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家并一家 大嫂来当家

 yj_hmds 2012-09-21
两家并一家 大嫂来当家
  在德胜镇贤高村49组的一间厂房里,记者看到了正在辛苦劳作的张春花。年近50岁的张春花与工人们说说笑笑,显得格外可亲。正是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20年来背负着整个家庭的重担,铸就了一个大家庭牢不可破的亲情。

  劝夫改行救二弟

  说起张春花,贤高村里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张春花确实是村里的好媳妇、好大嫂,那么苦的日子都熬过去了,真是不容易啊!”

  张春花原本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自己精明能干,丈夫有一手精湛的木工技术,待人忠厚诚恳。他们有两个儿子,一家四口生活基本上还算过得去。没想到,二叔子1993年查出了尿毒症,这一场大病花去几十万元,使家里一贫如洗。出院后每个月还要去血透,医药费要花4000多元,这个当大嫂的一下子就为二叔和弟妹着急起来。她辗转反侧,大家都是一家人,自己不拉他们一把,谁去帮助他们?她当下就和丈夫商量,必须把小斧头放下,改行做床上用品生意,这样才能解决二叔家的燃眉之急。

  丈夫虽然嘴上同意她的意见,可心里还是顾虑重重,因为自己手头资金不多,而且都是用汗水换来的辛苦钱,来之不易,就怕亏本,到那时不要说救弟弟,恐怕连老本也要全部赔光。张春花知道丈夫有顾虑便开解他,只要夫妻俩同心,看好市场行情,反复推敲、细致研究,做把握大的生意,她愿意包下家里的事情,让丈夫专心跑业务谈生意。

  他们的绣品加工作坊起初只有夫妻俩,慢慢地开始请两三个工人,现在逐步发展到长年雇用十几个工人,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几年来,全村有几十户人家在她家打过工,有的连续几年,多则拿到六七万工资,少则也有二三万。在张春花的带领下,周边不少人家逐渐走上了致富道路,二叔的医药费也得到了顺利解决。

  两家组成大家庭

  1997年春夏之交,二叔在医院抢救治疗了两三个月后可以出院了,张春花忙了整整一天,把二叔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上的被子晒得暖烘烘的,还为二叔准备了一桌爱吃的菜。午饭后,张春花夫妇走进二叔的房间,站在二叔的床边,张春花对躺在床上的二叔说:“我和你哥哥已经商量好了,从今天起我们兄弟两家就并成一家,哥哥有饭吃,你弟弟就有柴烧,你今后的一切费用,家里的开销、孩子的学费都由我们来负责,你尽管安心疗养。”二叔听了以后宽慰了许多,弟妹也露出了放心的笑容。

  从这一天起,张春花一家、二叔一家,还有公公婆婆就吃住在一起,这样就组成了一个九口之家。在别人看来,组成大家庭对张春花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她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二叔每月四次血透费、药费、全家的生活开支、孩子上学的学杂费都由张春花夫妇全包下了。对张春花夫妇来讲,刚做床上用品生意,不要说赚钱,就算不亏本也很难。又有谁知道他们是背着10多万元贷款来维持床上用品的生产运营。

  1998年七八月的时候,二叔的病又复发了,老病复发比初患更重。张春花陪着弟妹带二叔去南通看病,医生告诉她们,治好这个病起码得花15万。弟妹听了傻了眼,抱住嫂子痛哭。张春花沉着冷静,立即扶起弟妹,告诉她,只要有一点希望,砸锅卖铁也要把二叔的病看好。张春花迅速乘车赶回家,到家已是晚上9点多了,她跟丈夫说了二叔的情况,两人都决心要筹到这15万元。夫妇俩连夜去借钱,第二天上午10点钟,好不容易凑齐了,她又马不停蹄地送往南通医院,让二叔能及时得到抢救治疗。度过一个星期的危险期,二叔的命捡回来了,可弟妹心上的阴影一天比一天重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存失去了信心,丈夫出院了还是不能工作,哥哥、嫂嫂借了那么多钱又该怎么偿还?张春花再次前往医院看望二叔时,看到了弟妹绝望的表情,她毫不含糊地告诉弟妹,自己和丈夫一定会负责到底,让她不要有心理负担。临别时,她还反复叮嘱弟妹,好好照顾二叔,只要缺钱就打电话。住在同一病房里的两个病人和家属看到这一幕,都对张春花赞不绝口,说这样的兄弟之情、妯娌之情不多见。

  她是全家主心骨

  为了安抚二叔和弟妹的心,张春花和丈夫商量,把家里的建房计划改变了一些,由三上三下扩建为五上五下,把二上二下给二叔一家,让他们在新楼房里高高兴兴地过个年。二叔出院后看到哥嫂的安排,开心极了,他心定了,病情也稳定了。张春花对待侄子视同自己的儿子一样,上街买衣服总是一买三套,弟兄三个每人一套。弟妹有空到张春花的小作坊里干点活,张春花总是加倍地给她报酬,弟妹不肯拿,张春花就说:“好妹子,钱你拿去用吧,这钱是你我共同的财富,不要分得太清。”有时弟妹要回娘家,张春花还会主动把钱送过去。可1998年底,张春花夫妇仍然欠着20多万元债在维持生产。村里有人在背地里计算过,张春花在二叔身上至少花了二三十万元。

  2002年冬天,75岁的公公因高血压中风下肢瘫痪,要靠轮椅行走,生活起居诸多不便,张春花的婆婆年近八旬,也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都需要有人来照顾。两位老人也与这个大家庭一起吃住,张春花与弟妹商量,要照顾好两位老人,特别是公公。张春花虽然这么说,但她知道,弟妹为了照顾二叔,多年来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通宵,因此照顾公公的事她就默默地承担下来。公公早晨的洗脸水,晚上的洗脚水,张春花都送到床前,有时老人腰弯不下,她还主动替老人洗脚,一年四季的衣服都及时更换、晾晒,让老人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多年来没有一句怨言。两位老人逢人就夸:“我的媳妇春花不是女儿赛是女儿,她要比女儿还好。”周围的邻居更是赞不绝口,对老人说:“你好福气,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媳妇,在我们村里算少见的,她是你家的主心骨、好当家。”

  前两年,二叔和公公相继过世了,在别人看来,张春花身上的重担终于可以卸下来了,但她却说:“以前苦归苦,全家人在一起还是很开心的,现在少了两个人,家里总觉得少了什么。”张春花现在仍然坚持和弟妹、婆婆一起吃住,她说,自己要照顾好弟妹和婆婆,让二叔和公公走得放心,这个大家庭会继续维持下去。

  本报记者沈奘恩  通讯员郁  健   董海燕/文  记者陈沈华/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