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山攻防战

 tjhx0526 2012-09-20

溪山攻防战

1968年5月23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上校戴维·E·洛兹在白宫接受了林登·约翰逊总统颁发的“总统自由奖章”,以表彰他在越南溪山攻防战中的突出表现。华盛顿的媒体也将溪山战役称为“通向胜利的转折点”。而越南民Z共和国(北越)对溪山战役的评论则正好相反。河内宣称:“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看,溪山之战都是一个重大胜利。”

  那么,溪山之战对美国和越南民Z共和国双方到底有何意义呢?

目标:溪山基地

  溪山位于越南西北部,是当时南越沿1954年日内瓦协定划定的17度线“非军事区”的防线西段终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国自1964年军事介入越南战争后向此地派驻人马,侵越美军总司令威廉·威斯特摩兰上将曾得意地说:“溪山是我们阻止北越向南越渗透的关键之地。”为固守此地,美军修建了坚固工事,并扩建了简易机场。美军王牌部队——第26海军陆战队(约6000人)也被部署到溪山。

  1967年,北越军向溪山发动大规模进攻。北越炮兵把130毫米M-46加农炮部署在老挝空卢的山岭坑道工事里向溪山射击,迫使美军将防御工事不断向地下深挖。直到7月中旬,溪山的美军才勉强建立了可抵御北越炮击的工事。此后,美军的唯一补给通道(9号公路)也被北越军封锁。直到1968年4月,美军才重新打通补给通道。

  1968年1月初,溪山美军发现北越两个精锐步兵师——第304和第325师在附近完成集结,并将溪山基地包围。一场血战即将开始!

双方展开激战

  1968年1月21日凌晨,北越炮兵的重炮和各型迫击炮向美军阵地猛烈炮击,一天内发射了1500吨炮弹。趁着炽烈炮火的掩护,北越士兵如潮水般扑向溪山。

  由于9号公路被封锁,美军第834、315空运联队的各型运输机昼夜不停地为溪山输送补给,美国海军陆战队的CH-34、CH-46、CH-53等直升机也参与空运,平均每天运送作战物资165吨,最多时达230吨。为了免遭炮击,美军运输机不敢降落,只能用降落伞空投物资。即使如此,仍有许多美军运输机被毁。

  尽管美军作战顽强,炮火猛烈(发射炮弹20万发),但美军守住溪山的关键却是空中力量。战役期间,美国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共出动F-4、F-105、B-52、A-4、A-1、A-7等各型战机两万余架次,投弹约8万吨。

  但在美军内部,也有不少人对空中打击效果持怀疑态度。实际上,直到战役结束时,溪山的美军都不敢走出基地铁丝网边界200米。

  事实上,溪山攻防战被认为是越战中最血腥的一幕。《纽约时报》记者道格拉斯·罗宾逊在描述溪山战况时说:“那是个被爆炸和死亡笼罩的可怕之地。”

美军反击解围

  3月底,威斯特摩兰决定以优势兵力为溪山解围。在他看来,经过数十天的作战,北越“春节攻势”已遭到重大挫折。于是在他的指挥下,美军第1骑兵师和海军陆战队第3师第9团、南越陆军第37特战营从4月1日早上7时发起打通9号公路、解救溪山基地的“飞马”行动。与此同时,美军第26团也从溪山出击,里应外合。鉴于美军兵力装备都占优势,因此北越军在进行了一些抵抗后,主力化整为零撤入老挝境内。4月7日,溪山宣告解围。

  然而,正当美军在溪山的防御重新趋于稳固的时候,越南战场血腥画面通过新闻报道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反战示威,美国国内的反战人数超过了支持战争的人数。约翰逊总统最终决定关闭溪山基地。陆军少将威廉·B·罗森和海军陆战队少将罗伯特·E·卡什曼也向威斯特摩兰提出从溪山撤军的计划。

基地终被关闭

  美军对溪山基地设施进行彻底清除,将能带走的装备和设施拆卸或切割后全部用飞机运走,不能带走的设施(800座掩体坑道、数公里长的铁丝网等)全部破坏。而撤离的整个过程更是充满混乱和危险,由于拆毁工事,极易遭受攻击,美军在溪山附近部署了9个营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1968年7月5日,溪山基地正式关闭。同一天,5名陆战队员在溪山附近的战斗中被打死。由于北越炮兵将9号公路上的一座桥梁炸坏,美军的撤离行动被迫暂停,直到夜里桥梁被修好后,美军才沿着9号公路向东撤退。从溪山解围到开始撤离的10周时间里,共有400名美军阵亡、2300多人受伤。

  对于溪山战役,美国和北越都宣称取得了胜利,而在国际上关于溪山战役的胜负评价也莫衷一是。有军事专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西方人和东方人对战争胜负的评判标准不同:美军认为北越军在溪山遭受了重大伤亡,北越军则最终占领了溪山。有数据表明,北越在越战中的人员伤亡超过美国数十倍,但美国最终并没有在越南赢得胜利。因为战争的胜负是各种力量综合角逐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杀人比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