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 2010年03月17日 17:01 来源: 人物杂志社 |
|
两千五百年的苏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失,苏州古城的小巷弄堂、城墙河桥、街坊市巷、名泉古井……这些充满神韵的古城风貌,却也在渐渐湮没。幸好,近几年连续出版的一套《老苏州》系列画册,将那些失落了的文明又从人们遗忘的大海里一一地搜寻了回来。因为有了它,苏州漫长的历史显出了它更加清晰的脉络;因为有了它,苏州灿烂的文化也透出了它更加丰富的内涵。这套用图片串联起来的姑苏史话,就是已经出版的《老苏州·百年旧影》和《老苏州·百年历程》以及正在编纂的《老苏州·千年街巷》。这套系列画册的主编就是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刚毅。
而今年逾半百的徐刚毅只有初中学历。自1967年初中毕业后,在经历了下乡、当兵后,他复员回到了苏州,先后在民政部门和民族宗教部门工作。徐刚毅虽然没有再进过学校,但三十多年来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学,尤其喜爱文学和地方历史。在宗教局干了十年之后,很想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当时组织部门也正在物色地方志部门的领导人选,却苦于这个“清水衙门”很少有人愿意来。恰在此时,徐刚毅却“自投罗网”,于是徐刚毅于1997年10月走上了这个岗位。
上任之初正值世纪交替,回顾百年历史成为众多出版社共同的课题。能否编纂出一部反映苏州20世纪百年城市风貌和历史变化的图册,这是徐刚毅探索的新课题。好在他早就对苏州古城开始了关注,并且还有市领导和广大苏州人民的支持,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徐刚毅的愿望终于一一实现了。作为画册主编的他,不仅参加了拍摄搜集照片,查询整理资料,考证核实材料的工作,还担负起每幅图片的文字说明。如今,面对已出版的两套画册中近150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五六万字的文字说明,徐刚毅感慨地说:“过了五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长的岁月之后,人们将很多东西都遗忘了,却还能记住这本《老苏州》的话,我这辈子也就值了。”
找回失落的历史
苏州的古老文明,根植于姑苏的小巷,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心血汗水筑成的。古城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它的魅力是无穷的。然而,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古城经历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拆迁改造浪潮。作为专职的地方志修志人员,徐刚毅深知肩头的责任。面对如火如荼的古城拆迁,他痛心地说:“我无法去改变由众人推动的历史,然而,个人绵薄的力量也并非一无用地。我不能创造历史,却可以去保存历史。在岁月长河里,创造历史和保存历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凭着对家乡真挚的热爱,他开始了艰难的“攀登”。
要编纂苏州百年系列画册,设想容易,实现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在经过了百多年的战争、动乱和建设之后,想要再寻找那些历史的镜头,希望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当他着手寻找老照片时,曾有人告诫他别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傻事。但他却不死心,像头老黄牛似的默默辛勤地耕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
事情确实是困难的。当那些早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们,怀着猎奇的目光,把发明不久的照相机对准了十里洋场的上海、皇城古都北京时,却很少有人涉足苏州。辛亥革命后,南京成为民国的首都,武汉、天津、广州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们都因此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资料。而古城苏州,却长期紧闭城门,除了少数文人偶尔兴致,前来一游,留下几篇文章之外,外界人绝少光顾。徐刚毅曾翻阅了大量民国时期的画刊报纸,如《良友》、《申报》以及外国人出版的画报画册,其中有关苏州的照片真的是凤毛麟角。而北京历史档案馆、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及上海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出版的史料书籍中也很难找到有关苏州当时的图片资料。近代的苏州,既缺乏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又极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所以寻找这些资料真是难上加难。好在苏州历史更多的是蕴藏在平民百姓中间,而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积累又是其他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苏州百姓。
永恒的是百姓,不朽的是故乡。当征集老照片的启事一经刊出,便引起了众人的关注,有不少人前来送上照片。在历时一年多的征集中,很难说得清有多少苏州人参与了这项工作。最早寄来照片的是市原政协副主席夏宗保,三张清末民初的虎丘和枫桥旧景,十分精致;最早送照片到方志办的是一位个体户,叫林一鹿,照片是30年代榴社成员(苏州旧时有闲人士组织的行会组织)的长卷合影,很有价值。问他有何要求,他只说,用过后照片归还就行了,因为上面有他的父亲,要留作纪念的。最早请徐刚毅上门鉴定照片的是市博物馆原副馆长诸汉文,到底是老文化出身,保存的照片相当好,临别要打张收条给他,诸老不要,说:“放在我这里也是垫箱底,拿出来化腐朽为神奇吧。”提供历史明信片最多的要算苏州文人姜晋,有二十多张,都是他多年来耗费重金从古董商人处购来的,这次也无偿地提供出来了……正如徐刚毅所说的“老苏州们珍藏着苏州的历史,《老苏州》就是一部用上千名苏州人和2500多岁的苏州城共同写成的历史画卷。”
《老苏州》画册的问世,没有出版社策划运作的有利条件,没有现存的资料,没有充足的经费,没有名人作家的妙笔生花,更没有商业的炒作。而它在全国城市老照片系列图册中却能独树一帜,这些都来源于苏州人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文化的奉献精神。
寻觅珍贵的旧影
征集老照片过程中,曾有外地同行向徐刚毅询问有关情况,而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征集老照片很费钱,你们争取到了多少经费徐刚毅摇头笑着回答说:没有一分钱的专用经费。外地同行都很惊讶,似乎不相信。徐刚毅十分自豪地告诉他们:“在征集老照片的过程中,就是没有人开口谈价钱。有时自己实在不好意思,表示将来发表,要发给稿费,可是许多人对此毫不计较,只说:到时只要让我们买几本书就可以了。”
当然,市民对于这项工作的支持,也得益于徐刚毅在苦心收集旧照片过程中的那股子孜孜不倦的激情。民国时期苏州望族顾公硕先生,不仅擅长绘画、书法,而且还擅长摄影。徐刚毅获悉上述情况后,就无数次地登门拜访,设法寻找顾公硕先生的后人。但熟悉顾家的人却告诉他,顾公硕先生是苏州在“文革”中最早迫害致死的,顾家先后被抄家六次,不可能还有东西留下。徐刚毅不甘心,还是找上门去,向顾老的儿子,已是七十开外的昆剧艺术家顾笃璜先生征集老照片。意外的是,顾家虽经多次抄家,仍留下了四只纸板箱上千张照片和底片,有不少还是玻璃底版。徐刚毅把这四只纸板箱视若珍宝,运回来如饥似渴地翻找,发现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研究苏式家具的,还有研究工艺美术制品、园林建筑和舞台戏曲摄影的。底版冲洗出来,许多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的苏州古城风情扑面而来。这批劫后余生,年代悠久的照片,《老苏州·百年旧影》就收录了五十余幅。
|
徐刚毅近影
为了征集东吴大学的资料,徐刚毅专门拜访了九十多岁高龄的苏州大学张梦白教授。在翻阅张梦白教授提供的资料时,他突然发现了一张1926年从东吴大学操场眺望葑门城墙的图片。城墙巍峨,城楼端庄,田园野趣,十分精美。如今这张图片已成为《老苏州·百年旧影》画册中的第一幅照片。
收集旧照片中,有关苏州早期城市风貌的图片资料,大都是日本人在清朝末年和抗战沦陷时期刊印的明信片。徐刚毅曾找到一张1905年左右的盘门三景明信片,城墙、吴门桥、瑞光塔都在一个画面上。他带了这张明信片,想再去拍一张照片作为百年对比,但始终找不到好角度,后来他发现解放桥堍原玻璃厂仓库的楼顶上还可能拍摄到这个画面。谁知传达室的人员告诉他,前几天已经来过几个日本人,也非要寻这个角度拍盘门三景。对此,徐刚毅深感汗颜,他从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上,看到了一个中国方志工作者更应该具有的品格。由此对于出版《老苏州》系列画册,他也就更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捕捉古城的夕照
徐刚毅不仅收集老照片,而且长期跟踪拍摄苏州小巷的变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力度增强,苏州的许多古街坊被拆迁了。为了抢救文化,给历史留下一些真实的记载,徐刚毅也拿起了相机,他利用工余时间,整整五年,用自己手中的相机为历史名城留下了一套翔实的资料。他先后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原先,徐刚毅是按部就班,通过报上登载的拆迁消息,按那些拆迁地点去拍摄。但那满街满巷用红笔写成大大的“拆”字出现在镜头里,他总觉得十分别扭,于是不管拆与不拆,索性将所有街巷全面进行拍摄,为此,他铺开苏州市区地图,按地段划出区域,然后像打仗一样,抢时间,把古城区东南西北的街巷一一摄入了镜头。
徐刚毅虽然不是专业的摄影工作者,但和拍照片的缘分却很深。他常常感到,苏州可以拍的东西很多,而且很有味道。一开始,他不会拍照,他自学光圈、速度、角度、构图等摄像基础知识,并且学会了黑白照片的暗房操作。开始,徐刚毅用的是黑白胶卷,因为古城街坊的粉墙黛瓦构成了它的基调;黑白又能显示出岁月悠久的历史沧桑。可是他所拍的黑白照片却很少有地方冲洗,有一次他拍摄了干将路动迁前的小巷黑白照片,可等到照像馆冲洗出来之后底片只剩下半截,再赶去补拍时旧街坊已全部拆光了。为此他狠下决心,利用自家的卫生间当暗房,自己动手学习冲洗,如今《老苏州》系列画册里刊出的数百幅小巷弄堂的照片,就都是这样“诞生”的。
还原历史的真实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明鉴世人,能感悟来者。
在徐刚毅编纂《老苏州》图册之前,老一辈修志工作者辛勤努力了十余年,已经出版发行了厚厚三大册《苏州市志》,并在全国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为修志工作创造了丰厚的业绩。但是,徐刚毅也清楚地看到《苏州市志》的缺陷,就是缺乏历史照片。而由于当时修志的指导思想是“详今略古”,因而民国时期的许多历史和解放后的一些史实反映得都不够充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百年苏州的沧桑变迁,徐刚毅反复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等文献后,认为在编纂《老苏州》历史图册时,必须秉笔直书,敢于全面反映历史和社会形态。并对各个历史时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以《老苏州·百年历程》上、下册来说,上册时限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至1949年,下册为1949年至2000年,解放前后的照片在数量和篇幅上各取一半。在内容安排上除了按照传统观点解释了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对革命党人的血腥屠杀、发动全面内战的罪行以及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之外;同时还阐述了清末民初西方文化传入对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作用和影响等等。苏州百年历史中的许多早期照片,来源于外国教会和由教会所开办的医院和学校。外国教会的进入,无疑是帝国主义侵略的产物,但随之而来的文化传播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东吴大学堂,就是美国监理公会林乐知等在美国及苏沪募得巨款后建设的,为近代中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旧照片中那座钟楼的建筑如今仍矗立在苏州大学(原东吴大学)校部。
关于“文革”时期的照片,收集起来更是困难。很多单位由于“文革”结束后按照上级的要求都销毁了。为了使《老苏州·百年历程》不留下空缺,徐刚毅执著地搜寻。最后在“文革”重灾区的苏州长风厂里找到了一批反映“文革”事件的照片,极有价值。由于徐刚毅的努力和同事们的支持,“文革”时期共有78张历史照片在画刊中刊出,将该时期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都一一包括了进去。徐刚毅所编纂的画册内容和照片经过专家、学者和出版社多次审查之后得到顺利通过,这说明徐刚毅关于历史需要真实也要敢于真实的方志编纂创新思维取得了成功。
难舍的姑苏乡情
徐刚毅在收集古城老照片和拍摄古城小巷的十多年里,对苏州产生了一股浓烈的故乡情结。悠久文明在他眼前时时辉映,古朴的人文遗迹,又朝朝暮暮与他会面。此时的徐刚毅觉得不仅要保留历史旧影,而更重要的应该是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留存。为此他开始为保护古城而奔走呐喊。
十多年来,徐刚毅在报刊上发表了近百篇小说和散文,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古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风貌。他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林则徐在苏州》和《范仲淹在西北》使苏州人对这两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印象。他写作的《古城文物知多少》、《话说古城风貌》以及有关小巷、水巷、牌坊、古井等等一系列的散文,又使大家增加了许多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加关注身边留存至今的古代文明遗迹。他还多次上书市委、市政府,要求保护古城,并撰写论文探求如何进行古城保护。徐刚毅多次到浙江等地考察水乡古镇,然后向苏州各界介绍外地古镇古城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在苏州当地报刊、电台、电视台的支持下,徐刚毅的呼吁得到了苏州许多人的响应和支持。如今,苏州古城保护已经深入人心,政府已对阊门历史街区引起了重视,山塘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工程也已经正式启动。这里面除了因为整个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个重视历史文化建设这个大环境之外,与徐刚毅多年呼吁与多方奔走也是分不开的。
徐刚毅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还将继续殚精竭虑,因为保护和弘扬苏州文化,是他毕生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