多、由巧至妙的书家,也是书法“中绝”以后,书艺盛衰转扳分界的界碑式书家。他因为被“用笔千古不易”的思想拘束,笔法单调,所以尽管结字能以书自成体,却不免长期陷于“有熟无生”(少变化)的窘境。因而,他深感“今不逮古多矣”,并在鲜于枢的书品上题道:“仆与伯几同学书,伯几过仆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几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于是,他多方收集鲜于枢的书品,精心研习,又兼学了李北海的书法,终于笔法臻精,遂创作出《重书天冠山》(有一书体相同的碑在安徽寿县)、《黄庭内景经》等精妙书品,成为晚年得法的大书家。但是,贬低他的人都不顾其衰年变法的史实。董其昌为了表明赵孟烦书不如自己“因生而得秀气”,竟说赵孟烦“不人晋、唐门室”。这样的书史情况,实在值得学习书艺的人深思和借鉴。

时至明代,人们因为会悟不出书艺笔法的奥妙,所以就在结构上弄巧,竭力把字体形态写得美观,形成了“尚态”的习气。李淳撰写《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送给皇帝.颁发全国,充实了结字的理论,也推进了“尚态”思潮的蔓延。董其昌虽然提出“书道只在巧、妙二字”的论断,却又自述其体会说:“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他这样集字参取而达到结体秀巧,显然不能与前人集字而悟得笔法奇妙相比。这也就是明代称为书家的人最多,而巧妙双全、形神兼备的书品却难见到的根本原因。

在清代,由于人们对书法艺术益发隔阂,“结字因时相传”的新巧丧失殆尽,书法蜕化成“馆阁体”。而反..馆阁体”的人士,因为坠绪难绍,“欲变而不知变”,“夫于师法不传……非至强神悟不能至也”。所以就把标新立异当革新,以丑怪为美奇。以写“馆阁体”的笔法,竟相书写杂体俗字,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影响所及,直至现代,并成为今人学书难以得法的重要原因。这实在是“既事临池,亦宜深省”啊!

结字法概述(2)

由此可见,结字的技艺,虽然可以看得见,说得清,也能学得会,但是,结字的技艺是十分复杂曲折的,而且是因时演变的,加上长期人为的混乱,造成了学习的困难。因而,学习结字法,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结字的原则、方法及演变的历史情况,以端正学习态度,而且必须不计岁月,勤学深思,达到规矩娴熟,“熟能生巧”的境界,并与奇妙的笔法结合,才可能创作出既巧且妙、形神兼备的书艺精品。即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

至于学研结字的步骤和方法,当然也是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由易到难的。楷书是最后形成的一种通用字体,其结构法度严明,论述较多。有关论述包括《欧阳结字三十六法》,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楷书结字有法可循,便于学习,所以前人几乎都是结合识字习字,日常实用,先学楷书结体,打下基础以后,再学其他字体。但是,现在也有不少的论书著作,却说前人撰述的成法“繁琐难记”。或说“易为法拘,不如多临碑帖”。这些标新立异的议论,显然是似是而非的。学习高级技艺,既需要博闻强记,又需要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成法。

结字对字体点画的写法,遵循一定的先后次序行笔,称为“笔顺”,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外及内,由中至边,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写法,即所谓:“落笔结字,分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这样行笔书写,既便利快速,又容易搭配和承接,把字体裹束得完美。如《临池心解》所说:“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迭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因而,理正笔顺,不但是写字的常识,而且是进行书艺创作一气呵成,写得脉络连贯,气韵生动不可或缺的方法。

结字的实施,是以点画构成偏旁部首,以偏旁部首为要素,构成独体字和合体字。单一结构的独体字虽然很少,但是多为字的偏旁部首,是字根,具有“一点成一字之规”的规范作用。独体字的结构方法,主要是把主笔与次笔组合得匀称安稳。合体字的结构很复杂,以楷书为例,是以偏旁部首分别作为字头、字底、左旁、右旁和框架,搭配一些点画而结构成字.其结构的形式和方法,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有以同样的偏旁部首复合成字的,如二人合为“从”,三人合为“众”,二木合为“林”,三木合为“森”等。有偏旁部首互相结合成字的,如人、王结成“全”,人、一、口结成“合”,木、口结成“杏”,木、白、巾结成“棉”等。有以偏旁部首与谐音字结构成字的,如人、舌构成“舍”,人(亻)、专构成“传”,木、兆构成“桃”,木、利构成“梨”等。有以偏旁部首搭配一些结体,组合成多部位的繁体字的(这类字因简化已不多了)。其他字体的结构情况,也可以此类推,从而正确理解结字的规则和方法.

可见学研结字法,应当正确理解偏旁部首的特点和作用,先学好偏旁部首的写法,以顺利地学好结字的其他方法。传说中古人学用偏旁部首的一些事迹,也足以发人深思。传说唐太宗把书幅中的“戈”旁空下来,叫虞世南代为补写后,拿给魏征看时,魏征惟独称赞“戈”旁写得好,引起唐太宗大为慨叹。又如,虞世南说,他梦见张芝传“道”字用笔法,可见虞世南曾为写好“道”字而梦寐以思过。因此,有志学书得法成家的人,应当先把字体(尤其是草书)难写的偏旁部首找出来,耐心练习,做到熟能生巧.以达到结字的完美。这既是学好结字法的捷径、诀窍.也是“结字亦须用工”的体现。

结字尤须重视体势,有势则有气,要以气势恢弘的结字形质,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性。古人都很重视字势健美,常把字势与笔法、结构合并论述。蔡A假托神授笔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卫恒书论《四体书势》着重阐述了字体的势态。张怀灌在《玉堂禁经》中也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是书。”这样把“识势”列于笔法、结字之间,就是说结字的实施,无论是遵循法度规则,还是运用技巧方法,都必须考虑体势的完美,并密切结合笔法的奇妙,把字体裹束得形神兼备,“状如龙蛇”,以符合书法艺术的要求。不过,也应当知道,古人虽然常把势、法合并论述,但是并未背离“书而有法”、“势生于法”的原则。这与今人重势轻法,标新立异的议论,是有原则区别的。

书法的结字法 变通结构

书法的结字法,在书法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书法艺术的形成,也演变成了两种结构形式:一是字体的基本结构,即实用性结构;二是由基本结构演变形成的变通结构,即书家表现书法艺术性及个人风格的书体结构,也就是“结字因时相传”的新巧艺术结构。因而,继承发展书法事业,学研结字方法,就必须把结字演变的情况认真弄清楚,切实掌握表现书法艺术形质美的变通结构的形式和方法。

变通结构不仅因时代的变更,字体的更新而递变,并且也因人而异,甚至一个书家的结字,也常有先后所书的不同。隶书的结构,东汉与西汉就很不相同。而同一时期的碑刻、帛书等书体结构,也有明显的差异。楷书结体因时、因人而异的情况也很明显,王羲之学钟睬书而变其体;唐人学王羲之书,而欧、褚、颜、柳各不相同;宋人多学唐人书,而苏东坡和黄庭坚师生的书体,竟有如死蛙、死蛇一般的悬殊;赵孟颇长期学习二王书,而结体与王书显然不同;明代一致“尚态”的书家,也都俨然各自成体。以“使转为形质”的草书变化更大,有章草、今草和狂草那样大的差别。仅就一个人的书体结构来看,颜真卿的《自书告身》与《多宝塔》,怀素的《论书帖》与《自叙帖》,尤其是赵孟顽先后所书同一文字的《天冠山》二帖,都大相径庭!总之,结字的变通结构,是变则通,通则化,变化不已,形成了各种字体的书体纷呈,千差万别,以至于令人眼花缭乱,难以数计。

这证明变通结构,既是由基本结构变化而成的,又是与基本结构不同的新巧结构。基本结构要求结体准确而易识、美观而适用,符合实用的需要;变通结构要求结体规范而新巧、美妙而适意,符合艺术的准则。否则,即使结构正确,但缺乏变化,千人一面,万字一同,也是“匠字”、“奴书”、“馆阁体”。因此,历代的书法家都十分重视结字的变化,并言传身教,创作出种种变通结构的新书体。诸如,王羲之论书指出:“每作一字,即须作数种意况……若作一纸,皆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他作《兰亭序》,一气把二十个“之”字写得互不相同,如有神助,成为结字变通而新巧的典范。虞世南论书说:’‘字虽有质,迹本无为……达性通变,其常不住。”《书谱》指出:“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书法屋 www.)张旭对颜真卿传授书法时说:“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精通结字的赵孟倾说:“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阐明结字既须用工学好,又要因时变通写活,反映时代精神。这些精确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变通结构是结字法发展变化的必然表现和结果,也是构成书法形质美的特有形式和方法。

但是,由于各种字体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其结构也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所以变通结构的变化,也只能在同一字体中施行。要进行有经有权、有常有变、有法有化的变化,保持字体基本形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不能脱离所书字体基本结构的制约,也就是不能写得“真草偏枯”,字体形态混杂。否则,就会酿成混杂偏枯的杂体怪字,成为结字最忌讳的弊病。因此,理当遵照《书谱》:“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自然容与徘徊”;“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等教导。同时吸取古人作书结字的经验:“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人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苏东坡《记与君谟论书》)“字熟必变……变不由熟者,妖妄取笑矣。”(《寒山帚谈》)从而做到熟能生巧,有法有化,把字体写得势态完美而新巧,以符合书法艺术形质美的要求。不然,妄自标新立异,势必弄巧成拙,误人歧途。这也可见那些“尚态”的书家,为了说明结字的变化,把结字熟能生巧的情况,硬说成“熟中生”、“熟后生”的议论,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那些不确切的议论,不仅不易为人理解,而且容易被人误解和曲解,加剧书法理论的混乱。

总而言之,书法的结字法,是以汉字形体美表现书法艺术形质美的形式和方法。书法艺术能以汉字为载体,是由于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汉字文学史纲要》)书法能把汉字形体美,构造成为艺术形质美,主要是书法与汉字,都是由象征哲理萌生而形成的,都具有抽象性和变通性,所以在互辅而行的发展中,就自然地形成了“结字因时相传”的情况。因此,书家也就有了创作的充分自由,得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物我同一,“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把字画写得具有生命的灵活性,将字体构成具有平衡的动态感,使字形栩栩如生,状如虎踞龙腾,亦若人坐立行趋,充分表现出书艺的意象美及个人风格。这正如书法圣贤的实践。王羲之博采众美,以万字不同、形神兼备的奇特创造,把书艺推进至尽善尽美的高峰。各代书贤结字因时相传,有法有化,创作出大量的巧妙书品,既发展丰富了当代的书法艺术,也为后人留下了继承书艺的宝贵经验。

由此可见,现今学研书法结字,理当结合文字改革的现实,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借鉴历代的正反经验,按照五种字体和书法发展的规律、形式和方法,创作出规范而巧妙的书艺精品,为促进书法艺术的复兴繁荣做贡献。

书法结字通则讲解

结字的通则,即结构各种字体通用的规则。结字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如平正安稳、映带照应、虚实互成等。这些规则的确立,就成了书家以结字体现书法艺术性的规矩、准绳。因而,学研结字法,应当首先结合楷书的临习,提高对结字的基本认识,然后学习结字通则,并持之以恒,力求学好用活,为书艺创作打牢基础。不过,在教、学结字通则时,也须结合具有成规的字体进行,以便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结字通则概述如下。

1、平正安稳

书法的结字是艺术造型,如同建筑师建造房屋,最重安稳,而安稳的基础是平正,因而平正安稳,就成了结字的首要规则。王羲之论书说:“夫书字贵平正安稳。”《书谱》明确地指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说明不仅结字,而且书家的风格,也始终以平正安稳为准则。由此可见《续书谱》与《书谱》相反,用楷书字体的长短、大小、斜正等形态作例证,说什么“唐人之失也”,显然是强词夺理的妄谈。而今人论书法,为了说明书艺的奇巧,动辄以怀素的《自叙帖》为论据,大谈“书不贵平正安稳”,显然是不理解怀素把《论书帖》写得特别平正安稳的良苦用心。(书法屋 www.)至于正、奇的辩证关系,前人早有至论,所谓“正极奇生”,“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因而,结字自当处理好正奇的辩证关系,做到正中有奇,奇而不怪,自然成体。

2、向背分明

由于字体的形式向背分明,所以古人论结字,都特别重视向背,《九势》指出:“凡落笔结字,上皆复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书谱》以“点画向背之类”,概括“巧谓布置”的结字内容,可见其对于字势向背的重视。从书史发展的情况看,篆书发展到小篆,相向形更为显著;隶书发展到八分,显然成为相背形;草书发展到今草,脱尽隶意,成为相向形;楷书发展到中唐,颜真卿“以篆人楷”,变相背为相向形。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一字两竖相对者,向即俱向,背则俱背,不得一向一背。”但这也是以常规而论,结字也是有法有化,才克服了如同布棋子、算筹的弊病的。对这种变化情况,蒋和《书法正宗》指出:“画多则分仰复,以别其势;竖多则分向背,以成其体。”三、佳之类的字,以横画仰俯而得势;川、朋之类的字,以竖画向背而成体等。总之,结字重气势,而向背是表现气势的主要规则,理当着重以向背取势,把字体写得气势恢弘,姿态健美。

3、主次有序

结字有主次的区别,需要结构得主次有序,精确美观,而不能主次不分,描画得拙俗难看。《续书法论》指出:“每一字有一笔是主,余笔是宾,皆当相顾,此皆古法。”结字的主次,是对主笔与次笔、偏旁部首与结合部分的一些结构说的。例如:“中”的竖画,“人”的捺笔,“宁”的宝盖头,“边”的走之底等,都是主体,其他笔画或结构部分都居次位。不过,由于各种字体的不同,一些字的主体构成形式也不一样。即以“宁”字为例来说,在隶书中,因长横波碟是其特殊笔画,就成了结构的主体;而在草书中,竖钩画成为主笔,也就成了结构的主体。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由此可见,结字必须覃思精研,切实弄清主次情况和相互关系,争取把主笔或主要结构,写得规范而灵活,并做到主次有序,相得益彰,将字体形态裹束得栩栩如生,以符合书法艺术的要求。

书法结字通则讲解(2)

4、重心稳定

字体有重心,结字需要掌握住重心,才能写得左右平衡,端庄完美。因而,每写一字,都应当先找出重心所在,然后按照字体的特点进行裹束。字体的重心,就是支持字体的中心点和线,实际情况相当复杂。重心有在实画,有在虚白,有在中心,有随主画、偏旁部首而定位,加上真、行、草、隶、篆字体不同,重心很难分辨和掌握。例如,从楷书来看,重心在中心点画上的,有中、正、帝、辨、母之类的字;重心在中间空白点线上的,有女、又、文、门、羽、明之类的字;重心随主画和偏旁部首定位的,有也、曳、勿、边、卷之类的字等。而隶书因长横波碟是其主要笔画,结字重心多随这一特殊笔画而转移位置。至于草书的结构,因为体态多变,重心难以辨别,所以常被人误解为无法可循,甚至把字写得歪倒丑谬。总之,书法属于视觉艺术,任何字体、书体的结构造形,都不能背离重心稳定这一重要规则。

5、修短适度

书法结字的形态,由于“因时相传”,所以新巧层出,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又受汉字方体型的制约,故而基本形态,大致只有方圆、方扁、长方这样的几种。例如,篆书的规范书体小篆,隶书的定型书体八分,草书的主要书体今草,行书和楷书成熟的晋、唐代书体等,基本上都是这几种形态,而长短方圆也有一定的限度。因此,进行书法艺术的习作和创作时,结字都需要依照方块字的基本体形,结合所书某种字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因时相传”的时代趋向,把字体写得修短适度、新巧不俗。古人对结字的形式,也曾作过有趣的论述。汪挺在《书法粹言》中说:“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宜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似踏死蛤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即使最为“尚意”的苏东坡和黄庭坚师生,也以开玩笑的方式,用死蛇、死蛙的比喻互相告诫。今人用黄金分割率结字,当然也是对法度的体现。不过,只有把字体伸缩得长短恰到好处,结体方圆互成,才能符合修短适度的涵义。

6、疏密匀停

结字的疏密重要而明显,前人特别重视,作甘了不少精辟的论述。例如,常见到的“当疏者疏,当密者密”,指明了结字疏密的原则。“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书概》),说明了疏密的辩证关系。结字如能理解和掌握这两条,就容易做到疏密匀停。至于具体的写法,《心成颂》谓“潜虚半腹”。徐浩《论书》说:“字不欲疏,亦不欲密----疏,肥令密;密,瘦令疏。”《书法正传》说:“凡字中左与右相接,上与下相接,必有一定之处,所谓斗笋,接缝也,接处多用尖笔。”这些论述都很精确,自当铭记活用。古人对结字疏密失度的批评也很严厉,《书法粹言》指出:“不宜密,密则疴嚓缠身;不宜疏,疏则似溺水禽。”今人论书,多喜据“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说法,非议结字疏密匀停的规则,实在于书理不通。其实,以“婉而通”的篆书见长的邓石如,只不过是随意这样一说,倒是结字触笔涨墨、缠绕斜倒的王铎等人才是那样做的。“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临池管见》)怎么可以写得不透风通气呢?

书法结字通则讲解(3)

7、争让得体

结字尤须处理好争让的辩证关系,把字体裹束得气势生动,和而不同,新巧完美。因而,对独体字的结构,要突出主笔画,调匀次笔画,写得凛厉健美。凡合体字,无论是上下重叠,还是左右并列,都要既互相揖让。又各自成体,占好位置,和谐安稳。《翰林要诀》说:“字之中点画重并者,随宜屈伸以变换之;字之中偏旁重并者,随宜开合而变换之.”也就是对点画重并的字,伸缩部分体积;对偏旁重并的字,展促其部分结构,把字体组合得长短宽窄、方圆敬正,都恰到好处。而对多部位合成的字,展促其部分体积,组合得紧凑而匀称。所谓“笔画繁,促其小画,展其大画”(《字学忆参》)。这也如《学书论》所说:“结字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迭,展促向背。”总之,结字要做到合法而新巧,就须写得展促适度,争让得体,“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浑然天成。

8、映带照应

结字的映带照应,也是一项通则。《大字结构八十四法》说:“勾、撇、点、画皆归间架,有相迎、相送之情,无或反、或背乖庚之失,虽字形有千百亿万之不同,而结构无出于此法之外者也。”这说明不仅楷书的‘,曾”字头、“其”字脚等,具有映带照应、顾盼相瞩的情态;“永字八法”的八画含有映带照应的联系,而且一切点画都是如此。也不惟楷书如此,其他字体、书体亦不例外。因而、进行书法艺术习作和创作,结字都需要“作意在左,下笔向右;作意在右,下笔向左”(《书指》),达到“得其真态,映带匀美”。尤其是对于“以点画为情性”的草书创作,更须懂得连断虚实、映带照应的结字方法。这也可见以连断无度的“连笔字”为草书,以缠绵斜倒的潦草字为新奇的言行,显然都是不符合结牢映带照应规则的。

9、参差有致

由于字体中有参差姿势,而结字最忌“算子”形态,所以就自然形成了参差有致的规则。《书概》说:“字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以楷书为例来说,结字的方法是:对夕、多、方、母等斜体字,把中心点画安置端正,使其字斜势正,所谓“斜者虽斜,而其中要取方正”(《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对林、羽、顾、钩等合体字,展促其左右部分,使之无板滞的形态,即“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论书剩语》)。而对三、山、川、井之类的字,要写得横不全平,竖不尽直,使其长短斜正互相照应,自然成体。总之,结字要整齐中有参差,而参差不失安稳,把字体构造得熠熠生辉,令人神往。

10、虚实互成

虚实互成是书法的法度,也是结字的重要规则。由于字体的虚实黑白,恰如太极图一样分明,所以前人论结字,都常用黑白阐明虚实互成的涵义。《学书论》指出:“结字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翰林要诀》说:“一字皆有八面,势有在乎实者,亦有在乎空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引用邓石如所说:“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都说明,结字以黑白为虚实,容易表现出字体的气势;计白以当黑书写,能以体现出虚实互成的奇趣,实在是简洁而有效的奇诣妙法,渡人津梁。至于结字虚实互成的其他方法,如“潜虚半腹”,伸缩笔画,展促部位等,都可以结合以白当黑的做法,把字体裹束得虚实互成,奇趣横生。总之,结字如能善于运用以白当黑的方法,充分做到虚实互成,就可能举一反三,更好地把握各项通则内在的或互相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方法,从而把结字的新巧与笔法的奇妙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书法艺术精品。

这都说明,书法结字的通则,既是构成字体的准则,书法艺术造形的规矩,也是学研书法的通途,将书法上升成为艺术的关键。因此,有志学书得法、继往开来的人士,自当竭力把结字的通则学好用活,并与笔法的奇妙相融合,作到既巧且妙,形神兼备,以符合书法艺术发展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