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智慧旅游519 2012-09-19
□本报首席记者班若川

    “上山20元,下山10元。”9月1日,离西藏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镇11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游人甚众,当地藏民忙着牵马送游客上下山坡。

    山南地区旅游局局长邱林告诉记者,为鼓励村民搞旅游接待,当地政府给每户村民补贴了两万元。现在村里有58匹马,每户村民家的资产有一二十万元。

    “2011年,全区共有星级家庭旅馆345家,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农牧民达到1.3万户、5.28万人,实现旅游接待服务收入3.23亿元,实现户均收入2.48万元,人均收入6118元。”说到西藏农牧民发展旅游业致富,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党组书记俞允贵用了“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几个字。

    10年来,随着旅游逐步成为大众消费,旅游业在“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旅游成为大众消费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由于居民收入和休闲时间的制约,旅游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件“奢侈品”。

    1999年是一个转折点。当年国家对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作出调整,“7天长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黄金周”诞生。在当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长假制度被视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

    居民收入和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加,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公共假期达115天,国民旅游意愿逐日攀升,按照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旅游业已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上接第1版)2011年,国务院将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各地以举办首个“中国旅游日”为契机,广泛开展特色旅游惠民活动,提升了全社会旅游意识,激发了群众旅游热情。

    随着群众旅游热情的高涨,旅游消费热点不断增加。2011年,围绕2011“中华文化游”主题年,全国推出200多条文化旅游线路,组织了各类特色鲜明、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促进了旅游市场繁荣。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领域,全国已有5.3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500亿元。

    自200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我国红色旅游蓬勃发展。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总数从2004年的1.4亿人次增加至2011年的4.95亿人次,年均增长20%左右,已占到国内旅游人数的五分之一。

    庞大的数字,说明了我国大众旅游消费强大的生命力。为适应国民休闲度假快速发展的趋势,国家旅游局正抓紧《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编制工作,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鼓励开发休闲度假产品,丰富假日旅游市场,使消费区域向纵深拓展。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旅游消费不仅直接拉动了民航、铁路、公路、商业、食宿等传统产业,也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型和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的外延在不断扩展,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

    2010年,国家旅游局与9个部门签订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合作文件。旅游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明显改善,各类资本和企业进入中国旅游业的热情普遍高涨。我国旅游业正在由小产业向大产业转变,“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中国旅游业增加值约占GDP4.7%。”这个数字,经常被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起,同时,在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形成新的产业支撑,正成为推动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商品发展速度也非常快。以连续四届在义乌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为例,该展会涵盖旅游装备、酒店用品、户外休闲、珠宝首饰及奢侈品、旅游纪念品等五大类60余项,今年举办的第四届旅博会共实现成交额30.96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10.56亿元,占34.1%,境外贸易商9216人次,参会国家和地区达到93个。

    今年7月16日,国家旅游局与中国银联共同联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联合发行“中国旅游卡”,在景区景点推广“无障碍刷卡”,整合大陆及境外旅游消费资源,开始着力打造旅游支付服务新平台。在全国各地,金融机构除与旅游部门推出旅游卡,还在融资等方面推出了许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拉动作用继续增强

    由于旅游业就业层次多、方式灵活、市场广阔,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350万人,每年新增加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仅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就达到91.2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到371.1万人。

    在一些偏远地区,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得到更多的体现,旅游业在消除贫困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收入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直接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通过发展旅游已使贫困地区约1/10的人实现脱贫。

    旅游业具有抗冲击、易恢复的产业韧性,对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扩大内需具有特殊作用。2008年,我国旅游业遭受了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由于实施了“乡村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促进就业行动计划”,引导有关城市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实现了旅游业持续增长。

    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中国政府始终没有改变鼓励公民出国出境旅游的政策。中国游客的出境旅游消费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测算,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对世界旅游市场的贡献率达到7.2%,中国游客为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陆游客给台湾创造了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4年来,大陆赴台观光团体旅客人次稳健增长,每日平均人数由2008年的300人次,到2012年7月底已增加到5142人次,累计消费新台币2千亿元,带动了两岸航班增加、旅馆投资及相关产业发展。

    内陆游客对香港经济持续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赴港“个人游”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内陆到香港的游客人数不断增加。目前已有49个城市实施了内陆居民赴港“个人游”政策,覆盖内陆居民2.5亿人。2003年至2011年底,内陆共有7852万人次的游客通过“个人游”方式到香港旅游,占内陆赴港游客的53%。据统计,9年来赴港“个人游”给香港带来约3400亿港元的直接旅游收入。

    旅游和交通基础建设相辅相成。根据《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客运专线1.8万公里。届时,中国将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八小时高速铁路交通网。根据《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至2020年,全国民用机场总数将达244个。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人们旅游、休闲提供了快速通道,旅游业发展也成为交通改善的重要动力。

    (下转第3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