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前,来自《天方夜谭》的阿拉伯飞毯迷倒了一群群中国小读者;而波斯地毯实物真正出现在中国,要比飞毯的故事更早。那时,波斯地毯是东亚国家向大清帝国进贡之物,没形成商业化的成熟渠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制造了一个意外:原计划向中国市场销售“力争突破400块”的世博伊朗馆,居然和蜂拥而至的中国消费者签下了5万块以上的订单。 这一“意外”震动了中国编扎纺织业界、收藏界和相关研究人员。不少人问:中国的地毯同样拥有悠久的织造和使用传统?与波斯地毯相比,中国地毯是否华丽依旧? 我们拟通过对匠心纺等中国地毯织造厂家的采访考查,为大家揭开疑问—— 中国地毯浅说:历史脉络(一) 地毯在古代被称作“席”,席分凉席、暖席,前者即用草或竹编织而成,“暖席”则是由动物的毛编织而成。《物原》中说:“毯,毛席也,上织五色花。”即毯是用毛、麻、丝等料,经纺纱、染色、编织而成的纺织物。最初的“席”可能仅是人类为了防潮御寒代替兽皮的一种生活用品。中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毯实物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夫妻合葬墓,它是一块用深棕、红石榴、中黄、浅黄、白等颜色组成条形图案的羊毛栽绒地毯。根据出土的竹简记载,它应是汉代(公元前后)的制品。 在唐代,人们又把地毯称为“地衣”。《旧唐书?曹确传》写道:“画鱼龙地衣,用官绸五千匹,曲终乐癸,珠玑履地。”由于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地毯也从简单的生活用品升华到了工艺品,直至作为皇室之间相互赠送的礼品。日本柰良正仓院就保存有中国唐代皇帝送给日本皇室的毛制花毯。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在《红线毯》中赞美道:“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生动地体现了唐中期的富贵华丽之风尚。 唐代也是中国地毯样式开始丰富多样的时代,那时,中国的家具有了新变化,椅凳的出现让传统的席地而坐的习俗慢慢向垂足而坐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地毯出现了细分,除了地上铺毯外,床上、椅凳类坐具上也都有了毯子。也就是说,“地毯”已经细分成了床毯、炕毯、坐垫、挂毯(壁毯)、祈祷用毯和作为脚踏之物的地毯。到了宋代(公元960年),家具的使用已经普及民间,垂足而坐已完全取代了席地而坐,在地上铺设地毯也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因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在江南丝织业长足发展之时,地毯织造业并未形成规模。 公元13世纪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扫荡了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他们除了大肆掠夺各民族的财富外,也把具有特殊技艺的工匠押解回大都(今北京)。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制造更多、更精美的物质财富。由于游牧民族对地毯的偏爱,在大都设有“工部”及“匠作院”。据记载,仅官办制作地毯的工匠就达到两万多户。在《大元毡罚工物记?御用》中记载了工部奉旨在北京青塔寺开设制作所,专为宫廷编制地毯,并明确了“地毯”的专用名词。 明成祖朱棣登位后,在京师(今北京)建成了紫禁城宫殿群。宏大的宫殿需要大量的地毯来装饰,明朝接管了元代的官营织毯机构,选京师最好的工匠,取产自西北的上等羊毛和植物染料,为紫禁城织造了一批精致的内廷专用地毯。 到了近代,地毯工艺更加细化,色彩更为丰富,图案也更趋完美。尤其是18世纪雍正年间,大将军岳中琪在宁夏贺兰山西部设立“定远营”后,迅速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商业的繁荣昌盛,而阿拉善地区特有的用滩羊毛编织而成的地毯,以手感柔软、脚感富有弹性而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先机,被过往官僚和商贾视为首选佳品,史称“绒毯”。 康乾盛世期间,社会财富有了很大的积聚,人们对奢侈生活的追求,特别是皇宫“如意馆”御用画师的参与设计,上至皇宫寺庙,下至文人富商,地毯成为一种生活时尚风行于世。所有这一切都大大提升和加速了地毯业的发展。《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元年在北京设有染织局,内有9名技艺高超的匠人专为宫廷织造地毯。《阿拉善地方志》载,乾隆年间,当地官办的地毯作坊有300多匠人的规模;而到晚清时,仅北京一地就有官办和民营的地毯和民营的地毛作坊近300家,从业人员达3万人以上。最为辉煌的是,1904年中国清朝代表团第一次参加纽约世博会(当时叫万国博览会)时,北京产的地毯获得了金奖。(
中国地毯浅谈
: 作者:李世兰
在中国古代一直到汉魏、南北朝时期都属于席地而坐时期,直到唐代,椅、柜、高桌、高案等才出现,而席地而坐的习惯很长时间存在于我们祖先的起居生活中。席在我们祖先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席”,按照《席上腐谈》称:“上古之时,席、毯、毡、褥只名异而实同”,《物原》又称:“神农作席,尧始名毯,伊尹谓之承尘,周公名为蕈,汉称氍毹。”《物原》还讲:“毯,毛席也,上织五色花。”即毡是用羊、牛等毛经湿热、挤压成片状以铺用。毯是用毛、麻、丝、棉等料,经纺纱、染色、编织而成的纺织物。 《异物志》上的记述则更为详细:“大秦国野茧织成氍毹,以群兽五色毛杂之,为鸟兽人物草木云气,千奇万怪,上有鹦鹉,远望轩轩若飞。” 综上所述,证实了两个问题:一、席与我们祖先的生活密不可分;二、我们祖先很早就把美的设计编织在了席中,这种美来源于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起居,来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印象和崇拜,来源于设计者心理上的那种超越自然的感悟和对未来命运的美好憧憬。然而所有这一切就是真正的艺术创造,她在人们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了缤纷的色彩,使简单机械的劳作充满了情趣,变世俗的功利为美妙,把现实中的烦忧化为了永恒的希望。 如今在我们所知所见之中,山岩上的刻画,记述了人们欢乐的场面,出土的青铜器上铸造的云雷纹揭示出了大自然中声音的轨迹,彩陶器上描绘出的水的旋涡体现出了物质的运动变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锦画又道出人们对天国的向往…… ![]() 而在毯、褥、席上表现就更加丰富细腻了,在敦煌壁画中,色彩鲜艳丰富、图案设计精美的地毯随处可见,使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唐代人们生活的富足和美妙,其中既有天天在买卖的茶花,又有理想中的宝相花;有的图案排列紧凑的密不透风(如锁子纹),而有的图案却错落有致的疏能跑马(如皮球花);有的图案设计得庄重典雅(如团花平栱),而有的图案设计得妙趣横生(如三兔纹)……无论如何都都体现了我们祖先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探索发明,比如缠枝花纹,形态委婉曲折,既有如行云流水般的动感,又寄托了不断繁衍、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甚至还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引申为缠枝牡丹(象征富贵)。缠枝莲花(象征高洁),缠枝忍冬草(象征着死而复生)等;再如万字纹,用最简单的线条却能勾画出人类的一切终极追求——永恒。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现代人由衷地赞叹先人的聪明才智,这也是对人类文化艺术的宝贵贡献。但是多少年来,这种独特的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情感的东方地毯艺术却被人们忽视了,言必谈的却是波斯地毯。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海没有天大,天没有一个人的心大。”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以她那广阔无比的胸怀,容纳接受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信仰,从中汲取素材和精华,并创造出无比灿烂的艺术成就。尽管历史上也曾经被欺骗、压迫和掠夺,但是孕育在她那伟大民族之胸怀中等智慧之火却生生不息,不断地迸发出辉煌。 根植于那伟大的民族肢体上的千千万万双勤劳的双手却不停地在创造,为整个人类文化不停地创造着顶级美好的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