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心莫如读书

 杂货店伙计 2012-09-21

 

 

 

 

静心莫如读书

 

 

古语道:“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古往今来,读书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首选。读书可以使人自静,静中自悟,方可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良好心境。读书还能教人宽容大度、自节自律、自省自制。善于读书的人,往往能够性情豁达,胸怀宽阔。读书,还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之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读书一向为世人所推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你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求知可以促成才干。”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妙语慧言,都道出了他们读书有用论的观点。

 

读书的创造性在于是求知的重要途径。书籍是知识和智慧的积淀,是文化和历史的化石,它蕴藏着前人的真知卓见。宋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读书是求知的重要途径而读书的目的则不应止于求知,而应以行动作为终点和目的。宋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些都讲出了知和行的关系。正是知识巨大的行动潜能,彰显了读书的无穷魅力。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家的勤学苦读推动了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发展;一代代诗哲先圣学富五车,汗牛充栋,令世界文化异彩纷呈。书籍是人类的朋友。它以宁静之躯,包罗知识的星星之火,跳跃不息。

 

读书的营养性在于是怡情。每个人都想通过读书而大有作为,流芳百世。但是成功的学人与默默无闻的读者大众间的数目比例是不协调的。因而,读书无用论也曾大行其道。其原因,是只看到了书中知识力量的创造性,而忽视了知识的营养性。这其实就是功利主义读书观极端发展的后果。2000年《华夏文摘》刊登的江岩声的文章指出:一般来说,少小越努力的孩子,长大了对自己的期望值就越高。然而社会给每个人的机会并不和他的学识成正比,尽管有某种相关性。我们常常观察到,对自己的期望值越高的人往往越容易产生挫折感。正所谓少小虽努力,老大亦伤悲。前几年在美国发生的物理学博士卢刚枪杀同窗教授而后吞枪自尽的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我们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还必须注意适时地培养孩子正确的读书观。江岩声认为:读书求知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强调读书应有更高一层次的境界,即满足人作为智能动物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人生苦短。“朝闻道夕死足已。”

 

人生体验是何等的重要。科学知识让你了解自然宇宙的现象与法则;文化知识令你通古博今;文学作品则给予你在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中体验生命,生活与人生。这可谓读书的静观之处。但静观有流于怠惰之时。经济日报上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介绍了这样一种读书人。读书时“高枕而卧,有烟有茶,一卷在手,心旷神怡,家人见了不敢打忧,世人听了啧啧称赞。”此文认为中国人素来敬重读书人。读书是很舒适的,沉湎于此,会消磨你的意志,毁了你一生的功业。这种现象到底应如何评说?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曾说过这样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两种伟大的信条和两种不同的品性:一种人,生命的目的对他来说是行动;另一种人,生命的目的对他来说是思想。后者追求的是体验自身而不是体验的结果,他必须始终保持一种炽热的激情,他觉得生活有趣,并不是因为生活的奥秘,而是生活的情态;是因为生活的搏动,而不是生活的目的。”这段体现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的言论与读书观问题相联系时,同样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读书的功利性在于养生之道。

 

其一,读书是身体的“保健医”。案例一:年过六旬的老李经常出现心慌、盗汗、失眠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内分泌失调。为此,老李服用过多种中西药,但疗效甚微。一天,老李清晨来到公园,听见几名老年人在一起朗读诗经,他兴致所及也加入其中。大声地朗读让他情绪激昂,出了一身大汗,谁料一直困扰他的心慌气短等症状这天竟没有出现。从此,老李养成了每天朗读的习惯,读诸子百家、读四书五经,身体不适竟然一去不返,经过体检生理指标恢复正常。自古我国就有杜诗祛病之说,清代《老异续编》中记载一则杜诗祛病例子:白岩朱公惠气痛,每当疾发时诵杜甫诗数首后,,便一切如常。无独有偶,如今在德国又有了读书治病的研究与实验,有不少医院都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对患者进行“书籍疗法”,收效很好。其实,杜诗祛病或读书治病并不奇怪,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其二,读书是一种有益的脑保健操。保持大脑活力最好的方法是适当地多使用大脑,经常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读书,是对大脑产生良性刺激的有效手段,效果就像在做脑保健操。朗读可以调理气息,清除体内废气。依照中医理论,人胸中块垒消解,气顺平和,疾病自然不生。此外,读书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适当地宣泄,有时难免会被书中人物的奋斗精神或悲惨境遇而流泪。情绪化的泪水可以排除体内有害物质,有益于健康。

 

其三,读书是心理的“按摩器”。案例二:50来岁的老杨是单位出了名的“躁脾气”,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跟同事大动肝火。其实,老杨每次跟同事发火之后也感到后悔,可一遇到想不通的事,他还是难以控制自己。为此,心理医生推荐他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书中有一段话:“在感觉要发火的时候学会对自己说,别急,有话慢慢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读书和心理调节,老杨慢慢平和了自己的心态。讲话不像以往那样急躁了。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精神的健康。许多人身体没病,疾病在心,唯有医心,才能治根。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莫如读书。”就是这个道理。

 

其四,读书使人心理阳光。一位著名长寿学家曾经指出:“一切不利的影响,最能使人夭亡的,莫过于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郁、颓丧、惧怕、怯懦、嫉妒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读书能够驱散心头的阴霾,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淡化苦恼、彷徨,缓解郁闷和压抑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其五,读书使人精神充实。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自我的狭小,当我们在读书中思考,,流连在每一条真理、每一个高尚思想、每一幅富有震撼力的场景之中时,理想与信念将不断升华,对人生的感悟将在阅读的思考中日益丰满与完善。

 

其六,读书使人思想健康。一本好书就像是一台吸尘器,能够及时消除人思想上的尘埃。常读积极向上的书籍,能使人常葆健康向上的思想,不易被消极的思想所侵蚀,起到修心养性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