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河重焕生机的见证(难忘·十年)

 棋中王 2012-09-20

  黄河九曲全景图。

  黄河变了,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再断流,重现健康生命;大都市的母亲河变了,从污水横流到汩汩清流,恢复了青春;你我家乡的母亲河变了,水清岸绿,又现儿时记忆的情景……

  一条条母亲河重焕生机,她们见证了十年来科学治水的实践: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治水,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一系列体制机制为水利跨越发展注入新活力。

  黄河13年不断流  

  依法治水,水资源管理向“最严格”转变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就叫黄河……”歌谣中诉说着人们对母亲河的深情。

  然而,从1972年到1999年,黄河共断流21次,其中1997年整整断流了227天。一条奔腾了千万年的大河,会不会从此告别大海,走向消亡?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五千年黄河治理面临一个新命题。”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薛松贵说。

  从1999年起,黄河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上下游、左右岸,细化沿黄11个省市区的用水指标,各地用水“丰增枯减”。

  2002年修订后的《水法》专门新增一条: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订。

  实施水量统一调度,黄河干流实现连续13年不断流,健康生命得以持续。下游城市地下水位抬升,河口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东营市的胜利油田是我国的第二大油田。1997年大旱,黄河断流,200口油井被迫关闭。如今,油田采油机满负荷运行。胜利油田管理局干部说:“对油田来说,水利部门调来的不是黄河水,而是源源不断的石油!”

  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在严格管理水资源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山东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说,严格执行取用水区域限批制度,引导各地“眼睛向内”挖潜,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母亲河重焕生机,见证了10年水资源管理的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开发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从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水资源宏观配置能力不断增强。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杨振怀说,目前已形成以《水法》为核心,包括4部法律、18件行政法规、55件部门规章、80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水法规体系,各类水事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明确了“三条红线”,成为中国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后5—10年时间,将基本完成主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这将为黄河乃至全国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加坚强的制度保障。

  苏州河由污变清  

  体制改革,从“多龙管水”到“一龙管水”

  视线转向丰水的大都市上海。

  上海人记忆犹新的两大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曾几何时,市民游人无不掩鼻摇头,河水既脏又黑且臭。

  李阿根,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苏州河畔住了60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李阿根有着欣赏河中美景的回忆,也曾经历那段河水黑臭的岁月。而如今,最令他感到舒心的是,是每天在苏州河畔亲水平台上挥毫写“地书”的晚年生活。

  变化来自什么?

  “上海不缺水,缺的是好水。”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朱石清说,成立水务局,一统城乡所有水资源——雨水、污水、中水,地表水、地下水,还有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多龙管水”变成“一龙管水”,迈向城乡水务一体化。

  新机制带来活力。20世纪末,上海打响治理苏州河的攻坚战。建闸、截流、调水、治污、底泥疏浚等多种手段并举,沉睡百年的苏州河黑臭底泥首次大规模疏浚完成,昔日苏州河起死回生,部分河段又现鱼虾。

  2003年夏,上海水源地太浦河上游突发油污事故,直接威胁上海1000多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一龙治水”快速反应,十几分钟就形成了处理意见,迅速控制了局面。

  上海“母亲河”的变迁,是全国水务一体化改革的一个缩影。截至2011年底,全国76%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实现了水务一体化管理,黑龙江、广东、海南、四川、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所辖市、县全部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

  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水务一体化,统筹配置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水,整合水利、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等管理,从体制上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考虑,涉水事务一体考虑”,促进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

  “臭河浜”变景观河  

  机制创新,基层服务体系迈向全覆盖

  再将目光投向与上海毗邻的江苏省。

  苏州的太仓,河流星罗棋布,如同身体里流动的血脉,人与河流世代相伴,“吴水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河畔的居民对身边一泓清水有很深的情感。从双凤镇徐泾河边看去,小桥流水人家,绿柳依依,河水清清,农民陆耀林正在河边洗菜。

  “过去河水又臭又脏,哪里洗得了菜啊!现在臭河浜变成了景观河。”在双凤镇农民眼中,这些年水利站变了。农民陆耀林说,过去只管收费,现在是真搞服务。10多年前,水利站基本“不务正业”,卖建材、开门市,光想赚钱,哪像现在,专门有人天天打捞河道垃圾。

  母亲河如何告别脏臭?

  太仓市水利局副局长陆振超说,转变来自2010年,全市的乡镇水利站纳入到县级财政预算。全面推行水功能区达标“河长制”,一河一策,逐条治理。乡镇水利站轻装上阵,激发出活力。有了当家人,大小河流被严格地“看管”起来,重新恢复了清澈。

  双凤镇水利站是全国乡镇水利站的缩影。直面体制不顺、主体缺位等制度性难题,农村水利改革破题。2011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一年多来,全国共新增、恢复基层水利站4520个。日前,三部委联合出台意见明确提出,靠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队“三驾马车”共同驱动,到2013年底,基本建立全面覆盖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10年来,全国大中型水管单位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对700多万处小农水工程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中央财政建立了奖补激励机制,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适当补助。农田水利探索建立“规划依托、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新机制,2011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163亿元,是2002年的4.12倍。

  承载新使命,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