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痞满

 淄水渔夫 2012-09-20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生姜 三钱 法半夏 三钱 黄连 黄芩

各二钱 党参 炙甘草 各三钱 干姜 二钱 大枣 三钱掰

治伤寒坏病,心中痞硬,发热头汗,干噫,食嗅,胁下腹中雷鸣,下利日数十行,脉轻按浮涩,重按虚小者。

此清热温寒升陷降逆并用之法也。心中痞而硬者,中气虚寒,旋转无力,胆胃之经气不降也。发热头上汗出者,胆胃不降,相火上逆也。干噫食嗅者,胆经不降,木气逆冲,上脘横滞也。胁下腹中雷鸣者,胆经横滞,相火散漫,寒热混乱,水气漫溢也。下利目数十行者,胆胃之经热,散漫不收也。此病复杂极矣。其实只是中气虚寒,因而升降反常之故。

方用生姜半夏温中降胃,以开相火下降之路。用黄芩黄连,降相火降胆经,以收散漫之热。用干姜枣草人参,以温补中气而升降上下。经方寒热并用,此为大法。泻心者,降相火也。热利有屁而射远,寒利无屁不射远。寒利一日数次即危,不能数十次。此方拨乱反正,各得其宜。此方升陷之法,乃间接的非直接的。上降则下升也。此方与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均称泻心者,言只泻胃上之热,不可泻动胃气之意,利虽属于热,中气却是虚寒。

注意:

此方与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证为对应的治法。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证,不过在上的火气,上逆而已。此方则在上之火,既已上逆,在下之火,又复下陷,在内之火,又复外泄。火气散漫,内必生寒,上逆下陷,中气必虚,所以生姜干姜与连芩并用,而以参枣炙草补中,用生姜者,降胃也。此病复杂极矣,而治之法,则甚简单。脉象轻按浮涩,重按虚小,胆热外泄则脉浮,汗出津伤则脉涩,中气虚寒,则重按虚小。

方名 甘草 茯苓杏仁甘草 酸枣仁汤 白头翁汤 薯蓣丸 生姜泻心汤
证状 心动悸 胸痞气短 不得眠而虚烦 下利后重, 渴而饮水 虚劳, 里急, 自汗, 烦热, 腹痛, 食减, 遗精白带, 气短形廋等. 心痞, 下利, 发热, 头汗, 干噫, 食臭, 胁下腹中雷鸣
原理 血枯中伤 肺气湿逆 胆经寒 肝木下陷生热, 有湿 肺金失敛, 风水妄动, 五行皆病 中虚, 胆胃逆, 上热中寒, 外热内寒
治法 润血补中 除湿润肺养中 温肝经以降胆经 清热除湿 补金敛木, 去滞调中 温寒清热补中
脉象 脉结代 脉濡短 脉虚浮 细沉而数 弦涩小数 脉涩虚小
备考 理中丸证中虚而脾胃湿, 此证中虚而血液燥 麦门冬汤证肺气燥, 此证肺气湿.麦门冬汤证中虚甚, 此证中虚不能补中. 温肝经以补胆经之阳, 胆经阳足, 自能下降.小建中汤证, 胆热不降, 此证胆寒不降.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 肝木下陷生寒. 此证肝木下陷生热.肝为阴臓, 阴臓病寒者轻, 阴臓病热者重. 肾气丸证木泄耗水, 此证金气木动.金败木动因而火逆金亏, 木滞生热此治虚劳病之大法. 大黄黄莲黄苓泻心汤证, 为热气不降, 此证热气不降, 又兼中气虚寒, 经气散乱, 下焦不升.

 

黄连泻心汤-《外科正宗》卷四  【来源】《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黄连 山栀 荆芥 黄芩 连翘 木通 薄荷 牛蒡子各3克 甘草1.5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灯心20根,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功用】清心泻火。
  【主治】大人、小儿心火妄动,结成重舌、木舌、紫舌,胀肿坚硬,语言不利。
编辑本段
黄连泻心汤-《明医指掌》卷五
  【来源】《明医指掌》卷五。
  
【组成】黄连1钱2分,厚朴1钱(制),干姜8分,甘草5分,人参8分,白芍药8分。
  【主治】心下虚痞,按之痛。痞满,脉弦数者。
  【制法】上锉1剂。
  【用法】加生姜3片,水2钟,煎8分,空心热服。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黄连清膈热以消痞,厚朴泻中满以除痞,干姜温胃散寒滞,人参挟元鼓胃气,甘草和中气,半夏燥痰湿,更以生姜温气散寒滞也。
编辑本段
黄连泻心汤-《外科真诠》卷上
  【来源】《外科真诠》卷上。
  【组成】人参1钱,黄连5分,熟地1两,白芍2钱,远志1钱,麦冬2钱,茯神2钱,银花5钱,公英2钱,甘草1钱。
  【功效】大补其水,内疏心火。
  【主治】井疽。生于心窝中庭穴,属任脉经,由心经火毒而成,初如豆粒肿痛,渐增心躁如焚,肌热如火,乃心热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济心火也。
编辑本段
黄连泻心汤-《云歧子脉诀》
  【别名】泻心汤
  【来源】《云歧子脉诀》。
  【组成】黄连半两,生地黄半两,知母半两,黄芩1钱,甘草半两。
  【主治】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1两,水1盏半,煎服。
  【附注】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

 

 

痞满

  

痞满 - 寻找终生伴侣 - 寻找彼此读得懂的终生伴侣

痞满 ,证名。多指胸腔部痞塞满闷,而外无胀急之形。《素问·五常政大论》:“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亦为土郁(脾郁)之常见症候。《景岳全书·伤寒典》:“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满,……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脏,此其将入未入犹兼乎表,是即半表半里之证,只宜以小柴胡汤之属加枳壳之类治之。”其治法,龚廷贤《寿世保元》主张“调中,补气血,消痞清热,攻补兼施。”《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月真)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虚则补其中气,宜调中益气汤;实则消食,宜资生丸;豁痰宜豁痰汤;除湿宜二陈汤加猪苓、泽泻;有湿热清热,宜当归拈痛汤而消导之,亦不可用峻剂,致伤元气。”参见气痞痰痞实痞虚痞等条。

  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称为胃痞。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胃痞是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胃痞在《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备化之纪,……其病痞”,以及“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等都是这方面的论述。《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法,其所创诸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包含了胃痞在内,论其病因有风邪外人,忧恚气积,坠堕内损,概基病机有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并对痞作了初步的解释:“痞者,塞也。言腑脏痞塞不宣通也。”东垣所倡脾胃内伤之说,及其理法方药多为后世医家所借鉴,尤其是《兰室秘藏·卷二》之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消痞丸、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在治疗上丹溪特别反对一见痞满便滥用利药攻下,认为中气重伤,痞满更甚。《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类证治裁·痞满》将痞满分为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把杂病之痞又分作胃口寒滞停痰,饮食寒凉伤胃,脾胃阳微,中气久虚,精微不化,脾虚失运,胃虚气滞等若干证型,分寒热虚实之不同而辨证论治,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如《伤寒论》所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食滞中阻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3.痰湿阻滞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4.情志失调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5.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痞满:“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人里,饮食停滞,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实邪之所以内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至虚实并见。另外,各种病邪之间,各种病机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形成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为痞证的病机特点。总之,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临床表现】

  本病证以自觉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五胀大之形。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稍舒,大便不调,消瘦等症。发病和加重常与诸如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饮浓茶烈酒,过食辛辣等饮食因素,以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诊断】

  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

  2.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

  3.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4.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5.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K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胃痛胃痛与胃痞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胃痞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胃痞者则无压痛。

  2.鼓胀鼓胀与胃痞同为腹部病证,且均有胀满之苦,鼓胀早期易与胃痞混淆。鼓胀腹部胀大膨隆,胀大之形外现;胃痞则自觉满闷痞塞,外无胀大之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胃脘部按之柔软。鼓胀有胁痛、黄疽、积聚等疾病病史;胃痞可有胃痛、嘈杂、吞酸等胃病病史。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有助于二病证的鉴别。

  3.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可有脘腹满闷不舒,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应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心电图和纤维胃镜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寒热虚实痞满绵绵,得热则舒,遇寒则甚,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多为寒;痞满势急,胃脘灼热,得凉则舒,口苦便秘,口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多为热;痞满时减复如故,喜揉喜按,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久病体虚者,多属虚;痞满持续不减,按之满甚或硬,能食便秘,新病邪滞者,多属实。痞满寒热虚实的辨证,还应与胃痛互参。

   治疗原则

  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因此,其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津伤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

   分证论治

   『实痞』

   邪热内陷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于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理气开结。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中大黄泻热消痞开结,黄连清泻胃火,使邪热得除,痞气自消。可酌加银花、蒲公英以助泻热,加枳实、厚朴、木香等以助行气消痞之力。若便秘心烦者,可加全瓜蒌、栀子以宽中开结,清心除烦;口渴欲饮者,可加花粉、连翘以清热生津。

   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痞满,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消痞。

  方药:保和丸。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行气开结,茯苓健脾利湿,连翘清热散结,全方共奏消食导滞,·行气消痞之效。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厚朴以行气消积;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槟榔以清热导滞通便;若脾虚食积,大便溏薄者,可加白术、黄芪以健脾益气。;;

   痰湿内阻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药:二陈汤合平胃散。

  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厚朴、陈皮宽中理气,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宽中之功。可加前胡、桔梗、枳实以助其化痰理气。若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化痰降逆;胸膈满闷较甚者,可加薤白、菖蒲、枳实、瓜蒌以理气宽中;咯痰黄稠,心烦口干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化痰。

   肝郁气滞

  症状:胃脘痞满闷塞,脘腹不舒,胸膈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药:越鞠丸。

  方中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活血解郁;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除痞;栀子泻火解郁。本方为通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痞满之剂。若气郁较甚,胀满明显者,可加柴胡、郁金、枳壳,或合四逆散以助疏肝理气;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可加龙胆草、川栋子,或合左金丸,以清肝泻火;若气虚明显,神疲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等以健脾益气。

   『虚痞』

   脾胃虚弱

  症状: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食少不饥,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当归、陈皮理气化滞,使脾气得复,清阳得升,胃浊得降,气机得顺,虚痞自除。若痞满较甚,可加木香、砂仁、枳实以理气消痞,或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以消补兼施。若脾阳虚弱,畏寒怕冷者,可加肉桂、附子、吴茱萸以温阳散寒;湿浊内盛,苔厚纳呆者,可加茯苓、苡仁以淡渗利湿;若水饮停胃,泛吐清水痰涎,可加吴茱萸、生姜、半夏以温胃化饮。若属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合,或因胃热而过食寒凉,或因寒郁化热而致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而出现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喜温喜按,呕恶欲吐,口渴心烦,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沉弦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若中虚较甚,则重用炙甘草以补中气,有甘草泻心汤之意;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则加生姜以化饮,则有生姜泻心汤之意。

  【转归预后】

  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贵在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

   【预防与调摄】

  对胃痞患者,要重视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病情较重时,需适当休息。

 

橘枳姜汤治上楼梯喘气痰多的病人

2011年2月23号,男,54岁,进门就让我把脉看看有何病,稍休息把脉:双手寸脉沉伏,右手关脉博动有力,尺脉正常,左手关尺正常。尺脉正常比如大树有根,告患者说没有大病,但双寸脉沉伏,胸喉有病,寸脉即侯胸以上病。患者马上说我家住5楼,这几天一上楼梯就喘气,胸憋,怀疑是心脏病,这几天咽痛痰多,吃治咽炎的药。患者穿衣适节令,不恶寒,食纳好,二便利。处方:陈皮24克枳实9克生姜16克。3副上楼不喘,胸憋好。

【金匮胸痹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也主之。【千金】云:橘枳姜汤治胸痹愠愠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结胸是寸脉浮需区别。


橘枳姜汤与茯芩杏仁甘草汤同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证。《医宗金鉴》认为水盛于气者,主以苓杏甘草汤;气盛于水者,主以橘皮枳实生姜汤。盖前方着重利水,后方着重行气。

 

痞满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又可称为胃痞。相当于西医中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

1. 二香养胃丸(《杨氏家藏方》卷六)

【药物组成】★∮№015★丁香7.5g,木香7.5g,陈橘皮(去白)、益智仁、缩砂仁、甘草、肉桂(去粗皮)、槟榔、肉豆蔻(面裹,煨熟)各15g,青橘皮(去白)12g,干姜(炮)9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g作10丸。

【用法】每次l~2丸,食前细嚼,热汤送服。

【功能】温脾和胃,行气消滞。

【主治】心下痞闷,不思饮食,呕吐痰逆,噫气吞酸,口苦无味。

2. 丁皮丸(《御药院方》卷三)

【药物组成】★∮№015★丁香皮、陈橘皮(去白)、京三棱(煨,切)、槟榔各30g,青木香7.5g,麝香(另研)60g,蓬莪术(煨,切)15g。

【制法】上药捣罗为粗末,微炒,再捣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7~10丸,温生姜汤送服;若胸膈满闷,用橘皮汤送服7丸,渐加至60-80丸,不拘时候。

【功能】理气宽胸,消滞进食。

【主治】胸膈满闷,食欲不振。

3. 丁沉丸(《杨氏家藏方》卷五)

【药物组成】★∮№015★丁香60g,沉香30g,人参15g,肉豆蔻10枚(面裹煨熟)。

【制法】上为细末,用甘草300g,捶碎,入水1L,揉尽去滓,熬成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生姜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益气,降逆止呕。

【主治】胸膈痞闷,呕逆恶心,腹胁胀满。

4. 丁沉煎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

【药物组成】★∮№015★丁香360g,沉香60g,木香4.5g,丁香皮30g,白豆蔻仁285g。

【制法】上为细末,另用甘草熬膏子为丸。每30g分作250丸。

【用法】每次l粒,含化,空心时服。

【功能】行气辟秽。

【主治】心胸痞闷,噎醋吞酸,两胁刺痛,腹中坚满,口苦无味。

 

5. 丁香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药物组成】★∮№015★丁香、藿香叶、附子(炮裂,去皮、脐)、各7.5g,干姜(炮)4g。

【制法】上锉碎。用水650ml,煎取300ml,去滓。

【用法】徐徐温服。

【功能】温胃健脾。

【主治】胸膈虚满。

6. 丁香附子散(《宣明论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015★附子30g,母丁香49个,生姜250g(取自然汁125ml)。

【制法】上药附子钻孔49个,以丁香填孔内,将生姜汁用文武火熬尽;又用大萝卜1个,取一穴子,入附子又填内,将萝卜盖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烧香熟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干,捣为细末。

【用法】每次3g,用米汤150ml调服,一日三次。

【主治】胸膈痞闷,吐逆不止。

7. 八味平胃散(《易简方》)

【药物组成】★∮№015★厚朴105g,苍术165g,橘红105g,甘草30g,缩砂、香附子、茯苓、丁香各90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12g,用水230ml,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至140ml,去滓。

【用法】食前服。

【功能】燥湿运脾,理气和中。

【主治】中脘痞塞,不进饮食。

8. 八味厚朴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药物组成】★∮№015★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紫)60g,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0g,诃黎勒(取肉,生用)30g,桂(去粗皮)30g,附子(炮裂,去皮、脐)30g,干姜(炮)30g,白茯苓(去黑皮)30g,甘草(炙)3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空心、晚食前嚼破后用温酒或盐汤送服。

【功能】温中燥湿,行气健脾。

【主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腹中胀满。

9. 人参散(《太平圣惠方》卷五)

【药物组成】★∮№015★人参225g,白术15g,赤茯苓15g,黄芪15g(锉),附子22.5g(炮裂,去皮、脐),木香15g,桔梗15g,大腹皮30g,甘草7.5g(炙微赤,锉),陈橘皮30g(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30g(煨,用皮)。

【制法】上为散。每次9g,用水300ml,煎至180ml,去滓。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温胃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胸膈腹胁胀满。

10. 上二黄丸(《内外伤辨惑论》卷下)

【药物组成】★∮№015★黄芩60g,黄连(去须,酒浸)30g,升麻、柴胡各9g,甘草6g。

【制法】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50—70丸,白汤送服。

【主治】胃脘痞闷。

11. 九味资生丸(《张氏医通》卷十六)

【药物组成】★∮№015★人参、白术各90g,茯苓45g,炙甘草15g,橘红、楂肉、真神曲各60g,川黄连、白豆蔻各1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捣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次1丸,食后细嚼,温开水送服;严寒时,用淡姜汤送服。

【功能】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主治】脘腹胀闷,或恶心呕吐,或大便泄泻。

12. 三香正气散(《杨氏家藏方》卷五)

【药物组成】★∮№015★木香、丁香各15g,香附子(炒去毛)60g,陈橘皮(去白)、益智仁、甘草(炒)、缩砂仁、厚朴(去粗皮,生姜汁制)各45g,乌药、干姜(炮)、丁香皮、蓬莪术(炮)各30g。

【制法】上为细末。每次9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l枚,同煎至l00ml。

【用法】热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降逆。

【主治】胸膈痞塞,胁肋膨胀,时或刺痛,呕哕酸水。

13.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015★大黄12g,黄连6g。

【制法】以麻沸汤200ml渍之,须臾,绞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泻热消痞。

【主治】心下痞塞。

14. 开结枳实丸(《医学发明》卷八)

【药物组成】★∮№015★橘皮、白术、泽泻、茯苓、麦蘖面、炒神曲各30g,干生姜、青皮各15g,枳实(麸炒)45g,半夏(汤洗七次)30g。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50丸,空腹时温水送服。

【功能】健脾消食,导饮行水。

【主治】心下痞闷。

【辩证加减】如有积块,加巴豆霜4.5g。

15. 人参利膈丸(《顾松园医镜》卷九)

【药物组成】★∮№015★人参、白芍、大黄(九制)、枳壳、厚朴、槟榔各等分,沉香减半。

【制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

【用法】每次3g,白汤送服,一日三次。

【功能】健脾理气,消滞通便。

【主治】痞满不利,大便燥结。

16. 川椒丸(《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药物组成】★∮№015★川椒30g(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半夏30g(汤洗七遍去滑),附子30g(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0丸,以醋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祛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中寒凝气满,引心背彻痛。

17. 木香理中汤(《伤寒全生集》卷三)

【制法】陈皮、半夏、甘草、木香、白术、砂仁、枳实、青皮。

【制法】上加生姜4g,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消痞。

【主治】心下痞满。或痞满虽解,而胃脘胀痛者。

【辩证加减】气痞,大便秘实,加槟榔、大黄;有烦热,加姜炒黄连。

18. 五味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药物组成】★∮№015★五味子(洗)4.5kg,良姜(炒)、陈皮(去白)、茴香(炒)各750g,甘草(炒)8.75kg,盐(炒)11k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6g,食前用沸汤点服。

【功能】温中祛寒,理气止痛。

【主治】胸膈痞满,心腹刺痛,短气噎闷,不思饮食。

19. 廿四味流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药物组成】★∮№015★半夏(汤洗七次)60g,陈皮(去白)lkg,厚朴(姜制,炒)、青皮(去白)、甘草、香附(炒,去毛)、紫苏叶各500g,人参、赤茯苓、干木瓜、白术、白芷、麦门冬各120g,草果仁、肉桂(不见火)、蓬莪术(煨,切)、大腹皮、丁香皮、槟榔、木香(不见火)各180g,木通240g,沉香180g,枳壳(去瓤,麸炒)120g,大黄(面裹煨,去面,切)60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12g,以水200ml,人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140ml,去滓。

【用法】热服。伤寒头痛,人连根葱白9cm同煎,汗出即愈;自利,人粳米煎。均不拘时候服。

【功能】调气和血。

【主治】诸气痞滞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少食。

20. 中和汤(《鸡峰普济方》卷二十)

【药物组成】★∮№015★白术120g,黄橘皮、厚朴、人参、茯苓、甘草各75g。

【药物组成】★∮№015★上为细末。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煎至l00ml,去滓。

【用法】空腹时温服。

【功能】养脾健胃,行气和中。

【主治】胁肋胀满,恶心呕逆,食欲不振。

21. 化滞汤(《会约医镜》卷五)

【药物组成】★∮№015★陈皮(去白)3g,青皮1.8g,茯苓4.5g,厚朴3g,白芥子(炒,研)1.8g,大黄(煨)6g。

【制法】水煎。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化滞。

【主治】瘟疫下后,余邪作痞,胸腹饱胀。

22. 分心气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

【药物组成】★∮№015★木香(不见火)、桑白皮(炒)各15g,丁香皮30g,大腹子(炮)、桔梗(炒)、麦门冬(去心)、草果仁、大腹皮(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人参(锉)各15g,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去梗)、陈皮(去白)、藿香各45g,甘草(炙)30g。

【制法】上?咀。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1个(掰破,去核),灯心10茎,煎至l0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解郁,行气调中。

【主治】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口苦舌干。

23. 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卷二)

【药物组成】★∮№015★藿香梗9g,厚朴6g,茯苓9g,广皮4.5g,草果3g,楂肉(炒)15g,神曲6g。

【制法】用水lL,煮取400ml,滓再煮取200ml,去滓。

【用法】分三次温服。

【功能】化湿和中,健脾消滞。

【主治】胸脘痞闷,舌苔白滑。

24. 白术汤(《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药物组成】★∮№015★白术、柴胡、生姜(去皮,薄切,焙干)、厚朴(涂生姜汁,炙香熟)、桂各90g,甘草(炙,锉)30g,槟榔(锉)10枚。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9g,用水150ml,煎至l00ml,去滓。

【用法】温服。微利为度。

【功能】健脾疏肝,行气消痞。

【主治】痞气,胁肋满闷。

25. 匀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药物组成】★∮№015★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各60g,藿香叶、甘草(炙)各240g,缩砂仁120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3g,加盐末0.3g,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脾暖胃,理气消滞。

【主治】胸膈虚痞,心腹胀痛,呕吐恶心。

26. 六一汤(《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五)

【药物组成】★∮№015★白术180g,甘草30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服6g,开水冲服。

【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和胃。

【主治】心腹痞闷。口苦无味,呕秽恶心,不思饮食。

27. 正元丹(《鸡峰普济方》卷十四)

【药物组成】★∮№015★附子、干姜、良姜、乌头各120g,胡椒、荜澄茄、人参、红豆蔻、白术、桂各30g。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功能】温胃散寒,健脾化湿。

【主治】心腹胀满,胁肋牵疼,吞酸气逆,呕吐清涎,肠鸣泄泻,手足厥冷。

28. 玉芝徐老丸(《宣明论方》卷四)

【药物组成】★∮№015★天南星、干姜各15g,黄柏45g,牵牛240g,半夏、白矾、大黄各30g,蛤糊60g。

【制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

【用法】每次10~20丸,一日三次,食后温水送下。大便结者,除肠垢积物,可渐加至30—50丸。

【功能】清热祛湿,化痰利膈,消滞通便,增进食欲,令人徐老。

【主治】胸胁痞闷,食欲不振。

【禁忌】孕妇及大便滑泄者忌服。

29. 白术散(《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药物组成】★∮№015★白术、诃黎勒(煨,去核)各22.5g,甘草(炙,锉)、丁香、厚朴(生姜汁炙)各7.5g,木香、桂、人参、槟榔(半生半熟,锉)各22.5g,陈橘皮(去白,麸炒)、草豆蔻(去皮)各30g。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次6g,生姜、木瓜煎汤调服。

【功能】温胃行气,消胀除满。

【主治】胃冷,气胀满闷。

30. 白茯苓散(《太平圣惠方》卷四)

【药物组成】★∮№015★白茯苓30g,人参30g,防风15g,桂心22.5g,远志15g,桔梗22.5g,枳壳22.5g(麸炒微黄),诃黎勒22.5g(煨,用皮),白术15g,半夏22.5g(汤洗七遍去滑,微炒),甘草7.5g(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每次9g,以水250ml,加生姜4g,大枣3个,煎至150ml,去滓。

【用法】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补心气,解郁化痰。

【主治】心膈胀满。

31.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015★半夏9g(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6g,黄连3g,大枣4枚(掰)。

【制法】以水1L,煮取600ml,去滓,再煎取300ml。

【用法】每次温服200ml,一日三次。

【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主治】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

32. 半夏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药物组成】★∮№015★半夏9g,生姜、黄芩、茵陈、当归各3g,前胡、枳实、甘草、大戟各6g,茯苓、白术各9g。

【制法】上?咀。以水1L,煮取300ml。

【用法】分三次服。

【功能】清热利湿,理气健脾。

【主治】脘腹胀满。

33. 加味二陈汤(《医学正传》卷二引丹溪方)

【药物组成】★∮№015★橘红、茯苓各2.1g,半夏(汤泡洗)3g,甘草(炙)1g,川芎、苍术、白术各2.4g,山楂肉4.5g,砂仁1.5g,神曲(炒)2.1g,香附子3g,麦蘖面(炒)1.5g。

【制法】上除神曲、麦蘖面细研,炒,另包,余细切,作一服,加生姜3片,大枣l枚,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将神曲、麦蘖面调入。

【用法】温服。

【功能】化痰燥湿,行气消食。

【主治】脘腹痞满,泛恶欲呕。

34. 加味二陈汤(《寿世保元》卷二)

【药物组成】★∮№015★陈皮6g,半夏(姜炒)6g,枳实(麸炒)3g,黄连(姜炒)1.8g,山楂(去子)6g,木香2.4g,青皮(去瓤)6g,白茯苓(去皮)9g,砂仁2.4g,甘草2.4g。

【制法】上锉。加生姜,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祛痰。

【主治】痞满,按之软而无块者。

35. 加减思食丸(《御药院方》卷四)

【药物组成】★∮№015★神曲60g(炒黄),大麦芽60g(炒黄),乌梅120g,干木瓜15g,白茯苓、甘草(细锉,炒)各7.5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用法】每次1丸,细嚼,白汤送服,不拘时候。如渴时噙化1丸。

【功能】健脾生津,和胃进食。

【主治】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及反胃。

36. 加减痞气丸(《东垣试效方》卷二)

【药物组成】★∮№015★黄芩(酒制)22.5g,黄连(酒制)22.5g,厚朴3g,半夏1.5g,益智22.5g,吴茱萸15g,红花4g,青皮15g,当归尾15g,茯苓15g,泽泻15g,炒神曲15g,莪术15g,昆布15g,橘皮(去白)15g,熟地黄15g,人参15g,附子15g,葛根15g,炙甘草15g,巴豆霜15g。

【制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初次2丸,一日加1丸,二日加2丸,渐加至大便溏,再从2丸加服,食前煎淡甘草汤送服。

【功能】健脾行气,化淤消积。

【主治】脾积痞气。

37. 冲和资生丸(《活人方》卷二)

【药物组成】★∮№015★白术120g,茯神75g,枣仁75g,当归75g,莲肉75g,人参60g,黄芪45g,陈皮45g,砂仁45g,山楂肉45g,神曲45g,麦芽粉45g,白蔻仁30g,远志30g,益智仁30g,木香15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6~9g,早、晚空腹用米汤或参汤吞服。

【功能】补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痞满。

38. 异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药物组成】★∮№015★石莲肉(去皮)30g,蓬莪术(煨)、京三棱(炮)、益智仁(炮)、甘草各180g,青皮(去白)、陈皮(去皮)各150g,厚朴(姜汁炙)60g。

【制法】上为细末。每次6g,用水150ml,生姜3片,大枣1个,盐1捻,煎取105ml。

【用法】通口服,不拘时候,盐汤点或盐酒调,皆可服。

【功能】消症散积,和胃进食。

【主治】腹胁膨胀,痞闷噎塞,喘满不快,饮食难化,噫气吞酸;一切气痞。

39. 导气丸(《宣明论方》卷七)

【药物组成】★∮№015★姜黄120g,香附子120g,缩砂、甘草、广茂各60g,丁皮、甘松、木香、荆三棱各30g,白檀15g,藿香叶15g。

【制法】上为末,入绿豆粉60g,用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30丸,食后细嚼,白汤送服,一日3次。

【功能】宽膈进食。

【主治】心胸满闷,胁肋刺痛。

40. 均气丸(《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药物组成】★∮№015★牡丹皮、当归(切,焙)、木香、京三棱(炮,椎碎)各7.5g,半夏15g(别捣末,生姜自然汁和为饼,焙干,同杵),青橘皮(汤浸去白,焙)、枳实(去瓤,麸炒)各15g,槟榔(锉)3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5丸,空心、食前用生姜盐汤送服。

【功能】行气和中,除满降逆。

【主治】心胸满闷,不能饮食。

41. 均气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药物组成】★∮№015★木香、胡椒、干姜(炮)、乌头(炮裂,去皮、脐)、茴香子(炒)、荜澄茄、青橘皮(汤浸,去白,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蓬莪术(炮,锉)、肉桂各30g,牵牛250g(拣净,炒,捣罗取末120g,余者不用)。

【制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5~20丸,炒生姜、盐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消滞。

【主治】腹胁胀满,胸膈滞闷,呕吐酸水,不思饮食。

42. 豆蔻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药物组成】★∮№015★肉豆蔻仁、京三棱(炮)、蓬莪术(炮)、青橘皮(汤浸,去白,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肉桂各30g,槟榔(锉)、木香各15g,牵牛子(半生半熟,取末)60g。

【制法】上为末,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丸,食后用生姜汤送服。

【功能】行气活血,散结除满。

【主治】五膈气痞闷,腹胁胀满。

43. 克坚酒(《外科证治全书》卷四)

【药物组成】★∮№015★水红花3g(净末)。

【制法】上用火酒1kg浸之;或用水红花子熬膏。

【用法】时时饮酒;或每日取膏6g,酒化下。外用消痞膏贴之。

【功能】活血消痞。

【主治】脘有痞气,中脘肿块突起,状如覆盘,肌肉消瘦。

44. 抑木和中汤(《医醇剩义》卷一)

【药物组成】★∮№015★蒺藜12g,郁金6g,青皮3g,广皮3g,茅术3g(炒),厚朴3g,当归6g,茯苓6g,白术3g,木香1.5g,砂仁3g,佛手1.5g,白檀香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疏肝健脾。

【主治】中脘不舒,饮食减少。

45. 利膈丸(《医学发明》卷一)

【药物组成】★∮№015★木香21g,槟榔23g,厚朴(姜制)60g,人参、藿香叶、当归、炙甘草、枳实(麸炒)各30g,大黄(酒浸,焙)60g。

【制法】上为细末,清水为丸,或少用蒸饼亦可.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50丸,食后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行气利漏,攻积通便。

【主治】胸膈痞满,大便秘结。

46. 利膈化痰丸(《丹溪心法》卷二)

【药物组成】★∮№015★南星、蛤粉(研细)各30g,半夏、瓜蒌仁、贝母(去心)、香附各15g(童便浸)。

【制法】上为末,用猪牙皂角14挺敲碎,水500ml,煮杏仁(去皮、尖)30g,煮水将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人前药搜和,再入姜汁泡,蒸饼为丸,如绿豆大,青黛为衣。

【用法】每次50丸,姜酒送服。

【功能】化痰利膈,行气解郁。

【主治】胸膈痞闷,痰壅气喘者。

47. 谷神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药物组成】★∮№015★小麦蘖(炒)、陈曲(炒)各45g,乌梅肉(炒)30g,生姜(切,焙)、陈橘皮(焙,去白)、枳实(去瓤,麸炒)各15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后用米饮送服。

【功能】温中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中脘痞闷,痰逆呕哕,水谷迟化。

48. 沉香降气丸(《御药院方》卷三)

【药物组成】★∮№015★沉香45g,香附子15g,蓬莪术(炒,锉)、木香各60g,甘草(轻炒)21g,豆粉(轻炒)27g,姜黄(洗净,焙)25g。

【制法】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樱桃大,以本末为衣。

【用法】每服2~5丸,细嚼,以生姜汤或温水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和脾胃,进饮食,利胸膈。

【主治】胸膈痞闷,呕哕恶心,脐腹疼痛。

49. 附子泻心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015★大黄6g,黄连3g,黄芩3g,附子3g(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制法】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600ml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主治】心下痞闷。恶寒汗出。

50. 枳木丸(《丹溪治法心要》卷四)

【药物组成】★∮№015★白术60g,枳实30g,半夏30g,神曲30g,麦芽30g,山楂30g,姜黄15g,陈皮15g,木香7.5g。

【制法】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

【用法】每次9g,温开水送服。

【功能】健脾消食,理气和胃。

【主治】心下痞满而不痛者。

51. 枳壳汤(《苏沈良方》卷三)

【药物组成】★∮№015★桔梗、枳壳(炙)各30g。

【制法】上药锉片。用水1L,煎至500ml,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宣肺理气,利膈宽胸。

【主治】伤寒痞气,胸满欲死。

52. 枳梗汤(《医学入门》卷四)

【药物组成】★∮№015★枳壳、桔梗、甘草各等分。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理气宽胸。

【主治】结胸痞气,烦闷欲死。

【辩证加减】表热或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内热,加黄连;痰喘,加瓜蒌仁;口燥,加天花粉,去半夏。

53. 枳壳半夏汤(《世医得效方》卷四)

【药物组成】★∮№015★枳壳、半夏、黄芩、桔梗各60g,甘草15g。

【制法】上锉散。每次12g,加生姜3片,桑白皮10g,乌梅1个,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化痰清热,下气宽中。

【主治】痞满。

【辩证加减】未效,加葶苈子、马兜铃、防己、薄荷。

54. 香附六一汤(《医方类聚》卷一○一引《澹寮方》)

【药物组成】★∮№015★香附子180g,甘草30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适量,开水调服。

【功能】行气解郁。

【主治】胸痞烦满。

55. 香砂宽中散(《重订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015★制香附、广木香各15g,春砂仁、白蔻仁各9g,真川朴30g,炙黑甘草6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9g,开水调服。

【功能】行气除满,宽中开胃。

【主治】痞满。

56. 顺气消痞丸(《保命歌括》卷二十四)

【药物组成】★∮№015★木香15g,益智仁7.5g,厚朴(姜汁炒)7.5g,草豆蔻7.5g,陈皮、青皮、苍术(米泔浸)、茯苓、泽泻、干姜各21g,枳实(炒)30g,甘草、半夏各15g,人参、当归各9g,黄连15g。

【制法】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丸,白开水送服。

【功能】行气除满,健脾进食。

【主治】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57. 退热清气汤(《医学人门》卷七)

【药物组成】★∮№015★柴胡、陈皮、茯苓各3g,半夏、枳壳各2.4g,香附2.1g,川芎1.5g,砂仁7粒,木香、甘草各1g。

【制法】加生姜,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理气退热。

【主治】气逆身热,中脘痞满。

58. 桔梗丸(《魏氏家藏方》卷二)

【药物组成】★∮№015★桔梗(微炒)、半夏(汤泡七次)、枳实(去瓤,麸炒)各30g,陈皮60g(去白)。

【制法】上为细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90丸,生姜汤送服。

【功能】化痰理气。

【主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饮食不下。

59. 柴胡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九)

【药物组成】★∮№015★柴胡、厚朴(姜汁炙)、白茯苓各60g,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人参、诃黎勒(煨,去皮)、桔梗(炒)各45g,紫苏茎叶、甘草(炙)各37.5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15g,水220ml,加生姜6g(拍碎),煎至150ml,去滓。

【用法】温服,一日二次。

【功能】疏肝健脾,行气和中。

【主治】胸满气逆,呕不下食。

60. 桔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药物组成】★∮№015★桔梗(细锉;微炒)、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陈皮各300g(去瓤),枳实(麸炒赤黄)150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6g,用水250ml,加生姜5片,同煎至200ml,去滓。

【用法】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除痰下气,消痞散满。

【主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

61. 柴梗汤(《医学入门》卷四)

【药物组成】★∮№015★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枳壳、桔梗。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和解少阳,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痞满或痛。

62. 消痞丸(《兰室秘藏》卷上)

【药物组成】★∮№015★干生姜、神曲(炒)、炙甘草各0.6g,猪苓7.5g,泽泻、厚朴、砂仁各9g,半夏(汤洗七次)、陈皮、人参各12g,枳实15g(炒),黄连(净,炒)、黄芩各18g,姜黄、白术各30g。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100丸,空腹用白汤送服。

【功能】清热化湿,健脾消痞。

【主治】心下痞闷。

63. 陷胸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015★瓜娄仁18g(杵),小枳实4.5g,生川军6g,仙半夏9g,小川连2.5g,风化消4.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化痰宽胸,泻火通便。

【主治】胸膈痞满而痛,甚则神昏谵语,腹满便闭。

64. 宽膈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药物组成】★∮№015★木香、京三棱(炮)、青皮各15g,半夏90g(汤洗七次),大腹子7.5g。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行气宽膈,化痰消痞。

【主治]胸膈结痞。

65. 通膈丸(《御药院方》卷三)

【药物组成】★∮№015★槟榔90g,枳实120g(麸炒)。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50丸,食后用生姜汤或温水送服。

【功能】下气通膈,消饮利水。

【主治】胸中气痞不通,水饮停滞。

66. 理气汤(《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药物组成】★∮№015★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枳实、枳壳、木香、乌药、香附、陈皮、砂仁、桔梗各适量。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温中健脾,化痰行气。

【主治】妊娠,胸部痞满而痛。

67. 黄连消痞丸(《兰室秘藏》卷上)

【药物组成】★∮№015★泽泻、姜黄各3g,干生姜6g,炙甘草、茯苓、白术各9g,陈皮15g,猪苓15g,枳实21g(炒)、半夏27g,黄连30g,黄芩60g(炒)。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丸,空腹时用温汤送服。

【功能】消痞行滞,和中泄热。

【主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烦热。

68. 黄芪补中汤(《医学发明》卷一)

【药物组成】★∮№015★黄芪3g,人参2.4g,炙甘草、白术、苍术、陈皮各1.5g,猪苓、茯苓各1g。

【制法】上?咀。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补气健脾,行气利湿。

【主治】心下痞闷,延久不愈。

69. 散痞四物汤(《鲁府禁方》卷三)

【药物组成】★∮№015★当归(酒洗)2.5g,川芎1.5g,白芍(酒炒)3g,枳壳(去瓤,麸炒)、枳实(麸炒)、青皮(去瓤)、香附米(炒)、乌药、槟榔各2.1g,青木香1.5g,陈皮3g。

【制法】上锉。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养血行气。

【主治】胸痞闷不舒。

70. 紫沉通气汤(《御药院方》卷四)

【药物组成】★∮№015★紫苏叶、枳壳(麸炒)、陈皮(去白)、槟榔、赤茯苓、甘草(微炒)各30g,沉香、木香、麦门冬(去心)、五味子、桑白皮、黄芪、干生姜、薄荷叶、荆芥穗、枳实(麸炒)各15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15g,用水225ml,煎至180ml,去滓。

【用法】空心温服。

【功能】理气行滞,宣肺通肠。

【主治】腹胁痞闷,大便难。

71. 智意汤(《鸡峰普济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015★肉豆蔻、白术、益智、半夏、附子、桂、干姜各30g,藿香、甘草、茴香、人参、木香、丁香、大麦芽、破故纸、当归、神曲各15g,青皮、陈皮、荜澄茄、细辛、良姜各15g。

【制法】上为细末。每次9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1个(掰破),同煎至105ml,去滓。

【用法】空心温服。

【功能】健脾和胃,行滞消食。

【主治】中满气痞,饮食无味,大便秘涩。

72. 槟榔丸(《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二)

【药物组成】★∮№015★槟榔30g,川大黄30g(锉碎,微炒),枳壳30g(麸炒微黄),甜葶苈30g(隔纸炒令紫色),郁李仁30g(汤浸,去皮,微炒),木通30g(锉),杏仁30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g,用生姜汤送服,一日三四次。

【功能】降气宽胸,导滞通便。

【主治】胸中满闷,大便不利。

73. 解郁和中汤(《万病回春》卷三)

【药物组成】★∮№015★赤茯苓、香附米(童便炒)、枳壳(麸炒)、栀子各3g,半夏、前胡各2.4g,神曲(炒)、厚朴(姜炒)、黄连(姜汁炒)、苏子(研碎)各2.1g,生甘草1.2g,陈皮(去白)3.6g,青皮(去瓤,醋炒)1.5g。

【制法】加生姜5片,水煎,去滓。

【用法】热服。

【主治】胸隔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

74. 橘皮枳术丸(《内外伤辨》卷下)

【药物组成】★∮№015★橘皮、枳实(麸炒,去瓤)各30g,白术60g。

【制法】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0g,食远用熟水送服。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宽中。

【主治】心下痞闷。

75. 集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药物组成】★∮№015★白豆蔻仁、缩砂仁、木香(不见火)、姜黄各120g,丁香(不见火)180g,香附子(炒去毛)144g,麝香(研)25g,甘草500g(纳60g入药,420g捣汁煎膏)。

【制法】上为细末,入麝香拌匀,用甘草膏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l~2丸,细嚼咽津,不拘时候。

【功能】宽中顺气,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闷痛,胁肋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76. 赚气散(《博济方》卷二)

【药物组成】★∮№015★荆三棱150g,白术90g,蓬莪术150g(煨熟,杵末),枳壳(去白,麸炒)30g,木香15g。

【制法】上为细末。每次6g,加生姜3片,用水150ml,煎至90ml,去滓。

【用法】温服。如和脾胃,即更入枣同煎;若解伤寒,并二三服,汗出立愈。

【功能】理气调中,健脾和胃。

【主治】心胸痞闷,腹胁虚胀。

77. 增损流气饮(《张氏医通》卷十三)

【药物组成】★∮№015★半夏、赤茯苓、陈皮各3g,炙甘草1.5g,苏叶、香附、槟榔(大便溏者去之)、木香、大腹皮、枳壳、桔梗各2.1g,人参4.5g,肉桂、厚朴(姜制)各2.4g,生姜7片,红枣2枚(劈)。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热服。

【功能】行气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胸膈痞满。

78. 橘皮枳壳汤(《御药院方》卷三)

【药物组成】★∮№015★枳壳(麸炒,去瓤)、半夏各60g,陈皮90g,人参30g。

【制法】上锉。每次30g,用水300ml,加生姜10片,煎至240ml,去滓。

【用法】稍温服。

【功能】益气行滞,宽中消痞。

【主治】胸膈气痞,短气噎闷。

79. 藿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药物组成】★∮№015★厚朴(姜汁炙)、炙甘草、姜半夏、藿香叶各30g,陈皮15g。

【制法】上为粗散。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大枣l枚,同煎至105ml,去滓。

【用法】热服,一日二三次,不拘时候。

【功能】温脾胃,化痰饮,消宿冷,止呕吐。

【主治】胸膈痞满,腹胁胀痛,短气噎闷,咳呕痰水,噫醋咯酸,哕逆恶心。

80. 麝香宽中丸(《杨氏家藏方》卷五)

【药物组成】★∮№015★沉香12g(细锉),香附子(去毛,炒)60g,缩砂仁45g,甘松(洗去土)60g,姜黄60g,木香15g,陈橘皮(去白)60g,甘草30g(炙),白檀香30g(锉细令取末),麝香6g(别研)。

【制法】上为细末,次入麝香研匀,熬甘草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5丸,嚼细,沸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理气止痛,调胃止呕。

【主治】中脘不舒,胸膈痞闷,呕逆恶心,腹胁刺痛,不思饮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