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常引》 宋 辛弃疾

 zgq638 2012-09-21

                                  太常引    宋    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1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赏析2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省)人。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金朝后,南侵中原,辛弃疾的家乡也被金兵占领。他亲眼看到了金兵蹂躏沦陷区人民的暴行。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怀着抗金和收复中原的大志。二十余岁时,他便在家乡组织两千人的义军,不久就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队伍。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他建议与南宋政府联合。耿京派他去同南宋政府洽商。在他归来的途中,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并劫持部分义军投降了金人。金人委派张安国做了济州(今山东省巨野县)的知州。辛弃疾得知,便于途中组织了五十人,星夜奔赴济州,于五万人众之中,活捉了张安国,并号召被劫持的义军和他一起前往南宋。辛弃疾就是抱着这样强烈的抗敌热情和恢复故土的愿望南渡归宋的。
  
        他到南宋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军政、民政的长官),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他还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奏朝廷,陈述如何收复中原的大计。但是,事与愿违,他的理想不但未能实现,反而因此受到朝廷里投降派的忌妒和排斥,被革职罢官。他自四十三岁起,就在江西省信州(今上饶市)地区,过着虚度年华的闲居生活,最后抑郁地死去。辛弃疾是南宋有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格豪放,感情真挚。留存下来的词有六百余首。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shèn]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
  
        词的上片写一轮圆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时候,还是一片朦胧,当它慢慢升高,就变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此时,词人与友人举杯赏月,忽发狂想,很风趣地向嫦娥提问:“被白发欺人奈何?”是说时间过得这样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们渐渐地衰老,长出许多白发来了,这该怎么办呢?他从月圆月缺,想到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却没有什么作为,不禁心绪起伏,很不平静。“秋影”,指刚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飞镜又重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做的,磨后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过的飞镜。“姮[héng]娥”,即嫦娥,传说她是月宫的仙女。
  
       下片抒写作者的豪情壮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毫无疑义,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写照。“直下”,这里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后又从天上写到人间,传说中月亮里那棵高大的桂树挡住了许多月光。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诗里写道:“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这里辛弃疾用“人道是”三个字,表示前人曾说过这个意思。就这样,作者把铲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于形象之中,使这首小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太常引·辛弃疾篇   文 / liushuaibencc

         今夜,没有风,惟当空一轮皎月与我对视。
是中秋了吧。这阴阴的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我可曾有负于你?而你,竟那样冷酷地透穿我的衣襟入怀,抚痛我瘦瘪的胸膛。
秋,总不免要勾起心底几缕未眠的愁绪,十三年了,我的剑,我的戟,该生了铜锈吧!我的诗,我的心,我的豪情,颓废了吧,冷酷了吧,泯灭了吧?
梧桐影里,那踏踏传来的足音,是大虬(辛弃疾好友吕叔潜)吧!在这样一个寂寞的夜晚,在我落寞的时候,只有他不曾忘我,可我那高居临安金殿之上的孝宗皇帝啊,你怎就念不起我这北来的老臣?
月色泛出少有的金黄,静谧详和,一如千百年来不变的容颜。可苍茫大地,女真的刀枪,胡人的战马,还有那被铁骑踏烂的驿路,谁人来挡?谁人去驱?谁人堪忍?
十三年前的荣耀暗淡了吧,杀义端的那股雄气,掳安国的那缕豪情,却正掺着刚刚饮下的烈酒,在肺腑之间汩汩穿行,按捺不住。然,四周的静谧与梦中的兵燹杂错相间,令我晕惑,令我迷茫。圣明的孝宗皇帝啊,您可能告诉我:这静夜与迷梦,孰是孰非?孰真孰假?我该依附谁?又该相信谁?可若是我信了别人,别人肯信我么?
忘不了儿时祖父的谆谆教诲,洛阳被撕裂的墙帏,汴梁被捣碎的宫阙。哀鸿遍野,伏尸百万,那背井离乡的,何至十万人家!
我带着我的二千兵马南来,我是来杀敌的,我是来报国的,可崔嵬的宫门竟需我如此仰视方见!宽敞的大殿上,站满随您南来的老臣,却独无我的一角席次,威严的帝王啊,请信我吧,我不是来争功邀宠的,我只想,请您给我一支令箭,给我一个死令,让我携着它,走进猎猎的西风,走进金兵举起的刀林里,走进大宋破碎的山河!可您,竟不许。一个忠肝义胆的热血男儿,竟只能守着自己的青春在这里默默等老。等岁月剥尽我的容颜,我又用什么来护卫我日思夜想的北国山河?
或许,您已习惯了临安的美酒歌舞,或许,您已满足了半壁江山的安乐。不知您是否从透明的琥珀杯里窥见了中原父老嶙峋的脊梁!是否从美人轻舒的长袖之间想起了衣衫褴褛的北国乡亲!或许,我真的是杞人忧天吧,或许,金人的命运也自有它的定数,雁门关外不是多了一支新的胡人兵马了吗?您该不会是等他们来替您打败女真吧?
这样的夜里,我这样的狂饮,满腹的疑问,满腹的迷茫,无以解答!

举头望月,脸上有冰冰的凉意,我流泪了吗?长空金黄金黄的明月,你有知吧!广寒宫里,现在可也是夜晚?独舞的嫦娥,你疲惫么?你耐得住寂寞么?不守诚信独自吞食仙药的结果,只能让你永远独居在这别人无以接近的广寒宫里,成为众人眼里的一个苦命寡妇。即使你有享不尽的荣华,即使你长生不死,可你,问问自己,你当真幸福过吗?
冷风轻吹,抚乱我黑白相间的头发,从来,我不曾相信岁月的流逝如此无情,可今夜,醉眼迷离之时,我竟发觉,我有了白发,我的心老了吧!
风起吧,载我直上云霄,让我看一眼我心系的山河,即使她破碎,即使她丑陋。
我忽生一个绝世的拙念,阴暗吗?阴暗!
——或许,我该回营重新拭亮我当年的斧钺,斫去那月中五百丈的桂树,这样,破碎的山河里,会多一缕灿烂的清光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