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

 淄水渔夫 2012-09-20
脾胃
 理气法治疗胃脘痛浅谈
沈建彬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宜通而不宜滞。若饮食不调,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或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胃气失于和降,气机不畅,胃痛而作,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或思虑过度,思则伤脾,脾气虚弱,脾胃不和,气机郁滞,胃脘乃痛。《景岳全书》云:“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而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胃脘痛主要在于胃气阻滞,不通则痛,胃以通降为顺,以滞塞为逆。现将理气治疗胃脘痛的具体应用介绍如下:
1 疏肝理气和胃法
  用于因精不遂,肝郁不达,横逆犯胃,胃痛阵作,或脘闷胀痛。痛连胸胁,走窜不定,胸闷太息,得嗳则舒,或泛溢酸水,舌苔薄白,脉弦。治以柴胡疏肝饮加味。处方:柴胡、香附、枳壳、白芍、川楝子、延胡索、九香虫、台乌药、茯苓、陈皮等。因肝能条达脾胃气机,协助脾胃消化,以此达到“治肝可以安胃”之目的。
2 理气化湿健脾法
  用于因贪凉饮冷,感受寒湿,湿困中焦,脾虚乏权,脾胃不和,脘腹疼痛,痞闷不舒,纳少运迟,或食后腹胀,口淡而粘,或大便溏薄,身体困重,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偏腻,脉濡软无力,治以香砂六君子汤。处方:苍术、厚朴、法半夏、云茯苓、党参、生苡仁、藿香、佩兰、广木香、砂仁、陈皮等。因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滞着,易阻滞气机。在化湿健脾的同时参入行气化湿之品。因行气药大多辛温,辛能发散行气,温能散寒化湿,气机流动,寒湿易去,脾气振奋,升清降浊,气机调畅,脾胃调和,胃痛解矣。
3 行气消导和中法
  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以致饮食停积于胃,浊气上逆。厌食乏味,食则痛剧,嗳腐吞酸,呕吐食物,大便秘结或泄泻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治以行气消导和中,用保和丸加味。处方:神曲、山楂、藿香、佩兰、厚朴、枳实、法半夏、广木香、枸桔李、广李、谷麦芽等。因食积于中,壅阻气机,在消食导滞的同时参入行气和中之品,使气行则食积易消,腐浊之气下降,胃气调和,痛则止也。
4 
温中调气散寒法
  用于寒邪客胃或过食生冷。寒凝气滞,胃痛暴作,疼痛剧烈,遇寒痛增,经久不愈,得食则痛减,痛时喜按,多食则脘腹痞胀,泛吐清水,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治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用良附丸加味。处方:炒白术、高良姜、制香附、广木香、元胡、苏叶、云茯苓、淡吴萸、甘草、陈皮等。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阳气被遏,气机阻滞,在温阳散寒参以调气之品,如香附、广木香、吴萸、广皮等。寒散气行,气机调畅,胃痛自安。
5 行气活血化瘀法
  胃痛屡发,由气入络,气滞血瘀,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痛时拒按,络脉损伤,或见黑便,舌质紫,有瘀斑,脉细涩。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治以失笑散加味。五灵脂、蒲黄、当归、赤芍、白芍、制乳香、制没药、丹参、延胡索、参三七、白及粉、生山楂、广皮等。本证由气入血,在活血化瘀时应注意气与血的关系。立法用药时,注意行气活血与理气和胃药物的应用。气机流动,血液疏通,通则不痛,但胃溃疡出血,大便黑量多者,辛燥走窜的理气药应慎用。如过用性燥力猛的行气药,可加重出血。
6 养阴和胃理气法
  胃阴不足,胃气不和,胃脘灼痛,涉及胸胁,口干而苦。嘈杂易饥,或饥而不能食,食后痛甚,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红无苔,脉弦细。治以养胃阴和胃气,用益胃汤加味。处方:北沙参、生地、麦冬、当归、石斛、玉竹、白芍、川楝子、乌梅、生山楂、生甘草等。本证胃阴虽亏,但在大量甘寒养阴药中配入性味苦寒的川楝子不会苦燥伤津,反能疏泄条达气机。《柳氏医话》“一贯煎”方中用川楝子其意亦在此。但应防过用辛燥的理气药而伤阴劫液。
  古有“用宣泄,胃腑宜通”之说。理气法治疗胃脘痛是根据“胃以通为用”的依据而采用的。临证辨证施治时,勿忘和降胃气。可参入理气止痛药物。笔者治疗胃脘痛时,常配以陈皮、乌药、延胡索、九香虫等理气止痛药物一二味。因陈皮性温而不燥,入肺经能理气健脾,和中消滞,燥湿化痰,临床应用甚广,既可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又可用于气虚体弱的证候,用之补而不呆,行气而助消化。故《本草纲目》说它:“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乌药性味辛温而不刚燥,能顺气降逆而止痛。据现代药理报道,乌药能增强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排除,能缓解肠胃气胀的疼痛;延胡索能入血分,善行气滞,以致气机不利,闭塞气胀,胸胁脘腹疼痛,左右捷应;九香虫理气止痛作用较强,对气郁不畅,脘胀不舒及肝气犯胃,胃脘疼痛等证都可酌情使用。理气药性味辛香而燥,用药时要注意“急刚用柔”防其辛燥而伤阴液。临证时掌握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原则,方能奏效。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经文)脾胃盛则善食而肥。多食不伤。过时不饥。脾胃衰则少食而瘦。多食易伤。过时易饥。或虽肥而四肢不举。此脾实而邪气亦盛也。或善食而四肢削瘦。此脾强而邪火旺也。脾胃盛衰可见也。(东垣)
       内因
       胃可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生化气液。(指掌)乃传于脏腑。故胃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经文)若饮食饥饱。寒暑不调。则伤胃。胃伤则不能纳。忧思恚怒。劳役过度。则伤脾。脾伤则不能化。二者俱伤。纳化皆难。而恶心胀满。面黄倦怠。食不消化等症作矣。(汇补)
       外症
       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肠鸣泄泻。脾胃既病。下流乘肾。土来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东垣)气血精神。由此而日亏。
       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由此而日削。(指掌)
       受病分辨
       饮食劳倦。则伤脾胃。(经文)故有劳倦受伤者。有饮食受伤者。有劳倦后继以食伤者。有食伤后加以劳倦者。大抵劳役伤脾者。心口按之不痛。饮食伤脾者。心口按之刺痛。(谦甫)又食伤。则其症初寒。后变郁热者多。劳倦。则其症初热。后变虚寒者多。故经曰。始受热中。末传寒中。即是谓欤。
       变病分辨
       脾属阴。主湿化。胃属阳。主火化。伤在脾者。阴不能配阳而胃阳独旺。则为湿热之病。如痈肿疮疡。食 黄疸。消渴肉痿。噎膈痰火。食少之类是也。伤在胃者。阳不能配阴而脾阴独滞。则为寒湿之病。如身重肢麻。
       面黄浮肿。痞胀噫气。倦怠积块。泻利之类是也。又不能食者病在胃。能食而下能化者病在脾。(汇补)
       四肢不用
       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以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能自至其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经文)
       头足浮肿
       四肢属脾。眼胞上下亦属脾。脾衰则清气不化。浊液不输。水湿停留。故头足浮肿。(东垣)
       九窍不利
       凡人饮食入胃。先行阳道。阳气升浮。散满皮肤。充塞巅顶。则九窍通利。病患饮食入胃。先行阴道。阴气降沉。遽觉流于脐下。辄欲小便。当脐有动气。隐隐若痛状。是真气谷气不能上升。故九窍不利也。(东垣)
       食后嗜卧身重
       脾旺则饮食运动。脾衰则运动迟难。故凡食入后。精神困倦。沉沉欲睡者。脾气馁而不能运动也。至于身重。亦属脾湿。或因内受。或从外袭。俱当健脾分利。若无湿气。止属脾虚。并宜补益中气。升腾下陷。大禁渗利。(汇补)
       脉法
       脾气受伤者。脉浮大而无力。胃气受伤者。脉沉弱而难寻。此皆不足之脉。易于寻按者也。更有脉大饱闷有似食滞。误用克伐疏利。而郁闷转甚者。此乃脾虚而现假象。即洪大之脉阴必伤。坚强之脉胃必损也。
       宜温理黄宫。发育自治。若再用攻伐。变患蜂起矣。(汇补)
       脾气变现
       脾附于胃之外。形如马刀。闻声则动。动则磨食。以健运为体。喜燥而恶湿。其味甘。其臭香。其色黄。其声歌。
       其液涎。有病则五者变现发露于外。(六要)
       瘥剧日期
       脾病者。愈于庚辛。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日 慧。日出甚。下晡静。(经文)
       治法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损于脾则肌肉削瘦。饮食不能为肌肤。故宜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经文)
       脾虚升阳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内经)奉者。脾胃和。谷气升。行春夏之令。故人寿。降者。脾胃不和。壳气下流。行秋冬之令。故人夭。升降之理。所关甚钜。所以脾虚久病。宜升阳扶胃药中。每寓升发之品。(汇补)
       脾虚补肾
       脾肾交通。则水谷自化。(杨仁斋)若房劳过度。下焦阳虚。不能上蒸脾土。熟腐五谷。致饮食少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或食而呕吐。或食而不化。大便溏泄。用补脾不效者。当责之少火不足。以火能生土故也。其症必兼肾泄遗精。宜八味丸或四神丸治之。(汇补)
       胃症补心
       有前富后贫。身心悲苦。或锐志功名。或劳神会计。气散血耗。皆令心主不足。无以生长胃气。由是饮食减少。肌肉瘦减。宜补养心脏。盖脾为己土。以坎中之火为母。胃为戊土。以离宫之火为母。所以补胃必兼补心也。其症每多惊悸怔忡。健忘不寐。宜归脾汤加益智仁。寒症见者。加炮姜。(汇补)
       用药总法
       凡养胃必用参、术。健脾必用枳、术。健者。运也。动也。脾气不运。而助其健运也。与天行健之义同。故七情郁结。饥饱失常。膏粱浓味。酿成痰火。使脾胃不和。必用枳、术二味。若饮食伤脾。用二陈四君之类。劳倦伤脾。
       用补中建中之类。各以见症有余不足加减。补火生土。以八味丸、理中汤。补下焦阴火。以归脾汤、人参养荣汤。补心火。寸关滑数无力。恶心口渴。不喜饮食。胃有虚火也。二陈汤加姜炒黄连、枳、术。后加人参。气口缓弱。或迟而无力。或虚大无神。呕吐不食。胃有虚寒也。必过服寒凉生冷所致。宜香砂六君子加浓朴、苍术。甚者加炮姜。气口滑实。呕吐不食。体浓多郁。属湿痰。仍宜吐之。吐定。以二陈、二术、香附、川芎。开郁行气。气口脉芤。胸间作胀。口中血腥臭。或胃脘痛。面痿黄。乃胃有死血。加韭汁。后以越鞠丸加血郁药。倍山栀。凡过食炙爆浓味多怒人。有此症。若四肢倦怠。饮食不进。乃脾虚也。以参、术、白芍补脾。山楂、麦芽健运。关脉沉缓。能食不化。停滞心下。痞满嗳气。咽酸噫臭。乃脾弱食滞也。宜二陈、枳、术、山楂、麦芽。后用补剂。平时食不消化。枳术丸最效。随症加减。痰。加半夏。火。加黄连。寒。加砂仁。久病后。吐泻后。食不消化。
       脉涩或弦。重取无力。属脾阴血少。津液不能濡润。以致转运失常。宜养血润燥健脾。若四肢倦怠。面黄手心热。脉大无力。宜补中益气汤。久病不食。或食不消化。或过服克伐。致损脾胃。六君子汤。脾胃两伤。
       纳化皆难。或吐或泻。面色痿黄。倦怠乏力。参苓白术散。衰年久病。脾胃不和。食少不磨。或吐或泻。补脾药中。加砂仁、肉果、补骨脂等。温暖下焦。或用八味丸以补命门。皆虚则补其母也。所以健脾不应者。用之屡效。浅见者去桂、附。即不效。肥人体倦。脾胃不和。食少饱闷。胃中有湿痰也。宜燥之。二陈、二术、香附、浓朴。
       少加枳实。气下坠不行。加升、柴。丹溪谓升柴二陈二术汤。能使大便顺而小便长。盖为湿痰滞于中。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痞塞填闷。以致二便阻塞。甚至小水不通者设。二术燥脾湿。二陈化痰气。升、柴引清气上升。清气一升。浊气自降。郁结开通。津液四布。湿流燥润。而小便长矣。瘦人脾胃不和。传化失常。大便干燥。口中燥渴。心下饱闷。多属血虚。宜健脾养血。忌渗涌分利。以白术、白芍、陈皮、甘草、麦芽、浓朴、姜炒黄连、当归、麦冬之类。如中焦湿热太盛。即是有余。须五苓平胃之类。削其敦阜之土。若病久。或禀赋怯弱。
       生冷油腻伤脾。而虚闷痞满不食者。必以白术为君。茯苓、陈皮、香、砂和中药为佐。若喜食而运化迟者。以枳术加神曲、山楂、二陈、谷芽之类。砂仁、白蔻。气味辛香。俱能快膈开胃。但恐积湿成热。故无火者宜之。如胃弱面青。面白淡黄。手冷脉缓者。稍加二味于参、苓、术、草中。最效。今人不知其性。动言白蔻太克。岂知杨仁斋云。虚人脾胃弱而痰食交滞成疟者。加白豆蔻使元气运动。而脾胃流通。寒热自解。且东垣于补中调中诸方。尚用草豆蔻之辛烈者。何惮白豆蔻之辛平乎。又食入倦怠迷闷。辄欲小便者。此元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倍升、柴。膈间痞闷不食。面惨脉沉。此是气郁。当从郁治。不可填补。凡补脾胃药中。须入补心药。盖火能生土也。即古方用益智仁之意。
       脾胃选方
       二陈汤(方见痰症) 六君子汤 八味丸 补中益气汤(三方俱见中风) 枳术丸(方见伤食) 平胃散(方见暑症) 小建中汤(方见劳倦)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食少不进。呕吐泻利。或大病后。扶脾助胃。极效。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 扁豆(姜炒各一两半) 甘草桔梗 薏苡仁 莲肉(各一两)
       末之。每服二钱。枣汤下。张三锡加麦芽一两。砂仁三钱。山楂五钱。为丸屡效。有痰。加半夏八钱。若脾弱多燥结者。以前本方入猪肚中。缝紧煮烂。捣丸服。
       健脾丸 如无他症。但食后不能传化。因而食少者用之。
       人参 白术(各四两) 山楂肉(一两半) 麦芽 橘皮(各一两)
       或再加砂仁。或木香、荷叶煮陈谷芽。米粥为丸。如四肢倦怠。面色痿黄。口淡食少。耳鸣。本方加炙甘草五钱。茯苓二两。便泻。加山药、扁豆、莲肉、肉果。如有湿痰。加半夏一两。胆星一两半。蛤粉、赤苓各一两。以神曲糊丸。如有火。嘈杂恶心。加炒山栀一两。黄连五钱。水泛丸。如多郁。心下不舒。食少倦怠。妇女多有此症。去人参。加香附五两。川芎一两半。神曲糊丸。如血少肠胃枯涩。口干便秘。皮肤枯燥。食不能运。妇人经血衰少。淡白色。加当归、白芍各二两。抚芎、麦冬、柏子仁各一两。建糖丸。
       治中汤 治脾胃不和。中满呕逆。恶心泄泻。
       人参 干姜 白术(各一钱) 陈皮 青皮 甘草(各七分)
       水煎。
       枳缩二陈汤即二陈汤加枳壳、砂仁。
       浓朴温中汤 治脾胃着寒。停食。
       陈皮 浓朴 干姜 茯苓(各八分) 甘草 木香(各五分)
       水煎。
       人参开胃汤 治脾虚停食。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半夏 神曲 麦芽 砂仁 浓朴 丁香 藿香 莲肉 生姜 枣肉水煎。
       七味白术散 治脾胃虚而伏火。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干葛 藿香 木香椒术养脾丸 治脾胃虚而着湿。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川椒 麦芽 苍术 干姜 砂仁实脾饮(济生) 治脾虚挟寒湿肿胀。
       白术 茯苓 浓朴 木香 木瓜 草果 干姜 大腹皮 附子(炮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服四钱。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泄泻 燥结  

2011-07-12 15:06:34|  分类: 脾胃病 |  标签: |字号 订阅

[卷二] 泄泻十
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湿用四苓散加苍术,甚者苍白二术同加,炒用燥湿兼渗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黄芩,伐火利小水;痰积宜豁之,用海粉、青黛、黄芩,神曲糊丸服之。在上者用吐提,在下陷者宜升提之,用升麻、防风;气虚,用人参、白术炒芍药、升麻;食积,二陈汤和泽泻、苍术、白术、山楂、神曲、川芎,或吞保和丸;泻水多者,仍用五苓散;久病大肠气泄,用熟地黄半两,炒白芍、知母各三钱,升麻、干姜各二钱,炙甘草一钱为末,粥丸服之。仍用艾炷如麦粒,于百会穴灸三壮。脾泻当补脾气,健运复常,用炒白术四两,炒神曲三两,炒芍药三两半,冬月及春初,用肉蔻代之,或散或汤,作饼子尤佳。食积作泻,宜再下之,神曲、大黄作丸子服。脾泄已久,大肠不禁,此脾已脱,宜急涩之,以赤石脂、肉豆蔻、干姜之类。
戴云∶凡泻水,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是火;或泻时或不泻,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
入方
一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
黄芩(炒,半两)白术(炒,二两)白芍(酒拌炒)半夏(各一两,泡)神曲(炒)山楂(炒,各一两半)上为末,青荷叶包饭烧熟,研丸如梧子大。食前白汤下。
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脓水,腹痛,小便不二日前证俱减,独小便不利。以益元散与之,安。
治痛泄
炒白术(三两)炒芍药(二两)炒陈皮(两半)防风(一两)久泻,加升麻六钱。上锉。分八帖,水煎或丸服。
止泻方姜曲丸
隔年陈麦面作曲(二两,炒。又一两)茴香(五钱)生姜(二两,又一两)上为末或丸。每服五七钱,白汤下。
又方
肉豆蔻(五两)滑石(夏二两半,秋二两,春、冬一两二钱半)上为末,饭丸。或水调服。
清六丸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用,并不单用,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能补脾补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一料)红曲(炒,半两,活血。又云二两半)上为末,饭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白汤下。
又方
治泄泻,或呕吐。
上以六一散生姜汁入汤调服。
〔附录〕寒泄,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米饮不化者,理中汤,或吞大烦渴,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连丸;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湿气伤脾,土不克水,梅雨久阴,多有此病,宜除湿汤,吞戊己丸,佐以胃芩汤,重者术附汤;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其人必噫气,如败卵臭,宜治中汤加砂仁半钱,或吞感应丸尤当;有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物,才方宽快,不食则无事,俗名禄食泻,经年不愈,宜快脾丸三五粒;因伤于酒,每晨起必泻者,宜理中汤加干葛,或吞酒煮黄连丸;因伤面而泻者,养胃汤加萝卜子(炒研破)一钱。痛者,更加木香半钱;泻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半钱。有每日五更初洞泻,服止泻药,并无效,米饮下五味丸,或专以五味子煎饮,亦治脾肾泻。虽省即饮食忌口,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此病在肾,俗呼为脾肾泻,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而重,其人虚甚,宜椒附汤;暑泻,因中暑热者,宜胃芩汤或五苓散,加车前子末少许甚效。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泻。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变他疾,为祸不小。殊不知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
附方
四苓散
(即五苓散内去桂)
五苓散益元散
并见中暑类。
理中汤
见中寒类。
大已寒丸
荜茇肉桂(各四两)干姜(炮)高良姜(各六两)上为末,水煮,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饮吞下。
八味汤
吴茱萸(汤洗七次)干姜(炮,各二两)陈皮木香肉桂丁香人参当归(洗焙,各上锉。每四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香连丸
黄连(去须,十两,用吴茱萸五两同炒赤色,去茱萸不用)木香(二两四钱,不见火)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空心米饮下。
升阳除湿汤
升麻柴胡防风神曲泽泻猪苓(各半两)苍术(一两)陈皮甘草(炙)大麦面(各三钱)上作一服,水煎,饭后热服。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半钱,姜枣煎。非肠鸣不用
戊己丸
治胃经受热,泄痢不止。
黄连吴茱萸(去梗,炒)白芍(各五两)上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米饮下。
胃苓汤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五苓散平胃散
上合和姜枣煎,空心服。
术附汤
(《和剂》)甘草(二两,炙)白术(四两)附子(炮,一两半)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枣一枚煎,空心服。
治中汤
见脾胃类。
感应丸
(出《宝鉴》)木香肉豆蔻丁香(各一两半)干姜(炮,一两)巴豆(七十个,去皮、心、膜,研出油)杏仁(百四个汤浸,去皮尖研)上前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二两研,与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匀,用好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待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六修合。
清油一两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匀药末成剂,分作小铤子,油纸裹,旋丸服之。每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保和丸
见积聚类。
酒蒸黄连丸
黄连(半斤,净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烂,取出晒干)上为末,滴水丸。每五十丸,食前温水下。
养胃汤
见疟类。
五味子散
治肾泄。
五味子(二两)吴茱萸(半两,细口绿色者)上二味炒香熟为度,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有一亲识,每五更初晓时,必溏泄一次,此名肾泻,服此愈。
椒附丸
(《微义》)椒红(炒)桑螵蛸(炙)龙骨山茱萸(取肉)附子(炮)鹿茸(酒蒸,焙)上为末,酒糊丸。每六十,空心。
二神丸
破故纸(炒,四两)肉豆蔻(二两,生)上为末,以大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肉,研膏入药,和丸。每五十丸,盐汤下。

[卷二] 燥结十一
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
入方
治大肠虚秘而热。
白芍(一两半)陈皮生地黄归身(一两)条芩甘草(二钱)上为末,粥丸。白汤下七八十丸。
〔附录〕凡人五味之秀者养脏腑,诸阳之浊者归大肠,大肠所以司出而不纳也。今停蓄蕴结,独不得疏导何哉?抑有由矣!邪入里,则胃有燥粪,三焦伏热,则津液中干,此大肠挟热然也。虚入脏冷而血脉枯,老人脏寒而气道涩,此大肠之挟冷然也。亦有肠胃受风,涸燥秘涩,此证以风气蓄而得之。若夫气不下降而谷道难,噫逆泛满,必有其证矣。
东坦诸论,原附于此,今节不录,观者宜于东垣书中求之。
附方
理宜节去,姑存以便阅者。
导滞通幽汤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归身升麻桃仁泥(各一钱)生地黄熟地黄(各半钱)甘草(炙)红花(各三分)上作一服,水煎。食前调槟榔末半钱,或加麻仁泥一钱。加大黄,名当归润燥汤。
润燥汤
升麻生地黄(各二钱)归梢生甘草大黄(煨)熟地黄桃仁泥麻仁(各一钱)红花上除桃仁、麻仁另研,作一服,水煎,次下桃仁、麻仁煎。空心热服。
活血润燥丸
治大便风秘血秘,常常燥结。
归梢(一钱)防风(三钱)大黄(纸裹煨)羌活(各一两)桃仁(二两,研如泥)麻仁(二两五钱研)皂角仁(烧存性,一两五钱,其性得温则滑,温滑则燥结自通)上除二仁另研外,余为末后和匀,蜜丸梧子大。空心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三两服后,以苏子麻子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不致结燥。以瓷器盛之,纸封无令见风。
半硫丸
治冷秘,风秘结,老人秘。
透明硫黄(研)半夏(洗七次,等分)上为末,生姜糊丸梧子大。服二十丸,姜汤下;或用一葱白一条,姜三片煎,入阿胶二片溶开,食前空心送下。
麻仁丸
治大便秘,风秘,脾约。
郁李仁麻子仁(各六两,各研)大黄(二两半,以一半炒)山药防风枳壳(炒,七钱半槟榔(五钱)羌活木香(各五钱半)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服七十丸,白汤下。
脾约丸
麻仁(一两一钱半,研)枳实浓朴芍药(各二两)大黄(四两,蒸)杏仁(去皮麸炒,一两二钱,研)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服三五十丸,温水下。
凡诸秘,服药不通,或兼他证,又或老弱虚极不可用药者,用蜜熬入皂角末少许作□以导之。冷秘生姜□亦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