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场风险镜鉴:不能直心肠 要少言慎语2

 shiqiao 2012-09-20

第三次被贬是因为得罪当朝宰相。宋真宗咸平(998-1003)初,王禹偁参与修撰《太祖实录》,他凭着史家的良知,秉笔直书。当时两位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和,他们都怀疑王禹偁在背后议论、褒贬自己,便将王禹偁贬到黄州。

王禹偁第一次贬官回京后,朝廷给了一个左正言的官职。宋太宗一方面爱其文学才华,另一方面又为他脾气刚直,跟人处不好关系,感到遗憾和可惜,要他改一改自己的脾气:“上以其性刚直,不容物,命宰相戒之。”这是《宋史·王禹偁传》的说法。而宋代释文莹《玉壶清话》一书则说,宋太宗曾亲自训诫王禹偁:一次宫中举行宴会,王禹偁也赴会了,太宗特地把他单独召至御榻前,训诫他说,你的才智和诗文,如果在唐朝,当不在韩愈、柳宗元之下。“但刚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难庇。”

王禹偁一生历尽挫折和磨难,但他一如既往,百折不回。环境逼得很多人适应它。就像明朝杨荣,在官场历练得谨小慎微,又不无世故圆滑。杨荣这一类型的官员,也是官场环境的产物。由此想到,在封建时代,敢言直谏不容易,是要冒杀头或坐班房的危险的。所以魏征、海瑞等刚正之士,要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敬仰。

父亲临死刺若弼舌头,告诫其少言慎语

在官场,口无遮拦不行,言少而不慎也不行。古人防范官场风险很重要的一条是:耐住自己的性子,压住自己的激情,灭掉自己的火气,管住自己的嘴巴。这方面有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就是贺若弼之父贺敦用刺舌的方式,告诫贺若弼少言、慎言。

贺若弼的父亲贺敦在北周任金州总管,很有才干和抱负,可惜遭人陷害被杀。临刑,他对贺若弼说:我发誓要灭陈朝,但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你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以舌而死的(即以言获死罪),你必须牢记。说着,拿起锥子刺儿子舌头出血,“诫以慎口”。

父亲的这一招果然有些效果。一次,北周武帝向贺若弼询问对太子的看法,贺若弼明知太子不适合做皇位继承人,日后若继位,必将对国家不利,但考虑到个人的安危,还是说了假话。他说:皇太子道德、学业天天进步,臣没有发现他有什么缺点。皇太子即位后,立即将说他不适合继承皇位的大臣乌丸轨杀了。贺若弼因言语谨慎,保住了身家性命。

然而,时间长了,贺若弼渐渐淡忘了父亲的告诫。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朝灭了陈朝,论功行赏,贺若弼、韩擒虎两位大将功劳最大。贺若弼功成名就,开始得意忘形,把父亲的教诲丢到了脑后,把父亲刺他的舌头出血这桩事抛到了九霄云外,竟至傲视群臣。

贺若弼自以为功劳最大,无人能比,不是宰相的他,常以宰相自许。隋文帝任杨素为宰相,贺若弼仍为将军,没有高升一步,甚是不平,言语、脸色时时流露出怨气,于是被免职。谁知他不思收敛,反而牢骚愈甚。隋文帝遂将其打入监狱,并责问他:我任命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却一再说,这两人是饭桶,你这是什么意思?大臣们以贺若弼对朝廷心怀不满为由,纷纷要求处死他。贺若弼乞求文帝,念其平陈之功,饶他一死。文帝说,灭陈的功劳,早先已格外重赏,现在何必再提。贺若弼仍哀求文帝:“臣已蒙格外重赏,今还格外望活。”文帝犹豫了几天,念其昔日之功,最后饶恕了他,但革去官职、爵位。后恢复爵位,不再任用。

隋文帝杨坚放他一马,隋炀帝杨广却不饶他。杨广在东宫为太子时,曾问贺若弼对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位良将的看法,贺若弼有啥说啥,不计后果。他答道:“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贺若弼认为“大将”远在“猛将”、“斗将”、“领将”、“骑将”之上,并且以为“大将”非己莫属。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此杨广就对他有了戒心。大业三年(607),贺若弼随炀帝北巡。到了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炀帝预先让人搭建可坐数千人的特大帐篷,在里面宴请突厥启民可汗。贺若弼认为太铺张、奢华了,与高颎等私下议论这事,被人举报。炀帝掌握了贺若弼的“罪状”,怎会手下留情?贺若弼被杀,时年64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