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抓分的关键——必修2中的易错易混点

 龙溪舟子 2012-09-19
【历史】抓分的关键——必修2中的易错易混点

1.自然经济下农民生活很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生活非常艰苦。

2.海禁政策就是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本国人民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3.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要实现工业化。(×)

近代化是指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它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随意先完成任何一个。(×)

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实业救国”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5.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伴随着殖民掠夺、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但是列强的侵略同时也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进程。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党逐渐明确的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解放生产力的根本措施。

8.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9.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错误的,它在历史上没有发挥过良好的作用。(×)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之间没有关系。(×)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区域集团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带来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归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