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益者三友919 2012-09-19
地理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作者: 蒋仁武 (初中地理  广安初中地理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5 / 46    发表日期: 2011-11-21 09:39:13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的维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要特别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不是新有的发现,而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回归,不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反叛,而是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是真正意义上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正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经常被用在解决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应用上。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合作学习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任务明确,有较强的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首先要成立学习合作小组,该小组以异质小组为主,即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班级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各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因为组内的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的同质又保证全班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据此,我与任教班的班主任合作,根据学生的情况,先分出四个大组,即通常意义上的班级小组。在此基础上,每小组组合成二个学习合作组,保证合作时无需调整学生的位置。明确各小组责任人,并宣布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们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景,制定好各组完成任务的程序,并在课堂上督促各小组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参与某一小组的活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在学习《天气》一节,可以给每个小组一幅中国城市天气图,让他们模仿央视的天气预报员去预报天气,也可以结合每天中午的空气质量日报,讨论空气质量的优劣,并研究引起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形式作出适当的判断,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最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